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道德經》第五章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2016-07-15 22:42:02) 下一個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瀹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這裏難理解的就在“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句話。既是 聖人卻不仁,那還能稱為聖人嗎?

有意識地去做好事叫仁,對事物的自然性是一個負麵的影響。經常會打破自然狀態的平衡,後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不刻意去施仁 不表示不慈愛。不施仁是在不需要施仁的前提下不施 。從“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 ,失義 而後禮 ”的遞減順序來看,“仁”是在“道”與“德” 缺位後的一種補救手段,是一種較低 層次的愛。如果道與德完滿的前提下,哪裏還需要這低層次的“仁”?

《莊子》 說:“相濡 以沫 ,不若相忘於江湖 ”,說的是兩條魚離開水之後相依為命,互相用唾沫打濕 對方以幫助對方多活一點時間,莊子問, 如果在江湖中不缺水的地方即使互相忘記,不也比在旱地上相濡以沫好嗎? “相濡以沫”相當於補救措施的“仁”, 江湖有水之處相當於“道”, 道的環節不出問題,仁肯定是多餘動作。

 

對一個君王來講就是在前提和高端治理好天下國家,讓百姓黎民安居樂業, 要遠勝於 國家昏亂民不聊生 ,然後給百姓發點救濟以表仁慈要好得多。

所以說:天下有道,仁及其更末端的“義,禮 ”都是不需要的。表達的是《道德經》貫穿全文的用意:守好本而末自息 。從道的環節/文化的環節理順社會關係,何須嚴刑峻法 ? 這樣看:單從“健全法製”來治理天下 已經是末端下策 了。推理到這裏,還可以看出“儒家”倡導的“仁義禮”,以及“法家”講究的嚴刑峻法來治理天下 ,都沒有從高端入手。所以事倍功半 ,甚至根本就行不通也不足為奇了 。

“聖人不仁”四字大有深意啊。

 

“以百姓為芻狗”

用來祭祀 的草紮的狗稱為芻狗。裏麵有“祭祀” “虛靜 ”和“被動性”三層關係:

1,祭祀表示與天建立了直接溝通的關係,也就是“天人關係”。在猶太版道德經裏天人關係也是第一重要的關係:我是耶和華你的神/你要盡心盡意 盡性 愛主,你的神。

2, 人處於虛靜的狀態是與道溝通的好的狀態,所以老子要求我們要“致虛極 ,守靜篤”,眼睛單單盯住道也就夠了。草紮的動物當然虛靜到了極點。沒有“我”的存在,更沒有驕傲和欲望。

3, 被動性:芻狗本身沒有能力活動,沒有風尾巴都不能搖一搖。他的作用是通過操縱方來起作用。 你可以被道操縱,道產生了你和萬物,他有能力有善意去做好。這也是萬物和人最好的選擇 。

你要麽被道操縱,要麽被“陰五行”操縱,就是被你的貪欲,情欲,戀物欲,羨慕嫉妒恨所操縱。你的自由意誌已經被汙染了,你認為的自由早已不自由了。有毒癮的人完全可以說“這是生理要求,不是我想要的”,你既然已經為毒品這個魔鬼打開了你的門,後續也就由不得你了。毒癮的人自由嗎?

這三層意思可以看出來,這芻狗可是一個相當高的境界:不再被小我束縛,而與天合而為一。

天地之間其有橐瀹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橐瀹就是風箱,不用手推拉 什麽也沒有,虛靜的不得了,但是也沒有癟 。用手推拉風好像永遠也出不完。天地之間看似 虛空,但萬物由虛空而生,沒有窮盡。道是空虛的,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是不讓說話,而是不要說多了,不要說過了頭。話說太多了,就與你的能力行為脫節了。盡量的守虛謙下,不要過頭。中,表示恰到好處,合情合理。 做事要適可而止 ,不幹過頭事。

要強調的是: 做好事也不能過頭,也要守中。“正複為齊 ,善複 為妖 ”就是告誡好也不能過頭。

複,是加的意思。正好了你再增加就怪異了---正複為齊; 好事做過頭就變質了----善複為妖 。這樣看來:宣傳表揚那些把好事做過了的人,無疑於毒化社會風氣。

 

(為了便於於大家交流溝通,有些觀點會穿插著反複出現,一是 加深印象,二來也是正在闡述的意思豐富完整,見諒。)

 

有興趣看視頻請點擊下麵連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