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的底線在哪裏,臉麵又在哪裏?
11月25日,義烏警方發出了一則關於“王俊凱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通報。

一般來說,警方發嫌疑人的通告,都會用“某某”來替代,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爭議,除非是碰到嚴重的犯罪事件,影響到很多人利益的。
盡管警方在正文中明確標注了嫌疑人的年齡、籍貫等身份信息,但不少媒體在轉發時,卻非常刻意地突出“王俊凱被立案偵查”的字眼,把年齡、地區全部刪去,將地方性的經濟案件包裝成一個“明星塌房”的爆點新聞。
很多平時根本沒人看的官媒因此突然得到了10w+的獎賞。

這種行為完美印證了我幾天前文章中一句批判:
我現在開始懷念那些傳統媒體人了,沒錯,他們雖然沒出過“10萬+”,雖然每天寫著照本宣科、不痛不癢的報道,但人家至少還要臉啊!
官媒這樣搞,不是一個簡單的“蹭熱點”行為,而是一個給自己家招牌抹黑的行為。
你們考了專業的記者證,有新聞資質,難道就幹這種違背職業道德的事嗎?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風骨,哪裏去了?
可以說近幾年來,一些官方媒體的下限操作越來越讓人困惑。
今年6月,“鄧超,主動投案!”的標題就引發了全網誤讀,實際主角卻是一名地方公職人員。

類似案例還有“範冰冰拿國際大獎”的烏龍新聞,實為同名學者獲獎。
這些新聞包搭配的共同點在於:刻意省略關鍵身份信息,利用名人效應製造誤解性聯想。
盡管技術層麵未造假,但其動機已經不是報道新聞、傳遞真相,而是赤裸裸的的收割流量,本質上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背叛!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那麽多的官方媒體開始甘願淪為“標題黨”?
本質上,是因為流量經濟的異化,以及官方考核方式的異化。
現在,不少官方媒體都把點擊率當成KPI,在這個指揮棒下,一些缺人才、缺高水平作者的媒體報刊,隻能通過這種低劣的方式去獲取流量。
“不這麽寫標題,哪來的點擊量?”
而當點擊率成為指揮棒,那些深度調查與理性分析反而會因為“成本高、見效慢”被邊緣化。
其結果便是:一個36歲義烏商人的普通案件刷屏頭條,而真正關乎公共利益的新聞卻沉沒無聲。
更可怕的是,這種模式也在改變用戶的閱讀習慣——讀者在反複被“騙點擊”後,逐漸失去對媒體的信任,甚至對整個信息環境產生“上網看新聞=吃翔”的消極認知。
長此以往,媒體公信力與公眾理性將雙雙崩塌。
我是一個法律人,也是一個自媒體人,雖然是自媒體,但實事求是的講,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積極向專業媒體靠攏”的。
新聞的尊嚴,不在於能吸引多少眼球,而在於能守護多少真實。
媒體圈最大的笑話,就是所謂的官方媒體一邊批判“無良自媒體博流量”,一邊幹著比“無良自媒體”更卑劣的事情。
求求你們要點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