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017-05-26 11:28:53) 下一個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第十三章是非常重要的篇章之一,老子提出了天下救贖的兩種方式:即政治救贖和信仰救贖,這裏之所以用“救贖”而不是用“治理”二字,表示救贖是恒久的,治理是暫時的。

另一個問題是靈與肉的關係,老子提出了影響人靈魂自由的是人的肉身。而且老子說出了人是有擺脫肉身而存在的可能。當老子說出“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樣話的時候,他是處於一種在地也在天的超時空狀態。在他這種狀態下去讀他的話語才能明白他的意思。而存在於三維空間,時間軸固定的人,對老子這個理論就難理解透徹了

寵辱若驚 /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如果你得到某個人的寵愛,那麽給你寵愛的人一定是高過你,甚至對你有生殺大權。這個寵愛的來或去,已經驚擾了你的內心。得寵的當下也是一個心靈被辱的過程,得之驚擾,失之也驚恐。

這句話主要是從有形的肉身角度來講。肉體得寵卻驚擾了內心,更深一層意思有:心靈的被寵,才是真正的寵而不辱。

貴大患若身

貴,權貴,就如同身體一樣是個禍患。這裏的觀點與我們普通人的想法相反,常人把身體和權貴地位都當成寶貝,當成人生的追求。那是由於靈與肉的追求不同。

靈魂可以在肉體之外獨立存在,靈魂的最高境界是與創造天地萬物的道合而為一。道既然亙古長存,那麽與道合而為一靈魂也是不死的。

肉體就是我們目前的身體,在靈魂合與道之前,我們的肉體通常被所謂的“七情六欲”所轄製。貪欲,情欲,名聲欲都來自肉身。如果肉身能夠不存在,也就不再有七情六欲的幹擾,你就達到了“常無欲以觀其妙”的體道境界。有欲不能見道,恰恰對應猶太版道德經所言:有罪之人不可見上帝的麵。

老子認為:權貴就像這個身子一樣,好事不足,壞事有餘,都是與道溝通的障礙。因為不合道的權貴,也不能成就什麽。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什麽說權貴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是個禍患呢?當權貴作為人的追求目標時,人很容易遠離大道。當權貴成為人膜拜的偶像時,人已經模糊了目的和焦點,已經不知道為何物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這一句話的意義遠大於原子彈爆炸,是千年中國的一個未解之謎。老子要表達的意思是:從政權入手治理國家隻是那短暫的一瞬----能把天下短時間寄存一下就不錯了。但是,從與道合一的信仰文化入手,才是長久救贖之計,才可以把天下像“托孤”一樣托付給他。

“貴以身”,使肉身得到權貴,即政權;“為天下”---目標是為了天下的好處,有私心的就更不行了。

“愛以身”,就是求肉體被愛充滿,讓肉體與愛合而為一,這樣的人就可以比較放心地把天下托付給他。

關鍵詞是“愛”,猶太版道德經雲:“神就是愛”而“道就是神”。由此可見:愛就是道的本體。“愛以身為天下”---為了天下而與道合而為一,按道的意思去做。

總結本章:依憑政權去拯救社會,作用是極其有限短暫的,是靠不住的。與道合一,體道,進道,按道的本意去拯救天下,才是正確有效的路子。

從中國曆史上看,沒有哪個君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能與老子與孔孟相比。在全球曆史上看,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君王能與十字架上的耶穌對世界的影響相比。

信仰和文化的力量持續全麵,政權影響則小得多。

猶太人從聖經上知道有一個救贖主要來,但他們心目中的救贖主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君王,所以騎驢的耶穌一度讓他們很失望。但地球因這個騎驢的耶穌而大大的變化了。

老子在2500年前通過《道德經》也告訴我們:中國曆史將基於信仰文化,政權遠在其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