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詩說“煉”

冬永 (2006-08-06 10:34:22) 評論 (10)

改詩說“煉”

作者:冬永


下麵這首詩的修改過程很能說明古典詩詞創作中的“煉”,煉字煉句煉意象,進而煉結構煉技巧以達到明意境的目的。


五律 - 曉風殘月
By 東籬把酒香盈袖

流水動銀箏,
蘭舟夢囈輕。
曉風驚宿醉,
柳影疊餘酲。
殘月鉤痕淡,
高樓蠟炬明。
可將雙目淚,
化雨伴浮萍?

這是作者經過修改的初定稿。認真讀了這首詩後,第一印象是幾乎句句有典,內涵豐富,文筆對仗無懈可擊。唯一不能盡解其意的是謀篇上的起承轉合。首聯、頜聯的“起”“承”邏輯和語義都有比較明顯的景物和人物聯係,尾聯的“合”也有“浮萍”與首聯“流水”相應。可是這頸聯我看不出承上啟下的邏輯聯係,一句“ 殘月鉤痕淡,高樓蠟炬明”幾乎是純景物描寫,怎麽就從“夢囈”“宿醉”“餘酲”轉到“雙目淚”了呢?如果這一句是說“長夜難眠”那麽前麵的“夢”“宿”“酲”是怎麽轉過來的呢?

向作者提出這些問題後,作者起初也對 頸聯 作了一種暢想:一個失意的流浪者,在曉風殘月下,想象著夜不能寐的女孩於高樓之上獨對紅燭的景象等。這個解釋有點勉強,因為誰也不能規定讀者一定要這麽想,如果讀者作其它想象, 那麽 頸聯還是不能承上啟下,就是作品本身沒有自圓。我也作了一種暢想:如果主人公始終是這個女孩,問題就解決了,可以用“一個”人物 順理成章 地把整個故事串起來了。 比如題目改為“秦淮曉月”,或在其它什麽地方有所交待。後來知道這不是作者的初衷。

經過這番結構之“煉”,作者覺得:“原來詩意雜 ( 是為大忌 ) ,脈亂” !同時作者也發現詩中有句式雷同的現象。於是,以“ 人物出現以其周圍景物襯托”為原則,對詩作進行了修改,並將個別句式做了相應調整:

水動一銀箏,
蘭舟夢囈輕。
曉風驚宿醉,
岸柳隱餘酲。
殘月鉤痕淡,
孤篷蠟炬明。
絲絲紅燭淚,
化雨伴浮萍。

修改後的作品,以一條景物的主線襯托人物,暗喻一條情的主線。“岸 柳 ”和“ 孤 棚”把人物帶到了燭前,再由尾聯以“紅燭淚、伴浮萍”點睛,失意人的心情躍然紙上,這才與原圖絕配。

不過這“煉”還沒有結束,作者又發現:“ 蘭舟”與“孤篷”、“蠟炬”與“紅燭”意義雷同,另外“動”字也少詩意。於是,又一次作了修改。而且,為了解決改後“香菏”與“ 浮萍”的不“合”,將最後一句改為問句,也使詩意更令人回味了。這樣,整首詩的意境,既吻合了照片的畫麵給人帶來的淒涼和失意,也留下了對光明的渴望。

水弄一銀箏,
香荷夢囈輕。
曉風驚宿醉,
岸柳隱餘酲。
殘月鉤痕淡,
孤篷蠟炬明。
可將紅淚滴,
化雨伴浮萍?

後來,也有詩友建議將第一句改為“ 水湧弄銀箏”等,單句看起來是更好一些,可作者不願意把“弄”字放在中間是為了回避與下麵的句式雷同,這或許也是無奈的選擇!可見“煉”是無止境的,十全十美的“煉”也許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