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道德經》第18章 大道廢,有仁義 (帝王篇之二)

(2017-07-04 19:28:22) 下一個

老子《道德經》第18 大道廢,有仁義 (帝王篇之二)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主旨:老子對世俗追求崇尚的“仁義,智慧,孝慈,忠孝” 等道德標準表示異義 。指出這是大道缺失的背景之下才會出現的現象,是尋求真理的失焦。是人類在大道衰微之後社會出現問題之後的補救措施。人應當聚焦大道,不應當把這些中間出現的補救現象當作追求目標 。同時指出,人背離大道去追求一些世俗認為美的“虛名”,是舍本逐末,最終危害社會。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衰微,社會出現亂象 ,人才知道仁義的可貴。以至社會推崇,呼鑒'仁義'的出現。

 不是說仁義有什麽不好,而是說仁義產生的背景條件一定是大道缺位受損之後。因此把仁義當成追求的目標就是舍棄了''這個根本。

 離開水的魚“相濡以沫”,互助以求活久一點,不如魚在江湖之中,即使相忘也比離開水好。

 智慧出,有大偽;

 當君王企圖用謀略,技巧去管理社會時,百姓回饋的一定是偽詐。

 這個智慧不是來自於道,而是來自於世俗,裏麵有許多名利之心,有許多不公義。主要是用方法,技巧,計謀對社會進行施治。

 象中國曆史上的鬼穀子,蘇秦,張儀等,屬於世俗的高端智慧。三國人物在其以下。這樣的智慧可能對他的祖國,對他的主人有一時之利。但把天下看成一盤棋,就可以看出他們的不公義之處。也不可能長久。

 如果把你放在一個居天觀地的角度,各國各邦都是你的孩子,你希望用這種計謀讓一個孩子攻打另一個孩子嗎?

 道創造天地萬物。當你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你就能明白道的心情。你就會用天德去分析世俗的動機,公平正義便是你的不二選擇。

 當人與人之間開始鬥智,玩心眼的時候,一個因應偽詐的世界就出現了。

 當你以道的恩慈公義去對待社會時,你閉著眼睛走路也不會有危殆。當你成了愛與關護者的時候,誰還給你使心眼兒呢?誰給你使心眼兒,誰就少得愛與關護。

 六親不和,有孝慈;

 當父失慈,子失孝,六親不和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明白孝慈的重要與不可或缺。

 當大道在,六親和睦之時,未嚐沒有孝慈。隻是那時如魚在水中,感覺不到孝慈的存在。

 當孝慈被一個社會崇尚的時候,一定是大道缺位的時候。那麽,把孝慈之名當成追求目標,當成社會道德標準,豈不荒謬?那是在追求一種社會失衡之後的名聲。

 猶太版道德經中,代表憲法的“十戒”中,就有“當孝敬父母”。對違反者的懲戒也相當嚴重,重者治死。道是明白我們生命中的根本需求的。

 國家昏亂,有忠臣。

 在國君昏,國家亂的時候,人們期待有“忠臣”出來匡正社稷,才明白忠臣的重要性。

 有道的治世,臣未必不忠。 

在不多的幾大盛世中,文景時代的河上公;貞觀時期的魏征,徐茂公;開元盛世中的李隆基;明朝的大治被康熙尊為“治隆唐宋”,君王朱元璋和暗中輔助他的周癲道人;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清朝的第一任君王順治帝,和他的兒子康熙皇帝都是了得的人物。這些有天道背景的君王或輔臣,成就了盛世。曆史上有四大君王解釋《道德經》,李隆基,朱元璋,順治帝就占了三個。這些輔臣並沒有明顯的行動讓他們有忠誠的名聲。因為社會太平,他們不需要,也沒有機會成為忠臣。 

再看亂世中,比幹,淇子,嶽飛等,既使殺身諍諫,也沒有給百姓帶來太平。沒有亂世又何來忠臣之名?茫然求得忠臣之名聲,豈不糊塗? 

總結:要追求大道,不要被大道缺失之後才被人重視的“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等虛名誤導。崇本而末自息;舍本逐末的結局必然是一場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