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249字,閱讀預計6分鍾
說起留美幼童,或許很多人都有所耳聞。
第一批幼童赴美國留學
容閎
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第一次主動打開國門,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他們的平均年齡隻有12歲。
方瑞作品《洋務運動留美幼童》|圖自網絡
然而到了1881年,清政府擔心這些幼童全盤西化,忘了祖宗,故飭令召回,有親屬在美國轉為自費。後來,他們當中的梁如浩、方伯梁、周長齡和詹天佑,都與鐵路學堂發生過交集。
梁如浩
梁如浩,原名昭濤,字如浩, 1863年生於廣東香山。11歲時作為第三批留美幼童,隨容閎赴美留學,與他同去的還有小同鄉唐紹儀。回國後成為駐朝鮮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的幕僚。1894年甲午戰事起,隨袁世凱回國,一直在鐵路部門供職。
1902年,八國聯軍撤軍後,梁如浩就任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局總辦。這時候,慈禧太後突發奇想,提出要乘坐火車“展謁西陵”。西陵位於直隸易縣,當時並無鐵路。上諭要求從高碑店到梁各莊新築一條支線,在6個月內完工。袁世凱命梁如浩擔任西陵鐵路總辦,梁如浩則推薦詹天佑為總工程司。
詹天佑
梁如浩
1905年5月7日,袁世凱飭令山海關內外鐵路局設立鐵路學堂,他麵諭梁如浩,租用開平武備陸軍學堂舊址為鐵路學堂之用。梁如浩從開平煤礦公司把原山海關鐵路學堂總教習葛爾飛(D.P.Griffith)請回來,協助籌備複校事宜。他們沿用以前的做法,由鐵路局總辦兼任學堂總辦。也就是說,梁如浩成為了繼吳調卿之後的第二任總辦。
但兩個多月後,路局總辦由周長齡接任,同時也接替梁如浩成為學堂總辦,委派方伯梁為學堂監督,協助總辦工作,也就是常務校長。
周長齡和方伯梁都是留美幼童,隻不過前者是第三批,後者是第二批。
周長齡
周長齡,字壽臣,香港人,13歲赴美。與梁如浩一樣,他也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在朝鮮任職十五年,由最初的翻譯員晉升成為署理仁川領事。1903年出任關內外鐵路總局總辦,官至二品。
方伯梁
方伯梁,廣東開平人,第二批留美幼童。他和詹天佑一樣,在美國的親屬接濟下,考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在此期間,他與詹天佑成為密友,立誌要改造中國落後的交通運輸狀況。後來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時,方伯梁是電訊線路的總負責。
梁如浩、周長齡、方伯梁,這三個留美幼童,均任職於關內外鐵路總局,加上誌同道合的詹天佑,把恢複鐵路學堂的任務交給他們,注定離不開英美教育的洋模式。
這個時候,詹天佑已受命開始修築京張鐵路,他手下的技術骨幹大多是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1900屆畢業生。他們的道德素養和專業才幹一定給詹天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梁如浩和方伯梁向他征求意見時,他自然支持按照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的模式來恢複學堂。
於是,在規劃校園、設計房舍、聘任教習、招生來源、製定章程等各個方麵,都以歐美大學為借鑒。確立了本科4年學製,使用西方工科教材,全英文授課,寬進嚴出,使這所學校從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穩居中國教育之翹首。
周長齡
1905年10月15日,路局總辦周長齡親自前往唐山火車站以西、唐山鐵路機器廠以北擇定了校址。校園的設計和施工也交由英美建築師工程師開辦的“天津永固工程公司”完成。
唐山校園全景
1907年春節前後,唐山人發現以前那片空曠的荒地上聳起一片哥特式建築群,造型獨特,美侖美奐,與周圍的中式民居反差巨大。最為人稱道的是院內還有一座遊泳池,這種洋式設施就算在當時的西式學堂也十分罕見。
唐山校園-學生宿舍
應開平礦務局懇請,學堂在原有的路科外增設礦科,校名遂改為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後改為唐山路礦學堂。其建築與經常費用由鐵路局與礦務局分別按所招人數比例分攤。
周長齡非常注重生源質量,決定隻在英文紮實的天津、上海和香港招收新生。為招到最好的學生,他不僅動用香港的關係,還派方伯梁和總教習葛爾飛親自出馬。
1907年的新年剛過,119位新生在尚未完全竣工的校園裏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中國鐵路教育也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容閎與哈特福德的中國學生會館
由容閎開創的幼童留美,雖然時間不長,人數不多,但卻是封閉的中國第一次打開國門走向世界,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的文明進程。
1936年留美幼童CEM boys們的最後一次聚會,
那些離開家鄉時還少不更事的幼童們,後來都成了國家建設的棟梁。至少在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的基因中,灌輸著他們的心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