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療法
作者:未知 來源:未知 加入時間:2006-2-14
所謂想象療法就是病人自己樹立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和勇氣,在思想上確立一種堅定必勝的信念,而且這種信念必須是恒定不變的。
患者通過想象,可以提高體內免疫細胞的數量,使體內的免疫機能得到改善而達到有效地抑製疾病的進展。其原理可能是通過想象,在大腦與人體免疫係統之間建立一種固定渠道的聯係,形成對身體有益的興奮灶,從而減輕精神上的無形壓力,達到促進身心康複。
目前,想象療法在國外已成為治療癌症的必要處方,而且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美國有一位脖子上長著一個惡性腫瘤的女性患者,醫生斷定她隻能活3個月。後來在一位精神心理專家的建議下,患者采用了“想象療法”。她每天靜坐在床上,心無雜念,專心想象脖子上的腫瘤是惡魔,而自己體內的白血球是十分驍勇的騎士,正在揮舞利劍向惡魔進攻,並不斷將惡魔逐個消失幹淨。她每天想象2~3次。一年之後,患者不但沒有死,而且神奇般地康複了。據報道,有159名被醫生宣布活不到一年的癌症患者,經過想象療法治療,大多至少活了20個月,有1/4患者部分或全部恢複健康
-----------------------
想象療法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當一個人想象在騎自行車時,下肢的血流量會相對增加。由此可見,想象是能產生生理效應的。
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強烈地影響著免疫係統的功能,而免疫係統是通過激素和血液中的一些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想象療法所帶來的積極情緒、良好心態正是通過免疫係統來增強抗病能力的。醫學界近年來在臨床上推行一種以想象為手法的新療法。讓病人通過想象,使機體最終達到防衛和戰勝疾病的一種積極過程。它不同於虛無的幻想和無目的的亂想,而是有針對性和有選擇性的運用想象,以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有位因癌症動過兩次手術的人,被醫生判為“死刑”。他經常想象體內的白細胞都是驍勇無敵的戰將,在你一拳我一腳地對付貌似強大的癌細胞,把它們都打敗消滅,就這樣,他已健康地生存了19年。
-----------------------
奇妙的想象療法
富有感情和愛的想象,對心率、呼吸和血壓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輕鬆的想象可以幫助解除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想象療法甚至可以征服癌症。一位體弱多病的中年男子經醫生指導,每日三次想象自己身體在一天天強健,結果病情明顯減輕,可見想象療法的奇妙之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人體是一種特別複雜的有機體,蘊藏著極大的健康潛能,一個人的能量、能力一般隻開發利用10%—30%,用嘴或腳可以寫字、作畫及幹活。想象療法能使人體內產生某種積極的生理機能變化,通過想象能顯著地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這是想象療法治愈疾病的重要物質基礎。
想象療法是以充分發揮意識、精神、心理對人體自身生理功能的能動力,如有人患了某種病,雖體質尚好,但精神先垮,結果雖有靈丹妙藥也無濟於事。然而有些人雖身患絕症,卻能心胸豁達、意誌堅強地與病魔抗爭,結果卻起死回生。想象的神經中樞是在大腦的右半球,人在進行想象活動時,能夠削弱右半球對免疫係統的抑製作用,從而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於對抗疾病。
想象所產生的信念,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力量,如失眠者服用安眠藥(實際上是安慰劑)時,以假亂真卻能使患者很快安穩入眠,類似的例子很多,並有資料表明,想象療法和標準治療相結合優於單純應用標準療法。
-----------------------
追求忘我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
癌症病人的最新心理療法
編輯:腫瘤科 日期:2004-4-23
在我國古代,醫學家就已經注意到精神因素在腫瘤和其它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旦發現患癌症之後,患者的思想上受到大的打擊,恐懼、氣憤、失望等情緒接踵而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看到在同樣的醫療條件下,一些患者“想得開”,有著與疾病作鬥爭的堅強意誌,往往比那些被癌症嚇得不知所措的患者治療效果要好得多。如果精神上被摧垮,即使再好的治療也是枉然。當然,正確、及時地診斷和治療,在取得效果的情況下,又會反過來使患者對康複充滿信心,增強鬥誌。 情緒既可“致癌”,也可“治癌”。所以腫瘤患者除了積極地進行臨床醫療之外,還應當及早地重視患者精神、心理康複。
現在介紹癌症病人的最新心理療法:
一、信心療法:科學研究證明,每個人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潛能。它一旦被激發出來後,將使人得到意外的收獲,甚至會出現奇跡。信心就可以激發這種潛能。所以患病後要盡快擺脫不良的情緒,下決心不管忍受多大的痛苦,頑強地戰勝疾病。相信奇跡會在自己身上發生。
二、想象療法:在放療時,可以想象射線在殺死自已身體裏的癌細胞。沒事時,病人就想象自已的全身通暢,有一點象瑜珈功。在進行想象療法時,身體要放鬆,雜念應拋棄。
三、安慰療法:它是治療癌症的一帖良藥。這需要家屬,朋友,醫生的幫助。幫助病人解除思想上的負擔,消除顧慮。在進行安慰療法時應真誠,熱情,不能敷衍,搪塞,哄騙,但可以避重就輕。
四、咽津療法:科學家們建議,吃東西時一定要細嚼慢咽,如果有時間可以試著做一做咽津療法:病人平心靜氣,輕輕吐氣三口,再將舌伸出齒外唇內,上下左右攪動。當津液滿口時,鼓漱5-10次,然後,有意念分五次把唾液徐徐送入丹田。每次練功重複三次每日3-4次。堅持下去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音樂療法 :就是聽音樂,但是聽的時間不宜過長,音量以70分貝以下最佳。
六、幽默療法:醫學家們發現,癌症病人有規律地笑,可使病情得到緩解 。
-----------------------
癌症患者的心理暗示療法
中國腫瘤醫學網 來源: 作者: 發布日期:2005-10-10 14:07:04
暗示療法是一種古老而又確有一定效果的常用心理治療方法。說它古老,是因為一些原始的占卜、求神等迷信的治病活動中就明顯地存在著暗示。自有醫生這個職業以來,特別是名氣較大的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使用暗示療法,暗示療法的確有效。曾有報道說:有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自訴雙腿肌肉抽搐,軟弱無力,經CT掃描確診患有巨大腫瘤(6.8×7.6厘米),準備立即手術,但因患者害怕手術,找中醫治療,服中藥年餘,感覺腿軟愈加嚴重,常感到死亡將至,惶惶不可終日,患者抱著一線生存的希望,找到心理醫生就診,經仔細詢問,得知20多年前,她因丈夫暴病而逝,悲傷過度而始,於是,決定使用暗示療法。他對病人說:"你患的不是腦瘤,決不會死,你也不用再服什麽藥了,隻要每天多想多做那些使你心情愉快的事,聽聽怡情的音樂,你的腿就可以走路了,病也會好的。"患者聽後,先是高興,不久又將信將疑,但她還是照著做了,果然幾天後腿軟的症狀明顯好轉了。以後,又對患者多次鼓勵、開導,使她增強信心,3年過去了,現在她仍活的很好。當然這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病例,但是,通過醫生的言語、表情等暗示,而使患者的一般症狀得以明顯改善的例子,幾乎是每個醫務工作者都有體會。
暗示療法可直接進行,如上麵的例子就是直接暗示;也可以與其他治療結合進行,比如,各種藥物、理療、氣功等等配以暗示療法往往會有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療法又可以分為"他暗示",即通過他人實施的暗示和"自我暗示",即病人自己把某一種觀念暗示給自己。一些臨床醫學專家們發現,通過想象(自我暗示)可以提高免疫細胞數量,對各種病人(大到癌症,小到感冒)都有不同的療效。如美國有一個脖子上長了惡性腫瘤的女性患者,醫生斷定她隻能活3個月,後來在一位醫學心理專家的建議下,采用了"想象療法",她每天靜坐在床上,心無雜念,專心想象脖子上的腫瘤是一個惡魔,而自己體內的白細胞是勇敢的騎士,正在揮舞利劍向惡魔進攻,並不斷將惡魔逐漸消滅幹淨。每天想象2-3次,一年之後,病人並沒有如期死掉,而是神奇地康複了。據美國專家統計,159名被醫院宣布活不到一年的癌症患者,經過想象療法治療,最少活了20個月,有1/4的病人部分或全部恢複了健康。想象療法的原理可能是利用大腦與人體免疫係統之間存在著某種聯係,想象使體內的免疫機能得到改善,從而有效地抑製了疾病的進展。目前想象療法在國外已成為治療"絕症"的必要的處方,這張處方至少可以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精神上的壓力,對康複無疑是有益的。
使用暗示療法時,一定要有醫學心理學的專家指導,切不可亂用;另外,醫生的語言,表情等固然能作為暗示手段以治療疾病,但不良的暗示卻可以產生嚴重的後果;此外,暗示療法對於不同人可產生不同的效果。
-----------------------
暗示療法
作者:丁寶坤 來源:千龍新聞網 時間:2003.08.18
暗示療法(Suggestivetherapy)是指利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手段,引導求治者順從、被動地接受醫生的意見,從而達到某種治療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暗示療法與催眠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種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狀態下,而是在催眠狀態下對求治者進行的暗示,所謂暗示,即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並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們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暗示療法產生的曆史古老而悠久。麥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們對其奧妙的探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對暗示現象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巴甫洛夫說過:“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於本世紀30年代撰寫了《暗示心理學》一書,而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麥獨孤在臨床的應用,則堪稱獨步,聲譽蜚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前線戰場上流行著一種因受炸彈爆炸的震驚而患的心理恐懼症——“彈症病”,嚴重者四肢癱瘓。此病無藥可治,蔓延較快,令英國當局頭痛。這時,麥獨孤參加了戰時治療,經了解後他發現這是種“心病”,於是憑借以往的社會聲望成功地進行了暗示心理療法。他用筆在下肢失去知覺的士兵膝蓋以下若幹寸的地方畫了一圈,然後以無置疑的口吻告訴求治者,明天線圈以下部位一定恢複正常。第二天,這個士兵果然恢複了知覺。這樣日複一日地提高畫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1.在清醒狀態下進行的暗示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他人暗示療法和自我暗示療法兩大類。
(1)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對求治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過醫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種觀念暗示給求治者,從而增進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調節人的行為和機體的生理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他人暗示療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有一次,一位求治者到醫院就診,說他如何如何不舒服。醫生對他進行了全麵體格檢查,發現他身體各部位都很健康,沒有任何毛病,可是這位求治者確實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束手無策。後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這位求治者,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徹底檢查,然後對他說:我終於發現了,你患的是綜合症。還告訴他,現在剛試驗成功了一種特效藥,專治這種病症,注射一劑,保證三天後恢複。打針後三天,求治者果然神氣活現地好了。其實,心理醫生注射的僅為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語言的暗示作用。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療法中還有非語言暗示法,如醫生或醫生發動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運用姿態、表情及環境施予某種影響等。
(2)自我暗示療法即由求治者通過自己的認知、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以調節和改變身心狀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個人可以突然變得耳聾受損,而僅僅是因為大腦管理視覺、聽覺的相應區域的機能受到了擾亂,形成了一個病態性的抑製中心,使神經細胞喪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們不再接受傳來的信息,當然不能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這樣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療法治療,並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驚。
一個人走進了冷藏間,無意被關在裏麵。開始他並不在意,也並未感到寒冷,後來當他抬頭看到“冷凍”二字時,頓時心裏緊張起來。一種死亡的威脅籠罩在他心頭。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後蜷縮成一團,在驚恐中死去。其實,車間的冷凍機並未打開,寒氣遠不能置人於死地。他完全是由於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懼而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壞死而導致死亡的。
由於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國一位醫學教授對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論,認為癌症的發展主要不是客觀上存在的癌細胞,而是主觀情緒、自我暗示導致了癌變。這一理論雖未被廣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會急劇變化卻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一方麵,施治者的診療語言和行為十分重要,應當慎重使用,以免發生消極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麵,施治者必須啟發和引導求治者發揮自我意識的調節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負擔,不利於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養積極、樂觀的自我暗示,使之朝著符合治療要求和有利於祛除病象的方向發展。
2.運用暗示療法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暗示療法是指讓求治者靜坐在舒適安靜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求治者以誘導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從而改變原有的病態感覺和不良態度,達到治療目的。間接暗示療法則是借助於某種刺激或儀器檢查的配合,用語言強化來進行的暗示治療。臨床醫學上可通過對求治者的軀體檢查操作,或使用某一儀器或注射某些藥物,以及使求治者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再結合施治者的言語態度進行暗示,從而使暗示效果更顯著。例如,在治療癔症性肢體癱瘓時,施治者可用電刺激肌肉,同時以均勻有力的語調,用預先備好的暗示語句,如,“你的肢體已通電,神經電流已逐漸暢通,肌肉開始逐漸有力”等,對求治者進行積極的暗示,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3.暗示療法通常結合某些輔助手段以提高療效。常用的方法有:給求治者服一些無副作用的“安慰劑”,10毫升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或蒸餾水皮內注射;電針理療等。在臨床應用上,暗示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神經症、癔症性截癱、癔症性黑朦、癔症性失語、癔症性哮喘、強迫症、口吃、運動障礙以及某些身心疾病。
暗示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對各種形式的癔病發作,有時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謂暗示,係指某人處於某種特定的環境及情緒背景下,對外界的影響或觀念常無條件的接受。癔病患者往往容易接受暗示,他們可因暗示而發病,往往也可因接受暗示而治愈。我國曆代醫家也十分重視,且善於運用暗示療法。如《景嶽全書》記載,明代名醫張景嶽某日去看一位急症的妓女,張見其口吐白沫,僵臥於地,口鼻皆冷,氣息如絕,觸其脈,和緩如常,脈象與症狀很不相符,判其為癔病。張大聲說:“此人病甚危險,需用火攻,用大壯艾灸眉心、人中和小腹,否則難以保命。我的住處有艾絨,可速取來用。”隨後,又製止說:“慢,我身邊帶有藥,若能咽下,咽下後有聲息,就不必用灸,若口不能咽,或咽下後無聲息,灸也不遲。”那妓女聽了張景嶽的話,藥到嘴邊便立即咽下,隨之聲出,體動,病也就好了。
正常人均可接受暗示,但不是每一個人均具有高度的暗示性,接受暗示的能力因人而宜。隻有易接受暗示的人,應用暗示療法才能起到治療作用。進行暗示治療前,必須向患者的親屬或同事說明,取得他們的配合,否則,會因他們的不恰當暗示使治療失敗。暗示治療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發作形式可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多采用語言加藥物或物理治療方法。如癔病性抽搐,多采用針灸強刺激,癔病性失明、失音可采用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治療。上述各種治療均是在語言暗示下發揮作用的。
催眠療法屬暗示療法的一種,一般對較為難治的癔病發作,或其它療法失敗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此法是讓患者處於催眠狀態,使語言的影響起到強化作用,加強暗示效應。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催眠,治療時讓患者躺在安靜環境中,四肢放鬆,然後緩慢靜脈注射0.25%的阿米妥鈉或硫噴妥鈉,邊注射邊與病人談話,或讓病人數數,待患者言語緩慢,含糊不清時,即意味著進入催眠狀態。此時醫生可按擬定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如誘導回憶往事,患者可一一回憶;如讓其活動癱瘓肢體或發音時,均可進行。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後注射藥物速度要減慢,以防其入睡。終止治療時,可繼續推注藥物,讓其進入睡眠,休息片刻,醒後可一切恢複正常。
-----------------------
暗示治療為什麽能治療疾病
任何一種治療疾病的療法,除了有它的理論基礎之外,還必須有其實踐基礎。具有悠久曆史的暗示療法之所以能夠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普遍認為是暗示與暗示作用的結果。
首先,暗示能夠對個體的生理活動產生明顯的影響。大量事實說明,一個人在接受暗示以後,不僅可以改變隨意肌的活動狀態,還可以影響不隨意肌的功能,甚至出現各種幻覺,有些事例近乎於“神奇”,令人費解。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塊木板的中心部位放置一個支點,讓被試者躺在這塊木板上,並保持原來的平衡狀態,再令其在頭腦中想象自己騎在自行車上,用腳蹬車的情景,但不做實際動作。經過這樣的一段暗示之後,一般地都會出現靠腳的一端下降,靠頭部那一端上升,使原來平衡狀態破壞的現象。研究證實,這是由於被試本身在用力蹬車這樣一個觀念的影響下,下肢出現了意向性運動,這種意向性運動造成下肢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重量相對增加,從而使平衡遭到破壞的現象。
此外,暗示對人體的髒器、感覺等也都有明顯的影響作用。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心血管醫生,對自己的心髒功能進行了仔細地研究後,竟能感受到自己心髒的收縮與擴張,接著又出現了心動過速和心律不齊現象,隻好到外地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才得到恢複。
還有其他的一些實驗,也充分地說明了暗示的作用。如對個體進行暗示吃飽,結果會引起隻有在真正進食後才能出現的血液中白血球增多的現象;而當對個體進行暗示饑餓時,則會出現與真正饑餓時相同的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降低的現象。由暗示使人產生寒冷感覺時,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量會增加30%,這與真正處於寒冷狀態下的呼吸情況是一樣的;還有一種發生在暗示性較強個體的“假性燙傷”,當用木棒輕輕接觸被試皮膚,並暗示這是用燒紅的烙鐵在烙他時,過一段時間會令人信服地看到接觸部位發紅或出現腫泡。
不論是自我暗示還是他人暗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都有明顯的影響作用。人們常說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暗示作用的結果。再如,有人早晨起來後照鏡子,當發現自己臉色難看、眼圈發黑、眼瞼浮腫時,立即感到全身無力,腰酸腿疼,並做出不去上班而去醫院檢查的決定,這便是自我暗示的緣故。還有,某些婦女的“假孕”現象也與其迫切要求懷孕的心理狀態有關,在這種暗示的影響下,當月經錯後幾天時,便認為自己已經懷孕,並出現一些懷孕反應。這也是自我暗示的結果。
此外,還有必要說明的是,對處於催眠狀態下的個體的暗示作用,其效果比處於覺醒狀態時更加明顯。在催眠時個體進人到意識閾非常狹窄的特殊狀態,從而產生十分奇特的生理反應。比如給催眠狀態下的被試一杯白水,暗示這是糖水,在對其進行血液化驗時,會發現血液中含糖量會明顯提高。通過催眠暗示,還會使被催眠者出現“假死”: “呼吸中斷、心跳停止”。催眠對人的行為和動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被催眠者對施術者言語的絕對服從。並且不但在催眠時完全按指示辦,而且在覺醒後也照例執行。還能夠造成幻覺或喚起曾在意識中消失了事物的記憶。
由上述暗示的各種作用可知,消極的暗示可以使人致病,而個體在積極暗示的作用下,能夠增進和改善人的心理、行為與機體的生理機能,從而使暗示成為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