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辛亥百又十年,武昌兵變推倒了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終結了數千年皇權,但皇權的結束遠非真正意義的共和之開始,一百年來中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人民屢遭浩劫,曆經艱難,“憲政”命運坎坷,功敗垂成,雖改革開放給國人帶來了相對之祥和,讓中國擺脫了“大饑荒”“大革命”之摧殘,並逐步回到了世界文明家園之中,但專治權利結構並未發生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一個在台曆上僅是湊數的日子,我突然回了上海。誰也沒有想到,一個月後有些人為了吸進下一口氣而掙紮著使出渾身力量吐出一口渴望生存。還有人明知是冒死風險還是擠進人群去賺得養家糊口的幾張錢幣。當然,更多已經忘記有多少天沒有進食的難民和他們的孩子,對已經碾壓整個人類的幽靈而無動於衷。四個月後,我似乎已經擺脫枷鎖,又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早年讀到有關晚清義和團故事時,那些引“各路神仙”附身至槍口前展示“刀槍不入”之勢,不由笑到“噴飯”,想來曾經的時代裏,上到“獨為一尊”的慈禧下到抱拳貧苦農民,整個民族在合演一出荒誕“大喜劇”。大學者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著作《悲劇心理學》中闡述,喜劇的背後其實是悲劇。的確,仔細想來,真笑不出來。陳獨秀先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約十多年前的過去有種流行的說法,說是近代中西交往是個“三階段”的過程:洋務運動時代學習西方的“製造業”,戊戌、辛亥學習西方的“製度”;而五四新文化運動則達到最高層次,開始學西方的“文化”了。這樣的“三階段”顯然沒有考慮太平天國事件,而把“文化”列為最高層次更反映了一種文化決定論的觀點。筆者認為,其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借用川端康成的文筆“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今天,開車駛過“しまな海道,便是四國。”,所謂“海道”就是海上的通道,這是日文裏類似於將機場稱之為“空港”的富有想象力。至於“しまなみ”直譯就是“島波”,中文不僅讓人看的,還有朗讀的美,所以我將“しまなみ海道”譯成“浪嶼海道”自認比較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三國演義》開篇有句名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曆史演變確實證實了此言之正確。統一帶來社會穩定和發展,分裂意味的戰亂和死亡。後漢以後至隋唐,中國人口始終在一千餘萬徘徊,安祿山之亂之前,唐的人口已不到五千萬。趙宋時代經濟文化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人口最多估計超過七千萬,宋元明時期的人口起伏幅度很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名的簡稱或者說是一個政權統治區域的標記始於一九一二年元月中華民國的成立。我們常說中國曆史悠久,華夏文明可追溯五千年,而“中國”作為一組漢字出現在文獻裏也大致有兩千餘年,那麽曆史上的“中國”其真實含義是什麽,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中國近代史裏大清帝國統治的二百六十八年裏說發生的事件有著客觀的作用。
自古“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不同於其他民族,中國自古修史。洋洋二十四史加之後的清史將整個華夏用文字形式留給了後人。“以史為鑒”暫且不論正確與否,曆史貴在留住曾經的事實,《史記》被稱為“無韻之離騷”足見其文學造詣,後史雖讀來枯燥卻接近真實。古史的春秋諸子百家的登場,奠定了秦的大統和兩千餘年的封建體製的延續。近代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二十八年,開啟了西方[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2021-09-17 01:00:22)

晚風清涼,路過居家附近一小池塘,幾張荷葉枯色斑駁,花瓣零落飄散,在暮色裏,唯幾根莖隨瑟瑟秋風,堅定佇立。我收了腳步。想到在不久的盛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佛借蓮花傳法,眾生領悟蓮出汙泥而不染,菩薩合十,“蓮出清水也不染。”這大千世界真有大悟之物種。秋之荷塘注定要被遺忘,人們秋日可以賞桂觀菊,還有銀杏飄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德爾塔(Delta)來了,接踵而至的是德爾塔+,不知其之後是否有“塔爾德”或“爾德塔”,一場完全真實而不知何時終結的“人和病毒”遊戲在地球上活生生地展開,今天或許隻是冰山一角,或許是導致人類滅種的開始,當然或許明天呼出一貼神藥,病毒灰飛煙滅未嚐不可。去年英國有位專家說,“和病毒共存,集體免疫。”遭到幾乎全世界人痛罵,中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