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之戰 遼乾亨元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遼軍攻宋,在滿城(今河北滿城北)被宋軍擊敗的一次作戰。 遼乾亨元年七月,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趙光義料遼軍必將反攻,遂分兵屯守要衝之地,禦遼南進。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鎮守關南(今河北高陽東);以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李漢瓊戍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製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並授陣圖予諸將。九月初三,遼景宗耶律賢果命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兵數萬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兩路南下,企圖進攻鎮州。東路由韓匡嗣、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率領,沿平原開進;西路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趨。三十日,遼軍進抵滿城西集結。時劉廷翰已率部列陣於徐河(今河北滿城北),崔彥進率所部自關南北上黑蘆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轉向西進,沿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未幾,李漢瓊、崔翰亦領兵抵徐河,下令按太宗所授陣圖布八陣。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了望,見遼軍勢盛,冒違詔改陣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對敵。監軍李繼隆附議,崔翰乃示形應變,改八陣為二陣,前後相副。及遼軍列陣,宋遣使赴遼營詐降。耶律休哥識破宋軍企圖,勸韓匡嗣嚴陣以待,不可輕信。韓匡嗣不聽,放鬆戒備,果遭宋軍突襲。遼軍倉促應戰,指揮失措,大敗。韓匡嗣引兵向西潰逃,又遭崔彥進伏擊,死傷甚眾,殘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軍乘勝追擊,又斬殺遼兵萬餘,獲戰馬幹餘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戰,宋乃罷兵。遼西路軍聞韓匡嗣敗奔,亦收兵而還。 雁門之戰 遼乾亨二年(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軍進攻雁門(今山西代縣),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 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太宗趙光義因敗,乃於河北、河東各要地,積粟屯兵,部署防禦,以抗擊遼軍進攻。遂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分領所部駐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門),捍邊禦遼。乾亨元年(979年),遼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戰敗後,繼於二年三月,遣大軍攻雁門。時潘美率兵巡撫至代州,即令楊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今山西代縣西北西陘寨)出,沿小陘迂回至雁門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麵,合擊大敗遼軍於雁門北嶺,斬殺其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鎧甲、革馬甚眾。 宋太平興國七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陝西府穀),皆被宋軍擊敗。 端拱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宋將尹繼倫率數幹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亡甚眾。至道元年(995年),遼以招討使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將折禦卿率部擊敗。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末至八年,西夏黨項首領李繼遷相繼襲擊夏、銀、宥等州地,均為宋軍所敗,被迫退守地斤澤。九年七月,襲擊王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獲勝,後宋軍偵知其營地,乘虛突襲,俘其母與妻,李繼遷及弟逃遁。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佯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至期,伏兵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襲據銀州,進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自稱定難軍留後。宋遣重兵圍攻,李繼遷敗走,宋軍乘勝進擊鹽州(今陝西定邊)。 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李繼遷詐降李繼捧,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大敗李繼捧,包圍夏州,後聞宋大軍將至,佯作奉表歸順,受封銀州觀察使。二年正月,攻取銀州。五年,襲掠靈州。宋太宗令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率兵進擊,李繼捧叛宋,暗聯李繼遷,共乞援於遼。宋軍於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擊敗李繼遷,毀夏州城,徙其民至銀、綏等州,捕李繼捧回朝。李繼遷走避漠中,獻馬於宋,得宋緩兵。 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吊宋仁宗,因其使與宋引伴為禮儀發生爭執,雙方出言不遜。是年秋,西夏王諒祚以宋侮辱其使為由,發兵10萬,進攻宋秦鳳、涇原、環慶路,宋夏戰爭又起,爭戰曆時34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與吐蕃東南部地區(今青海東部與甘肅南部),以斷夏左、右臂,所取方略:選將練兵,乘隙而動;剿撫兼施,就降其眾;據險修壘,步步逼進。西夏企圖:據堡守險,打破宋軍的進攻。所取方略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伺機襲擊;對外依然堅持聯遼抗宋。戰爭初期,西夏尚處攻勢。三年秋,諒祚率兵數萬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與柔遠寨(今華池)。宋軍堅壁清野,夜襲其營,諒祚中流矢退走。四年正月,神宗繼位後,先以戰撫並舉之策,占據吐蕃東南地區,爾後東西並進,深入攻夏。十月,宋知青澗城種諤率軍襲取綏州。西夏為防宋進擊,增兵銀州。十二月,諒祚死,子秉常繼位,梁太後攝政。熙寧三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宋因西夏軍頻擾邊地,罷互市,斷絕與夏往來。西夏遂大舉攻環慶路,遊騎直抵慶州城下,後因附宋吐蕃首領董氈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西夏軍方退。四年初,種諤謀取橫山,率軍襲取西夏要衝羅兀城(今陝西米脂東北),進築數寨。從此拉開了對西夏的堡壘絞殺戰序幕。 宋收複河、岷等州之戰 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複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 熙寧五年,王韶率軍大舉進攻吐蕃,占據熙(今甘肅臨洮)、岷、洮(今甘肅臨潭)等州地。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克河州,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征逃走。旋諸羌集兵數千反擊香子城(今甘肅和政),掠宋軍輜重,侍禁田瓊率700兵救援,進抵牛精穀,遭羌部襲擊,兵敗被殺。王韶急遣先鋒將苗授等自河州回擊,大敗羌部兵。繼苗授與鈐轄奚起合兵再攻牛精穀諸部,再次獲勝,還守香子城。二十四日,王韶又遣知德順軍景思立打開通道,盡奪羌部所掠輜重。王韶引軍回擊,木征複入河州,致使宋軍首尾不能相顧。王韶先築香子城,控扼要地,複遣軍渡洮河(在今甘肅山東碌曲、岷縣地區),攻克康樂城(今屬甘肅),自率軍破珂諾城(後改名定羌城,今甘肅廣河)。四月下旬,王韶還熙州,遣軍平南山之地(今甘肅臨夏東)、建康樂城、劉家川堡(今甘肅廣河東)與結河堡(今甘肅臨洮西北),打通餉道,隨而率軍破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轉兵香子城。六月,宋詔知德順軍景思立以2000兵進築河州。王韶率軍往視,羌部兵伏南山,欲待宋軍渡洮河,斷其歸路,集兵保天險摩宗城(俗稱鐵城子,今甘肅岷縣東)。王韶探知,命部將王君萬取捷徑襲取摩宗。八月中旬,由露骨山(今臨夏西南)入洮州境,因道險隘狹,下馬步行。木征留部將結彪守河州,自率銳卒尾隨宋軍之後。王韶分兵兩道,一道由部將率領進圍河州,一道自率擊木征。宋軍連戰皆勝,木征敗走,結彪以城降。王韶平定河州,再克宕州(今甘肅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軍入岷州,該地羌族首領瞎吳叱、木令征等降。旋王韶分兵破青龍族於綽羅川(今青海東部與甘肅交界處),迭(今甘肅迭部)、洮州羌族首領欽令征、郭廝敦相繼以城降。巴氈角亦以其族附宋。 此役,宋軍收複5州,拓地2000餘裏,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定羌城之戰 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定羌城(今甘肅廣河)等地的作戰。 熙寧四年八月至六年末,王韶采取招撫與進擊並舉之策,次第占據吐蕃通遠軍、熙、洮、迭+岷、河(今甘肅隴西、臨洮、臨潭、迭部、岷縣、臨夏)、湟(今甘肅樂都南)等州地,青唐吐蕃諸部大多附宋。七年初,王韶赴京,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征乘機遣兵數擾河州,宋知德順軍景思立率6000兵進擊,進抵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被宗哥羌部首領鬼章部包圍,景思立等戰死,河州被圍。三月初五,木征圍岷州,被宋蕃將包順擊退,繼複圍河州。王韶聞訊,速返熙州。諸將議進攻方向,皆欲馳援河州。王韶知木征所為,係恃有外援,若直往,必遭伏擊,遂率精騎2萬,以“批亢搗虛”之計,出其不意,直趨珂諾城(後改名定羌城),先遣兵破結合川(今甘肅臨洮北)領勒錦族兵,斷吐蕃部與西夏通路,進軍寧河(今甘肅和政),再遣軍入南山(今甘肅臨夏東)破布沁巴勒等族兵,斷木征外援。木征恐斷南山歸路,撤圍退走。王韶分兵打通至河州通路,鬼章退保踏白城。四月十四日,宋軍自河州閭精穀出踏白城,擊敗鬼章,進抵銀川(今甘肅臨夏西北),連破10餘堡。十六日,分兵北至黃河,西至南山,複入踏白城,回師河州,進築定羌城,木征被迫率酋領80餘人降,河、湟遂定。 宋攻交趾富良江之戰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宋軍反擊交趾(今越南),於富良江(今越南紅河)擊敗交趾軍的作戰。 八年十一月,交趾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號8萬兵大舉攻宋,相繼破欽(今廣西靈山)、廉(今合浦)、邕(今南寧)等州,殺戮宋軍民10餘萬人。次年二月,宋廷決計反擊,命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使,趙高為副使,率號10萬秦晉銳卒進討。同時詔廣東、福建、江西募勇士萬人赴廣西。三月初,郭逵率軍南下。宋詔嶺南諸路置備糧草,廣南東路征集舟船和熟悉水戰兵員,擬屆時水陸並進。七月,郭逵經潭州(今湖南長沙)進抵桂州(今廣西桂林),令廣南東路鈐轄和斌率水軍自廣州沿海西進。八、九月間,宋軍水陸夾擊,收複全部失地,招撫左、右江(今廣西邕江上遊)地區諸峒部族後,自邕州進抵思明(今廣西寧明東)。時因安南行營軍士不習水土,患病與疫亡甚眾,屯駐休整。十二月初,宋軍集兵西進,為保障側翼安全,防止交趾軍從側後襲擊,郭逵先遣副都總管燕達引軍攻廣源州(今越南廣淵),迫其觀察使劉紀出降,收降5000餘。十一月,宋軍至決裏隘,交趾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回走,反踐其軍,交趾軍潰退。宋軍乘勝拔機榔縣與門州(皆今越南同登西北)。交趾軍設伏夾口隘,欲襲擊宋軍。郭逵探知,自間道兜頂嶺直抵富良江。交趾軍列戰船400艘,據江阻擊,宋軍不能渡。郭逵,趙卨令將士伐木,製造攻具。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以炮發石,猛擊其船,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交趾軍,擊殺數千,斃其大將太子李洪真,俘左郎將阮根。交趾王李乾德被迫奉表求和。宋軍由於冒暑涉瘴,糧草不濟,兵夫20餘萬死傷過半。存者多病,遂議和班師。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西夏天儀治平元年(宋元祜二年,1087年),西夏與吐蕃聯合進攻宋邊地的數次作戰。 是年四月,西夏因與宋劃分疆界發生爭議,遂發兵攻掠宋涇原路。五月,西夏國相梁乙逋賄使厚禮,約吐蕃首領阿裏骨同時發兵攻宋,商定所得宋地,以熙(今甘肅臨洮)、河(今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三州歸吐蕃;以蘭州(今屬甘肅)、定西城(今甘肅定西南)歸西夏。旋阿裏骨率吐蕃兵襲破洮州(今甘肅臨潭)?梁乙逋率數萬西夏軍出河州,兩軍會合,同圍南川寨(今甘肅東鄉族自治縣西南),連攻8月未下。宋詔洮西守將劉舜卿、王光祖、王贍、姚兕、種誼等率軍救援。寨中軍民士氣大振,奮力抗擊。梁乙逋等屢攻不克,引兵東進,轉攻定西城,設伏誘宋軍兵出戰,擊敗宋軍,殺宋都監吳猛等。七月,梁乙逋再次脅監軍仁多保忠進攻涇原,遣大首領嵬名阿吳入青唐(今甘肅西寧),約吐蕃阿裏骨和青宜結鬼章聯兵攻宋。八月,梁乙逋集中十二監軍司兵屯聚天都山(今寧夏海原),直逼蘭州。阿裏骨發兵15萬圍河州,鬼章引兵2萬進駐常家山(今甘肅臨洮西南)大城洮州,自率軍5萬,約會於熙州東王家平。梁乙逋造浮橋以通兵路。宋軍器監遊師雄見西夏、吐蕃軍勢盛,建議知州劉舜卿乘西夏、吐蕃軍勞師遠來、立足未穩,先發製人。劉舜卿遂命都部署姚兕、知洮州種誼分兵兩路,沿洮水急進。姚兕於洮水西側,破吐蕃六逋宗城(當在甘肅臨洮西南),擊殺1500餘眾,乘勝轉攻講朱城(今甘肅夏河東北),遣兵自間道北上,焚黃河浮橋,截斷鬼章救援通路,使青唐吐蕃十萬大軍不能渡河。種誼部沿洮河東側南下,出哥龍穀(今甘肅岷縣東北境),迎擊通遠吐蕃兵,斷其與洮州的聯係。宋主力連夜搶渡洮水,兵臨洮州城下,乘鬼章不備,一舉破城。擒鬼章青宜結及西蕃首領5人,殺吐蕃軍數千,獲牛、羊、器械、糧草萬計,餘眾棄城潰逃,渡洮水時又溺死數千。梁乙逋見西蕃軍失利,引兵退還。 此戰,夏蕃聯軍兵力據絕對優勢,因缺乏統一部署和指揮,兵力分散,四麵出擊,不能相顧,導致大敗。宋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快速出擊,獲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 元豐六年二月,西夏以重兵圍攻蘭州,宋知州李浩集精兵潛出夜襲,夏軍潰退。次年正月,夏軍號稱80萬複攻蘭州,急攻10晝夜未下,糧盡引退。元祜元年(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夏崇宗乾順繼位。四年,宋夏再次議和。六年,西夏攻宋熙河、蘭岷、鄜延諸路與麟、府二州。七年,攻環州,互有勝敗。紹聖三年(西夏天佑民安七年,1096年),乾順因與宋劃界爭地未果,率號稱50萬軍攻宋鄜延路連陷數寨。四年,宋於沿邊諸路要地增置50餘寨,加強了防禦,多次擊敗夏軍的進攻,並乘勝出擊,攻克夏洪(今陝西靖邊南)、鹽、宥等州地。元符元年(西夏天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又於平夏城擊敗西夏號稱40萬大軍的進攻,進取南牟會,建為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收複會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寧)。二年,西夏因軍勢日衰,數次遣使向宋求和。宋允恢複和好。元符三年,青唐羌酋結聚眾反宋,夏遣10萬兵入援。因宋援軍至,西夏軍始退。後宋以湟、鄯之亂,乃任羌族首領分知兩州。崇寧二年(西夏貞觀三年,1103年),宋洮河監軍童貫遣洮西沿邊安撫司公事王厚複取湟、鄯,同時使人招納西夏監軍仁多保忠與西邊羌部。西夏以宋複取湟州(今青海樂都南),威逼西夏再次遣使求援於遼。 三年,乾順發兵攻宋涇原路,宋夏第四期戰爭爆發。戰爭曆時21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占據湟、鄯。所取方略:出塞築壘,步步為營。夏之企圖:扼守橫山,遏製宋軍,所取方略築壘守險,附遼抗宋。四年,吐蕃酋領溪賒羅撒與多羅巴投夏,與夏合兵攻宣威城(今青海西寧西北),知鄯州高永年率軍赴援,途中被多羅巴俘殺。政和四年(西夏雍寧元年,1114年),夏納叛將李訛移,合軍圍宋定遠城(今甘肅榆中西北)。宋命童貫為陝西、河東、河西經略使,發重兵反擊。五年春,童貫謀取清水河(在今寧夏境內)北界與卓羅城(今甘肅永登南),遣熙河路經略使劉法領步騎15萬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劉仲武領5萬兵出會州,自率中軍於蘭州策應。劉仲武至清河界,築城留兵屯守。劉法於古骨龍(今青海樂都北)擊敗夏軍。九月,劉仲武、王厚會合鄜延、涇原、環慶、秦鳳諸路軍攻臧底河城(今陝西誌丹北),大敗而還。喪師萬餘。西夏軍乘勝反擊,大掠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六年春,劉法率10萬軍克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門源東南)。七月,知渭州種師道引軍10萬克臧底河城,唃廝羅舊轄地悉入於宋。是年冬,西夏以萬騎破靖夏城(今甘肅平涼境)。重和元年(西夏雍寧五年,1118年),宋軍克割牛城(今青海互助),改名統安。宣和元年(西夏元德元年,1119年),童貫強令劉法深入攻夏,奪取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宋軍始出統安城(今陝西橫山西),即遭夏崇宗弟察哥軍的夾擊,劉法敗死,喪師l0萬。四月,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兵,平其三城,盡取橫山地區。西夏失去屏障。夏崇宗被迫表示臣服,宋詔令罷兵, 宋夏間出現短暫和平 東京之戰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宋東京留守宗澤率軍在東京(今河南開封)擊退金軍進攻,保衛東京的作戰。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滅北宋。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是為高宗,年號建炎,史稱南宋。六月,宋廷根據李綱建議,以抗金名將宗澤為東京留守。宗澤到任後,募兵選將,積極聯絡河東、河北、陝西等地義軍,實行統一指揮。製造決勝戰車1200輛,督率所部加緊操練;還在東京周圍以及黃河沿岸州縣修築連珠寨,互為應援,加強黃河沿線和東京的防禦。正當宗澤決計保衛東京時,高宗擔心京城難以固守,遷都揚州(今屬江蘇)。金太宗乘南宋遷都中原動蕩之機,分兵三路攻宋。十二月初八,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中路軍擊潰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宋軍,南渡黃河,攻占汜水關(今河南滎陽西北)後,引兵東進,欲與東路右副元帥完顏宗輔部會攻東京。宗澤得知金軍動向,為穩固東京外圍防線,遣統製官劉衍和劉達各率兵2萬、戰車290輛,分赴滑州(今河南滑縣東)、鄭州保護河梁,以待大軍北渡。二十四日,完顏宗翰軍占領西京(今河南洛陽)與宗澤軍相持。二年正月,完顏宗弼自鄭州直抵白沙(今河南中牟西)進逼東京,京城民心震恐。宗澤為安定民心,一麵下令依舊張燈結彩,慶祝元宵;一麵派精兵數幹,迂回金軍側後,伏其歸路。十五日,劉衍率部於板橋(今河南開封西)迎擊金軍,宋援軍從後突襲,前後夾擊,大敗金軍,追至滑州,收複延津(今屬河南)、河陰(今鄭州西北)等地。二月初二,金軍再攻東京,宗澤遣統製官李景良、閆中立等率兵萬餘至滑州、鄭州,迎擊金軍,但為金軍所乘,閆中立戰死,餘部潰退。初十,京城要衝滑州被金軍占領。宗澤命部將張撝率兵馳援,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宗澤又令統領官王宣率兵5000救援,敗金軍於滑州北門。日暮,金軍退兵河上,王宣度其將夜渡,令停止追擊,至夜金軍渡河,王宣乘其半渡,揮軍猛擊,斬殺金軍數百,從而粉碎金軍攻取東京的企圖。 和尚原之戰 南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1131年),宋軍在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擊敗金軍的一次著名戰鬥。 富平之戰失敗後,宋軍秦鳳路經略使吳玠與其弟吳璘奉張浚之命,收集幾千散兵退保大散關東麵的和尚原,抗禦金軍。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主要障礙。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屬川陝之首要門戶,位於寶雞西南20公裏,其地勢之險要 與大散關不相上下。和尚原對仙人關來說,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關隘,它與仙人關共分蜀之險要,勢必固守。“和尚原最為要衝,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 也”。金軍為了打通進入漢中的門戶,決定進攻和尚原。五月,金將完顏沒立率部自鳳翔(轄境相當今陝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攻和尚原正麵,別將烏魯、折合自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迂回,攻和尚原背麵,企圖會攻和尚原。烏魯、折合先期到達原北,三日後,完顏沒立攻箭箐關(今陝西幹陽南),吳玠命令諸將列成陣勢,利用有利地形,依險據守,派兵輪番戰鬥,屢敗烏魯、折合率領的金軍,使兩路金軍無法會合。金軍欲戰不能,欲退無路。和尚原一帶盡是山穀,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失去威力,隻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大敗金軍。退到黃牛一帶的金軍,立足未穩,又恰遇上大風雨,金軍士氣不振,無力再戰,隻得後退。同時,完顏沒立所率金軍在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亦為吳玠部將楊政所擊退,從而打破了沒立與烏魯、折合兩軍會師和尚原的計劃。金軍初戰和尚原失敗,使金朝大為惱怒,“謀必取玠”。十月,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為謀取川蜀,率軍10萬架設浮橋,跨過渭水,從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所部宋軍夾澗對峙,準備與宋軍決戰。其時,吳玠積極調整宋軍部署,並注意偵察金軍的動向。及戰,吳玠率部堅守秦嶺要隘,以精兵強弩阻擊金軍,並和義軍相配合,乘金軍攻勢稍緩,出奇兵從兩旁襲擊金軍背後,斷其糧道,激戰三日,擊敗金軍,吳玠乘勝追擊,於神坌一地設兵伏擊,金軍大亂,宋軍星夜出擊,大敗金軍。完顏宗弼中箭逃走,被俘萬餘人,繳獲器甲數以萬計,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和尚原之戰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吳璘僅靠富平之戰後所收集的數千散卒扼守關口,敵軍則有十餘萬,數倍於宋軍。宋軍以少勝多,重創金軍主力,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扭轉了富平戰敗的局勢。此戰對金軍的打擊是非常重大的,是其滅遼破宋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的慘敗,史雲:“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嚐如此也。”“兀術之眾,自是不振。” 饒鳳關之戰 金天會十一年(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宋軍在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與金軍進行的一次作戰。 和尚原之戰後,金陝西經略使完顏杲率軍10餘萬,繼續在川陝向南宋大舉進攻,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風關入川。天會十年十二月金軍攻破商州(今陝西商縣後,又於次年正月初九,破金州(今陝西安康),宋知興元府劉子羽急派統製官田晟率兵扼守饒風關,以阻金軍來路,並馳報吳玠請援。吳玠當即率部、自河池(今甘肅徽縣)日夜兼程300裏趕至饒風關。二月初五,金軍在完顏杲督令下,人披重甲,登山攻關。吳玠令所部及前來增援的洋州(今陝西洋縣)義士與金、均、房州安撫使王彥所率八字軍,共3萬餘人,憑借險要地勢,以強弓勁弩,輪番發射,頑強堅守六晝夜,金軍傷亡慘重,頓兵關下。十一日,吳玠部下一軍校降金,引金軍自蟬溪嶺繞出關後,夜襲宋軍郭仲荀部,占領山寨,爾後乘高下瞰饒風關,以一部精兵攻宋軍背後。宋軍腹背受敵,被迫敗退,吳玠收餘部退守西縣(今陝西勉縣西),王彥率軍奔達州(今四川達縣市)。十三日,金軍攻入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劉子羽焚其城,率餘部退至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吳玠料金軍糧草難繼,不能久駐,遂回師河池,準備斷其歸路。果不出吳玠所料,金軍因野無所掠,糧草不繼,加之疾病流行,於四月初引兵北撤,吳玠乘機派兵於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後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丟棄所獲輜重而去。王彥乘勢收複金州。 仙人關之戰 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在川陝之戰中,宋軍與金軍在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進行的一次要隘攻防戰,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三年(1133年)十二月,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軍攻克和尚原,宋吳玠軍退守階州(今甘肅武都東南),金軍乘勢由寶雞直趨仙人關。吳玠料金軍必將深入,遂在關右側築壘,稱“殺金坪”,並在地勢險要處築隘,設置第二道防線,嚴兵以待。四年二月,完顏宗弼與陝西經略使完顏杲、偽齊四川招撫使劉夔率騎兵10萬,大舉攻仙人關。吳玠率萬餘人與金軍激戰數日,終因力不及彼,退守第二道防線。金軍人披重甲,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玠與其弟吳璘督軍死戰,以勁弓強弩大量殺傷金軍,金軍攻勢不減,吳玠派部將楊政率精兵銳卒,持長刀,大斧攻金軍左右翼。三月初一夜,宋軍燃火四山,戰鼓動地,出兵反擊,並派王喜、王武諸將攻入金營,金軍驚潰,金將韓常被射傷,遂引兵逃遁。吳玠乘勢擴大戰果,派張彥等將劫橫山寨,殺敵千餘人,又命王俊於河池(今甘肅徽縣)設伏兵,再攻金軍。金軍被迫退回鳳翔府。 嶽飛收複襄陽六郡之戰 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宋軍為收複偽齊軍攻占的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在襄漢地區進行反擊的重要作戰。 紹興二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偽齊國主劉豫,將其都城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遷至東京(今河南開封),征集鄉兵10餘萬編為12軍,沿黃河、淮河及在陝西、山東等地區駐紮,進窺南宋。並在其統治區域內橫征暴斂,嚴刑重罰,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宋廷左仆射呂頤浩建策宋高宗乘機出師北伐,收複中原失地。十二月,宋襄陽鎮撫使李橫會合河南府、孟、汝、唐州鎮撫使翟琮,出兵北上進攻偽齊。李橫、翟琮軍均非南宋正規勁旅,缺甲乏糧,裝備極差,由於偽齊各地守將紛紛起義倒戈,加入宋軍北伐行列,其中牛皋、彭圮、趙起等軍投奔李橫;董先、張圮、董震等軍投奔翟琮,使宋軍北伐聲勢日盛,屢戰傳捷。李橫軍相繼收複汝州、潁昌府、唐州、信陽軍(今河南汝州、許昌、唐河、信陽市);翟琮軍攻取東至鄭州西到京兆(今西安)廣大地區,並處決偽。齊河南尹孟邦雄,形成從西麵和南麵兩個方向鉗擊東京的態勢。次年三月,偽齊國主劉豫為挽回敗局,遣使向金朝乞援。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命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援軍,為偽齊大將李成聯兵數萬進行反擊,在東京附近羊馳崗擊敗李橫等軍。劉豫乘宋襄漢地區防衛空虛,命李成率軍南下,至十月,相繼攻占鄧州(今屬河南)、隨州(今屬湖北)、襄陽及郢州(今湖北鍾祥)等地。李橫、翟琮、牛皋、董先等軍先後退到江西路。由於偽齊控製了襄陽、郢州江漢一帶戰略要地,不僅在南宋長江防線上打開了缺口,而且切斷宋廷聯係川陝的通道,劉豫在頻繁遣使赴洞庭湖聯絡楊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攻滅宋朝的同時,準備來年麥熟後大舉南下,與進攻川陝的金軍相互策應,先占荊湖,爾後沿江東進,攻取臨安(今杭州),滅亡南宋。 襄陽等六郡,西接秦蜀,東瞰吳越,進可出擊中原,退可掩衛湖廣。四年春,宋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嶽飛為先機製敵,打破偽齊企圖,進而北上收複中原失地,上書宋廷:“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複中原,此為基本”。三月,宋廷采納嶽飛建策,命他兼任荊南、鄂、嶽州製置使。為加強其實力,將牛皋、董先等軍歸屬嶽飛,並將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崔邦弼兩軍,及荊南鎮撫使司軍一部暫隸嶽飛節製。宋高宗命嶽飛出兵,意在以戰求和,並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給嶽飛下達出兵省劄中,命嶽飛隻準收複六郡,不得越界用兵,“追奔之際,慎無出李橫所守舊界,卻致引惹,有誤大計。雖立奇功,義加爾罰”。為策應和支援嶽飛出師,宋廷還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以精兵萬餘屯於泗上作為疑兵,以分敵勢;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出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二州,以作聲援。四月十九日,嶽飛率軍3萬餘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師,經鄂州(今武漢武昌)渡江西進,船至江心,嶽飛對部屬發誓“不擒賊帥,複歸舊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軍進抵位於偽齊境最南端的重鎮郢州,守將荊超曾任北宋宮廷近衛,號稱“萬人敵”。嶽飛先遣人勸降,被嚴詞拒絕。由於後勤供應接濟不上,此時軍中存糧僅夠二餐,嶽飛胸有成竹,預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翌日黎明,嶽飛坐在旌旗下指揮攻城,荊超亦率偽齊守軍據城頑抗,戰鬥異常激烈,突然一塊炮石落在嶽飛腳下,左右驚慌躲避,嶽飛卻神色安然,將士們踏肩登城,衝入城內,斬俘偽齊軍數千人,荊超跳崖自殺。嶽飛攻下郢州後,立即分兵兩路,命部將張憲、徐慶東攻隨州,自率主力沿漢水北上直取襄陽。駐守在襄陽的李成聞嶽飛親自率軍來攻,倉皇引軍北遁。十七日,嶽飛進駐襄陽。張憲、徐慶進攻隨州,數日未克,嶽飛命牛皋率軍往援。十八日,宋軍發起總攻,嶽飛長子嶽雲,手持雙錘,勇不可擋,第一個衝上城頭,宋軍一舉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5000餘人。六月初,金朝又從河北、河東調來援軍,與偽齊軍在新野(今屬河南)、龍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胡陽(今唐河西南)、棗陽(今屬湖北)及唐州、鄧州等地重新集結,號稱30萬,企圖反撲奪回襄陽。嶽飛審度敵情後,先命部將王萬率軍一部作為餌兵,至襄陽西北清水河誘其來攻。初五,李成傾其全力發起進攻,嶽飛率主力從側翼迂回其後,與王萬軍並力夾攻,將其擊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騎10萬眾再次反撲,他自恃兵力數倍於宋軍,違背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的兵法常規,輕率布陣,左列騎兵於襄江岸邊,右列步卒於曠野。嶽飛洞察李成陣勢漏洞後,采用以步製騎,以騎擊步的戰法,命王貴率持長槍的步兵攻其騎兵,命牛皋率騎兵衝擊其步兵。宋軍發起進攻後,偽齊前列騎兵驚潰,將後列騎兵擁入江中,步卒死者更眾,橫屍20餘裏,李成率餘部夜遁。金朝為遏製宋軍攻勢,命劉合孛堇率陝西、河北簽軍增援偽齊,與李成合兵數萬,在鄧州西北列30餘寨,企圖與宋軍決戰。嶽飛偵悉敵情後,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於七月揮師進攻鄧州,命王貴、張憲兩軍由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橫林(今襄樊西北),分路向鄧州挺進,實施包抄合擊。十五日,在距鄧州30餘裏處,與金、齊聯軍展開激戰。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嶽飛又命王萬、董先率精騎乘勢突擊,一舉將其擊潰,俘金將楊德勝等200餘人,繳獲戰馬200餘匹,兵仗、器甲數以萬計。劉合孛堇與李成引軍逃遁,留部將高仲固守鄧州。十七日,嶽飛督軍攻城,嶽雲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複鄧州。二十三日,嶽飛命王貴、張憲至唐州以北30裏處,阻擊金、齊援軍,掩護李道收複唐州。同日,崔邦弼軍攻下信陽軍。嶽飛部署好六郡防務後,率軍凱旋鄂州。 順昌之戰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宋將劉錡為阻遏金軍南下,在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擊敗金軍進攻的著名作戰,為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九年三月,南宋與金達成和議,金朝將原由偽齊統治的河南、陝西地區歸還南宋。七月,完顏宗弼晉升都元帥,準備敗盟攻宋,奪回予宋的河南、陝西之地。次年五月,金朝分兵四路向宋大舉進攻,完顏宗弼率主力10餘萬,於十二日攻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十四日,又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爾後揮師南下。是時南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1.8萬人由臨安府(今杭州)沿水路北上東京赴任,十五日,行至順昌府時,得悉金軍已毀約攻占東京,前鋒已進至距順昌300餘裏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順昌北瀕潁水,南臨淮河,是屏衛淮河之要點,亦為金軍南下必經之地。劉錡聞知順昌糧草充足,決意與知府陳規協力守城,阻遏金軍南下。為激勵軍民誓死抗擊金軍,他下令鑿沉船隻,示無退意,並將城外數千戶百姓遷入城內,分遣部將扼守四門,派出斥堠偵探金軍動向,發動民眾整修城防,增築壁壘,於城外築羊馬垣,預設伏兵,經過六晝夜緊張準備,初步完成防禦部署。二十五日,金軍前鋒數千騎渡過潁水,進至順昌郊外。劉錡從被俘獲的金軍幹戶口供中得知,金將韓常等部在城北30餘裏的白龍渦下營。劉錡乘其立足未穩,遣兵夜襲,初戰告捷。二十九日,金三路都統完顏褒、龍虎大王突合速與韓常等合軍3萬餘眾,進至順昌城下。宋軍敞開城門,使金軍疑不敢進,劉錡乘其踟躕不前,令守城宋軍施放勁弓強弩,待其退卻,又命步卒出城追擊,金軍倉皇爭渡潁河後撤,溺死者甚眾。六月初二;劉錡又乘雷雨之夜,遣軍夜襲金營,獲勝而歸。完顏褒等攻城受挫,遣人急赴東京向完顏宗弼求援。初五,劉錡獲悉金軍主力來援,決計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劉錡為麻痹金軍,讓部將曹成故意被金軍俘獲,去金營行間,曹成慌稱劉錡喜好聲色,不懂戰守。完顏宗弼輕信,為加快行軍速度,留下攻城器械、炮具,令軍輕裝急進,不到七天疾馳1200餘裏,於初七進抵順昌,並對眾將折箭為誓,決計一日破城。初九晨,完顏宗弼督軍向順昌東、西兩門發起猛攻,自率3000重甲精騎往來為援。劉錡在早晨涼爽時,堅守不戰,待午後天氣炎熱,金軍人困馬乏時,先遣軍數百出西門佯攻,金軍剛欲接戰,劉錡另以精兵數幹潛出南門,突入敵陣,與金軍短兵搏殺,統製趙搏、韓直身中數矢,戰不肯退,士卒皆忘我死戰,一舉殲金軍精銳5000餘人。完顏宗弼遭此重創,遂移營城西,掘塹自衛,企圖久困順昌。是日大雨,劉錡遣軍夜襲,使金軍難保安寧。十二日,完顏宗弼被迫解圍撤軍,退歸東京。 郾城、潁昌之戰 郾城、潁昌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嶽 飛指揮嶽家軍於1140年七月先後在郾城、潁昌大破金軍,取得了直搗中原、收複河 朔計劃的關鍵性勝利。此戰是嶽飛生前最後一次與金軍主力決戰,不久,嶽飛奉命 班師,使抗金的有利形勢廢於一旦。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統治者撕毀上一年與南宋簽訂的和約,調集大軍分四路進攻陝西、山東、洛陽和開封,得手後又乘勝向淮西進攻,結果在順昌為劉錡大敗,金軍的全線進攻受到了抑製。在南宋各路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嶽飛打算聯合義軍,配合友軍,乘勝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進搗中原,恢複故疆的既定方針,派遣王貴、牛皋、楊再興、李寶、張憲、傅選等,分向京西洛陽、汝州、鄭州(今河南鄭州)、潁昌(今河南許昌)、陳州、蔡州等地,分布經略,展開猛烈的攻勢;並分別派兵接應東、西兩麵的宋軍;同時派遣梁興等人北渡黃河,聯絡太行山義軍,相機收複河東、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應。此時,韓世忠所部自淮陽、張俊所部自廬州、壽州間北進。張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準備由海道北攻山東。吳璘等在陝西的作戰也有所進展。 宋高宗趙構一向畏敵如虎,在宋軍即將反攻的有利形勢麵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輕動,宜班師”的荒謬決定,要求各路軍隊停止北進。為此,特派司農少卿李若虛於六月二十二日趕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嶽飛軍營中計議軍事,阻止嶽飛軍北伐中原。嶽飛部將都已北進,他未接受李氏帶來的詔命,仍按原來計劃行事。李若虛鑒於當時的形勢,同意嶽飛的主張,並主動承擔“矯詔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嶽軍統領官孫顯,於陳、蔡之間破金軍排蠻千戶部;閏六月二十日,張憲部克複潁昌;二十四日,收複東州;次日王貴所屬楊成部克複鄭州。七月初二日,張應、韓清克複洛陽。嶽飛所部在一個多月裏,連戰皆捷,收複了洛陽至陳、蔡間的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夾擊汴京金軍主力的態勢。嶽飛為了誘惑金軍南下決戰,遂集結主力於潁昌地區,自率輕騎駐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軍兀術敗於順昌後,自己與龍虎大王突合速退回開封,命韓常守潁昌府、翟將軍守淮寧府、三路都統阿魯補守應天府,企圖負隅頑抗。當兀術看到嶽家軍孤軍深入、有機可乘之時,不待嶽家軍集結布署完畢,搶先發動了進攻。七月初八日,兀術指揮經過一個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隊以及增派的蓋天大王賽裏(宗賢)等率領的軍隊,傾巢出動,直撲郾城。實際上,這是兀術蓄謀已久的意圖。還在嶽飛挺進中原之時,兀術召集諸將,商議對策,他判斷:南宋諸路軍易於對付,唯獨嶽家軍將勇兵精,且有河北忠義軍之援,其鋒不可擋,須尋找時機,誘其孤軍突入,然後集中主力,並力一戰。嶽飛輕騎駐守郾城,正合兀術“並力一戰”的心理。 金軍欲抄襲嶽家軍設於郾城的大本營,挑選1.5萬多名騎兵,披著鮮明的衣甲,抄取徑路,自北壓向郾城。當時嶽飛手下隻有親衛軍(背鬼軍)和一部分遊奕軍。嶽飛指揮將士迎敵於郾城北十多公裏處。他首先命令兒子嶽雲出戰,並嚴曆地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嶽軍每人持麻紮刀、提刀和大斧三樣東西,入陣之後即與敵人“手拽廝劈”,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嶽雲、楊再興等相繼率兵衝入敵陣,殺傷甚多。楊再興奮勇當先,單騎闖入敵陣,打算活捉兀術,結果沒有找到,隻身殺敵數百人,自己多處受傷,仍頑強地殺出敵陣。戰鬥從午後進行到黃昏,金軍終於支持不住,向臨潁方向撤去。此戰金軍兀術的精銳親兵和拐子馬遭到沉重打擊,兀術本人也震恐萬分,他說:“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但兀術仍不死心,希圖再戰獲勝。十日,增兵郾城北五裏店,準備再戰。嶽飛當即率領軍馬出城,並派背鬼軍將官王剛帶領50騎,前往偵察敵情。王剛突入敵陣,斬敵裨將。諸將見王剛軍接戰,主張稍退避鋒。嶽飛認為此時正是進軍良機,遂親率騎兵出擊,諸將繼後,左右馳射,擋住了金軍騎兵,打亂了敵人步兵,又敗兀術軍。經過3天激烈戰鬥,嶽飛軍取得了郾城之戰的勝利。 兀術不甘心於郾城之敗,又集中了號稱12萬人的兵力,進到郾城和潁昌之間的臨潁(今河南臨潁),妄圖切斷嶽飛和王貴兩軍的聯係。七月十三日,張憲奉命率領由親衛軍、遊奕軍、前軍和其他軍組成的雄厚兵力,進到臨潁,尋求和兀術大軍決戰。楊再興等率領300騎兵為前哨,當抵達臨潁南的小商橋時,猝然與兀術大軍相遇。兀術指揮兵力包抄圍掩。 盡管眾寡懸殊,楊再興毫無懼色,率騎兵與之英勇作戰。楊再興和300騎兵全部戰死。金軍也遭到沉重打擊,光被殺死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等100餘人。十四日,張憲率援軍趕到臨潁,打退了金軍。兀術不敢再戰,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轉攻潁昌。 嶽飛估計兀術將回軍攻潁昌,便令嶽雲急速增援駐守潁昌的王貴。七月十四日,兀術率領3萬騎兵、10萬步兵進攻潁昌,於城西列陣。宋軍雖有五個軍戍守潁昌,但都不是全軍。王貴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嶽雲等率中軍、遊奕軍、親衛軍出城決戰。22歲的嶽雲率領800名親衛軍騎士首先馳擊金軍。步兵也展開嚴整的隊列繼進,掩護騎軍,與敵軍拐子馬搏戰。雙方激戰幾十個回合,依然不分勝負。這時老將王貴有些氣餒,嶽雲製止了他的動搖。嶽雲前後十多次突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很多步兵、馬軍也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仍無一人肯回顧。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軍出城增援,戰局很快扭轉過來,大敗金軍。潁昌大捷,殺敵5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繳獲馬匹3000餘,幾十名敵將也死於宋軍之手。不久,張憲部將在臨潁東北打敗金軍。嶽飛率軍乘勝追擊金軍,於距開封僅20多公裏的朱仙鎮擊潰金軍,至此,嶽飛反攻中原的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郾城、潁昌之戰,是嶽家軍挺進中原抗擊金軍的關鍵性大捷。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嶽家軍依靠將士們的強勁勇敢,以及嶽飛、嶽雲父子的正確指揮、衝鋒陷陣,經過酷烈的戰鬥,以少勝眾,打敗了敵軍主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是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重要勝仗之一。金軍統帥兀術哀歎說:“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軍在此戰以前,尚未同嶽家軍進行過很嚴重的較量,這次才算真正領教了嶽家軍的威力,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秦州之戰 亦稱剡家灣之戰。中國南宋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1141),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杲,在攻取陝西部分地區後,八月,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主,合軍5萬餘人,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宋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命右護軍都統製吳璘,率軍2.8萬,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南)北上,抗擊金軍,收複秦州等地。九月十六,吳璘攻克秦州後,移師至劉家圈以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嶺,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易守難攻,金軍憑險紮營,自信宋軍不敢來攻。吳璘察看地形後,為避金軍騎兵自上而下衝擊宋軍,決定上原列陣。二十一日,吳璘佯約金軍次日決戰,當天深夜,乘其不備,率精兵越嶺上原,並命部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金軍退路。吳璘上原後,在剡家灣組成“疊陣”,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陣成,萬炬突燃,引金軍出戰。胡盞恃勇率兵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發射,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乘其退卻,派騎兵追擊,金軍大敗,被殺數千,降者萬餘。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胡盞、習不主率餘部退入臘家城。宋軍圍城猛攻,將破之際,宋高宗為向金求和,卻詔令吳璘回師。 陳家島海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宋舟師在膠西(治今山東膠州市)陳家島海域全殲金軍水師的一次著名水戰。 黃天蕩之戰後,金朝雖長期未大舉進攻江南,但滅亡南宋的國策並未改變。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顏亮篡奪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著手部署和準備伐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分4路進攻南宋。一路由鳳翔(今陝西鳳翔)攻取大散關,作戰略配合,牽製宋軍。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進軍,威脅荊襄,控製長江中遊戰略要地,從側翼掩護主力。完顏亮親率主力出壽春(今安微壽縣),企圖渡淮河,過長江,進窺臨安。另由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製、完顏鄭家奴為副率領水軍3萬、水手4萬、戰船600餘艘,由山東半島浮海南下,企圖在杭州灣登陸,與主力夾擊臨安,一舉滅宋,於十月抵陳家島。 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原嶽飛部將,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八月十四日。李寶率水軍自平江(今蘇州)啟航。出海以後,一連三日狂風大作,船隻被吹散,隻得退泊明州關澳(今舟山群島),收集失散的船隻,進行休整。九月,李寶得知宿遷人魏勝乘金軍即將南犯之機,起兵收複了海州,遂從關澳出發,十月進至東海。這時,海州正在受到金軍圍攻,處於危急之中。李寶聞訊立即率軍登陸支援,大敗金軍,立解海州之危。隨後,李寶水軍繼續北上。李寶水軍駛抵石臼島(今山東日照附近)時。巧遇前來投誠的金軍漢族水兵,得知金水軍已經出海,泊陳家島(又名唐島,今山東靈山衛附近),與石臼島相距不遠。金水軍共有戰船600艘,官兵10萬人,在兵力數量上占居絕對優勢。但金軍不習水戰,害怕風浪,水手多由被征來的漢人擔任,而金人官兵則王艙內休息。根據這一情況,李寶決定蔭蔽接敵,突然襲擊,火攻破敵。 十月二十七日,風向由北轉南,宋水軍戰船乘風疾馳,李寶率舟師轉山而出,突然向金軍進攻,金軍不習慣海上風浪,都睡在船艙裏,金水軍戰船的水手都是被迫征來的漢族人。遙見宋軍戰船駛來,便把金兵騙至艙中,因此,宋水軍得以突然衝入金水軍泊地。一時間,“鼓聲振壘,海波騰躍。敵大驚,掣碇舉帆(起錨升帆),帆皆油纈,綿亙數裏,風浪卷聚一隅,窘束無複行次。寶亟命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旋起,延燒數百艘。火所不及者,猶欲前拒。寶叱壯士躍登其舟,短兵擊剌殪(殺死)之……溺死者甚眾,俘大漢軍三千人。斬其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擒倪詢等上於朝。獲其統軍符印與文書器甲糧斛以萬計。餘物不能舉者,悉焚之,火四晝夜不滅。” 此戰,李寶以3000水軍,全殲了超過自己20倍兵力的金軍艦隊,粉碎了金從海上侵襲宋都城臨安的戰略計劃,創造了中國古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在中國海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寶之所以能長途遠航奔襲,並以少勝多,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宋軍進行的是一場反對外族入侵的正義戰爭,士氣高昂。麵對強敵,敢打敢拚,同時又得到金軍中漢族水兵的幫助,初則提供情報,繼則誘騙金兵,後則臨陣倒戈,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實力,壯大了宋軍力量;其次,李寶水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幹部隊,不畏風浪,不怕疲勞,遠程奔襲,白刃格鬥,打出了威風;第三,李寶不斷了解敵情,正確地采取了蔭蔽接敵、出其不意、先發製人、火攻破敵的戰法,使金兵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隻好束手就殲。。這次海上勝利,同陸上的采石之戰的勝利一起,粉碎了完顏亮吞滅南宋的戰略計劃,使宋轉危為安,此後出現了宋金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麵,影響了整個曆史發展的進程。同時此戰也是中國海戰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
兩宋對外之勝戰 一
趙行德 (2006-08-22 20:36:28) 評論 (1)滿城之戰 遼乾亨元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遼軍攻宋,在滿城(今河北滿城北)被宋軍擊敗的一次作戰。 遼乾亨元年七月,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趙光義料遼軍必將反攻,遂分兵屯守要衝之地,禦遼南進。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鎮守關南(今河北高陽東);以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李漢瓊戍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製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並授陣圖予諸將。九月初三,遼景宗耶律賢果命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兵數萬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兩路南下,企圖進攻鎮州。東路由韓匡嗣、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率領,沿平原開進;西路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趨。三十日,遼軍進抵滿城西集結。時劉廷翰已率部列陣於徐河(今河北滿城北),崔彥進率所部自關南北上黑蘆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轉向西進,沿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未幾,李漢瓊、崔翰亦領兵抵徐河,下令按太宗所授陣圖布八陣。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了望,見遼軍勢盛,冒違詔改陣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對敵。監軍李繼隆附議,崔翰乃示形應變,改八陣為二陣,前後相副。及遼軍列陣,宋遣使赴遼營詐降。耶律休哥識破宋軍企圖,勸韓匡嗣嚴陣以待,不可輕信。韓匡嗣不聽,放鬆戒備,果遭宋軍突襲。遼軍倉促應戰,指揮失措,大敗。韓匡嗣引兵向西潰逃,又遭崔彥進伏擊,死傷甚眾,殘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軍乘勝追擊,又斬殺遼兵萬餘,獲戰馬幹餘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戰,宋乃罷兵。遼西路軍聞韓匡嗣敗奔,亦收兵而還。 雁門之戰 遼乾亨二年(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軍進攻雁門(今山西代縣),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 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太宗趙光義因敗,乃於河北、河東各要地,積粟屯兵,部署防禦,以抗擊遼軍進攻。遂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分領所部駐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門),捍邊禦遼。乾亨元年(979年),遼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戰敗後,繼於二年三月,遣大軍攻雁門。時潘美率兵巡撫至代州,即令楊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今山西代縣西北西陘寨)出,沿小陘迂回至雁門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麵,合擊大敗遼軍於雁門北嶺,斬殺其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鎧甲、革馬甚眾。 宋太平興國七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陝西府穀),皆被宋軍擊敗。 端拱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宋將尹繼倫率數幹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亡甚眾。至道元年(995年),遼以招討使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將折禦卿率部擊敗。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末至八年,西夏黨項首領李繼遷相繼襲擊夏、銀、宥等州地,均為宋軍所敗,被迫退守地斤澤。九年七月,襲擊王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獲勝,後宋軍偵知其營地,乘虛突襲,俘其母與妻,李繼遷及弟逃遁。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佯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至期,伏兵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襲據銀州,進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自稱定難軍留後。宋遣重兵圍攻,李繼遷敗走,宋軍乘勝進擊鹽州(今陝西定邊)。 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李繼遷詐降李繼捧,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大敗李繼捧,包圍夏州,後聞宋大軍將至,佯作奉表歸順,受封銀州觀察使。二年正月,攻取銀州。五年,襲掠靈州。宋太宗令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率兵進擊,李繼捧叛宋,暗聯李繼遷,共乞援於遼。宋軍於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擊敗李繼遷,毀夏州城,徙其民至銀、綏等州,捕李繼捧回朝。李繼遷走避漠中,獻馬於宋,得宋緩兵。 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吊宋仁宗,因其使與宋引伴為禮儀發生爭執,雙方出言不遜。是年秋,西夏王諒祚以宋侮辱其使為由,發兵10萬,進攻宋秦鳳、涇原、環慶路,宋夏戰爭又起,爭戰曆時34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與吐蕃東南部地區(今青海東部與甘肅南部),以斷夏左、右臂,所取方略:選將練兵,乘隙而動;剿撫兼施,就降其眾;據險修壘,步步逼進。西夏企圖:據堡守險,打破宋軍的進攻。所取方略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伺機襲擊;對外依然堅持聯遼抗宋。戰爭初期,西夏尚處攻勢。三年秋,諒祚率兵數萬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與柔遠寨(今華池)。宋軍堅壁清野,夜襲其營,諒祚中流矢退走。四年正月,神宗繼位後,先以戰撫並舉之策,占據吐蕃東南地區,爾後東西並進,深入攻夏。十月,宋知青澗城種諤率軍襲取綏州。西夏為防宋進擊,增兵銀州。十二月,諒祚死,子秉常繼位,梁太後攝政。熙寧三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宋因西夏軍頻擾邊地,罷互市,斷絕與夏往來。西夏遂大舉攻環慶路,遊騎直抵慶州城下,後因附宋吐蕃首領董氈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西夏軍方退。四年初,種諤謀取橫山,率軍襲取西夏要衝羅兀城(今陝西米脂東北),進築數寨。從此拉開了對西夏的堡壘絞殺戰序幕。 宋收複河、岷等州之戰 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複河(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 熙寧五年,王韶率軍大舉進攻吐蕃,占據熙(今甘肅臨洮)、岷、洮(今甘肅臨潭)等州地。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克河州,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征逃走。旋諸羌集兵數千反擊香子城(今甘肅和政),掠宋軍輜重,侍禁田瓊率700兵救援,進抵牛精穀,遭羌部襲擊,兵敗被殺。王韶急遣先鋒將苗授等自河州回擊,大敗羌部兵。繼苗授與鈐轄奚起合兵再攻牛精穀諸部,再次獲勝,還守香子城。二十四日,王韶又遣知德順軍景思立打開通道,盡奪羌部所掠輜重。王韶引軍回擊,木征複入河州,致使宋軍首尾不能相顧。王韶先築香子城,控扼要地,複遣軍渡洮河(在今甘肅山東碌曲、岷縣地區),攻克康樂城(今屬甘肅),自率軍破珂諾城(後改名定羌城,今甘肅廣河)。四月下旬,王韶還熙州,遣軍平南山之地(今甘肅臨夏東)、建康樂城、劉家川堡(今甘肅廣河東)與結河堡(今甘肅臨洮西北),打通餉道,隨而率軍破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轉兵香子城。六月,宋詔知德順軍景思立以2000兵進築河州。王韶率軍往視,羌部兵伏南山,欲待宋軍渡洮河,斷其歸路,集兵保天險摩宗城(俗稱鐵城子,今甘肅岷縣東)。王韶探知,命部將王君萬取捷徑襲取摩宗。八月中旬,由露骨山(今臨夏西南)入洮州境,因道險隘狹,下馬步行。木征留部將結彪守河州,自率銳卒尾隨宋軍之後。王韶分兵兩道,一道由部將率領進圍河州,一道自率擊木征。宋軍連戰皆勝,木征敗走,結彪以城降。王韶平定河州,再克宕州(今甘肅宕昌),打通洮河路。九月十八日,宋軍入岷州,該地羌族首領瞎吳叱、木令征等降。旋王韶分兵破青龍族於綽羅川(今青海東部與甘肅交界處),迭(今甘肅迭部)、洮州羌族首領欽令征、郭廝敦相繼以城降。巴氈角亦以其族附宋。 此役,宋軍收複5州,拓地2000餘裏,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定羌城之戰 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定羌城(今甘肅廣河)等地的作戰。 熙寧四年八月至六年末,王韶采取招撫與進擊並舉之策,次第占據吐蕃通遠軍、熙、洮、迭+岷、河(今甘肅隴西、臨洮、臨潭、迭部、岷縣、臨夏)、湟(今甘肅樂都南)等州地,青唐吐蕃諸部大多附宋。七年初,王韶赴京,熙河地區羌族首領木征乘機遣兵數擾河州,宋知德順軍景思立率6000兵進擊,進抵踏白城(今甘肅臨夏西北),被宗哥羌部首領鬼章部包圍,景思立等戰死,河州被圍。三月初五,木征圍岷州,被宋蕃將包順擊退,繼複圍河州。王韶聞訊,速返熙州。諸將議進攻方向,皆欲馳援河州。王韶知木征所為,係恃有外援,若直往,必遭伏擊,遂率精騎2萬,以“批亢搗虛”之計,出其不意,直趨珂諾城(後改名定羌城),先遣兵破結合川(今甘肅臨洮北)領勒錦族兵,斷吐蕃部與西夏通路,進軍寧河(今甘肅和政),再遣軍入南山(今甘肅臨夏東)破布沁巴勒等族兵,斷木征外援。木征恐斷南山歸路,撤圍退走。王韶分兵打通至河州通路,鬼章退保踏白城。四月十四日,宋軍自河州閭精穀出踏白城,擊敗鬼章,進抵銀川(今甘肅臨夏西北),連破10餘堡。十六日,分兵北至黃河,西至南山,複入踏白城,回師河州,進築定羌城,木征被迫率酋領80餘人降,河、湟遂定。 宋攻交趾富良江之戰 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宋軍反擊交趾(今越南),於富良江(今越南紅河)擊敗交趾軍的作戰。 八年十一月,交趾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號8萬兵大舉攻宋,相繼破欽(今廣西靈山)、廉(今合浦)、邕(今南寧)等州,殺戮宋軍民10餘萬人。次年二月,宋廷決計反擊,命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使,趙高為副使,率號10萬秦晉銳卒進討。同時詔廣東、福建、江西募勇士萬人赴廣西。三月初,郭逵率軍南下。宋詔嶺南諸路置備糧草,廣南東路征集舟船和熟悉水戰兵員,擬屆時水陸並進。七月,郭逵經潭州(今湖南長沙)進抵桂州(今廣西桂林),令廣南東路鈐轄和斌率水軍自廣州沿海西進。八、九月間,宋軍水陸夾擊,收複全部失地,招撫左、右江(今廣西邕江上遊)地區諸峒部族後,自邕州進抵思明(今廣西寧明東)。時因安南行營軍士不習水土,患病與疫亡甚眾,屯駐休整。十二月初,宋軍集兵西進,為保障側翼安全,防止交趾軍從側後襲擊,郭逵先遣副都總管燕達引軍攻廣源州(今越南廣淵),迫其觀察使劉紀出降,收降5000餘。十一月,宋軍至決裏隘,交趾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回走,反踐其軍,交趾軍潰退。宋軍乘勝拔機榔縣與門州(皆今越南同登西北)。交趾軍設伏夾口隘,欲襲擊宋軍。郭逵探知,自間道兜頂嶺直抵富良江。交趾軍列戰船400艘,據江阻擊,宋軍不能渡。郭逵,趙卨令將士伐木,製造攻具。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以炮發石,猛擊其船,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交趾軍,擊殺數千,斃其大將太子李洪真,俘左郎將阮根。交趾王李乾德被迫奉表求和。宋軍由於冒暑涉瘴,糧草不濟,兵夫20餘萬死傷過半。存者多病,遂議和班師。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西夏天儀治平元年(宋元祜二年,1087年),西夏與吐蕃聯合進攻宋邊地的數次作戰。 是年四月,西夏因與宋劃分疆界發生爭議,遂發兵攻掠宋涇原路。五月,西夏國相梁乙逋賄使厚禮,約吐蕃首領阿裏骨同時發兵攻宋,商定所得宋地,以熙(今甘肅臨洮)、河(今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三州歸吐蕃;以蘭州(今屬甘肅)、定西城(今甘肅定西南)歸西夏。旋阿裏骨率吐蕃兵襲破洮州(今甘肅臨潭)?梁乙逋率數萬西夏軍出河州,兩軍會合,同圍南川寨(今甘肅東鄉族自治縣西南),連攻8月未下。宋詔洮西守將劉舜卿、王光祖、王贍、姚兕、種誼等率軍救援。寨中軍民士氣大振,奮力抗擊。梁乙逋等屢攻不克,引兵東進,轉攻定西城,設伏誘宋軍兵出戰,擊敗宋軍,殺宋都監吳猛等。七月,梁乙逋再次脅監軍仁多保忠進攻涇原,遣大首領嵬名阿吳入青唐(今甘肅西寧),約吐蕃阿裏骨和青宜結鬼章聯兵攻宋。八月,梁乙逋集中十二監軍司兵屯聚天都山(今寧夏海原),直逼蘭州。阿裏骨發兵15萬圍河州,鬼章引兵2萬進駐常家山(今甘肅臨洮西南)大城洮州,自率軍5萬,約會於熙州東王家平。梁乙逋造浮橋以通兵路。宋軍器監遊師雄見西夏、吐蕃軍勢盛,建議知州劉舜卿乘西夏、吐蕃軍勞師遠來、立足未穩,先發製人。劉舜卿遂命都部署姚兕、知洮州種誼分兵兩路,沿洮水急進。姚兕於洮水西側,破吐蕃六逋宗城(當在甘肅臨洮西南),擊殺1500餘眾,乘勝轉攻講朱城(今甘肅夏河東北),遣兵自間道北上,焚黃河浮橋,截斷鬼章救援通路,使青唐吐蕃十萬大軍不能渡河。種誼部沿洮河東側南下,出哥龍穀(今甘肅岷縣東北境),迎擊通遠吐蕃兵,斷其與洮州的聯係。宋主力連夜搶渡洮水,兵臨洮州城下,乘鬼章不備,一舉破城。擒鬼章青宜結及西蕃首領5人,殺吐蕃軍數千,獲牛、羊、器械、糧草萬計,餘眾棄城潰逃,渡洮水時又溺死數千。梁乙逋見西蕃軍失利,引兵退還。 此戰,夏蕃聯軍兵力據絕對優勢,因缺乏統一部署和指揮,兵力分散,四麵出擊,不能相顧,導致大敗。宋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快速出擊,獲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 元豐六年二月,西夏以重兵圍攻蘭州,宋知州李浩集精兵潛出夜襲,夏軍潰退。次年正月,夏軍號稱80萬複攻蘭州,急攻10晝夜未下,糧盡引退。元祜元年(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夏崇宗乾順繼位。四年,宋夏再次議和。六年,西夏攻宋熙河、蘭岷、鄜延諸路與麟、府二州。七年,攻環州,互有勝敗。紹聖三年(西夏天佑民安七年,1096年),乾順因與宋劃界爭地未果,率號稱50萬軍攻宋鄜延路連陷數寨。四年,宋於沿邊諸路要地增置50餘寨,加強了防禦,多次擊敗夏軍的進攻,並乘勝出擊,攻克夏洪(今陝西靖邊南)、鹽、宥等州地。元符元年(西夏天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又於平夏城擊敗西夏號稱40萬大軍的進攻,進取南牟會,建為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收複會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寧)。二年,西夏因軍勢日衰,數次遣使向宋求和。宋允恢複和好。元符三年,青唐羌酋結聚眾反宋,夏遣10萬兵入援。因宋援軍至,西夏軍始退。後宋以湟、鄯之亂,乃任羌族首領分知兩州。崇寧二年(西夏貞觀三年,1103年),宋洮河監軍童貫遣洮西沿邊安撫司公事王厚複取湟、鄯,同時使人招納西夏監軍仁多保忠與西邊羌部。西夏以宋複取湟州(今青海樂都南),威逼西夏再次遣使求援於遼。 三年,乾順發兵攻宋涇原路,宋夏第四期戰爭爆發。戰爭曆時21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占據湟、鄯。所取方略:出塞築壘,步步為營。夏之企圖:扼守橫山,遏製宋軍,所取方略築壘守險,附遼抗宋。四年,吐蕃酋領溪賒羅撒與多羅巴投夏,與夏合兵攻宣威城(今青海西寧西北),知鄯州高永年率軍赴援,途中被多羅巴俘殺。政和四年(西夏雍寧元年,1114年),夏納叛將李訛移,合軍圍宋定遠城(今甘肅榆中西北)。宋命童貫為陝西、河東、河西經略使,發重兵反擊。五年春,童貫謀取清水河(在今寧夏境內)北界與卓羅城(今甘肅永登南),遣熙河路經略使劉法領步騎15萬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劉仲武領5萬兵出會州,自率中軍於蘭州策應。劉仲武至清河界,築城留兵屯守。劉法於古骨龍(今青海樂都北)擊敗夏軍。九月,劉仲武、王厚會合鄜延、涇原、環慶、秦鳳諸路軍攻臧底河城(今陝西誌丹北),大敗而還。喪師萬餘。西夏軍乘勝反擊,大掠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六年春,劉法率10萬軍克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門源東南)。七月,知渭州種師道引軍10萬克臧底河城,唃廝羅舊轄地悉入於宋。是年冬,西夏以萬騎破靖夏城(今甘肅平涼境)。重和元年(西夏雍寧五年,1118年),宋軍克割牛城(今青海互助),改名統安。宣和元年(西夏元德元年,1119年),童貫強令劉法深入攻夏,奪取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宋軍始出統安城(今陝西橫山西),即遭夏崇宗弟察哥軍的夾擊,劉法敗死,喪師l0萬。四月,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夏兵,平其三城,盡取橫山地區。西夏失去屏障。夏崇宗被迫表示臣服,宋詔令罷兵, 宋夏間出現短暫和平 東京之戰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宋東京留守宗澤率軍在東京(今河南開封)擊退金軍進攻,保衛東京的作戰。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滅北宋。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是為高宗,年號建炎,史稱南宋。六月,宋廷根據李綱建議,以抗金名將宗澤為東京留守。宗澤到任後,募兵選將,積極聯絡河東、河北、陝西等地義軍,實行統一指揮。製造決勝戰車1200輛,督率所部加緊操練;還在東京周圍以及黃河沿岸州縣修築連珠寨,互為應援,加強黃河沿線和東京的防禦。正當宗澤決計保衛東京時,高宗擔心京城難以固守,遷都揚州(今屬江蘇)。金太宗乘南宋遷都中原動蕩之機,分兵三路攻宋。十二月初八,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率中路軍擊潰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宋軍,南渡黃河,攻占汜水關(今河南滎陽西北)後,引兵東進,欲與東路右副元帥完顏宗輔部會攻東京。宗澤得知金軍動向,為穩固東京外圍防線,遣統製官劉衍和劉達各率兵2萬、戰車290輛,分赴滑州(今河南滑縣東)、鄭州保護河梁,以待大軍北渡。二十四日,完顏宗翰軍占領西京(今河南洛陽)與宗澤軍相持。二年正月,完顏宗弼自鄭州直抵白沙(今河南中牟西)進逼東京,京城民心震恐。宗澤為安定民心,一麵下令依舊張燈結彩,慶祝元宵;一麵派精兵數幹,迂回金軍側後,伏其歸路。十五日,劉衍率部於板橋(今河南開封西)迎擊金軍,宋援軍從後突襲,前後夾擊,大敗金軍,追至滑州,收複延津(今屬河南)、河陰(今鄭州西北)等地。二月初二,金軍再攻東京,宗澤遣統製官李景良、閆中立等率兵萬餘至滑州、鄭州,迎擊金軍,但為金軍所乘,閆中立戰死,餘部潰退。初十,京城要衝滑州被金軍占領。宗澤命部將張撝率兵馳援,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宗澤又令統領官王宣率兵5000救援,敗金軍於滑州北門。日暮,金軍退兵河上,王宣度其將夜渡,令停止追擊,至夜金軍渡河,王宣乘其半渡,揮軍猛擊,斬殺金軍數百,從而粉碎金軍攻取東京的企圖。 和尚原之戰 南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1131年),宋軍在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擊敗金軍的一次著名戰鬥。 富平之戰失敗後,宋軍秦鳳路經略使吳玠與其弟吳璘奉張浚之命,收集幾千散兵退保大散關東麵的和尚原,抗禦金軍。和尚原成為金軍入川的主要障礙。和尚原是從渭水流域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的重要關口之一,屬川陝之首要門戶,位於寶雞西南20公裏,其地勢之險要 與大散關不相上下。和尚原對仙人關來說,有如通往四川的第一道關隘,它與仙人關共分蜀之險要,勢必固守。“和尚原最為要衝,自原以南,則入川路散;失此原,是無蜀 也”。金軍為了打通進入漢中的門戶,決定進攻和尚原。五月,金將完顏沒立率部自鳳翔(轄境相當今陝西寶雞、岐山、鳳翔、麟遊、扶風等地)攻和尚原正麵,別將烏魯、折合自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迂回,攻和尚原背麵,企圖會攻和尚原。烏魯、折合先期到達原北,三日後,完顏沒立攻箭箐關(今陝西幹陽南),吳玠命令諸將列成陣勢,利用有利地形,依險據守,派兵輪番戰鬥,屢敗烏魯、折合率領的金軍,使兩路金軍無法會合。金軍欲戰不能,欲退無路。和尚原一帶盡是山穀,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失去威力,隻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大敗金軍。退到黃牛一帶的金軍,立足未穩,又恰遇上大風雨,金軍士氣不振,無力再戰,隻得後退。同時,完顏沒立所率金軍在箭筈關方向發動的進攻,亦為吳玠部將楊政所擊退,從而打破了沒立與烏魯、折合兩軍會師和尚原的計劃。金軍初戰和尚原失敗,使金朝大為惱怒,“謀必取玠”。十月,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為謀取川蜀,率軍10萬架設浮橋,跨過渭水,從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與吳玠所部宋軍夾澗對峙,準備與宋軍決戰。其時,吳玠積極調整宋軍部署,並注意偵察金軍的動向。及戰,吳玠率部堅守秦嶺要隘,以精兵強弩阻擊金軍,並和義軍相配合,乘金軍攻勢稍緩,出奇兵從兩旁襲擊金軍背後,斷其糧道,激戰三日,擊敗金軍,吳玠乘勝追擊,於神坌一地設兵伏擊,金軍大亂,宋軍星夜出擊,大敗金軍。完顏宗弼中箭逃走,被俘萬餘人,繳獲器甲數以萬計,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和尚原之戰在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吳玠、吳璘僅靠富平之戰後所收集的數千散卒扼守關口,敵軍則有十餘萬,數倍於宋軍。宋軍以少勝多,重創金軍主力,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扭轉了富平戰敗的局勢。此戰對金軍的打擊是非常重大的,是其滅遼破宋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的慘敗,史雲:“金人自入中原,其敗衄未嚐如此也。”“兀術之眾,自是不振。” 饒鳳關之戰 金天會十一年(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宋軍在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與金軍進行的一次作戰。 和尚原之戰後,金陝西經略使完顏杲率軍10餘萬,繼續在川陝向南宋大舉進攻,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風關入川。天會十年十二月金軍攻破商州(今陝西商縣後,又於次年正月初九,破金州(今陝西安康),宋知興元府劉子羽急派統製官田晟率兵扼守饒風關,以阻金軍來路,並馳報吳玠請援。吳玠當即率部、自河池(今甘肅徽縣)日夜兼程300裏趕至饒風關。二月初五,金軍在完顏杲督令下,人披重甲,登山攻關。吳玠令所部及前來增援的洋州(今陝西洋縣)義士與金、均、房州安撫使王彥所率八字軍,共3萬餘人,憑借險要地勢,以強弓勁弩,輪番發射,頑強堅守六晝夜,金軍傷亡慘重,頓兵關下。十一日,吳玠部下一軍校降金,引金軍自蟬溪嶺繞出關後,夜襲宋軍郭仲荀部,占領山寨,爾後乘高下瞰饒風關,以一部精兵攻宋軍背後。宋軍腹背受敵,被迫敗退,吳玠收餘部退守西縣(今陝西勉縣西),王彥率軍奔達州(今四川達縣市)。十三日,金軍攻入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劉子羽焚其城,率餘部退至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吳玠料金軍糧草難繼,不能久駐,遂回師河池,準備斷其歸路。果不出吳玠所料,金軍因野無所掠,糧草不繼,加之疾病流行,於四月初引兵北撤,吳玠乘機派兵於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後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丟棄所獲輜重而去。王彥乘勢收複金州。 仙人關之戰 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在川陝之戰中,宋軍與金軍在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進行的一次要隘攻防戰,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三年(1133年)十二月,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軍攻克和尚原,宋吳玠軍退守階州(今甘肅武都東南),金軍乘勢由寶雞直趨仙人關。吳玠料金軍必將深入,遂在關右側築壘,稱“殺金坪”,並在地勢險要處築隘,設置第二道防線,嚴兵以待。四年二月,完顏宗弼與陝西經略使完顏杲、偽齊四川招撫使劉夔率騎兵10萬,大舉攻仙人關。吳玠率萬餘人與金軍激戰數日,終因力不及彼,退守第二道防線。金軍人披重甲,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玠與其弟吳璘督軍死戰,以勁弓強弩大量殺傷金軍,金軍攻勢不減,吳玠派部將楊政率精兵銳卒,持長刀,大斧攻金軍左右翼。三月初一夜,宋軍燃火四山,戰鼓動地,出兵反擊,並派王喜、王武諸將攻入金營,金軍驚潰,金將韓常被射傷,遂引兵逃遁。吳玠乘勢擴大戰果,派張彥等將劫橫山寨,殺敵千餘人,又命王俊於河池(今甘肅徽縣)設伏兵,再攻金軍。金軍被迫退回鳳翔府。 嶽飛收複襄陽六郡之戰 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宋軍為收複偽齊軍攻占的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在襄漢地區進行反擊的重要作戰。 紹興二年四月,由金朝扶持的偽齊國主劉豫,將其都城由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遷至東京(今河南開封),征集鄉兵10餘萬編為12軍,沿黃河、淮河及在陝西、山東等地區駐紮,進窺南宋。並在其統治區域內橫征暴斂,嚴刑重罰,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宋廷左仆射呂頤浩建策宋高宗乘機出師北伐,收複中原失地。十二月,宋襄陽鎮撫使李橫會合河南府、孟、汝、唐州鎮撫使翟琮,出兵北上進攻偽齊。李橫、翟琮軍均非南宋正規勁旅,缺甲乏糧,裝備極差,由於偽齊各地守將紛紛起義倒戈,加入宋軍北伐行列,其中牛皋、彭圮、趙起等軍投奔李橫;董先、張圮、董震等軍投奔翟琮,使宋軍北伐聲勢日盛,屢戰傳捷。李橫軍相繼收複汝州、潁昌府、唐州、信陽軍(今河南汝州、許昌、唐河、信陽市);翟琮軍攻取東至鄭州西到京兆(今西安)廣大地區,並處決偽。齊河南尹孟邦雄,形成從西麵和南麵兩個方向鉗擊東京的態勢。次年三月,偽齊國主劉豫為挽回敗局,遣使向金朝乞援。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命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率援軍,為偽齊大將李成聯兵數萬進行反擊,在東京附近羊馳崗擊敗李橫等軍。劉豫乘宋襄漢地區防衛空虛,命李成率軍南下,至十月,相繼攻占鄧州(今屬河南)、隨州(今屬湖北)、襄陽及郢州(今湖北鍾祥)等地。李橫、翟琮、牛皋、董先等軍先後退到江西路。由於偽齊控製了襄陽、郢州江漢一帶戰略要地,不僅在南宋長江防線上打開了缺口,而且切斷宋廷聯係川陝的通道,劉豫在頻繁遣使赴洞庭湖聯絡楊麽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策劃南北攻滅宋朝的同時,準備來年麥熟後大舉南下,與進攻川陝的金軍相互策應,先占荊湖,爾後沿江東進,攻取臨安(今杭州),滅亡南宋。 襄陽等六郡,西接秦蜀,東瞰吳越,進可出擊中原,退可掩衛湖廣。四年春,宋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嶽飛為先機製敵,打破偽齊企圖,進而北上收複中原失地,上書宋廷:“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複中原,此為基本”。三月,宋廷采納嶽飛建策,命他兼任荊南、鄂、嶽州製置使。為加強其實力,將牛皋、董先等軍歸屬嶽飛,並將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崔邦弼兩軍,及荊南鎮撫使司軍一部暫隸嶽飛節製。宋高宗命嶽飛出兵,意在以戰求和,並不打算反攻中原,因此在給嶽飛下達出兵省劄中,命嶽飛隻準收複六郡,不得越界用兵,“追奔之際,慎無出李橫所守舊界,卻致引惹,有誤大計。雖立奇功,義加爾罰”。為策應和支援嶽飛出師,宋廷還命淮東宣撫使韓世忠以精兵萬餘屯於泗上作為疑兵,以分敵勢;命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出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二州,以作聲援。四月十九日,嶽飛率軍3萬餘自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師,經鄂州(今武漢武昌)渡江西進,船至江心,嶽飛對部屬發誓“不擒賊帥,複歸舊境,不涉此江!”五月初五,宋軍進抵位於偽齊境最南端的重鎮郢州,守將荊超曾任北宋宮廷近衛,號稱“萬人敵”。嶽飛先遣人勸降,被嚴詞拒絕。由於後勤供應接濟不上,此時軍中存糧僅夠二餐,嶽飛胸有成竹,預料次日上午即可破城。翌日黎明,嶽飛坐在旌旗下指揮攻城,荊超亦率偽齊守軍據城頑抗,戰鬥異常激烈,突然一塊炮石落在嶽飛腳下,左右驚慌躲避,嶽飛卻神色安然,將士們踏肩登城,衝入城內,斬俘偽齊軍數千人,荊超跳崖自殺。嶽飛攻下郢州後,立即分兵兩路,命部將張憲、徐慶東攻隨州,自率主力沿漢水北上直取襄陽。駐守在襄陽的李成聞嶽飛親自率軍來攻,倉皇引軍北遁。十七日,嶽飛進駐襄陽。張憲、徐慶進攻隨州,數日未克,嶽飛命牛皋率軍往援。十八日,宋軍發起總攻,嶽飛長子嶽雲,手持雙錘,勇不可擋,第一個衝上城頭,宋軍一舉破城,俘知州王嵩以下5000餘人。六月初,金朝又從河北、河東調來援軍,與偽齊軍在新野(今屬河南)、龍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胡陽(今唐河西南)、棗陽(今屬湖北)及唐州、鄧州等地重新集結,號稱30萬,企圖反撲奪回襄陽。嶽飛審度敵情後,先命部將王萬率軍一部作為餌兵,至襄陽西北清水河誘其來攻。初五,李成傾其全力發起進攻,嶽飛率主力從側翼迂回其後,與王萬軍並力夾攻,將其擊退。次日,李成又率步、騎10萬眾再次反撲,他自恃兵力數倍於宋軍,違背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的兵法常規,輕率布陣,左列騎兵於襄江岸邊,右列步卒於曠野。嶽飛洞察李成陣勢漏洞後,采用以步製騎,以騎擊步的戰法,命王貴率持長槍的步兵攻其騎兵,命牛皋率騎兵衝擊其步兵。宋軍發起進攻後,偽齊前列騎兵驚潰,將後列騎兵擁入江中,步卒死者更眾,橫屍20餘裏,李成率餘部夜遁。金朝為遏製宋軍攻勢,命劉合孛堇率陝西、河北簽軍增援偽齊,與李成合兵數萬,在鄧州西北列30餘寨,企圖與宋軍決戰。嶽飛偵悉敵情後,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於七月揮師進攻鄧州,命王貴、張憲兩軍由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橫林(今襄樊西北),分路向鄧州挺進,實施包抄合擊。十五日,在距鄧州30餘裏處,與金、齊聯軍展開激戰。正當兩軍酣戰之際,嶽飛又命王萬、董先率精騎乘勢突擊,一舉將其擊潰,俘金將楊德勝等200餘人,繳獲戰馬200餘匹,兵仗、器甲數以萬計。劉合孛堇與李成引軍逃遁,留部將高仲固守鄧州。十七日,嶽飛督軍攻城,嶽雲又首先登城,生俘高仲,收複鄧州。二十三日,嶽飛命王貴、張憲至唐州以北30裏處,阻擊金、齊援軍,掩護李道收複唐州。同日,崔邦弼軍攻下信陽軍。嶽飛部署好六郡防務後,率軍凱旋鄂州。 順昌之戰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宋將劉錡為阻遏金軍南下,在順昌府(今安徽阜陽),擊敗金軍進攻的著名作戰,為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九年三月,南宋與金達成和議,金朝將原由偽齊統治的河南、陝西地區歸還南宋。七月,完顏宗弼晉升都元帥,準備敗盟攻宋,奪回予宋的河南、陝西之地。次年五月,金朝分兵四路向宋大舉進攻,完顏宗弼率主力10餘萬,於十二日攻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十四日,又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爾後揮師南下。是時南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1.8萬人由臨安府(今杭州)沿水路北上東京赴任,十五日,行至順昌府時,得悉金軍已毀約攻占東京,前鋒已進至距順昌300餘裏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順昌北瀕潁水,南臨淮河,是屏衛淮河之要點,亦為金軍南下必經之地。劉錡聞知順昌糧草充足,決意與知府陳規協力守城,阻遏金軍南下。為激勵軍民誓死抗擊金軍,他下令鑿沉船隻,示無退意,並將城外數千戶百姓遷入城內,分遣部將扼守四門,派出斥堠偵探金軍動向,發動民眾整修城防,增築壁壘,於城外築羊馬垣,預設伏兵,經過六晝夜緊張準備,初步完成防禦部署。二十五日,金軍前鋒數千騎渡過潁水,進至順昌郊外。劉錡從被俘獲的金軍幹戶口供中得知,金將韓常等部在城北30餘裏的白龍渦下營。劉錡乘其立足未穩,遣兵夜襲,初戰告捷。二十九日,金三路都統完顏褒、龍虎大王突合速與韓常等合軍3萬餘眾,進至順昌城下。宋軍敞開城門,使金軍疑不敢進,劉錡乘其踟躕不前,令守城宋軍施放勁弓強弩,待其退卻,又命步卒出城追擊,金軍倉皇爭渡潁河後撤,溺死者甚眾。六月初二;劉錡又乘雷雨之夜,遣軍夜襲金營,獲勝而歸。完顏褒等攻城受挫,遣人急赴東京向完顏宗弼求援。初五,劉錡獲悉金軍主力來援,決計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劉錡為麻痹金軍,讓部將曹成故意被金軍俘獲,去金營行間,曹成慌稱劉錡喜好聲色,不懂戰守。完顏宗弼輕信,為加快行軍速度,留下攻城器械、炮具,令軍輕裝急進,不到七天疾馳1200餘裏,於初七進抵順昌,並對眾將折箭為誓,決計一日破城。初九晨,完顏宗弼督軍向順昌東、西兩門發起猛攻,自率3000重甲精騎往來為援。劉錡在早晨涼爽時,堅守不戰,待午後天氣炎熱,金軍人困馬乏時,先遣軍數百出西門佯攻,金軍剛欲接戰,劉錡另以精兵數幹潛出南門,突入敵陣,與金軍短兵搏殺,統製趙搏、韓直身中數矢,戰不肯退,士卒皆忘我死戰,一舉殲金軍精銳5000餘人。完顏宗弼遭此重創,遂移營城西,掘塹自衛,企圖久困順昌。是日大雨,劉錡遣軍夜襲,使金軍難保安寧。十二日,完顏宗弼被迫解圍撤軍,退歸東京。 郾城、潁昌之戰 郾城、潁昌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嶽 飛指揮嶽家軍於1140年七月先後在郾城、潁昌大破金軍,取得了直搗中原、收複河 朔計劃的關鍵性勝利。此戰是嶽飛生前最後一次與金軍主力決戰,不久,嶽飛奉命 班師,使抗金的有利形勢廢於一旦。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統治者撕毀上一年與南宋簽訂的和約,調集大軍分四路進攻陝西、山東、洛陽和開封,得手後又乘勝向淮西進攻,結果在順昌為劉錡大敗,金軍的全線進攻受到了抑製。在南宋各路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嶽飛打算聯合義軍,配合友軍,乘勝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進搗中原,恢複故疆的既定方針,派遣王貴、牛皋、楊再興、李寶、張憲、傅選等,分向京西洛陽、汝州、鄭州(今河南鄭州)、潁昌(今河南許昌)、陳州、蔡州等地,分布經略,展開猛烈的攻勢;並分別派兵接應東、西兩麵的宋軍;同時派遣梁興等人北渡黃河,聯絡太行山義軍,相機收複河東、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應。此時,韓世忠所部自淮陽、張俊所部自廬州、壽州間北進。張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準備由海道北攻山東。吳璘等在陝西的作戰也有所進展。 宋高宗趙構一向畏敵如虎,在宋軍即將反攻的有利形勢麵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輕動,宜班師”的荒謬決定,要求各路軍隊停止北進。為此,特派司農少卿李若虛於六月二十二日趕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嶽飛軍營中計議軍事,阻止嶽飛軍北伐中原。嶽飛部將都已北進,他未接受李氏帶來的詔命,仍按原來計劃行事。李若虛鑒於當時的形勢,同意嶽飛的主張,並主動承擔“矯詔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嶽軍統領官孫顯,於陳、蔡之間破金軍排蠻千戶部;閏六月二十日,張憲部克複潁昌;二十四日,收複東州;次日王貴所屬楊成部克複鄭州。七月初二日,張應、韓清克複洛陽。嶽飛所部在一個多月裏,連戰皆捷,收複了洛陽至陳、蔡間的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夾擊汴京金軍主力的態勢。嶽飛為了誘惑金軍南下決戰,遂集結主力於潁昌地區,自率輕騎駐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軍兀術敗於順昌後,自己與龍虎大王突合速退回開封,命韓常守潁昌府、翟將軍守淮寧府、三路都統阿魯補守應天府,企圖負隅頑抗。當兀術看到嶽家軍孤軍深入、有機可乘之時,不待嶽家軍集結布署完畢,搶先發動了進攻。七月初八日,兀術指揮經過一個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隊以及增派的蓋天大王賽裏(宗賢)等率領的軍隊,傾巢出動,直撲郾城。實際上,這是兀術蓄謀已久的意圖。還在嶽飛挺進中原之時,兀術召集諸將,商議對策,他判斷:南宋諸路軍易於對付,唯獨嶽家軍將勇兵精,且有河北忠義軍之援,其鋒不可擋,須尋找時機,誘其孤軍突入,然後集中主力,並力一戰。嶽飛輕騎駐守郾城,正合兀術“並力一戰”的心理。 金軍欲抄襲嶽家軍設於郾城的大本營,挑選1.5萬多名騎兵,披著鮮明的衣甲,抄取徑路,自北壓向郾城。當時嶽飛手下隻有親衛軍(背鬼軍)和一部分遊奕軍。嶽飛指揮將士迎敵於郾城北十多公裏處。他首先命令兒子嶽雲出戰,並嚴曆地說:“必勝而後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嶽軍每人持麻紮刀、提刀和大斧三樣東西,入陣之後即與敵人“手拽廝劈”,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嶽雲、楊再興等相繼率兵衝入敵陣,殺傷甚多。楊再興奮勇當先,單騎闖入敵陣,打算活捉兀術,結果沒有找到,隻身殺敵數百人,自己多處受傷,仍頑強地殺出敵陣。戰鬥從午後進行到黃昏,金軍終於支持不住,向臨潁方向撤去。此戰金軍兀術的精銳親兵和拐子馬遭到沉重打擊,兀術本人也震恐萬分,他說:“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但兀術仍不死心,希圖再戰獲勝。十日,增兵郾城北五裏店,準備再戰。嶽飛當即率領軍馬出城,並派背鬼軍將官王剛帶領50騎,前往偵察敵情。王剛突入敵陣,斬敵裨將。諸將見王剛軍接戰,主張稍退避鋒。嶽飛認為此時正是進軍良機,遂親率騎兵出擊,諸將繼後,左右馳射,擋住了金軍騎兵,打亂了敵人步兵,又敗兀術軍。經過3天激烈戰鬥,嶽飛軍取得了郾城之戰的勝利。 兀術不甘心於郾城之敗,又集中了號稱12萬人的兵力,進到郾城和潁昌之間的臨潁(今河南臨潁),妄圖切斷嶽飛和王貴兩軍的聯係。七月十三日,張憲奉命率領由親衛軍、遊奕軍、前軍和其他軍組成的雄厚兵力,進到臨潁,尋求和兀術大軍決戰。楊再興等率領300騎兵為前哨,當抵達臨潁南的小商橋時,猝然與兀術大軍相遇。兀術指揮兵力包抄圍掩。 盡管眾寡懸殊,楊再興毫無懼色,率騎兵與之英勇作戰。楊再興和300騎兵全部戰死。金軍也遭到沉重打擊,光被殺死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包括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等100餘人。十四日,張憲率援軍趕到臨潁,打退了金軍。兀術不敢再戰,留下部分兵力,自己率主力轉攻潁昌。 嶽飛估計兀術將回軍攻潁昌,便令嶽雲急速增援駐守潁昌的王貴。七月十四日,兀術率領3萬騎兵、10萬步兵進攻潁昌,於城西列陣。宋軍雖有五個軍戍守潁昌,但都不是全軍。王貴命少量兵力守城,自己和姚政、嶽雲等率中軍、遊奕軍、親衛軍出城決戰。22歲的嶽雲率領800名親衛軍騎士首先馳擊金軍。步兵也展開嚴整的隊列繼進,掩護騎軍,與敵軍拐子馬搏戰。雙方激戰幾十個回合,依然不分勝負。這時老將王貴有些氣餒,嶽雲製止了他的動搖。嶽雲前後十多次突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很多步兵、馬軍也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仍無一人肯回顧。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率軍出城增援,戰局很快扭轉過來,大敗金軍。潁昌大捷,殺敵5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繳獲馬匹3000餘,幾十名敵將也死於宋軍之手。不久,張憲部將在臨潁東北打敗金軍。嶽飛率軍乘勝追擊金軍,於距開封僅20多公裏的朱仙鎮擊潰金軍,至此,嶽飛反攻中原的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郾城、潁昌之戰,是嶽家軍挺進中原抗擊金軍的關鍵性大捷。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嶽家軍依靠將士們的強勁勇敢,以及嶽飛、嶽雲父子的正確指揮、衝鋒陷陣,經過酷烈的戰鬥,以少勝眾,打敗了敵軍主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是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重要勝仗之一。金軍統帥兀術哀歎說:“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軍在此戰以前,尚未同嶽家軍進行過很嚴重的較量,這次才算真正領教了嶽家軍的威力,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秦州之戰 亦稱剡家灣之戰。中國南宋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1141),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杲,在攻取陝西部分地區後,八月,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主,合軍5萬餘人,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宋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命右護軍都統製吳璘,率軍2.8萬,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南)北上,抗擊金軍,收複秦州等地。九月十六,吳璘攻克秦州後,移師至劉家圈以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嶺,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易守難攻,金軍憑險紮營,自信宋軍不敢來攻。吳璘察看地形後,為避金軍騎兵自上而下衝擊宋軍,決定上原列陣。二十一日,吳璘佯約金軍次日決戰,當天深夜,乘其不備,率精兵越嶺上原,並命部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金軍退路。吳璘上原後,在剡家灣組成“疊陣”,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陣成,萬炬突燃,引金軍出戰。胡盞恃勇率兵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發射,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乘其退卻,派騎兵追擊,金軍大敗,被殺數千,降者萬餘。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胡盞、習不主率餘部退入臘家城。宋軍圍城猛攻,將破之際,宋高宗為向金求和,卻詔令吳璘回師。 陳家島海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月,宋舟師在膠西(治今山東膠州市)陳家島海域全殲金軍水師的一次著名水戰。 黃天蕩之戰後,金朝雖長期未大舉進攻江南,但滅亡南宋的國策並未改變。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九月,完顏亮篡奪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著手部署和準備伐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分4路進攻南宋。一路由鳳翔(今陝西鳳翔)攻取大散關,作戰略配合,牽製宋軍。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進軍,威脅荊襄,控製長江中遊戰略要地,從側翼掩護主力。完顏亮親率主力出壽春(今安微壽縣),企圖渡淮河,過長江,進窺臨安。另由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製、完顏鄭家奴為副率領水軍3萬、水手4萬、戰船600餘艘,由山東半島浮海南下,企圖在杭州灣登陸,與主力夾擊臨安,一舉滅宋,於十月抵陳家島。 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原嶽飛部將,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八月十四日。李寶率水軍自平江(今蘇州)啟航。出海以後,一連三日狂風大作,船隻被吹散,隻得退泊明州關澳(今舟山群島),收集失散的船隻,進行休整。九月,李寶得知宿遷人魏勝乘金軍即將南犯之機,起兵收複了海州,遂從關澳出發,十月進至東海。這時,海州正在受到金軍圍攻,處於危急之中。李寶聞訊立即率軍登陸支援,大敗金軍,立解海州之危。隨後,李寶水軍繼續北上。李寶水軍駛抵石臼島(今山東日照附近)時。巧遇前來投誠的金軍漢族水兵,得知金水軍已經出海,泊陳家島(又名唐島,今山東靈山衛附近),與石臼島相距不遠。金水軍共有戰船600艘,官兵10萬人,在兵力數量上占居絕對優勢。但金軍不習水戰,害怕風浪,水手多由被征來的漢人擔任,而金人官兵則王艙內休息。根據這一情況,李寶決定蔭蔽接敵,突然襲擊,火攻破敵。 十月二十七日,風向由北轉南,宋水軍戰船乘風疾馳,李寶率舟師轉山而出,突然向金軍進攻,金軍不習慣海上風浪,都睡在船艙裏,金水軍戰船的水手都是被迫征來的漢族人。遙見宋軍戰船駛來,便把金兵騙至艙中,因此,宋水軍得以突然衝入金水軍泊地。一時間,“鼓聲振壘,海波騰躍。敵大驚,掣碇舉帆(起錨升帆),帆皆油纈,綿亙數裏,風浪卷聚一隅,窘束無複行次。寶亟命火箭環射。箭所中,煙焰旋起,延燒數百艘。火所不及者,猶欲前拒。寶叱壯士躍登其舟,短兵擊剌殪(殺死)之……溺死者甚眾,俘大漢軍三千人。斬其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擒倪詢等上於朝。獲其統軍符印與文書器甲糧斛以萬計。餘物不能舉者,悉焚之,火四晝夜不滅。” 此戰,李寶以3000水軍,全殲了超過自己20倍兵力的金軍艦隊,粉碎了金從海上侵襲宋都城臨安的戰略計劃,創造了中國古代海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在中國海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寶之所以能長途遠航奔襲,並以少勝多,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宋軍進行的是一場反對外族入侵的正義戰爭,士氣高昂。麵對強敵,敢打敢拚,同時又得到金軍中漢族水兵的幫助,初則提供情報,繼則誘騙金兵,後則臨陣倒戈,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實力,壯大了宋軍力量;其次,李寶水軍雖然人數不多,卻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幹部隊,不畏風浪,不怕疲勞,遠程奔襲,白刃格鬥,打出了威風;第三,李寶不斷了解敵情,正確地采取了蔭蔽接敵、出其不意、先發製人、火攻破敵的戰法,使金兵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隻好束手就殲。。這次海上勝利,同陸上的采石之戰的勝利一起,粉碎了完顏亮吞滅南宋的戰略計劃,使宋轉危為安,此後出現了宋金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麵,影響了整個曆史發展的進程。同時此戰也是中國海戰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