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鎂光燈下,雷勇林(業內稱「小雷哥」)正分享著他「用一台機器人,月入20萬」的創業故事。
他頭戴黑色軟呢帽,一身筆挺正裝,手握麥克風,語氣中難掩興奮。會場之外,一排排「多才多藝」的人形機器人也沒閑著。它們有的打鼓,有的唱京劇,有的套著大褂說相聲,還有的展示書法。相較之下,走紅大半年的跳舞機器人顯得有點過於普通。

簡單說,這是一群普通人撞上風口改變命運的故事。
今年2月,宇樹機器人登上春晚扭秧歌,其創始人王興興還與任正非、雷軍等人出席了民營企業座談會,一時間把人形機器人推到了公眾視野。
2月末,90後的小雷哥買下了人生中第一台機器人——價值30萬元的高配版宇樹G1。他隨手拍下開箱視頻:七十多斤的「鐵疙瘩」竟自行站起,「像是木偶被注入了生命,從一灘爛泥變成通了電就能行走的鋼鐵戰士」。

視頻一夜爆火,這個被他喚作「笨笨」、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機器人,瞬間成為日租八千元的「鋼鐵員工」。從科技教學到店鋪引流,僅用一個多月,他就收回了成本。此後,媒體報道紛至遝來,越來越多人衝進賽道。
然而,熱潮之下,水溫已在變化。
在短短八分鍾的演講裏,小雷哥分享了自己從行業先行者到推動者的心態轉變,也談到了行業從紅利期到未來紅海的時間預判。而那些被媒體簡化為「租賃遇冷」的報道,以及他更為曲折的低穀經曆,卻被輕輕帶過。
我們與小雷哥交流後發現,實際上過去八個月,他的人生像是坐上了過山車,曆經流量狂歡與行業起伏。潮水退去,投機者離場,留下的人開始思考何謂長期主義。
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轉折,也是整個人形機器人賽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完成的折中藝術——在技術尚未完美之前,先讓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的商業土壤中「活」下來。
01
日租1萬到價格腰斬 機器人祛魅開始了?
身為「鋼鐵俠」迷,小雷哥一直懷揣著一個科幻夢。
他做了十多年的豪車租賃,但近年來新能源車貶值加速,行業價格戰內卷嚴重,生意正變得前所未有的難做。去年底,當看到宇樹機器人發布的後空翻、跳舞等炫酷視頻時,他意識到這個尚未普及的新事物,或許潛藏著巨大的商機。
於是,他決定投入30萬元買一台試水,這筆錢對租賃行當來說,不過是一台好車的成本。
沒想到,宇樹點燃了整個機器人賽道,小雷哥命運的齒輪從此轉出火星子。
2月末,小雷哥發布視頻,3月、4月,他帶著機器人「笨笨」北上內蒙,西至新疆,南抵海南,用腳丈量中國。婚禮、商演、科技節,甚至鄉鎮的村超,他都帶著機器人去。

▲畫麵為小雷哥帶著機器人到貴州村BA展示
媒體跟拍、地方衛視報道,電話響個不停。
那時,「火熱」二字遠不足以形容市場的瘋狂——機器人供不應求,同行間需要借調,客戶多到接受拚單。最誇張時,一台機器人一天要趕早、中、晚三場,而且「隻能在同城,跨城市根本來不及」。

▲小雷哥當時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報價
「我對這個行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不少同行是看了我的視頻才入行的。」他說話時不無自豪,但很快,這種自豪就帶上了一絲苦澀,「結果到後麵,連我自己都訂不到貨了,隻能花高價去收。」
由於市場陷入狂熱,機器人供不應求,宇樹G1 EDU版本從16.9萬的官方價被炒至25萬,U2型號從20.9萬飆升至近30萬,而且全是期貨。
4月底,小雷哥在高點加價50%訂了三台宇樹G1。他盤算著,每台機器隻要租出去十來單,就能回本。
前景似乎一片光明,所有人都殺紅了眼。
五一假期,火爆的檔期如同最後的狂歡,將熱度推向頂峰。小雷哥的機器人日程全滿,單台日租金飆升至一萬元。
但假期過後,訂單量斷崖式下跌,「出勤率可能連30%都不到了。」他加入了十多個500人的同行群,發現大部分人的處境都和他一樣。更糟的是,他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的視頻,流量和關注度也開始同步銳減。
普通大眾對機器人已經祛魅了嗎?小雷哥心裏沒底。
6月,一批同行撐不住,開始「跳水」離場。到了8月,又有一波人選擇退出。流量來去如風,媒體開始報道「人形機器人租不出去了」,最火的G1日租金從8000-15000元的高位,腰斬至5000-8000元。

▲電商平台上某商家的最新租賃報價
小雷哥真切地嗅到了寒意,他停止購置新機,隻陸續將手中的基礎版機型置換為高級版,以求在冷卻的市場中守住競爭力。
不過與租賃市場的急速降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市場如火如荼的盛宴。投資人拿著錢四處尋找「下一個宇樹」,宇樹、樂聚、智元等頭部機器人公司在相近的時點競相啟動IPO;機器人廠商們不斷宣布獲得大額訂單,爭相將機器人送進工廠「實習」,展示自己的商業潛力。
02
機器人租賃 如何「續命」?
行業的狂熱如潮水般退去,但市場並未消失,隻是露出了它本有的起伏脈絡。盡管機器人租賃業尚未跑完一個完整的年度,小雷哥明顯感受到這個行業具有淡旺季之分。
進入9月以來,隨著各類展會、科技節和校園活動的開展,市場迎來了一波回暖。
小雷哥的業務重新活躍起來,平均每月能接到十來單,「差不多兩三天就有一單」。他粗略估算,前三台機器人應該回本了。
和上半年的狂熱不同,隨著入局者增多,行業內卷加劇,單台機器的場均租金已從高點回落至5000元左右,甚至能被壓到3000元。與此同時,客戶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目前最常見的租賃場景,集中在六類:學校科技節、企業展會、宴會迎賓、研學活動、媒體舞台以及商超表演。

▲展會上機器人正在表演串糖葫蘆
這些場景的共同點是——需要一個「科技噱頭」,一個能讓人掏手機拍視頻的存在。機器人的表演能力,也成了最強競爭力。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租賃商們必須提供更多價值。最初的「能動就行」已無法滿足客戶,現在他們需要定製化舞蹈,甚至開始期待機器人能「直接幹活」。「一般場租四五千,定製開發舞蹈就得一萬起步。」小雷哥說。但預算通常有限,大多數人還是在現有的成熟舞蹈庫裏做選擇。
麵對多元化的需求,不同機器人品牌在市場上呈現出清晰的梯隊格局。
宇樹G1仍是最主流的型號——穩定、全能、能跳舞也能對話,被客戶廣泛認可,是當下的「全能型選手」。但其一米三的身高,在需要「高大威猛」形象的場景中就成了短板。
智元機器人則憑借其在AI大模型上的先發優勢,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其發布的X2型號直接對標宇樹G1,強在交互對話能力。
小雷哥提到,智元的平台允許用戶「傻瓜式」地為機器人編舞,而宇樹則仍需依賴專業第三方,這在便利性上是一大進步。他已在9月預訂了智元的機器,正等待到貨。
眾擎機器人身材高大,主打舞蹈。不過讓他頭疼的是「設計上不能很好折疊,必須用大箱子,無法上飛機高鐵,隻能開車運。」



▲圖中依次為宇樹G1、智元X2和眾擎PM01
小雷哥2月下單的那台眾擎,拖到10月才到貨,「等到貨時,熱度都過去了。」
價格層麵,宇樹因規模優勢已被壓得較低,而其他品牌量少成本高,處境尷尬。小雷哥曾接觸一位美國客戶,對方因大環境因素明確不要宇樹,但其他品牌「量少、機型少、性能平平,價格反而更高」,最終訂單未能達成。
與此同時,整個賽道正從早期的草莽階段,趨向於正規化與生態化。
矽基公園聯合創始人郎天告訴我們,作為全國租賃品牌最多的運營方之一,他們已提供「全包式」服務——從定製開發、動作捕捉到教學展示,一站式解決。
他透露,全國擁有機器人二次開發能力的商業化公司「可能不足五十家」,更多中小租賃商會直接購買現成軟件,每套價格在1000至3000元不等。
在生態層麵,智元機器人聯合金融與研發機構發起「機器人租賃生態聯盟」,構建「產品+運營+金融」的協同模式,試圖通過金融杠杆和標準化運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更多場景中實現規模化落地。
浪潮起伏之後,幸存者們開始構建更深的護城河。
03
折中藝術和中美分野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人形機器人仍有很多局限。
郎天告訴我們,更多時候,是他在向客戶提要求。「因為他們不了解,所以必須配合我的機器人——比如場地要平整,現場秩序要管好,甚至要根據我推薦的機型來設計環節。」
比如隻要涉及舞蹈表演,就必須鋪地毯、拉圍欄,「小朋友太容易被吸引,安全隱患必須降到最低。」
天氣,是另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製約。今年3月,小雷哥帶「笨笨」去貴州「村BA」表演,開場前突降大雨。「機器人不防水,隻能臨時轉移到室內。」他無奈地說。
這也讓他思考,如果機器人真要融入人類生活,雨天無法避免,未來的設計是否應考慮基礎防水?
偶爾也有顧客在得知機器人主要靠遙控操作時露出失望的表情。「其實也支持語音控製,但戶外嘈雜,精度不夠。遙控,目前仍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過渡形態。」小雷哥解釋。

▲機器人在拳擊表演中「戰略性臥倒」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一個明顯的分野正在出現:當國內的技術進步更多聚焦於「表演優化」時,國外的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等,正朝著「家庭化」與「通用化」的目標邁進。
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主要依賴 to B 業務生存,高校與科研院所是最主要的客戶。 to C 業務中,「陪伴」遠未實現,機器人更多仍以「表演賣藝」為生,租賃也就成了第二大市場。

▲矽基公園發布的視頻裏機器人和群眾「鬥舞」
據業內人士觀察,國內除宇樹憑借其在四足機器人市場的近乎壟斷地位實現盈利外,多數公司仍在依賴融資維持運營。
祥峰投資的執行董事薑煦,從資本視角揭示了國內外環境的差異:相對來說,美國的資金更充足、投資方背景更多元、退出渠道更豐富,可以像OpenAI那樣燒好多年等一個結果。國內和美國環境不同,機器人公司的每一輪融資都得講出新故事、拿出訂單、展示報表變化,不然不容易融到錢。
她也指出了細分場景的悖論:「如果隻做一個極細分的場景,采幾百條數據就能做好,那這事既難賺錢,對通往‘通用’的價值也有限。但在國內,你又被迫必須展示商業化能力,這與你最終想做通用機器人的長遠目標,在某些層麵上是矛盾的。」
不過回到個體層麵,經過近一年的起伏,小雷哥最大的體會是「祛魅」。相比國外機器人仍停留在酷炫的宣傳片裏,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已跑遍大街小巷,真正讓人「賺到了錢」。
「中國機器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語氣肯定,「而且我們不是拿來玩的,是實打實創造了商業價值。」
就在他去上海登台分享租賃經驗的同一天,他的機器人「笨笨」正遠在1000公裏之外的湖南廣播電視台的演播廳裏完成表演。
10月底的一個晚上,他告訴我們,11月的檔期已經排定了三四場,還有兩三場正在洽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