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貝佐斯追趕馬斯克:新格倫號二飛能否扳回一局?

貝佐斯追趕馬斯克:新格倫號二飛能否扳回一局?

文章來源: 騰訊科技 於 2025-11-13 20:03:2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貝佐斯追趕馬斯克:新格倫號二飛能否扳回一局?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號”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執行其第二次軌道飛行任務NG-2。

火箭成功進入太空,助推器在大西洋的無人著陸平台上安全著陸。助推器回收是實現"新格倫號"部分可重複使用目標的關鍵步驟,回收後的助推器經整修後可多次執行發射任務。

這次的發射多次因惡劣天氣等原因打斷了發射倒計時。這一天,當卡納維拉爾角上空的雲層終於散去,藍色起源抓住了這個轉瞬即逝的窗口。

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號”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本次任務的核心使命是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ESCAPADE雙火星軌道探測器送往這顆紅色星球,這不僅是NASA五年來首次重啟火星探測任務,更是藍色起源向SpaceX發起的一次關鍵較量。

01 “沉默的巨人”十年磨一劍:新格倫火箭的漫長誕生之路

2000年,傑夫·貝佐斯創立藍色起源時,埃隆·馬斯克還在經營PayPal。兩年後,馬斯克才成立SpaceX。按理說,先發優勢應該在貝佐斯這邊。

但現實恰恰相反。當SpaceX已經用“獵鷹9號"改寫商業航天規則,用星艦測試火星登陸時,藍色起源的"新格倫號"才剛剛完成第二次發射。二十多年過去,先行者變成了追趕者。

這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太空哲學”。

與馬斯克“快速試錯,不怕失敗”的激進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貝佐斯為藍色起源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自2000年創立以來,該公司始終秉持“循序漸進,勇往直前”(Gradatim Ferociter)的座右銘,在穩健中求發展。

在創立的最初幾年,藍色起源所從事的活動幾乎鮮為人知。直到2006年,該公司在得克薩斯州範霍恩購置土地,建立了名為"一號發射場"的試驗基地,用於推動"新謝潑德號"火箭計劃。

“新謝潑德號"以美國首位宇航員艾倫·謝潑德命名,是藍色起源為太空旅遊量身打造的全新載體。它能夠垂直起降,將人類與科學載荷送至距地表100公裏的亞軌道空間。在失重的三分鍾裏,乘客會漂浮在擁有航天史上最大舷窗的座艙中,以宇航員視角俯瞰地球弧線。

當新謝潑德在亞軌道積累成熟經驗後,藍色起源將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星辰大海。2015年,該公司正式宣布啟動以傳奇宇航員約翰·格倫命名的火箭項目,而直到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得以見證它的誕生。其中,新格倫號火箭核心技術BE-4液氧甲烷發動機的研發工作,更是早在2011年就已悄然開始。

這款重型火箭的設計方案經曆了多次重大演進。早在2013年之前,初步設計工作已經展開;2016年9月,藍色起源首次公開展示包含兩級和三級兩種構型的設計方案。按照最初規劃,第一級將配備七台BE-4發動機,第二級則采用單台BE-4U真空優化發動機。

然而技術路線在2018年3月發生關鍵轉折:第二級動力方案改為兩台BE-3U氫氧發動機。至2019年1月,三級構型被徹底放棄,最終確定了當前的兩級構型。由於未能獲得國家安全太空發射第二階段合同,加上技術挑戰等因素,新格倫的首飛時間從最初設定的2020年一再推遲,直到2025年1月16日才終於實現曆史性首飛。

作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運載火箭之一,新格倫的所有關鍵部件,包括BE-4和BE-3U發動機,都實現了藍色起源的自主設計和製造。該火箭目前從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36號發射場升空,未來還將拓展至範登堡太空基地的9號發射場,以執行極軌道發射任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獨特的融資模式。與NASA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不同,藍色起源的發展資金主要來自貝佐斯通過出售亞馬遜股份進行的持續注資。這種獨特的資金支持方式使得公司能夠堅持長期主義,專注於實現貝佐斯提出的宏偉願景:建立完善的太空基礎設施,最終讓數百萬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成為可能。



圖片由AI製作

02 貝佐斯為何“慢人一步”?保守哲學與激進航天的錯位

藍色起源的發展道路上,貝佐斯確實作出了一些關鍵的正確決策。他通過持續出售亞馬遜股票為藍色起源提供資金,避免了外部融資壓力,使公司能夠專注於技術研發。新謝潑德號火箭在2015年成功實現首次發射與回收,並在2021年完成載人飛行,為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2021年成為轉折點。隨著貝佐斯卸任亞馬遜CEO並全職投入藍色起源,他開始將亞馬遜的高效運營文化引入公司。2023年任命前亞馬遜高管戴夫·林普擔任CEO,推行“客戶導向”理念並下放決策權,這些舉措顯著加快了新格倫火箭的研發進程。

在商業布局上,貝佐斯展現出戰略眼光。獲得亞馬遜柯伊伯星座的12次發射合同,以及NASA“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中價值34億美元的“藍月”著陸器合同,不僅為公司帶來穩定收入,更為其提供了寶貴的技術驗證機會。

然而,貝佐斯在發展中的戰略失誤同樣明顯。比如早期將公司規模限製在百人以內,年度預算控製在1億美元,嚴重低估了航天產業的技術難度和資金需求。這種保守策略直接導致新格倫火箭從2016年公布設計到2025年實現首飛,耗時整整九年,遠落後於SpaceX的發展速度。

管理層的選擇也帶來負麵影響。在貝佐斯分心亞馬遜期間,前任CEO鮑勃·史密斯(2017-2023年在任)任內,公司內部出現文化問題,關鍵技術研發屢屢延期,甚至引發法律訴訟和員工滿意度危機。

最具爭議的是競爭策略。2021年在NASA月球著陸器合同競標中敗給SpaceX後,藍色起源發起長達八個月的法律訴訟和公關攻勢,甚至提出自掏20億美元補貼的方案。這種應對方式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更損害了公司在政府和行業內的聲譽。

貝佐斯將藍色起源視為“太空版的亞馬遜”,強調漸進創新。然而,航天產業更需要的是顛覆性突破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如果新格倫火箭能夠在2026年實現高頻次發射,藍色起源或許還能迎頭趕上。否則,這家起步最早的公司,恐將在日益激烈的太空競賽中逐漸失去競爭力。



圖片來源:藍色起源官網

03 雙雄對決的太空路線之爭

在商業航天領域,貝佐斯與馬斯克的競爭已演變為兩種技術路線的正麵交鋒。盡管星艦(Starship)與新格倫(New Glenn)在體量與目標上有所不同,但兩者都被視為“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代表,象征著商業航天從一次性發射向可複用體係的戰略轉折。

在運載能力方麵,新格倫的低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近地軌道運力估計可達70噸以上,配合其標誌性的約22米超長整流罩,特別適合大型衛星和空間站模塊的發射任務。相較之下,星艦的運載能力更為驚人,可回收模式下低軌道運載能力達上百噸,這使其能夠勝任包括空間站建設、大型深空探測器等超重載荷的發射需求。

在複用策略上,兩者同樣以大型一級回收為核心,以期顯著降低發射成本、提升發射頻率,但複用程度存在差異。星艦采用全不鏽鋼結構設計,目標是實現助推器與上級的完全複用,打造類似“航天飛機式”的高頻往返體係;而新格倫號則選擇更為穩健的漸進路線,其第一級設計可重複使用,第二級目前仍為一次性使用——不過藍色起源已啟動 “Jarvis 項目” 以研發可複用的上級階段,逐步邁向完全複用。

從設計哲學來看,新格倫延續了藍色起源“循序漸進”的工程理念,采用經過驗證的兩級結構和模塊化設計,在可靠性與創新性之間尋求平衡——其98米的高度和7米直徑的箭體,配備7台BE-4液氧甲烷發動機。而SpaceX的星艦則貫徹“極致創新”思維,120米的係統總高、9米直徑的箭體,以及33台猛禽發動機的配置,彰顯出更為激進的工程設計。



此外,來自 SpaceX 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也是新格倫麵臨的強勁競爭對手。

獵鷹重型火箭由三枚可重複使用的“獵鷹9號"九台發動機核心級構成,全長約70米、直徑12.2米,起飛質量約1420噸。其27台"梅林"發動機在起飛時共同產生超過500萬磅的推力,相當於約18架波音747飛機的動力。"梅林"發動機采用液氧/火箭級煤油作為推進劑,使用燃氣發生器循環動力方案。該發動機最初便為回收複用而設計。

自2018年首次入軌發射並實現回收以來,獵鷹重型已完成11次任務,經過多年迭代優化,其一級回收技術已相當成熟。

相比之下,新格倫雖已成功入軌,但一級尚未實現回收驗證,係統可靠性仍待提升。在運力和發射價格大體接近的情況下,新格倫在與獵鷹重型的直接競爭中尚未展現明顯優勢。不過,出於平衡考量,NASA仍向藍色起源分配部分發射任務,以製衡 SpaceX 的主導地位。



04 未來雄心:火星、登月與亞馬遜星座,新格倫的“排兵布陣”

NG-2任務僅僅是新格倫火箭開啟太空征程的序幕。隨著2026年的臨近,這款重型運載火箭將迎來一係列關鍵任務。

打頭陣的是定於2026年1月實施的“藍月探路者1號”任務。此次任務將搭載藍色起源自主研發的“藍月”Mark1型著陸器原型,在月表實現精準軟著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陸器將攜帶SCALPSS科學載荷,該係統能夠實時監測發動機羽流與月表物質的相互作用,為未來大規模月球開發積累關鍵數據。該任務作為NASA“商業月球載荷服務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藍色起源正式加入月球探索的競爭行列。

緊隨其後的是為美國國家偵察局執行的“Elytra-1軌道轉移任務”。這項快速響應太空服務將驗證新格倫火箭在軍事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應用潛力。

2026年中期的新格倫發射任務更具裏程碑意義,該火箭將為亞馬遜公司的“柯伊伯計劃”部署首批49顆互聯網衛星。盡管柯伊伯計劃與藍色起源同屬貝佐斯創立的企業,但兩家公司在運營上保持獨立。

展望2027年,新格倫火箭將再擔重任,執行“藍月探路者2號”任務。頗具戲劇性的是,此次任務將搭載曾經在2024年被取消的VIPER月球車,繼續為NASA的商業月球載荷服務計劃提供支持。

按照規劃,新格倫火箭每年將執行最多8次發射任務。即使遇到共乘載荷未能按時就緒的情況,火箭仍將按計劃發射,且不向其他客戶追加費用。這種以發射時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與傳統航天發射服務形成鮮明對比。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遺體檢出精液 連雲港女職員陪酒死亡 5鎮幹部被處理
幫女鄰居擊斃裸體闖入者 老兵雙腿折斷第一時間拿槍
荒野求生唯一女選手“冷美人”退賽:被送醫後診斷為…
中國女歌手在工作過程中,因電動座椅架擠壓身亡
她在美國航班上喊“我們生活在法西斯國家” 下場曝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外交部:高市早苗不思悔改 癡心妄想 螳臂擋車…
衝突升溫!中國外交部突發“暫勿前往日本”通告
耶倫嚴厲警告:美國政治製度麵臨“致命危險”
白卡重大改革!恢複資產審查 車 房 存款 現金都要算
她懟上川普!MAGA議員格林宣布法案廢除H-1B
國際關注 北京為何對這些台灣人發出“紅色通緝令”?
大佐回來了?日本考慮在自衛隊恢複“軍銜”與“兵種”
神舟21號成功降落內蒙 神舟20號3名太空人順利回家
WSJ記者:今年常聽到人說,美國正變得更像中國…
食品價格成罩門?川普擬讓步 大規模豁免關稅
費加羅報:安世大戰 中國一記反手給歐洲上了堂工業課
俄430架無人機大規模攻擊 撞進基輔公寓大樓爆炸
5馬赫高超音速電磁砲!中國核航母恐加裝致命殺器
川普二任首度對台軍售 中國表達強烈不滿
你太胖了,美國不要你!
馬特蓋茨性侵醜聞:少女被曝為買牙套而賣身…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貝佐斯追趕馬斯克:新格倫號二飛能否扳回一局?

騰訊科技 2025-11-13 20:03:21
貝佐斯追趕馬斯克:新格倫號二飛能否扳回一局?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號”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執行其第二次軌道飛行任務NG-2。

火箭成功進入太空,助推器在大西洋的無人著陸平台上安全著陸。助推器回收是實現"新格倫號"部分可重複使用目標的關鍵步驟,回收後的助推器經整修後可多次執行發射任務。

這次的發射多次因惡劣天氣等原因打斷了發射倒計時。這一天,當卡納維拉爾角上空的雲層終於散去,藍色起源抓住了這個轉瞬即逝的窗口。

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號”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本次任務的核心使命是將美國宇航局(NASA)的ESCAPADE雙火星軌道探測器送往這顆紅色星球,這不僅是NASA五年來首次重啟火星探測任務,更是藍色起源向SpaceX發起的一次關鍵較量。

01 “沉默的巨人”十年磨一劍:新格倫火箭的漫長誕生之路

2000年,傑夫·貝佐斯創立藍色起源時,埃隆·馬斯克還在經營PayPal。兩年後,馬斯克才成立SpaceX。按理說,先發優勢應該在貝佐斯這邊。

但現實恰恰相反。當SpaceX已經用“獵鷹9號"改寫商業航天規則,用星艦測試火星登陸時,藍色起源的"新格倫號"才剛剛完成第二次發射。二十多年過去,先行者變成了追趕者。

這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太空哲學”。

與馬斯克“快速試錯,不怕失敗”的激進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貝佐斯為藍色起源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自2000年創立以來,該公司始終秉持“循序漸進,勇往直前”(Gradatim Ferociter)的座右銘,在穩健中求發展。

在創立的最初幾年,藍色起源所從事的活動幾乎鮮為人知。直到2006年,該公司在得克薩斯州範霍恩購置土地,建立了名為"一號發射場"的試驗基地,用於推動"新謝潑德號"火箭計劃。

“新謝潑德號"以美國首位宇航員艾倫·謝潑德命名,是藍色起源為太空旅遊量身打造的全新載體。它能夠垂直起降,將人類與科學載荷送至距地表100公裏的亞軌道空間。在失重的三分鍾裏,乘客會漂浮在擁有航天史上最大舷窗的座艙中,以宇航員視角俯瞰地球弧線。

當新謝潑德在亞軌道積累成熟經驗後,藍色起源將目光投向了更遙遠的星辰大海。2015年,該公司正式宣布啟動以傳奇宇航員約翰·格倫命名的火箭項目,而直到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得以見證它的誕生。其中,新格倫號火箭核心技術BE-4液氧甲烷發動機的研發工作,更是早在2011年就已悄然開始。

這款重型火箭的設計方案經曆了多次重大演進。早在2013年之前,初步設計工作已經展開;2016年9月,藍色起源首次公開展示包含兩級和三級兩種構型的設計方案。按照最初規劃,第一級將配備七台BE-4發動機,第二級則采用單台BE-4U真空優化發動機。

然而技術路線在2018年3月發生關鍵轉折:第二級動力方案改為兩台BE-3U氫氧發動機。至2019年1月,三級構型被徹底放棄,最終確定了當前的兩級構型。由於未能獲得國家安全太空發射第二階段合同,加上技術挑戰等因素,新格倫的首飛時間從最初設定的2020年一再推遲,直到2025年1月16日才終於實現曆史性首飛。

作為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運載火箭之一,新格倫的所有關鍵部件,包括BE-4和BE-3U發動機,都實現了藍色起源的自主設計和製造。該火箭目前從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36號發射場升空,未來還將拓展至範登堡太空基地的9號發射場,以執行極軌道發射任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其獨特的融資模式。與NASA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不同,藍色起源的發展資金主要來自貝佐斯通過出售亞馬遜股份進行的持續注資。這種獨特的資金支持方式使得公司能夠堅持長期主義,專注於實現貝佐斯提出的宏偉願景:建立完善的太空基礎設施,最終讓數百萬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成為可能。



圖片由AI製作

02 貝佐斯為何“慢人一步”?保守哲學與激進航天的錯位

藍色起源的發展道路上,貝佐斯確實作出了一些關鍵的正確決策。他通過持續出售亞馬遜股票為藍色起源提供資金,避免了外部融資壓力,使公司能夠專注於技術研發。新謝潑德號火箭在2015年成功實現首次發射與回收,並在2021年完成載人飛行,為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2021年成為轉折點。隨著貝佐斯卸任亞馬遜CEO並全職投入藍色起源,他開始將亞馬遜的高效運營文化引入公司。2023年任命前亞馬遜高管戴夫·林普擔任CEO,推行“客戶導向”理念並下放決策權,這些舉措顯著加快了新格倫火箭的研發進程。

在商業布局上,貝佐斯展現出戰略眼光。獲得亞馬遜柯伊伯星座的12次發射合同,以及NASA“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中價值34億美元的“藍月”著陸器合同,不僅為公司帶來穩定收入,更為其提供了寶貴的技術驗證機會。

然而,貝佐斯在發展中的戰略失誤同樣明顯。比如早期將公司規模限製在百人以內,年度預算控製在1億美元,嚴重低估了航天產業的技術難度和資金需求。這種保守策略直接導致新格倫火箭從2016年公布設計到2025年實現首飛,耗時整整九年,遠落後於SpaceX的發展速度。

管理層的選擇也帶來負麵影響。在貝佐斯分心亞馬遜期間,前任CEO鮑勃·史密斯(2017-2023年在任)任內,公司內部出現文化問題,關鍵技術研發屢屢延期,甚至引發法律訴訟和員工滿意度危機。

最具爭議的是競爭策略。2021年在NASA月球著陸器合同競標中敗給SpaceX後,藍色起源發起長達八個月的法律訴訟和公關攻勢,甚至提出自掏20億美元補貼的方案。這種應對方式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更損害了公司在政府和行業內的聲譽。

貝佐斯將藍色起源視為“太空版的亞馬遜”,強調漸進創新。然而,航天產業更需要的是顛覆性突破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如果新格倫火箭能夠在2026年實現高頻次發射,藍色起源或許還能迎頭趕上。否則,這家起步最早的公司,恐將在日益激烈的太空競賽中逐漸失去競爭力。



圖片來源:藍色起源官網

03 雙雄對決的太空路線之爭

在商業航天領域,貝佐斯與馬斯克的競爭已演變為兩種技術路線的正麵交鋒。盡管星艦(Starship)與新格倫(New Glenn)在體量與目標上有所不同,但兩者都被視為“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代表,象征著商業航天從一次性發射向可複用體係的戰略轉折。

在運載能力方麵,新格倫的低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近地軌道運力估計可達70噸以上,配合其標誌性的約22米超長整流罩,特別適合大型衛星和空間站模塊的發射任務。相較之下,星艦的運載能力更為驚人,可回收模式下低軌道運載能力達上百噸,這使其能夠勝任包括空間站建設、大型深空探測器等超重載荷的發射需求。

在複用策略上,兩者同樣以大型一級回收為核心,以期顯著降低發射成本、提升發射頻率,但複用程度存在差異。星艦采用全不鏽鋼結構設計,目標是實現助推器與上級的完全複用,打造類似“航天飛機式”的高頻往返體係;而新格倫號則選擇更為穩健的漸進路線,其第一級設計可重複使用,第二級目前仍為一次性使用——不過藍色起源已啟動 “Jarvis 項目” 以研發可複用的上級階段,逐步邁向完全複用。

從設計哲學來看,新格倫延續了藍色起源“循序漸進”的工程理念,采用經過驗證的兩級結構和模塊化設計,在可靠性與創新性之間尋求平衡——其98米的高度和7米直徑的箭體,配備7台BE-4液氧甲烷發動機。而SpaceX的星艦則貫徹“極致創新”思維,120米的係統總高、9米直徑的箭體,以及33台猛禽發動機的配置,彰顯出更為激進的工程設計。



此外,來自 SpaceX 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也是新格倫麵臨的強勁競爭對手。

獵鷹重型火箭由三枚可重複使用的“獵鷹9號"九台發動機核心級構成,全長約70米、直徑12.2米,起飛質量約1420噸。其27台"梅林"發動機在起飛時共同產生超過500萬磅的推力,相當於約18架波音747飛機的動力。"梅林"發動機采用液氧/火箭級煤油作為推進劑,使用燃氣發生器循環動力方案。該發動機最初便為回收複用而設計。

自2018年首次入軌發射並實現回收以來,獵鷹重型已完成11次任務,經過多年迭代優化,其一級回收技術已相當成熟。

相比之下,新格倫雖已成功入軌,但一級尚未實現回收驗證,係統可靠性仍待提升。在運力和發射價格大體接近的情況下,新格倫在與獵鷹重型的直接競爭中尚未展現明顯優勢。不過,出於平衡考量,NASA仍向藍色起源分配部分發射任務,以製衡 SpaceX 的主導地位。



04 未來雄心:火星、登月與亞馬遜星座,新格倫的“排兵布陣”

NG-2任務僅僅是新格倫火箭開啟太空征程的序幕。隨著2026年的臨近,這款重型運載火箭將迎來一係列關鍵任務。

打頭陣的是定於2026年1月實施的“藍月探路者1號”任務。此次任務將搭載藍色起源自主研發的“藍月”Mark1型著陸器原型,在月表實現精準軟著陸。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陸器將攜帶SCALPSS科學載荷,該係統能夠實時監測發動機羽流與月表物質的相互作用,為未來大規模月球開發積累關鍵數據。該任務作為NASA“商業月球載荷服務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藍色起源正式加入月球探索的競爭行列。

緊隨其後的是為美國國家偵察局執行的“Elytra-1軌道轉移任務”。這項快速響應太空服務將驗證新格倫火箭在軍事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應用潛力。

2026年中期的新格倫發射任務更具裏程碑意義,該火箭將為亞馬遜公司的“柯伊伯計劃”部署首批49顆互聯網衛星。盡管柯伊伯計劃與藍色起源同屬貝佐斯創立的企業,但兩家公司在運營上保持獨立。

展望2027年,新格倫火箭將再擔重任,執行“藍月探路者2號”任務。頗具戲劇性的是,此次任務將搭載曾經在2024年被取消的VIPER月球車,繼續為NASA的商業月球載荷服務計劃提供支持。

按照規劃,新格倫火箭每年將執行最多8次發射任務。即使遇到共乘載荷未能按時就緒的情況,火箭仍將按計劃發射,且不向其他客戶追加費用。這種以發射時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與傳統航天發射服務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