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老子《道德經》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帝王篇之二)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主旨:老子對世俗追求崇尚的“仁義,智慧,孝慈,忠孝”等道德標準表示異義。指出這是大道缺失的背景之下才會出現的現象,是尋求真理的失焦。是人類在大道衰微之後社會出現問題之後的補救措施。人應當聚焦大道,不應當把這些中間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道德經》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帝王篇之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主旨:上一章由“公乃王”點題,接下來的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章都是在講君王的為政之道,中心意思就是君王治理結果的好與差,與他跟道的遠近直接相關。離道愈近,進道愈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主旨:十四章講道的特性,十五章講有道之人有什麽特征,本章講如何進道操練。老子以靈眼觀,有形萬物乃由無形的道而生。經過姹紫嫣紅的生長過程,最後又複歸道中。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本章主旨:能與道溝通的人有什麽特征。盡管老子寫了許多,但對有道之人的描寫仍舊非常不具體。“若冬涉川...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明曰夷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本章主旨是講道的特點:道有非人體感官可探究的屬靈的特性,有暗物質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第十三章是非常重要的篇章之一,老子提出了天下救贖的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 故去彼取此。 本章主題思想是:無形的道和有形的物質世界,對應心靈視野和身體器官的看見。如果有形物質世界吸引了人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人的靈眼就會被幹擾閉塞,人就會遠離大道。所以老子強調要注重內在,要追求至寶無形之道,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本章主旨是從道的角度說:無,就是無形的大道,他是有形萬物的“基因”,先有“無”,然後才有萬物。就如一個高樓,先有設計圖紙,然後有高樓。圖紙類比“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本章主旨是:人的身、心、靈要與“道”合而為一、不分離。為人處事,及愛民治國要唯道是從。人要向內關注,並信靠無形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妙:道之奧妙,事物背後的原因,是無形的,屬靈的層次,是道。徼:有形的,被造之物,是結果,是肉眼可見,世俗智力能夠理解的部分。欲:這是《道德經》前10個最關鍵的詞之一。不少學者把它看成可有可無的虛詞,語氣詞,
就離道太遠了猶太版道德經,即《聖經》中說:有罪之人不能見神的麵。因為神的至潔與公義,汙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