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我剛結束 Summer Opera show ---- L’elisir D’amore ( The Elixir of Love,花好月圓, by Gaetano Donizetti) ,它是我在舞台上演出的為數不多,有著喜劇風格,並以大團圓為結局的一部十九世紀的歌劇,這次和以往一樣因曲終人散情緒有些許失落,不同的卻是心情舒暢,因為我在舞台上和有情人終成眷屬:))另:由於演 A 角,任務重,壓力大,瑣碎和突發性的事情較多,所以請朋友們原諒我沒有及時回帖,也來不及一一回了。西方音樂史源遠流長,各種音樂變革和音樂形式的發展隨著宗教和政治的演變而不斷完善,用一個貼,一篇文章是概括不完的。在這兒我以歌劇形式發展的先後順序,簡介各年代比較有代表性,今天還在流行,我演過或唱過其中詠歎調的歌劇供朋友們參考。在推薦歌劇的同時,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點她的發展史。 對於具體到某部歌劇細節性的問題,我爭取在以後的文章或我的博客裏開一個欄目給大家詳細解釋和討論吧。
歌劇的發展經曆了幾個時代, 分別是: Baroque Era ( 巴洛克時期 1600--1750) , Classical Era ( 高雅音樂時期 1750--1815/20) , Romantic Era ( 羅曼蒂克時期 1820--1900) ,和 20 century ( 二十世紀 1900 後 ) 。
Classical Era: 由於 Baroque Era 歌劇的裝飾音不在譜子上標示出來(指意大利,法國會簡單標出),很大程度上憑歌手感覺自由演繹,後期的詠歎調裏,歌手演唱時基本上對每句都加以裝飾,作品被複雜化。在這種情況下, Classical 時代作曲家 Gluck 進行了一係列的音樂改革,最主要的一點是把音樂簡單化,並且增加了合唱隊在歌劇中的份量,器樂部分也不再隻是簡單的履行伴奏義務,而充當起了一個更加具有表現力的角色。奧地利作曲家 Mozart ( 莫紮特 ) 的歌劇是這個時期的主流代表,他不僅響應了這種簡潔化的改革,還創作性的在歌劇的上下部都增加了 Finale,如: Cosi fan Tutte ( The School of the lovers ), 2004 年,我演過上半部,扮演了妹妹 Dorabella ,其中的詠歎調 “Smanie Implacabili ”(來吧,這無止境的煩惱) 表現了 Dorabella 與心愛的人分手後的痛苦,焦慮,無所顧忌的發泄,演唱者表情誇張痛苦, 卻意在逗樂觀眾。上半場以六個主要角色的混唱後又齊唱而結束,這就是 Mozart 在歌劇創新中使用的 Finale (結局)。他其它的代表作,有大家所熟悉的 Le nozze di Figaro ( 費加羅的婚禮 ) 屬於 Opera Buffa , Don Giovanni 屬於 Dramma giocoso---- 它是這個時代比較特殊的風格,融 Opera Buffa (喜劇歌劇)和 Opera seria (嚴肅歌劇)於一體。另外一部比較有名的是他的 German Opera (德國歌劇)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ote,魔笛 ) 。
2.Opera in history: from Monteverdi to Cage / Herbert Lindenberger
3.Mozart and his operas / David Cairns.
4.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electronic resource] / edited by Roger Parker.
5.The bel canto operas of Rossini, Donizetti and Bellini / Charles Osborne
6.A history of bel canto / Rodolfo Celletti ;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Frederick Fuller. By Celletti, Rodolfo.
7.A book of operas; their histories, their plots, and their music. Two volumes in one, combining "A book of operas" and "A second book of operas". By Krehbiel, Henry Edward, 1854-1923.
8.Twentieth century opera: a guide / by George Martin.
9.The Metropolitan Opera stories of the great operas / by John W. Freeman
下麵是一封回答你關於作曲家Alban Berg和Alban Berg弦樂四重奏小組的Email. 因為我不太明白他們的關係,就Email了我以前的professor----Dr. T.,他是一位有名的clarinet Player, 曾作為首席clarinet Player在歐美眾多交響於團和弦樂四重奏小組 (String quartet) 演奏。 拿到博士後,邊演出邊教課(教clarinet, Music history and Symphonic literature),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Yes, I have heard of Alban Berg, the composer and the string quartet.
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 significan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mposer and the group, except that the group is from Vienna and has specialized in all the works composed by Viennese composers from late Mozart to Beethoven to Berg. ”----Dr.T.
To:雪山飛鳥
謝你的留言,我現在out of town,回去後,會盡快總結一下過去用過的幾本好書,推薦給你,並回答你的問題---It's a good qestion!
舞台生涯 發表評論於
1。誰是吉裏,告訴我他原文的名字。
2。 bel canto是這個時期的一種稱為美聲的形式,他不像今天中國定義的含義那麽廣泛,如果你看清楚了我上麵的文,應該知道我提過了。曆史很長,我隻能盡力寫一個縮影,細論,得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3。我也說了,bel canto形式的作品在那個時代多寫給花腔女高音(soprano I),很多作品都是為他們認識的歌手定作,而Pccini 和verdi 的作品範圍相對廣泛一些,女高音的詠歎調,Soprano I 和Soprano II 基本都可以唱,但soprano II音色相對厚一些,音色更具戲劇性,演唱Pccini和verdi更具特色。
4。演唱技巧:歌手自然是到了一定的歌唱水平才能演唱 bel canto形式的作品,因為他作品裏包含了太多的melisma(flowing passage of many notes sung to a single syllable),需要有控製的氣息去支持他的流暢,假如你對聲樂有一點兒了解,這個道理不講也明白。
5。聲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growing,如:女高音---在上大學甚至是畢業後,有些人都很難定位是女高1 還是女高2。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以前是女中音,3年前,她考上了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舊金山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去後, 被認為應該是女高2,老師又重新給她選了一些女高的作品練習,現在她畢業了,成了一名專業演員,可她仍不確定自己是女高2還是女中1,因為都可以唱,她就不管聲部,覺得適合自己的角色就參加Audition,因為她在30歲之前都不會確定自己確切的聲部。判斷一個人的聲部,是以音色來決定,並不是音高,因為對一名專業演員來說,音高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我自己而言,也是經過了這樣一個轉變,不同的是,我是徘徊在第一女高和第二女高之間。所以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演唱了很多風格的女高音作品,今天能演bel canto形式的歌劇,唱他的詠歎調,隻能說,我的技巧更加純熟了,演唱的範圍更廣了,不能說可以唱那位作曲家的作品就表示我技巧更高超,目前對我來說,積累是很重要的,隻要我能唱的,適合我的角色,我就唱,因還不想給自己定型,將來不唱了,我會在音樂學院專職教課,有一個廣泛的積累會讓我的學生更加受益。
5。關於“19 世紀所存在的輝煌的美聲唱法在20 世紀已經開始萎縮或消失了”---她是在評論這種寫作形式被另一種取代,在我的文裏也提到了,音樂隨著各種變革和時間推移而演變成熟。每一個時代都有她講求創新的要求,不可能老停留在一種風格上,這種創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曆史在發展,人們的口味也在變。多種風格的嚐試和作品,都會有益於我們,評論的話題是無止境的,但看他評論的道理是否符合音樂的發展。
附點 發表評論於
信手拈來:
古典美聲作品(以羅西尼、唐尼采蒂和貝利尼為代表)是考驗歌手技巧的試金石,吉裏認為:“演唱唐尼采蒂的歌劇比演唱普契尼的歌劇難得多。任何一個歌唱家以最平庸的嗓子和遠非沒有缺點的技巧如果是演唱某個普契尼的歌劇,都會很容易引起聽眾的錯覺,甚至爭取到更多的掌聲。但是同一位歌唱家在準備唱任何一個唐尼采蒂的歌劇之前,就要好好地考慮考慮了,因為他的作品會毫不留情地把每個演唱者的所有缺點都暴露出來。”確實,在唐尼采蒂或貝利尼的作品中,不管是詠歎調、短抒情曲、小詠歎調,還是緩慢的連唱,一切都從屬於高超的旋律。為了唱這些曲目必須很好地掌握氣息和聲音,善於輕鬆地把它們傳送出來。
但是,19 世紀所存在的輝煌的美聲唱法在20 世紀已經開始萎縮或消失了。--吉裏傳
Rossini together with Bellini and Donizetti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t the first of the great bel canto (literally, beautiful singing) ...
The vocal technique, Bel Canto once reached the highest height in their works declined after ...
舞台生涯 發表評論於
To:附點
Hi, thanks for the messages!
1.Thanks for posting the plot on the board...people may need it.
2. about the chinese name...there are a few versions, according to my experience.. I prefer花好月圓...you can check it online.I have been singing original version since I came to oversea....never sing it in chinese.
3.about the vocal technique questions--- I need to write a long article to explain to you...coz ..your qestions sound weird. I am going for a vacation soon...and have 2 articles need to be finished...no enough time to answer you .
4.Who said"如歌劇界一般都認為意大利前三傑(唐,羅,倍)的作品已是美聲唱法技術上的最高峰,"?tell me the exactlly information where did you get it and who said that.
5.about you said this"(似乎前三傑女聲作品流行的不多)您又是怎麽看的呢?"..as my experience, I think those composers's opera and arias are very popular.. at least, I sing a lot and like them very much!
Sorry! can't type chinese right now..my lap top has some problem!
這個周末我剛結束 Summer Opera show ---- L’elisir D’amore ( The Elixir of Love,花好月圓, by Gaetano Donizetti) ,它是我在舞台上演出的為數不多,有著喜劇風格,並以大團圓為結局的一部十九世紀的歌劇,這次和以往一樣因曲終人散情緒有些許失落,不同的卻是心情舒暢,因為我在舞台上和有情人終成眷屬:))另:由於演 A 角,任務重,壓力大,瑣碎和突發性的事情較多,所以請朋友們原諒我沒有及時回帖,也來不及一一回了。西方音樂史源遠流長,各種音樂變革和音樂形式的發展隨著宗教和政治的演變而不斷完善,用一個貼,一篇文章是概括不完的。在這兒我以歌劇形式發展的先後順序,簡介各年代比較有代表性,今天還在流行,我演過或唱過其中詠歎調的歌劇供朋友們參考。在推薦歌劇的同時,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點她的發展史。 對於具體到某部歌劇細節性的問題,我爭取在以後的文章或我的博客裏開一個欄目給大家詳細解釋和討論吧。
歌劇的發展經曆了幾個時代, 分別是: Baroque Era ( 巴洛克時期 1600--1750) , Classical Era ( 高雅音樂時期 1750--1815/20) , Romantic Era ( 羅曼蒂克時期 1820--1900) ,和 20 century ( 二十世紀 1900 後 ) 。
Classical Era: 由於 Baroque Era 歌劇的裝飾音不在譜子上標示出來(指意大利,法國會簡單標出),很大程度上憑歌手感覺自由演繹,後期的詠歎調裏,歌手演唱時基本上對每句都加以裝飾,作品被複雜化。在這種情況下, Classical 時代作曲家 Gluck 進行了一係列的音樂改革,最主要的一點是把音樂簡單化,並且增加了合唱隊在歌劇中的份量,器樂部分也不再隻是簡單的履行伴奏義務,而充當起了一個更加具有表現力的角色。奧地利作曲家 Mozart ( 莫紮特 ) 的歌劇是這個時期的主流代表,他不僅響應了這種簡潔化的改革,還創作性的在歌劇的上下部都增加了 Finale,如: Cosi fan Tutte ( The School of the lovers ), 2004 年,我演過上半部,扮演了妹妹 Dorabella ,其中的詠歎調 “Smanie Implacabili ”(來吧,這無止境的煩惱) 表現了 Dorabella 與心愛的人分手後的痛苦,焦慮,無所顧忌的發泄,演唱者表情誇張痛苦, 卻意在逗樂觀眾。上半場以六個主要角色的混唱後又齊唱而結束,這就是 Mozart 在歌劇創新中使用的 Finale (結局)。他其它的代表作,有大家所熟悉的 Le nozze di Figaro ( 費加羅的婚禮 ) 屬於 Opera Buffa , Don Giovanni 屬於 Dramma giocoso---- 它是這個時代比較特殊的風格,融 Opera Buffa (喜劇歌劇)和 Opera seria (嚴肅歌劇)於一體。另外一部比較有名的是他的 German Opera (德國歌劇)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ote,魔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