烏魯木齊在天山北麓,位於新疆的地理中心。從北京乘飛機到烏魯木齊,算是到了新疆的腹地。從烏魯木齊往南,翻過天山就來到了南疆的塔裏木盆地。這裏幹旱少雨,哈密,吐魯番等瓜果之鄉都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邊緣。這裏農業發達,人文資源豐富,以農商為主的維吾爾族人大都生活在南疆的廣大地區。北疆與俄羅斯等國家接壤,地廣人稀,景色極為美麗。北疆的畜牧業發達,是遊牧民族哈薩克人生活的地區。新疆的人口分布與內地明顯不同,山越高的地方人越多,路越密,經濟越發達;而平原地區反而路少人稀。這是因為新疆是世界上離大海最遠的陸地,幹旱少雨,平原都變成了戈壁沙漠,而高山上的雪水和冰川卻能源源不斷地常年為植物和牲畜提供必需的水源。這一現象,自古有之。從地圖上看,古絲綢之路就分為南、北兩道,各沿天山南麓和北麓向西行,由此進入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
我們從美國結伴而來的三個驢友,租了一輛四輪驅動的越野車,要循著古絲綢之路,沿著天山北麓西行,一直走到新疆最西部地區,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霍爾果斯口岸附近掉頭南下,翻越天山,從天山南麓返回烏魯木齊。這一段行程大約要花6天的時間。然後在烏魯木齊參加一個13天的攝影團,從烏魯木齊往北走,繞過準噶爾盆地進入風景如畫的阿爾泰山地區。
在翻過一座大山的時候,天上開始下雨,還伴隨著大霧。山頂上的雲霧更濃,從車窗望出去,十米以外的路就完全看不見了。 在這種天氣下,開越野車的司機照樣越過中間黃線從左麵強行超車,有的時候正在超車的過程中,迎麵來車突然從濃霧中鑽出來,和我們的車擦肩而過,真是危險極了。我們三個驢友都是駕車老手,而且有自己的越野車,但當時的情況還是讓我們膽戰心驚,手裏捏著一把汗。
車子偶爾鑽出濃霧的時候,看到山脊就在身邊,白雲就在身邊,白雲與山脊為伴。在山脊的襯托下,白雲顯得更白;在白雲的勾勒下,山脊的輪廓更加明顯,山勢更加動人。
唐僧取經 (ZT)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他生於隋朝時期,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後來他到全國各地拜名僧,研讀各家經著,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仆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唐僧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就是那爛陀寺——《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西天大雷音寺。 西安慈恩寺保存的玄奘取經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裏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這大概是玄奘取經途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的情景。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是公元 630 年。當時,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 “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 。公元 5 世紀笈多國王在這裏興建了佛教學院,不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經文,還教授婆羅門教和吠陀文獻以及哲學、天文學等科目。玄奘到來的時候,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期,玄奘在這裏閱讀、通曉了各類經論。但他仍不滿足,曾離開那爛陀寺在印度諸國雲遊六年,最後又回到寺裏,成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 但是我聽一個曆史係的教授講了不同的故事。他說,當唐僧來到那爛陀寺的時候,印度的佛教已經被印度教取代,正在走向衰亡,那爛陀寺裏的菩薩真身都被土埋了半截,唐僧看到以後為佛法衰微而痛哭失聲。 20世紀50年代,為了紀念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印兩國合作在那爛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 |
天山南北行(2):沿古絲綢之路西行 (圖)
77 (2007-04-05 19:12:17) 評論 (16)
烏魯木齊在天山北麓,位於新疆的地理中心。從北京乘飛機到烏魯木齊,算是到了新疆的腹地。從烏魯木齊往南,翻過天山就來到了南疆的塔裏木盆地。這裏幹旱少雨,哈密,吐魯番等瓜果之鄉都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邊緣。這裏農業發達,人文資源豐富,以農商為主的維吾爾族人大都生活在南疆的廣大地區。北疆與俄羅斯等國家接壤,地廣人稀,景色極為美麗。北疆的畜牧業發達,是遊牧民族哈薩克人生活的地區。新疆的人口分布與內地明顯不同,山越高的地方人越多,路越密,經濟越發達;而平原地區反而路少人稀。這是因為新疆是世界上離大海最遠的陸地,幹旱少雨,平原都變成了戈壁沙漠,而高山上的雪水和冰川卻能源源不斷地常年為植物和牲畜提供必需的水源。這一現象,自古有之。從地圖上看,古絲綢之路就分為南、北兩道,各沿天山南麓和北麓向西行,由此進入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
我們從美國結伴而來的三個驢友,租了一輛四輪驅動的越野車,要循著古絲綢之路,沿著天山北麓西行,一直走到新疆最西部地區,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霍爾果斯口岸附近掉頭南下,翻越天山,從天山南麓返回烏魯木齊。這一段行程大約要花6天的時間。然後在烏魯木齊參加一個13天的攝影團,從烏魯木齊往北走,繞過準噶爾盆地進入風景如畫的阿爾泰山地區。
在翻過一座大山的時候,天上開始下雨,還伴隨著大霧。山頂上的雲霧更濃,從車窗望出去,十米以外的路就完全看不見了。 在這種天氣下,開越野車的司機照樣越過中間黃線從左麵強行超車,有的時候正在超車的過程中,迎麵來車突然從濃霧中鑽出來,和我們的車擦肩而過,真是危險極了。我們三個驢友都是駕車老手,而且有自己的越野車,但當時的情況還是讓我們膽戰心驚,手裏捏著一把汗。
車子偶爾鑽出濃霧的時候,看到山脊就在身邊,白雲就在身邊,白雲與山脊為伴。在山脊的襯托下,白雲顯得更白;在白雲的勾勒下,山脊的輪廓更加明顯,山勢更加動人。
唐僧取經 (ZT)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他生於隋朝時期,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後來他到全國各地拜名僧,研讀各家經著,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仆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唐僧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就是那爛陀寺——《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西天大雷音寺。 西安慈恩寺保存的玄奘取經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裏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這大概是玄奘取經途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的情景。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是公元 630 年。當時,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 “ 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 。公元 5 世紀笈多國王在這裏興建了佛教學院,不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經文,還教授婆羅門教和吠陀文獻以及哲學、天文學等科目。玄奘到來的時候,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期,玄奘在這裏閱讀、通曉了各類經論。但他仍不滿足,曾離開那爛陀寺在印度諸國雲遊六年,最後又回到寺裏,成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 但是我聽一個曆史係的教授講了不同的故事。他說,當唐僧來到那爛陀寺的時候,印度的佛教已經被印度教取代,正在走向衰亡,那爛陀寺裏的菩薩真身都被土埋了半截,唐僧看到以後為佛法衰微而痛哭失聲。 20世紀50年代,為了紀念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印兩國合作在那爛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紀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