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

(2017-06-09 21:03:18) 下一個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本章主旨:能與道溝通的人有什麽特征。盡管老子寫了許多,但對有道之人的描寫仍舊非常不具體。

“若冬涉川...若冰之將釋...”,這描寫的是人嗎?是人,也不是人。有道之人的靈魂來自天上,是天上派來的使者,雖有肉體的形態,但不受世俗情欲和世態的影響。因此,有形的豐富和屬世的榮耀,他們全然不看重。

沒有世間的喜怒哀樂。心在天上,心在神域。你根本不能判斷他在想什麽。這一章是典型的道章,就是人不可學習,不可模仿,但是可以通過學道進道而擁有這樣的特征。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有道的人能夠覺察微小的物動先機,能夠了解道之妙,能夠與玄冥,即靈界進行溝通。他們可以通天,可以參透世人,但世人卻不能參透他們。

這也並不奇怪,道掌控著宇宙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有道之人既然能夠與道溝通,當然可以在事情發生之前了解情況。善數何須籌策?直接向道詢問就是了。

猶太版的道德經中保羅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我老師認為:猶太版道德經是進入老子《道德經》的捷徑。

微妙玄通,是動賓倒裝,目前習慣上的順序是:通微,通妙,通玄。微妙玄是道屬靈的特性。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因為參不透,不能明白這有道之人,也隻能勉強對有道之人的外貌特征進行描述。

豫兮若冬涉川,---謹慎小心的樣子

猶兮若畏四鄰,--- 柔順謙卑,沒有攻擊性。

儼兮其若客,--- 恭謹小心而不為主

渙兮若冰之將釋,--- 靜,變化微細而少有睨端。

敦兮其若樸,--- 像原木一樣,混全無華。

曠兮其若穀,--- 麵龐溫平,目光遠視而不聚焦,胸懷坦蕩遼闊……

渾兮其若濁。--- 世人看不懂他。

以上說的都是得道之人的特征,這些特征總結起來也總結不出個所以然,還是非常抽象。

老子想描述屬天之人,在有形的世界裏,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

屬天的道人,自天而來,根基在天,帶著使命奉差遣來到有形的人間,其命運主權都是天定。他們定睛的是充滿他們內心的道,有形的物質享樂於他們可有可無;世俗的名聲榮耀也視為糞土。他們靈魂中的美妙超過了世間所能提供的頂峰。除了完成創造天地的道的使命之外,別無他求。更不會參與世俗之中以求分一杯羹。

這樣的人你拿什麽去誘惑?你又拿什麽去讓他屈服?目光不在俗物,喜怒哀樂不受外在影響,你又能總結出什麽人格特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他們是這樣的混沌讓人捉摸不透,誰能夠像澄清渾水一樣弄清楚他們呢?--- 就是說是人不能夠參透他們。

如果他們安處而不妄動,誰能夠像攪動靜水一樣,讓他們動起來呢?--- 就是說他們的情感和行為均不被世俗影響。

《易經》中有句話:“龍德不易乎世”,就是說高德大德之人思想行為,是不受世俗變遷影響的。他們唯聽天道的命令。

保此道者不欲盈,

有道之人不會驕傲自滿。因為他們的目光在天不在地,他們與我們比較而驕傲自滿,無異於拉低他們自己的身份。正如父母給孩子輔導作業,不會因為比孩子多識幾個字就驕傲。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正是由於他們不驕傲,所以他們能夠守古、守恒,而不被替換更新。

總結:得道之人可與道與天相通。他們可以明了世事人情,卻不被世俗參透。

他們的情感行為不受有形世界的影響。

他們很少能對某一件有形之物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