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獨看到這麽一條橫幅,很難不讓人多想:
是不是要禁止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返回家鄉?是不是要把在老家“躺平”的返鄉務工人員趕出來?
不過,仔細了解一下這句話提出的背景就會明白,意思差不多是那麽個意思,但方式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個方式。
據我查證,這句話最早是由農業部在雲南召開的一場會議上提出來的,背景是要求各地想辦法促進已脫貧人口務工就業,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進而導致規模性返鄉,防止形成大量無業貧困人口滯留鄉村的局麵。

在這場會議上,農業部要求各地加強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支持就業幫扶車間提檔升級、提高就業技能培訓實效,持續推進考核發現問題整改。還要加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和受災地區就業幫扶工作力度,著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
看起來能做的事情很多,能用的方法很多對不對?
Hmmmm……
我挨個兒來分析下這些措施,有助於大家了解實際情況。
加強農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簡單來說就是村裏的保潔、祠堂的維護、集體林地的巡護等,的確是有開發空間的,但是怎麽說呢,微乎其微。經濟條件好一些的村子,在前些年已經設置過這些崗位了,經濟狀況沒那麽好的村子,這兩年你想讓村集體再拿錢出來新增崗位,村集體肯定會伸手向政府要補貼。轉了一圈,壓力還是得回到中央財政。
支持就業幫扶車間提檔升級,意思是有些批量接納了脫貧農民工安置就業的工廠,要給他們發一些補貼,幫他們升級設備,進而刺激提高其他工廠安置就業的積極性。且不說車間升級設備提高效率之後會不會馬上裁員,光是這補貼的錢從哪出,就是個很大的難題。
提高就業技能培訓實效,這當然是很好的方向,但是,可能距離問題的核心還是有點遠……
一方麵,前幾年剛脫貧的人口絕大部分就業方向其實都是工廠的普工、建築業或者基礎服務業崗位,這些崗位基本上不需要什麽職業技能。他(她)們現在失去這些崗位並不是因為技能不足,而是因為別的不方便公開說的原因,培訓技能並不能幫助這個群體重獲崗位。
另一方麵,這個群體受限於文化水平和既往工作經曆,可以培訓提升的空間其實是很有限的。現在市麵上流行的就業培訓,都是什麽茶藝師、公共營養師、育嬰師等等,大部分其實不是為失業農民工準備的。
加大就業幫扶工作力度,這句話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場麵話。加大工作力度,無非是兩個方向,要麽加人,要麽加錢。
現在的形勢下,增加就業幫扶機構的編製崗位和聘用崗位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加人這條路走不通。那加錢呢?能不能增加一些促進就業的專項財政資金呢?嗯,這就又回到問題的原點了,但凡財政寬裕一些……
所以,農業部能做的其實主要就是一件事:
持續推進考核發現問題整改。
持續推進考核,就是原先各個省、各個市每年要把轄區內開展的就業促進就業幫扶工作整理好,匯報上來,以後就改成每個季度匯報,還不行再改成每個月匯報,每周匯報,直至每天匯報。
至於各地要怎麽開展工作,要去哪裏找資源來開展工作,那是需要各地自己想辦法的事情。上麵已經加強考核了,也就是加強工作力度了,再做不好肯定不是上麵的責任了。
讀到這裏,大家都明白要怎麽防止脫貧人口規模性返鄉滯鄉了吧?
分享一點建設性意見:
其實,和平才是發展最重要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