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複合材料學屆爆出大瓜,據網友報道,某一本院校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納米材料領域知名專家,涉嫌欺詐被帶走調查……
為了探索事件真偽,本著學術求真,一絲不苟的原則,本期Deepcomposite將從學術論文,基金項目,Title等多方麵證據鏈入手,揭秘所謂隻有高中學曆的“首席科學家”如何靠著偽造國外履曆,拚湊成果,堆疊頭銜,一步步包裝成所謂的“國際頂尖專家”。以期引以為戒,做好背調,以示警醒,也希望相關單位妥善安排團隊下麵的學生,早日更換導師和課題,回歸畢業主線。

1.這瓜保真嗎?
引子:事情的開端,是從幾張在實驗室小群裏瘋傳的聊天截圖開始的。然後蔓延到了貼吧,微博等各大平台。



首先,單純的聊天記錄當然不能信,但從官方的反應來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師資隊伍中涉事教師的姓名不知去向,涉事教師的主頁也無權限訪問。
但招生網較為滯後還能查到教師名稱信息,以及互聯網鋪天蓋地對其的各種報道;


這瓜八九不離十了。
2.這瓜保熟嗎?
先看人設:
教育經曆:
1994年18歲以685分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隨後拜入周惠久院士門下;
—-暫無法查證
1998年公派赴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跟隨導師朱迪·萊普(Judy Raper)院士(鋰電池正負極材料);
—-暫無法查證
進入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師從山木準一教授(亞穩材料);
—-暫無法查證
2003年,進入日本九州大學國家工程中心,博士後(納米晶鈦合金界麵強化機製);
—-暫無法查證
2006年,加入德國國家科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成為世界納米材料權威赫伯特·格萊特Herbert Gleiter院士團隊核心成員。課題:納米孿晶結構金屬基複合材料,通過引入界麵能計算模型,提出“孿晶界密度與強度非線性關聯”理論,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被國際同行稱為“郭氏模型”,至今引用超1300次。
—-可查證,為偽;
德國國家科學院官網記錄了從1652年至今所有List of Members
:https://www.leopoldina.org/en/members/members-since-1652
2006年無中國人

2007年僅此一位

所提及的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的“孿晶界密度與強度非線性關聯”理論,包著寧可錯殺不能放過的原則,以nano twin為關鍵詞,檢索2006-2023年的論文,總共27篇,並無任何郭姓作者,更無所謂“郭氏模型”。

德國三一歐洲有限公司擔任總工程師,主導研發的納米晶不鏽鋼緊固件,成功應用於歐洲航天局的衛星天線係統,此後,他兼任美國布朗大學、德國凱撒斯勞騰大學等多所高校研究員,在納米流體ics、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展開跨界研究;
—-暫無法查證
歸國時間
:2023年全職回國,加入江蘇科技大學,開啟“科研報國”新篇章。
—-可查證,為真
二、主要榮譽與頭銜(截至2025年)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5年當選)—-可查證,為真,懂的都懂
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創新人才
(國家級)—-暫無法查證
何梁何利獎有效被提名人
(2025年)—-提名並無含金量
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
(2024年,省部級)—-暫無法查證
以下海外Title為純粹的杜撰
德國洪堡青年學者
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美國金屬與材料學會傑出科學家
NASA Nano50 Awards 獲得者
國內Title作假難度大,而海外Title偽造難以查證(PS等技術);
其實可以理解,以歸國頂尖科學家為帽子,以大學為平台背書,後續的項目評審,獎項申報審核環節會放鬆警惕;
三、各大媒體,瘋狂報道,卻終有紕漏
其成果被中國日報網、新華網、中華英才半月刊、中國網、科學中國人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閱讀量超百萬人次;

可以看出其十分擅長利用傳播學,但成也新聞,敗也新聞,不同報道前後矛盾的點太多了,懂行人一眼識破;
SCI文章發表180+,卻了無痕跡
無Google Scholar,無ResearchGate,無ORCID;
學術兼職為國際著名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編委
兩本期刊Editorial board查無此人

不同報道,被引次數相差巨大
中國日報2025-02-26報道引用量為6000餘次:
https://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snl9a7/stories/WS67bed21ca310510f19ee8c1c.html
中華英才2025年5月23日報道引用量為30000餘次:微信公眾平台 (qq.com)

3.研究方向
長期聚焦於先進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尤其在納米尺度下金屬材料的製備、表征、力學行為及工程應用方麵開展係統性研究。具體方向包括:
納米孿晶結構金屬材料
梯度納米結構材料
亞穩態金屬材料與複合材料
極端環境(超低溫、高壓、腐蝕)下高強韌特種合金設計
材料基因工程與AI驅動的集成計算材料設計
4.小結
回望過去二十年,我國學術界並非沒有經曆過類似的震蕩:2003年震動全國的上海交大“漢芯事件”,以偽造芯片成果欺騙國家項目資金,最終在官方調查中坐實;而 2022年圍繞北大某教授履曆問題的輿論風波,則在互聯網時代引發了更大範圍的公眾討論。無論事件性質有別、結論不同,它們共同傳遞出的信號卻高度一致——一旦學術信用體係出現漏洞,虛假履曆、包裝式頭銜、媒體神化敘事便有可能乘虛而入。
讓履曆回歸真實,讓頭銜回歸價值,讓科研回歸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