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力軍 閆可書 董令博
他是晚清舉人,也是北洋交通係要人;
他是民國政府郵政總局局長、交通部總長,
也是新中國畫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室代館長;
他是張勳複辟時,
段祺瑞任命的討逆軍總部交通處處長,
也是孫中山廣州大本營的財政部部長;
他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也是右派分子,在“文革”中含恨去世;
他詩書畫俱佳,是力保國寶的收藏家,
被稱為文化“通才”,
也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
在他之前,並不存在“交通大學”這個名詞,
是他讓這四個字譽滿天下。
這是一個縱貫三朝的文化人,
一個有誌於交通救國的文化大家。
他叫:葉恭綽。
葉恭綽,字裕甫,號遐庵,1881年出生於廣東番禺的書香世家。清末中過舉人,又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辛亥革命以後,先後在民國政府交通部擔任多職,1920年8月就任交通部總長。
同年12月,葉恭綽向國務院會議提交了《閣議創辦交通大學提案文》,文中提出“擬以上海、唐山、北京四校,合並為交通大學”,經國務會議討論,決議照辦。接著,他又向大總統徐世昌提交了《統一交通教育計劃呈文》,為了統一學製,將交通部部屬的4所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呈文獲得總統批準。
1921年7月底,在交通部總長葉恭綽的主導下,交通部所屬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和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四校合並,改組為交通大學,下設唐、滬、京三校。總校設於北京,葉恭綽當選為校長。在交大126年的曆史中,一共有三位部長兼任校長,他是第一位。
唐山、北京、上海三所交大校門
9月10日,改組合校後的交通大學正式開學,滬、唐、京三地同時舉行開學典禮。
葉恭綽校長在致詞中說:“試以交通大學言之,其創學宗旨為培植技術人才;其已辦科目為工程及管理;其教員為宏儒碩彥;其學生為俊髦優秀;其管理師法歐美;其設備酌合中西;其地點為分散;其精神為團結。”“交通大學自成立以來,積極改良已為有目共見,雖因出世甚晚,較之歐美先進相形見絀,然退而言之,彼之秘密我得窺見,彼之失敗我未身嚐,倘以最新最後之方法猛晉追求,未必無同趨一軌之日,是在我大學同人之努力矣”。
從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想是努力把交通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為此他還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法國巴黎大學等商議進行合作。
交通大學第一次校務會議在北京攝影|1922年
1922年1月創刊的《交通大學月刊》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北洋時期門派林立,黨同伐異,他這個總長兼校長隻任了一年。隨著“交通係”大佬、總理梁士詒的倒台,葉恭綽遠走日本,交通大學也跟著瓦解,三校分別改稱“交通部唐山大學”“交通部南洋大學”和“交通部唐山大學北京分校”,直到1928年再次合並。
1912年
葉恭綽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教育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書畫家、收藏家。眾所周知,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三寶”,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其中的毛公鼎,就是葉恭綽捐獻的。
毛公鼎|台北故宮博物院
有關葉恭綽如何用膺品毛公鼎騙過日本人,用生命保護大量珍稀文物,最後全部捐獻給國家的故事,在此不多記述,有興趣者可自行搜尋閱讀。
晚年葉恭綽
去世前,他在遺囑中要求後人將自己葬在中山陵旁邊的仰止亭。仰止亭是他在30年代的時候,自己出資在中山陵邊上蓋的一個小亭子,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在生命的最終結,表達了對孫中山先生的追隨。
仰止亭
葉恭綽在十五歲時寫過一首詩《繭》:“衣被滿天下,誰能識其恩,一朝功成去,飄然遺蛻存”。他始創的“交通大學”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就像蠶絲一樣澤被萬千學子,而他的功與名,也永遠鐫繡在這四個字當中。
葉恭綽
******************************************
大時代啊大時代,那時和現在的人仿佛是不同的物種。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獲得假共和。
翻來覆去,起作用的還是曆史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