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聯手英特爾微軟,巨頭退卻,為何它死磕PC戰場?

聯手英特爾微軟,巨頭退卻,為何它死磕PC戰場?

文章來源: 深網 於 2025-11-20 18:13:4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聯手英特爾微軟,巨頭退卻,為何它死磕PC戰場?

PC不再是過去時,它正成為AI浪潮爆發的關鍵陣地。

今年以來,微軟將“Copilot+ AI”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植入 Windows 係統,試圖重新定義 PC 體驗。高通、英特爾的芯片競速,從性能跑分升級成提供更優的端側 AI 算力。英偉達的黃仁勳也在數次演講中強調,PC作為本地AI算力入口的不可替代性。

當巨頭爭相湧入PC這片曾被遺忘的“舊大陸”,他們卻在同一款產品上產生了交集。英特爾開放了PC與移動的跨端核心技術,與這款產品共同優化PC體驗;微軟將這款產品的技術方案內置到Windows係統中;高通更是在近期與其共同發布了基於端側AI 能力的“智能啟動台”等一係列AI新功能。

這款產品便是騰訊應用寶。



時間撥回2022年。應用寶,這個曾經的國民級應用分發平台,正經曆著它的“至暗時刻”。彼時,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步消失,手機廠商紛紛自建應用商店,用戶獲取應用的習慣也不斷演變,這削弱了應用寶在安卓生態中的地位,導致其DAU下滑,收入下降。

應用寶急需一場“自救式”的變革。一方麵,團隊嚐試優化移動端的產品體驗,諸如上線小說專區、直播模塊,推出“短雲遊”這類體驗式的分發功能。另一方麵,他們也在尋找新的產品機會。

“留給團隊的選擇不多,有一個就得抓住一個。”騰訊應用寶電腦版業務負責人蔡建濤提到。那時,蔡建濤在團隊負責“騰訊手遊助手”。這個產品用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讓用戶能在電腦上玩手機遊戲。盡管團隊不大,投入不多,但它的用戶留存、時長和付費都很穩定。

一個“反共識”的大膽想法開始在團隊中醞釀——“既然PC上還有大量用戶,為何不把移動應用生態的內容都搬到PC上?”在所有人都信奉“移動先行”的時代,應用寶選擇把戰略重心重新押注到PC端。2022年,一個名為“應用寶電腦版”的項目正式啟動。

市麵上,同類產品傳統的解決方案是安卓模擬器,專門解決安卓遊戲在Windows電腦上的運行問題,大多服務於遊戲主播、IT從業者。安卓模擬器的多開功能也常常被黑灰產利用,憑借批量操作、環境偽裝和自動化執行等特點,成了低成本作弊工具。這導致此類產品聲譽不佳。

安卓模擬器的體驗也極其糟糕。用戶首次使用,需要手動配置虛擬機,分配CPU核心數、內存大小,選擇安卓版本,甚至模擬特定手機型號。完成這些繁瑣的設置後,還得在網上四處尋找安卓應用的安裝包。

應用寶團隊想做的,不隻是一個“更好用的模擬器”。他們將應用寶電腦版的受眾,從特定遊戲玩家,擴展到所有PC端用戶;將適配產品從部分遊戲,擴展到全品類移動應用;希望用戶在電腦上使用移動應用,就像打開原生的PC軟件一樣,自然、流暢。

這個決策,意味著應用寶將從一個純粹的應用分發商店,轉型為一個底層的技術引擎,為移動應用在PC端運行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這是一次從產品形態到核心能力的徹底蛻變。

方向似乎找到了,但這僅僅是長征的第一步。

擺在應用寶麵前的是無數個“不可能”:為安卓觸屏生態設計的數萬個應用,如何能無縫運行在Windows的鍵鼠環境中?PC生態用戶規模的天花板有多高?商業模式能否跑通?如何讓更多開發者加入,共同探索PC生態規模增長?這些問題,隻有不斷“死磕”,才能走下去。

更意外的是,這次絕境中的自救竟在兩年後與 AI 浪潮交匯,讓應用寶在無心插柳中為AI時代的到來做了準備。而故事的開始,隻是源於最初的念頭——活下去。

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追求極致的原生體驗,是應用寶電腦版最核心的產品理念,”應用寶跨端產品經理yifan提到。從“模擬”到“原生”,一詞之差,是技術實現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團隊必須克服兼容性和穩定性兩大核心難題。

兼容,意味著適配各種新舊不一、版本不同的硬件與係統,覆蓋盡可能多的PC設備。穩定,則需確保移動應用在Windows平台的虛擬化層、CPU指令翻譯層和圖形渲染層等任何環節運行順暢。

PC端環境複雜,一處微小的不適配,都可能導致整個應用的崩潰。

產品研發初期,團隊做出MVP(最簡化可實行產品)版本後,實測的崩潰率為20%。當時,傳統模擬器的應用崩潰率一般是5%。這意味著用戶每打開20次應用,就可能遭遇一次崩潰。這對於一個想服務全網用戶的通用產品來說,完全無法接受。

降低崩潰率,成了應用寶電腦版第一個生死線。

當時團隊有個習慣,在目標製定上不報保守數字,而是先定一個高目標,全力靠近它。於是,團隊從一開始便定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將崩潰率做到接近原生移動端應用的水平。

隻有達到這樣的穩定性,才能讓用戶真正接受並使用這款產品。應用寶跨端技術總監的ziyuan坦言:“這個目標充滿挑戰,相當於要在一個全新的領域裏,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天花板。”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不能隻在產品層麵下功夫,必須深入硬件層麵做適配。這件事除了應用寶團隊自身在技術上不斷突破,還需要找到有力的技術盟友。

轉機很快出現了。

多年來,芯片公司英特爾也在嚐試從技術底層打通Windows和安卓係統。比如,手機和電腦芯片架構不同,對應使用的編程語言也有差異。當你想在Windows電腦上運行安卓應用時,必須將安卓應用的Arm指令轉換為PC上可運行的x86指令。為此,英特爾開發了IBT技術充當“翻譯器”。

對英特爾而言,這類技術雖然實用且關鍵,但一直缺乏明確的商業化方向,以及更廣泛的使用場景。一個經典的“拿著錘子找釘子”的困境。

從行業發展看,2022 年全球 PC 出貨量大幅下降。Gartner 的數據顯示,該年第四季度PC出貨量同比下降近 29%,創下90 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英特爾作為 PC 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其全年收入也隨之下跌 23%。

營收壓力之下,2022年底,英特爾決定對過去免費開放的IBT技術進行收費。

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寶團隊與英特爾展開了多輪談判。起初,雙方的溝通還是聊版權收費、談分成方式,談判一度陷入僵持。但“討價還價”的局麵並沒有持續太久,大家便圍繞一個超越簡單付費的更大的願景展開——共同打造全新的跨端產品。

這個提議打動了英特爾。親曆過談判過程的蔡建濤記得,聊到最後大家更多是著眼於PC端生態的複蘇,希望將產品體驗打磨得更好,把技術應用到更豐富的場景,“一起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雙方最終達成深度合作協議。英特爾解決硬件層級的適配難題,做更深度的能力定製。應用寶負責產品層麵適配,同時幫助英特爾實現IBT等跨端技術更廣泛應用。英特爾內部有個十人左右的團隊專門與應用寶協作,需求密集的時候要每周開會對齊,遇到困難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共同商量。雙方一同打了大大小小數千個補丁。

有了堅實的技術地基,崩潰率的改善曲線開始變得陡峭而激動人心。

與英特爾合作前,產品可用版本的崩潰率約為15%。這個數字到2024年中降至6%,此後六個月又降到1%。今年上半年,崩潰率進一步優化至0.5%。這已非常接近原生安卓應用的水平。

這次合作,也為應用寶電腦版帶來了代際性的技術優勢。

還是以IBT技術為例,傳統模擬器普遍采用英特爾開源的版本。應用寶與英特爾合作優化的IBT技術版本,在雙方技術團隊密切協同下,性能大幅領先市場版本,僅“智能指令轉化”這一個核心模塊,應用寶就擁有領先行業幾個代差的穩定性和性能體驗。

發明一套新的交互語言

解決兼容和穩定性問題,產品僅僅是“能用”了。距離“好用”,還有一條漫長的征途。手機上的觸屏操作(如點按、滑動等)與電腦上的鍵盤鼠標操作存在巨大差異。如果簡單將手機界麵搬到電腦上,用戶體驗必然是一場災難。

比如一款應用在版本更新後,首次打開時通常會彈出“新手指引”。在手機上,用戶隻需要左右輕劃幾下屏幕,就能瀏覽新功能介紹。“左右劃屏“這個簡單的操作方式電腦上卻沒有。如果照搬不改,用戶就會直接卡死在開屏頁,連應用都進不去。

類似的卡點應接不暇。應用寶團隊必須投入大量精力,重新梳理不同應用的交互邏輯,重構移動App在PC端上的交互方式。這是一項極其繁瑣,但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

應用寶跨端產品經理yifan提到,為了係統解決交互適配問題,他和同事按照通用能力、內容查看能力、工具優化三個維度,先梳理出9大類別32種PC端常用的交互方式,再將其一一與移動端的交互方式做好對應。



瀏覽圖片,在電腦上使用鼠標滾輪操作移動App示意圖

比如瀏覽圖片時,手機上是左右劃動,PC上則適配為更符合直覺的鼠標滾輪操作。瀏覽視頻時,手機上是上下劃,PC上則用滾輪切換下一個視頻。

這個過程就像發明一套全新的交互語言,通過對每種操作方式進行差異化設計和轉換,最終創造出一套既保留移動應用核心功能,又符合PC原生體驗的交互規範。

適配周期最長、難度最大的是視頻類軟件。這類應用界麵複雜,一個頁麵可能同時包含信息流、視頻頁、圖片頁等多種內容形態。

理想的方式,是先智能識別出用戶當前正在瀏覽哪種內容類型,再匹配不同的操作方式。項目初期,團隊還不具備場景識別的技術。他們沒有因為開發難度就草率放棄一個可能便利用戶的設計,而是在評估可行性後,逐步找到了實現方案。

視頻軟件的適配,還有一大挑戰是解決PC端畫麵呈現不清晰的問題。清晰度不僅與屏幕尺寸有關,還與分辨率(如2K、4K等)以及Windows係統自帶的“縮放比例”(如100%, 150%, 200%等)設置相關。這背後涉及複雜設備的兼容。

這個工作就像在解數學題。為了在各種組合下都提供清晰的顯示效果,應用寶團隊必須反複計算電腦屏幕上最理想的標準DPI(像素密度),並基於此進行了優化工作,以保證用戶無論使用何種設備,都能獲得清晰的視覺體驗。

提升產品體驗,離不開用戶反饋。應用寶團隊建立了“AI+人工”的客訴係統,並啟動了“差評專項”,專門收集和處理用戶意見。

有次,一位用戶留言其使用一款旅行App訂票時無法上傳護照。應用寶跨端技術團隊的ziyuan提到,雖然這類功能的使用頻次不高,一旦碰上,卻極為影響使用體驗。應用寶電腦版內上線了App多達五萬款,超過50%的功能都是特定場景下才會使用。哪些地方體驗不流暢,不能等著用戶來發現問題。

於是,團隊動員了部門同事,對頭部的1000款應用進行例行的體驗巡查,每人每周認領幾款應用,地毯式體驗所有邊邊角角的功能,提交問題,跟進排期,逐一修複。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體驗方麵的客訴問題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目前,應用寶電腦版主要有遊戲、辦公、休閑娛樂、學習工具四大類用戶。團隊還通過高頻的用戶深度訪談,去理解用戶在真實場景中的痛點。

如針對有監控需求的家庭用戶(看護新生兒或寵物),他們設計了窗口吸附功能,讓監控窗口可以懸停在屏幕邊緣,鼠標指向時自動展開,這樣既不影響電腦使用又能隨時查看。

團隊甚至還發現了一個“不正經”但極其實用的場景——“摸魚”。很多上班族在開會或工作間隙,需要刷刷社交媒體之類,但直接拿起手機又太顯眼了。應用寶電腦版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用戶可以在電腦上開一個小窗,直接使用移動應用。應用寶電腦版甚至為此開發了“老板鍵”功能,可以一鍵隱藏所有娛樂窗口。

一波三折的合作談判

當應用寶電腦版在技術和體驗上取得突破後,一個更大的挑戰擺在了麵前:如何將這款產品融入更廣闊的PC端生態?

放眼全球,微軟在PC生態上也麵臨著內容供給不足的挑戰。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套名為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的子係統,作為移動應用在PC上的運行環境,配置在Windows係統中。內容供給上,微軟首先找到了亞馬遜,希望通過亞馬遜的應用商店為其PC生態提供移動應用。

在微軟看來,他們有Windows係統、有WSA技術、有自帶的應用商店,隻要找到更多的移動內容供應商,其PC生態的移動內容供給問題就能夠解決。沿著這個思路,微軟也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2022年,微軟第一次找到應用寶團隊,在內容合作方麵做初步溝通後就沒了消息。

直到2023年,這件事才有進展。彼時,微軟與亞馬遜的合作不如預期。用戶在微軟商店搜到移動軟件後,得跳轉到亞馬遜的應用商店,才能完成下載安裝。這種“店中店”的嵌套模式,使用體驗既不流暢,也不接近“原生”。

也是2023年5月,應用寶電腦版與英特爾的合作正式官宣,消息麵向全球發布。這項合作被外媒評價為“堪比WSA的技術方案”。微軟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立馬給應用寶發來郵件征詢,兩周後就派團隊飛到深圳麵談。會上,微軟團隊在看過應用寶電腦版的演示後當即表示,希望從技術到內容做更深度的產品共建。

同年9月,應用寶團隊核心成員與微軟總部團隊見麵,進一步敲定合作內容。微軟的同事特地為這次會麵準備了小驚喜,那是一段產品演示的demo,將應用寶電腦版未來如何嵌入到微軟應用商店的界麵,直觀呈現在大家眼前。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當你展示出有做出替代性方案的實力,才可能真正贏得作為共創夥伴的合作機會,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內容提供方。

戰略性合作的談判往往是在長期價值與短期收益之間,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如果雙方都錨定一個更遠大的圖景,那就一起把目光放長,堅定投入。

合作即將達成之際,戲劇性的轉折發生了。據了解,受微軟人事調整波及,此前以生態共建為主的合作基調被推翻,轉向以提升微軟商業化收入為目標。一時間,雙方都難以在短期內達成共識,談判陷入僵局。

此後又是一年的談判周期,雙方慢慢將收入預期調整至一個更合理、有彈性的範圍,之前溝通的更深度開發和以用戶體驗為先原則,再次成為彼此合作的共識。

2024年5月26日,應用寶與微軟的合作正式對外宣布。區別於“店中店”模式,應用寶在微軟應用商店內擁有一級獨立入口的專區。用戶打開後,就能搜索移動App,下載安裝,直接使用。

專區的基礎框架和開發由微軟完成,以保證其符合Windows係統的原生設計規範。而專區內所有交互體驗、排序邏輯、內容填充、各類產品的適配等,則由應用寶負責定義和提供。

不是嵌套式,而是嵌入式,這個專區的形態既保證了體驗的流暢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應用寶電腦版在用戶心智層麵的問題。

過去,總會有用戶疑惑,“為什麽要用其他軟件還得下載應用寶?”“這是捆綁安裝嗎?”現在,應用寶已不隻是一個應用分發的工具,而是嵌入到微軟的應用商店,作為Windows係統能力的一部分。用戶首次使用應用寶電腦版,就像安裝一個在後台運行的係統組件,其在電腦上打開各類移動App,啟動頁麵會提示“應用寶為你啟動”。

這也是微軟多年來,首次將一個沒有控股關係的第三方公司的技術方案,內置到自己的核心係統裏。回顧這段曆程,蔡建濤總結打動對方的秘訣就是“死磕”——憑借誠意和對產品價值的堅信,不斷尋找合作的平衡點。

在PC生態的孤島間搭橋

與英特爾和微軟的合作,為應用寶電腦版打開了PC端生態的大門。但要把PC市場做大,還需要解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提升PC生態的商業效率,讓更多開發者、品牌方等加入,實現從產品開發、用戶增長、到商業變現的正循環。這也是一塊更難啃的“骨頭”。

可以把PC端的商業生態類比為一個四層結構:第一層是硬件層(如英特爾、高通),第二層是係統層(如微軟),第三層是應用層(有開發者、流量主等),而最關鍵也是PC商業生態目前最缺失的是第四層——標準層。

移動端之所以商業成熟,變現效率高,是因為有開放匿名設備標識符(OAID)這類統一的歸因和識別體係。廣告主可以清晰識別用戶身份、歸因用戶增長來源,衡量投放效果等。目前,PC安卓模擬環境針對移動應用分發,缺乏一套行業通用的用戶識別和商業歸因標準,這導致其無法準確判斷用戶身份和行為,商業增長難以規模化,並且容易滋生灰黑產。

應用寶跨端增長團隊的larry將PC端的生態現狀描述為一座座“孤島”。這種“孤島”狀態,直接體現是缺少統一的廣告投放平台。在移動端,廣告主可以通過騰訊廣告、巨量引擎等廣告平台,依托高度標準化的移動生態商業基建,高效投放並觸達各個移動場景及渠道的用戶,實現移動用戶增長獲客。

反觀PC端,這樣的“高效通路”完全不存在。廣告主想在PC上投放,隻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方式,比如投SEM(搜索引擎營銷),或直接與門戶平台單獨合作。這種分散、原始的投放方式效率低下,使得PC流量的商業價值難以被充分挖掘。

據了解,國內一款在移動端頗為成功的短視頻App也曾全力開發PC版。起初,PC用戶增長顯著,勢頭向好,可持續一年多後,他們最終選擇暫緩PC版投入。核心問題在於PC生態的商業基建不完善。僅依賴PC原生商業,流量變現效率低,開發投入與商業回報難以形成正循環。

這說明沒有PC場景的移動商業基建,再大的流量也無法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沒有商業價值,開發者很難在PC生態中找到合理的變現模式,進而就會減少在PC端的投入。如此,PC端的產品類型、內容供應也很難繁榮。PC生態的發展進入惡性循環。這也是過去十年來,移動端生態繁榮,百花齊放,但PC端生態一片凋敝的主要原因。

當下,PC端生態急需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基礎設施,為其商業化發展打下地基,連接起一個個“孤島“。從商業主體來看,這個基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是開發者。對移動端開發者而言,PC端是個新場景,他們需要一套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支持其將移動應用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遷移到PC場景,保證體驗的一致性,並且解決開發者APP內商業及變現效率。

其次是流量主。諸如PC端的門戶、大流量產品等,他們擁有大量的場景流量,但僅依靠PC原生商業變現效率不足。他們需要將PC流量改造成適配移動商業內容分發的場景,借助移動商業內容提升流量場景競價。

再者是廣告平台。他們需要建設PC場景的移動商業主標準化投放及歸因通路能力,降低投放門檻,提升PC場景新增獲客的商業轉化效率。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應用寶憑一己之力就達成的事情。在應用寶業務負責人張沁晨看來,推動這樣一個生態的建立,就是一個將“非共識”轉變為“共識”的漫長過程。

當下,應用寶正經曆從“閉門”到“開放”的轉變——打破原有的“商店”模式,主動連接和改造更多場景,扮演“橋梁”的角色,讓更多合作方加入,共同完善PC生態。

比如,應用寶已經在聯合工信部等多方,推動PC端用戶識別體係的標準化。應用寶也在與開發者共同探討,基於在PC端產品適配的摸索與經驗,形成一套行業公認的技術規範,降低開發者布局PC生態的門檻等。

有了開放的姿態和標準化的基礎,應用寶才能更好地服務開發者,這也是生態繁榮的關鍵。對於開發者而言,獨立開發PC客戶端麵臨著“三座大山”:需要組建專門的PC開發團隊、投入巨額預算用於PC端買量增長、探索並驗證一套成熟的PC端商業模式。



開盤啦App為用戶推薦騰訊應用寶電腦版解決方案

例如,理財軟件“開盤啦”本身不做PC客戶端,但其用戶在電腦上交易的需求十分旺盛。於是,他們在官網提示用戶可通過應用寶電腦版使用“開盤啦”,以極低的成本滿足了用戶的增量需求。使用應用寶的跨端方案,已然成為一個具備性價比的選擇。

打造一款長青的產品

正當應用寶還在為打通PC生態的“最後一公裏”而死磕時,一股席卷全球的AI技術浪潮洶湧而至。PC憑借其強大的算力、大尺寸的屏幕和天然的生產力場景,再次成為科技變革的舞台中心。

“我們看到了非常直接的信號。很多用戶確實更願意在電腦上和 AI 交互,”應用寶業務負責人張沁晨觀察到,“目前跑得通的 AI 商業模式,比如寫代碼、做圖,基本都依賴辦公環境。這些服務在PC 上更能提供完整體驗。”

AI探索初期,應用寶團隊曾踩過一些“坑”,試圖去修補大模型的缺陷,如增強模型的檢索能力等。當他們辛苦做出技術方案後卻發現,大模型自身迭代一次,就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導致大家的工作“白幹了”。

團隊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絕對不要在大模型的基礎能力上做修補性工作,而應該選擇一個與大模型發展平行的賽道。 即尋找關鍵場景,在場景中有效應用大模型能力,“這樣的話,大模型的效果越好,你的產品效果就越好。“

做好“連接器”,便是應用寶選擇的AI路徑。“如果未來 AI 真的要成為通用助手、智能夥伴,它就必須廣泛接入各類後端服務,很多環節需要真實履約,而我們願意做好中間的串聯。”張沁晨解釋道。

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這種“連接器”的定位:

首先是端雲結合,解決 AI 的成本和效率問題。純雲端AI成本高昂,OpenAI CEO薩姆·奧特曼曾坦言,每天光是處理全球用戶說的“你好”“謝謝”就要花費數千萬美元。如果將簡單高頻的交互,交給PC本地的端側模型處理,將複雜任務交給雲端大模型,這種端雲結合的路徑,既能降低服務成本,又能實現更快響應。

其次是服務履約,打通 AI 的“最後一公裏”。大模型可以理解“點一杯咖啡送到辦公室”的指令,但目前還無法完成下單、支付和配送。這需要接入成熟的後端服務。應用寶可能的角色是成為 AI 意圖和服務履約之間的橋梁,讓指令能真正落地。

最後是工作流集成,降低 AI 的使用門檻。當前使用 AI 完成一個複雜任務,需要用戶在多個不同應用間切換、操作,流程繁瑣。應用寶也在嚐試,將複雜的AI工作流變成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的簡單操作。

應用寶近期與高通宣布的合作,正是這些願景的初步落地。比如,依托高通驍龍最新AI PC的強大NPU算力,以及騰訊混元大模型的端側能力,雙方聯合研發了一款“智能啟動台”。

這個產品不再隻依賴對話交互,而是通過“伴隨式”AI設計,主動銜接用戶需求與場景服務。例如,它可以將電腦文件按“出差發票”等主題自動聚類;當用戶瀏覽發票時,能一鍵調用AI助手整理成報銷單等。這就將傳統的”我的電腦“文件資源管理器從一個靜態的、被動的圖標陳列界麵,升級為一個能感知、會思考、主動服務的“AI版我的電腦”。

應用寶多年來深耕PC端,在無心插柳中為AI時代的到來做了準備。張沁晨提到,與純工具類AI產品不同,應用寶擁有天然的用戶和場景;與硬件廠商不同,它能直接觸達海量的開發者和應用生態;更重要的是,應用寶理解PC,並具備打通PC與移動生態的跨端能力。

有複雜的供需關係,就會有分發的需求。張沁晨總結,應用寶的核心業務始終是“分發”,隻是分發的對象和形式在不斷進化。過去,它分發的是移動App(APK)。現在,它分發的是移動應用和PC應用的組合。未來,它將分發AI時代的服務和功能。這不再是傳統貨架式的分發,而將是一種全新的、更智能化的分發模式。

PC時代早期,是操作係統定義了人與機器的交互。AI時代,真正掌握未來的,或許不是那個最強大腦的單一模型,而是可能回到最基礎的問題上:如何讓技術真正可用、好用,並形成一個能自我循環的商業生態。

正如當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步消失,應用寶團隊選擇不放棄這個“老產品”,去追逐下一個風口,而是回歸用戶服務的本質,發現在PC場景下依然存在著大量未被滿足的跨端使用需求。

他們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具長期價值的道路——無論是與英特爾、微軟、高通的深度合作,還是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從用戶的核心需求出發,死磕底層技術,重構產品核心能力,重塑PC生態。

應用寶的PC長征,其實反映了騰訊一以貫之的經營理念與產品哲學——打造“長青產品”。

無論是社交、工具類產品,還是遊戲和內容平台,騰訊持續運營超過10年的產品多達數十款,像QQ、微信、騰訊新聞、QQ瀏覽器、QQ音樂、騰訊視頻、應用寶、王者榮耀等一係列國民級產品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產品的共性在於,選定一個服務用戶的領域,並深耕到底。

這種深耕不是固守舊模式,而是圍繞用戶核心需求,根據技術浪潮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持續迭代。始終為用戶提供穩定、可靠且與時俱進的服務,則是一款產品之所以為“長青”的關鍵。

在科技的浪潮中,沒有永恒的勝者,也沒有注定的敗者。隻有那些敢於在“非共識”道路上不斷“死磕”的產品與團隊,才可能不斷穿越周期,實現長青。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垮塌了3座特大橋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機器人接電話,這個職業危險了!
她淡定遞槍60秒劫囚畫麵瘋傳 冷血美人太美遇騷擾
為了幫她還債,法官們直播賣螃蟹
哈佛前校長薩默斯因愛潑斯坦案接受調查,暫停授課




24小時討論排行

公開艾普斯坦檔案,是川普挖的“巨坑”?
中國遊客消失了?日網友驚呼:池袋好安靜 快來玩…
“黨已幫你取消機票” 中國嚴查赴日旅遊
川普再“失言”:稱民主黨議員“叛亂” 並要“絞死”他們
“如此不懂禮貌的外交官員,可知中國的水準”
曝川普已批準結束俄烏戰爭的28點計劃 魯比奧發聲
哈佛前校長找“淫魔”問招 婚內狂追中共高官女:我完蛋了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對日本大動肝火!中國會報複到什麽地步?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悲劇!快遞員因送錯包裹被殺 1個"幽靈定位"引發的血案
中國“稀土震撼”要來了?不過似乎對日本效果不大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中國警察發片:“日本好危險”、“乖,咱不去”
台積電老臣被曝攜20多箱機密資料跳槽英特爾?
罕見!以色列出土1.2萬年前陶偶 疑見最早“人獸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聯手英特爾微軟,巨頭退卻,為何它死磕PC戰場?

深網 2025-11-20 18:13:47
聯手英特爾微軟,巨頭退卻,為何它死磕PC戰場?

PC不再是過去時,它正成為AI浪潮爆發的關鍵陣地。

今年以來,微軟將“Copilot+ AI”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植入 Windows 係統,試圖重新定義 PC 體驗。高通、英特爾的芯片競速,從性能跑分升級成提供更優的端側 AI 算力。英偉達的黃仁勳也在數次演講中強調,PC作為本地AI算力入口的不可替代性。

當巨頭爭相湧入PC這片曾被遺忘的“舊大陸”,他們卻在同一款產品上產生了交集。英特爾開放了PC與移動的跨端核心技術,與這款產品共同優化PC體驗;微軟將這款產品的技術方案內置到Windows係統中;高通更是在近期與其共同發布了基於端側AI 能力的“智能啟動台”等一係列AI新功能。

這款產品便是騰訊應用寶。



時間撥回2022年。應用寶,這個曾經的國民級應用分發平台,正經曆著它的“至暗時刻”。彼時,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步消失,手機廠商紛紛自建應用商店,用戶獲取應用的習慣也不斷演變,這削弱了應用寶在安卓生態中的地位,導致其DAU下滑,收入下降。

應用寶急需一場“自救式”的變革。一方麵,團隊嚐試優化移動端的產品體驗,諸如上線小說專區、直播模塊,推出“短雲遊”這類體驗式的分發功能。另一方麵,他們也在尋找新的產品機會。

“留給團隊的選擇不多,有一個就得抓住一個。”騰訊應用寶電腦版業務負責人蔡建濤提到。那時,蔡建濤在團隊負責“騰訊手遊助手”。這個產品用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讓用戶能在電腦上玩手機遊戲。盡管團隊不大,投入不多,但它的用戶留存、時長和付費都很穩定。

一個“反共識”的大膽想法開始在團隊中醞釀——“既然PC上還有大量用戶,為何不把移動應用生態的內容都搬到PC上?”在所有人都信奉“移動先行”的時代,應用寶選擇把戰略重心重新押注到PC端。2022年,一個名為“應用寶電腦版”的項目正式啟動。

市麵上,同類產品傳統的解決方案是安卓模擬器,專門解決安卓遊戲在Windows電腦上的運行問題,大多服務於遊戲主播、IT從業者。安卓模擬器的多開功能也常常被黑灰產利用,憑借批量操作、環境偽裝和自動化執行等特點,成了低成本作弊工具。這導致此類產品聲譽不佳。

安卓模擬器的體驗也極其糟糕。用戶首次使用,需要手動配置虛擬機,分配CPU核心數、內存大小,選擇安卓版本,甚至模擬特定手機型號。完成這些繁瑣的設置後,還得在網上四處尋找安卓應用的安裝包。

應用寶團隊想做的,不隻是一個“更好用的模擬器”。他們將應用寶電腦版的受眾,從特定遊戲玩家,擴展到所有PC端用戶;將適配產品從部分遊戲,擴展到全品類移動應用;希望用戶在電腦上使用移動應用,就像打開原生的PC軟件一樣,自然、流暢。

這個決策,意味著應用寶將從一個純粹的應用分發商店,轉型為一個底層的技術引擎,為移動應用在PC端運行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這是一次從產品形態到核心能力的徹底蛻變。

方向似乎找到了,但這僅僅是長征的第一步。

擺在應用寶麵前的是無數個“不可能”:為安卓觸屏生態設計的數萬個應用,如何能無縫運行在Windows的鍵鼠環境中?PC生態用戶規模的天花板有多高?商業模式能否跑通?如何讓更多開發者加入,共同探索PC生態規模增長?這些問題,隻有不斷“死磕”,才能走下去。

更意外的是,這次絕境中的自救竟在兩年後與 AI 浪潮交匯,讓應用寶在無心插柳中為AI時代的到來做了準備。而故事的開始,隻是源於最初的念頭——活下去。

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追求極致的原生體驗,是應用寶電腦版最核心的產品理念,”應用寶跨端產品經理yifan提到。從“模擬”到“原生”,一詞之差,是技術實現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團隊必須克服兼容性和穩定性兩大核心難題。

兼容,意味著適配各種新舊不一、版本不同的硬件與係統,覆蓋盡可能多的PC設備。穩定,則需確保移動應用在Windows平台的虛擬化層、CPU指令翻譯層和圖形渲染層等任何環節運行順暢。

PC端環境複雜,一處微小的不適配,都可能導致整個應用的崩潰。

產品研發初期,團隊做出MVP(最簡化可實行產品)版本後,實測的崩潰率為20%。當時,傳統模擬器的應用崩潰率一般是5%。這意味著用戶每打開20次應用,就可能遭遇一次崩潰。這對於一個想服務全網用戶的通用產品來說,完全無法接受。

降低崩潰率,成了應用寶電腦版第一個生死線。

當時團隊有個習慣,在目標製定上不報保守數字,而是先定一個高目標,全力靠近它。於是,團隊從一開始便定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將崩潰率做到接近原生移動端應用的水平。

隻有達到這樣的穩定性,才能讓用戶真正接受並使用這款產品。應用寶跨端技術總監的ziyuan坦言:“這個目標充滿挑戰,相當於要在一個全新的領域裏,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天花板。”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不能隻在產品層麵下功夫,必須深入硬件層麵做適配。這件事除了應用寶團隊自身在技術上不斷突破,還需要找到有力的技術盟友。

轉機很快出現了。

多年來,芯片公司英特爾也在嚐試從技術底層打通Windows和安卓係統。比如,手機和電腦芯片架構不同,對應使用的編程語言也有差異。當你想在Windows電腦上運行安卓應用時,必須將安卓應用的Arm指令轉換為PC上可運行的x86指令。為此,英特爾開發了IBT技術充當“翻譯器”。

對英特爾而言,這類技術雖然實用且關鍵,但一直缺乏明確的商業化方向,以及更廣泛的使用場景。一個經典的“拿著錘子找釘子”的困境。

從行業發展看,2022 年全球 PC 出貨量大幅下降。Gartner 的數據顯示,該年第四季度PC出貨量同比下降近 29%,創下90 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大季度跌幅。英特爾作為 PC 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其全年收入也隨之下跌 23%。

營收壓力之下,2022年底,英特爾決定對過去免費開放的IBT技術進行收費。

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寶團隊與英特爾展開了多輪談判。起初,雙方的溝通還是聊版權收費、談分成方式,談判一度陷入僵持。但“討價還價”的局麵並沒有持續太久,大家便圍繞一個超越簡單付費的更大的願景展開——共同打造全新的跨端產品。

這個提議打動了英特爾。親曆過談判過程的蔡建濤記得,聊到最後大家更多是著眼於PC端生態的複蘇,希望將產品體驗打磨得更好,把技術應用到更豐富的場景,“一起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雙方最終達成深度合作協議。英特爾解決硬件層級的適配難題,做更深度的能力定製。應用寶負責產品層麵適配,同時幫助英特爾實現IBT等跨端技術更廣泛應用。英特爾內部有個十人左右的團隊專門與應用寶協作,需求密集的時候要每周開會對齊,遇到困難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共同商量。雙方一同打了大大小小數千個補丁。

有了堅實的技術地基,崩潰率的改善曲線開始變得陡峭而激動人心。

與英特爾合作前,產品可用版本的崩潰率約為15%。這個數字到2024年中降至6%,此後六個月又降到1%。今年上半年,崩潰率進一步優化至0.5%。這已非常接近原生安卓應用的水平。

這次合作,也為應用寶電腦版帶來了代際性的技術優勢。

還是以IBT技術為例,傳統模擬器普遍采用英特爾開源的版本。應用寶與英特爾合作優化的IBT技術版本,在雙方技術團隊密切協同下,性能大幅領先市場版本,僅“智能指令轉化”這一個核心模塊,應用寶就擁有領先行業幾個代差的穩定性和性能體驗。

發明一套新的交互語言

解決兼容和穩定性問題,產品僅僅是“能用”了。距離“好用”,還有一條漫長的征途。手機上的觸屏操作(如點按、滑動等)與電腦上的鍵盤鼠標操作存在巨大差異。如果簡單將手機界麵搬到電腦上,用戶體驗必然是一場災難。

比如一款應用在版本更新後,首次打開時通常會彈出“新手指引”。在手機上,用戶隻需要左右輕劃幾下屏幕,就能瀏覽新功能介紹。“左右劃屏“這個簡單的操作方式電腦上卻沒有。如果照搬不改,用戶就會直接卡死在開屏頁,連應用都進不去。

類似的卡點應接不暇。應用寶團隊必須投入大量精力,重新梳理不同應用的交互邏輯,重構移動App在PC端上的交互方式。這是一項極其繁瑣,但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

應用寶跨端產品經理yifan提到,為了係統解決交互適配問題,他和同事按照通用能力、內容查看能力、工具優化三個維度,先梳理出9大類別32種PC端常用的交互方式,再將其一一與移動端的交互方式做好對應。



瀏覽圖片,在電腦上使用鼠標滾輪操作移動App示意圖

比如瀏覽圖片時,手機上是左右劃動,PC上則適配為更符合直覺的鼠標滾輪操作。瀏覽視頻時,手機上是上下劃,PC上則用滾輪切換下一個視頻。

這個過程就像發明一套全新的交互語言,通過對每種操作方式進行差異化設計和轉換,最終創造出一套既保留移動應用核心功能,又符合PC原生體驗的交互規範。

適配周期最長、難度最大的是視頻類軟件。這類應用界麵複雜,一個頁麵可能同時包含信息流、視頻頁、圖片頁等多種內容形態。

理想的方式,是先智能識別出用戶當前正在瀏覽哪種內容類型,再匹配不同的操作方式。項目初期,團隊還不具備場景識別的技術。他們沒有因為開發難度就草率放棄一個可能便利用戶的設計,而是在評估可行性後,逐步找到了實現方案。

視頻軟件的適配,還有一大挑戰是解決PC端畫麵呈現不清晰的問題。清晰度不僅與屏幕尺寸有關,還與分辨率(如2K、4K等)以及Windows係統自帶的“縮放比例”(如100%, 150%, 200%等)設置相關。這背後涉及複雜設備的兼容。

這個工作就像在解數學題。為了在各種組合下都提供清晰的顯示效果,應用寶團隊必須反複計算電腦屏幕上最理想的標準DPI(像素密度),並基於此進行了優化工作,以保證用戶無論使用何種設備,都能獲得清晰的視覺體驗。

提升產品體驗,離不開用戶反饋。應用寶團隊建立了“AI+人工”的客訴係統,並啟動了“差評專項”,專門收集和處理用戶意見。

有次,一位用戶留言其使用一款旅行App訂票時無法上傳護照。應用寶跨端技術團隊的ziyuan提到,雖然這類功能的使用頻次不高,一旦碰上,卻極為影響使用體驗。應用寶電腦版內上線了App多達五萬款,超過50%的功能都是特定場景下才會使用。哪些地方體驗不流暢,不能等著用戶來發現問題。

於是,團隊動員了部門同事,對頭部的1000款應用進行例行的體驗巡查,每人每周認領幾款應用,地毯式體驗所有邊邊角角的功能,提交問題,跟進排期,逐一修複。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體驗方麵的客訴問題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目前,應用寶電腦版主要有遊戲、辦公、休閑娛樂、學習工具四大類用戶。團隊還通過高頻的用戶深度訪談,去理解用戶在真實場景中的痛點。

如針對有監控需求的家庭用戶(看護新生兒或寵物),他們設計了窗口吸附功能,讓監控窗口可以懸停在屏幕邊緣,鼠標指向時自動展開,這樣既不影響電腦使用又能隨時查看。

團隊甚至還發現了一個“不正經”但極其實用的場景——“摸魚”。很多上班族在開會或工作間隙,需要刷刷社交媒體之類,但直接拿起手機又太顯眼了。應用寶電腦版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用戶可以在電腦上開一個小窗,直接使用移動應用。應用寶電腦版甚至為此開發了“老板鍵”功能,可以一鍵隱藏所有娛樂窗口。

一波三折的合作談判

當應用寶電腦版在技術和體驗上取得突破後,一個更大的挑戰擺在了麵前:如何將這款產品融入更廣闊的PC端生態?

放眼全球,微軟在PC生態上也麵臨著內容供給不足的挑戰。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套名為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的子係統,作為移動應用在PC上的運行環境,配置在Windows係統中。內容供給上,微軟首先找到了亞馬遜,希望通過亞馬遜的應用商店為其PC生態提供移動應用。

在微軟看來,他們有Windows係統、有WSA技術、有自帶的應用商店,隻要找到更多的移動內容供應商,其PC生態的移動內容供給問題就能夠解決。沿著這個思路,微軟也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2022年,微軟第一次找到應用寶團隊,在內容合作方麵做初步溝通後就沒了消息。

直到2023年,這件事才有進展。彼時,微軟與亞馬遜的合作不如預期。用戶在微軟商店搜到移動軟件後,得跳轉到亞馬遜的應用商店,才能完成下載安裝。這種“店中店”的嵌套模式,使用體驗既不流暢,也不接近“原生”。

也是2023年5月,應用寶電腦版與英特爾的合作正式官宣,消息麵向全球發布。這項合作被外媒評價為“堪比WSA的技術方案”。微軟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立馬給應用寶發來郵件征詢,兩周後就派團隊飛到深圳麵談。會上,微軟團隊在看過應用寶電腦版的演示後當即表示,希望從技術到內容做更深度的產品共建。

同年9月,應用寶團隊核心成員與微軟總部團隊見麵,進一步敲定合作內容。微軟的同事特地為這次會麵準備了小驚喜,那是一段產品演示的demo,將應用寶電腦版未來如何嵌入到微軟應用商店的界麵,直觀呈現在大家眼前。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當你展示出有做出替代性方案的實力,才可能真正贏得作為共創夥伴的合作機會,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內容提供方。

戰略性合作的談判往往是在長期價值與短期收益之間,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如果雙方都錨定一個更遠大的圖景,那就一起把目光放長,堅定投入。

合作即將達成之際,戲劇性的轉折發生了。據了解,受微軟人事調整波及,此前以生態共建為主的合作基調被推翻,轉向以提升微軟商業化收入為目標。一時間,雙方都難以在短期內達成共識,談判陷入僵局。

此後又是一年的談判周期,雙方慢慢將收入預期調整至一個更合理、有彈性的範圍,之前溝通的更深度開發和以用戶體驗為先原則,再次成為彼此合作的共識。

2024年5月26日,應用寶與微軟的合作正式對外宣布。區別於“店中店”模式,應用寶在微軟應用商店內擁有一級獨立入口的專區。用戶打開後,就能搜索移動App,下載安裝,直接使用。

專區的基礎框架和開發由微軟完成,以保證其符合Windows係統的原生設計規範。而專區內所有交互體驗、排序邏輯、內容填充、各類產品的適配等,則由應用寶負責定義和提供。

不是嵌套式,而是嵌入式,這個專區的形態既保證了體驗的流暢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應用寶電腦版在用戶心智層麵的問題。

過去,總會有用戶疑惑,“為什麽要用其他軟件還得下載應用寶?”“這是捆綁安裝嗎?”現在,應用寶已不隻是一個應用分發的工具,而是嵌入到微軟的應用商店,作為Windows係統能力的一部分。用戶首次使用應用寶電腦版,就像安裝一個在後台運行的係統組件,其在電腦上打開各類移動App,啟動頁麵會提示“應用寶為你啟動”。

這也是微軟多年來,首次將一個沒有控股關係的第三方公司的技術方案,內置到自己的核心係統裏。回顧這段曆程,蔡建濤總結打動對方的秘訣就是“死磕”——憑借誠意和對產品價值的堅信,不斷尋找合作的平衡點。

在PC生態的孤島間搭橋

與英特爾和微軟的合作,為應用寶電腦版打開了PC端生態的大門。但要把PC市場做大,還需要解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提升PC生態的商業效率,讓更多開發者、品牌方等加入,實現從產品開發、用戶增長、到商業變現的正循環。這也是一塊更難啃的“骨頭”。

可以把PC端的商業生態類比為一個四層結構:第一層是硬件層(如英特爾、高通),第二層是係統層(如微軟),第三層是應用層(有開發者、流量主等),而最關鍵也是PC商業生態目前最缺失的是第四層——標準層。

移動端之所以商業成熟,變現效率高,是因為有開放匿名設備標識符(OAID)這類統一的歸因和識別體係。廣告主可以清晰識別用戶身份、歸因用戶增長來源,衡量投放效果等。目前,PC安卓模擬環境針對移動應用分發,缺乏一套行業通用的用戶識別和商業歸因標準,這導致其無法準確判斷用戶身份和行為,商業增長難以規模化,並且容易滋生灰黑產。

應用寶跨端增長團隊的larry將PC端的生態現狀描述為一座座“孤島”。這種“孤島”狀態,直接體現是缺少統一的廣告投放平台。在移動端,廣告主可以通過騰訊廣告、巨量引擎等廣告平台,依托高度標準化的移動生態商業基建,高效投放並觸達各個移動場景及渠道的用戶,實現移動用戶增長獲客。

反觀PC端,這樣的“高效通路”完全不存在。廣告主想在PC上投放,隻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方式,比如投SEM(搜索引擎營銷),或直接與門戶平台單獨合作。這種分散、原始的投放方式效率低下,使得PC流量的商業價值難以被充分挖掘。

據了解,國內一款在移動端頗為成功的短視頻App也曾全力開發PC版。起初,PC用戶增長顯著,勢頭向好,可持續一年多後,他們最終選擇暫緩PC版投入。核心問題在於PC生態的商業基建不完善。僅依賴PC原生商業,流量變現效率低,開發投入與商業回報難以形成正循環。

這說明沒有PC場景的移動商業基建,再大的流量也無法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沒有商業價值,開發者很難在PC生態中找到合理的變現模式,進而就會減少在PC端的投入。如此,PC端的產品類型、內容供應也很難繁榮。PC生態的發展進入惡性循環。這也是過去十年來,移動端生態繁榮,百花齊放,但PC端生態一片凋敝的主要原因。

當下,PC端生態急需建立一套標準化的基礎設施,為其商業化發展打下地基,連接起一個個“孤島“。從商業主體來看,這個基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是開發者。對移動端開發者而言,PC端是個新場景,他們需要一套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支持其將移動應用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遷移到PC場景,保證體驗的一致性,並且解決開發者APP內商業及變現效率。

其次是流量主。諸如PC端的門戶、大流量產品等,他們擁有大量的場景流量,但僅依靠PC原生商業變現效率不足。他們需要將PC流量改造成適配移動商業內容分發的場景,借助移動商業內容提升流量場景競價。

再者是廣告平台。他們需要建設PC場景的移動商業主標準化投放及歸因通路能力,降低投放門檻,提升PC場景新增獲客的商業轉化效率。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應用寶憑一己之力就達成的事情。在應用寶業務負責人張沁晨看來,推動這樣一個生態的建立,就是一個將“非共識”轉變為“共識”的漫長過程。

當下,應用寶正經曆從“閉門”到“開放”的轉變——打破原有的“商店”模式,主動連接和改造更多場景,扮演“橋梁”的角色,讓更多合作方加入,共同完善PC生態。

比如,應用寶已經在聯合工信部等多方,推動PC端用戶識別體係的標準化。應用寶也在與開發者共同探討,基於在PC端產品適配的摸索與經驗,形成一套行業公認的技術規範,降低開發者布局PC生態的門檻等。

有了開放的姿態和標準化的基礎,應用寶才能更好地服務開發者,這也是生態繁榮的關鍵。對於開發者而言,獨立開發PC客戶端麵臨著“三座大山”:需要組建專門的PC開發團隊、投入巨額預算用於PC端買量增長、探索並驗證一套成熟的PC端商業模式。



開盤啦App為用戶推薦騰訊應用寶電腦版解決方案

例如,理財軟件“開盤啦”本身不做PC客戶端,但其用戶在電腦上交易的需求十分旺盛。於是,他們在官網提示用戶可通過應用寶電腦版使用“開盤啦”,以極低的成本滿足了用戶的增量需求。使用應用寶的跨端方案,已然成為一個具備性價比的選擇。

打造一款長青的產品

正當應用寶還在為打通PC生態的“最後一公裏”而死磕時,一股席卷全球的AI技術浪潮洶湧而至。PC憑借其強大的算力、大尺寸的屏幕和天然的生產力場景,再次成為科技變革的舞台中心。

“我們看到了非常直接的信號。很多用戶確實更願意在電腦上和 AI 交互,”應用寶業務負責人張沁晨觀察到,“目前跑得通的 AI 商業模式,比如寫代碼、做圖,基本都依賴辦公環境。這些服務在PC 上更能提供完整體驗。”

AI探索初期,應用寶團隊曾踩過一些“坑”,試圖去修補大模型的缺陷,如增強模型的檢索能力等。當他們辛苦做出技術方案後卻發現,大模型自身迭代一次,就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導致大家的工作“白幹了”。

團隊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絕對不要在大模型的基礎能力上做修補性工作,而應該選擇一個與大模型發展平行的賽道。 即尋找關鍵場景,在場景中有效應用大模型能力,“這樣的話,大模型的效果越好,你的產品效果就越好。“

做好“連接器”,便是應用寶選擇的AI路徑。“如果未來 AI 真的要成為通用助手、智能夥伴,它就必須廣泛接入各類後端服務,很多環節需要真實履約,而我們願意做好中間的串聯。”張沁晨解釋道。

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這種“連接器”的定位:

首先是端雲結合,解決 AI 的成本和效率問題。純雲端AI成本高昂,OpenAI CEO薩姆·奧特曼曾坦言,每天光是處理全球用戶說的“你好”“謝謝”就要花費數千萬美元。如果將簡單高頻的交互,交給PC本地的端側模型處理,將複雜任務交給雲端大模型,這種端雲結合的路徑,既能降低服務成本,又能實現更快響應。

其次是服務履約,打通 AI 的“最後一公裏”。大模型可以理解“點一杯咖啡送到辦公室”的指令,但目前還無法完成下單、支付和配送。這需要接入成熟的後端服務。應用寶可能的角色是成為 AI 意圖和服務履約之間的橋梁,讓指令能真正落地。

最後是工作流集成,降低 AI 的使用門檻。當前使用 AI 完成一個複雜任務,需要用戶在多個不同應用間切換、操作,流程繁瑣。應用寶也在嚐試,將複雜的AI工作流變成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的簡單操作。

應用寶近期與高通宣布的合作,正是這些願景的初步落地。比如,依托高通驍龍最新AI PC的強大NPU算力,以及騰訊混元大模型的端側能力,雙方聯合研發了一款“智能啟動台”。

這個產品不再隻依賴對話交互,而是通過“伴隨式”AI設計,主動銜接用戶需求與場景服務。例如,它可以將電腦文件按“出差發票”等主題自動聚類;當用戶瀏覽發票時,能一鍵調用AI助手整理成報銷單等。這就將傳統的”我的電腦“文件資源管理器從一個靜態的、被動的圖標陳列界麵,升級為一個能感知、會思考、主動服務的“AI版我的電腦”。

應用寶多年來深耕PC端,在無心插柳中為AI時代的到來做了準備。張沁晨提到,與純工具類AI產品不同,應用寶擁有天然的用戶和場景;與硬件廠商不同,它能直接觸達海量的開發者和應用生態;更重要的是,應用寶理解PC,並具備打通PC與移動生態的跨端能力。

有複雜的供需關係,就會有分發的需求。張沁晨總結,應用寶的核心業務始終是“分發”,隻是分發的對象和形式在不斷進化。過去,它分發的是移動App(APK)。現在,它分發的是移動應用和PC應用的組合。未來,它將分發AI時代的服務和功能。這不再是傳統貨架式的分發,而將是一種全新的、更智能化的分發模式。

PC時代早期,是操作係統定義了人與機器的交互。AI時代,真正掌握未來的,或許不是那個最強大腦的單一模型,而是可能回到最基礎的問題上:如何讓技術真正可用、好用,並形成一個能自我循環的商業生態。

正如當移動互聯網紅利逐步消失,應用寶團隊選擇不放棄這個“老產品”,去追逐下一個風口,而是回歸用戶服務的本質,發現在PC場景下依然存在著大量未被滿足的跨端使用需求。

他們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具長期價值的道路——無論是與英特爾、微軟、高通的深度合作,還是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從用戶的核心需求出發,死磕底層技術,重構產品核心能力,重塑PC生態。

應用寶的PC長征,其實反映了騰訊一以貫之的經營理念與產品哲學——打造“長青產品”。

無論是社交、工具類產品,還是遊戲和內容平台,騰訊持續運營超過10年的產品多達數十款,像QQ、微信、騰訊新聞、QQ瀏覽器、QQ音樂、騰訊視頻、應用寶、王者榮耀等一係列國民級產品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產品的共性在於,選定一個服務用戶的領域,並深耕到底。

這種深耕不是固守舊模式,而是圍繞用戶核心需求,根據技術浪潮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持續迭代。始終為用戶提供穩定、可靠且與時俱進的服務,則是一款產品之所以為“長青”的關鍵。

在科技的浪潮中,沒有永恒的勝者,也沒有注定的敗者。隻有那些敢於在“非共識”道路上不斷“死磕”的產品與團隊,才可能不斷穿越周期,實現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