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引發熱議的赤峰“免費撿白菜”事件,有了最新進展。
11月17日,赤峰市鬆山區聯合調查組通報,此事係網絡平台用戶發布免費采撿白菜不實信息、部分網民轉載傳播、當地媒體記者未深入核實予以報道、部分群眾受媒體誤導采撿白菜、個別自媒體“失真發聲”引發,將依法依規對首發視頻人員、轉發不實信息人員、發布不實消息的種植戶、市屬官方媒體、參與采撿白菜人員等多方追究責任。

〓 **赤峰通報網友發白菜免費視頻為不實信息。圖/青島新聞網**
一個謠言連著另一個謠言,一種失真推動另一種失真,不得不說,赤峰“免費撿白菜”事件集合的元素實在太過全麵:有自媒體以訛傳訛,有媒體不實報道,有AI生成畫麵,有當事人誇大其詞……堪稱互聯網時代流量驅動下的傳播走形典型樣本。
複盤此事來龍去脈,不難從中看到一條清晰的“流量異化”路徑。
11月3日,網民黃某某路過那片菜地,見有人采撿便有樣學樣,順手拍了視頻。如果止於記錄,倒也無可厚非,可他為了博取流量,非但在評論區主動標注菜地位置,還配發了“免費采撿”的誤導性信息,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緊接著,幾名網友隨手轉發,讓第二張骨牌跟著倒下,使得謠言獲得了社交裂變的動能,進入了更大的傳播圈層。
更大的失控發生在“媒體跟進”這一環。涉事記者在未到現場核實的情況下,通過官方賬號發布題為“繼免費撿土豆後又有新驚喜,赤峰一地可免費砍白菜”的視頻。將未經證實的網絡傳言當作新聞成品發布,無異於用機構媒體的公信力充當謠言的“信用擔保”,直接引爆了線下哄搶。
隨之而來的,便是數百人來采撿的“一哄而上,一掃而空”失控場麵。
種植戶李某某發現後私信媒體方麵要求答複,未獲回應後發布視頻稱“兩天的時間400畝地一掃而空”“損失達100萬元”的做法,又與之因應。身為受害者的他,又在誇大損失中變成了新一輪傳播不實消息者,雖然此舉可以放大自身訴求的聲量,卻也放大了事件烈度。
部分自媒體就趁機渾水摸魚,據此利用AI生成虛假內容、配以無關圖片,將“霜降後剩餘白菜”演繹成“豐收白菜遭哄搶”的悲情戲碼,渲染起了所謂的“農民血淚史”。
就這樣,謠言的雪球被越滾越大,失控的鏈條被越拉越長。
在此過程中,責任失守幾乎是全鏈條式的:從自媒體的虛假故事,到網民的獵奇分享,再到媒體的失職轉發、更多人的惡意炒作……信息傳遞鏈條上的每個節點,幾乎都被“流量至上”的邏輯侵蝕,最終合寫出了這場鬧劇。
雖說此事中沒有誰是絕對的大惡,可個中失位、失範、失智的輕佻與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包括社會信任成本增加)之間的對比,對我們不無警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過程中哪個環節出現失守,都可能在層層強化中出現失控的局麵。今天是搶白菜,明天沒準是搶別的。
在此事中,該汲取教訓的不是某一方,每個人都該從多方“吃一塹”中“長一百智”。
對普通網民而言,不讓分享的衝動跑在求證的前麵該是基本素養。手指在屏幕上輕輕一滑,一條“免費采撿白菜”或“市民瘋搶白菜”的短視頻便隨著幾聲感慨飛向各個群與朋友圈,卻不追問“畫麵之外是什麽?”“前後因果如何?”……這種“先傳播後思考”或“隻傳播不思考”的模式,也是謠言傳播的社會心理基礎。
對自媒體來說,不讓流量淩駕在以事實為先的原則之上該是應有倫理。通過選擇性呈現、情緒化配文、懸念式標題,將一起小事包裝成引爆流量的爆款,這類“敘事改造”策略,終究會在法律紅線與道德責任麵前碰頭。
需要反思的還有某些媒體。麵對洶湧的流量誘惑,能否堅守住專業防線是對媒體的考驗。當第一時間發布的壓力碾壓了“核實再核實”的準則,當爆款指標侵蝕了“真實客觀”的底線,媒體也可能成為謠言的二傳手。這點很值得警惕。
鬧劇若不能以汲取教訓收尾,隻會催生鬧劇的重演。赤峰“免費撿白菜”事件帶來的最真切教訓就是:網絡空間不是無主“菜地”,不能任由流量失控的鐮刀肆意收割社會信任。無論傳播者身份如何,傳遞信息都必須對事實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絕不容流量衝動輕易碾壓事實本位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