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80後登頂山東首富:1600億身家,3000億營收

80後登頂山東首富:1600億身家,3000億營收

文章來源: 棱鏡 於 2025-11-13 19:23:1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80後登頂山東首富:1600億身家,3000億營收

信發集團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張剛。圖片來源:中國有色金屬

44歲,1600億身家,山東首富,這是新近發布的2025胡潤百富榜上,張剛家族的財富量級。

但在彭博的全球實時富豪榜上,上榜的卻是張剛78歲的父親張學信——身家289億美元,全球第81位,在中國富豪梯隊中,僅次於身家361億美元的雷軍。

這並不奇怪。生於1947年的張學信,早在2015年就已交出了帥印,將信發集團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一口氣變更為1981年出生的兒子張剛。彼時,張學信68歲,張剛34歲。

相對於這對父子的財富體量,信發集團的公眾關注度並不高。這家發跡於魯西縣城的企業,在核心的鋁業領域,已掌控從鋁土礦、氧化鋁、發電(包括新能源)到電解鋁、鋁加工、化工、建材的產業鏈。

近年來,信發集團或張剛個人控製的實體更是持續用大資金收購上遊礦山資源:2025年7月,以合計約55億元資金,取得國內儲量最大的鉛鋅礦“火燒雲”40%股權。在主業相關的鋁土礦領域,在2025年5月分別以10.12億元、16.12億元收購廣西金龍鋁土礦采礦權、山西正義鋁土礦探礦權,在2024年10月以45.57億元收購山西下棗林鋁土礦采礦權……

但這家山東首富父子的企業,卻一直不上市、不發債,不公開財務報表。這是為何呢?

此信發非彼信發

山東是北方第一、全國第三的經濟大省,2024年GDP9.86萬億元。在山東西部聊城市東北部,坐落著一座魯西小城:茌平。人口50餘萬,直到2019年才撤縣成為聊城的一個區。

距茌平火車站不遠處的順河北街747號,便是信發集團所在地。與氣派的灰色現代風格大門隔街相望的,是一排沒有經過太多建築藝術設計,主打經濟而實用的門麵房——這是華北縣級市隨處可見的日常模樣。

但在202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頗為低調的信發集團卻位列第20位,比順豐控股高出一位。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行業企業營收榜上,信發集團2024年的營業收入3028.94億元,高於央企係的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同期的2955.16億元。

如此一家規模巨大的企業,股權結構卻異常簡單:

信發集團由“茌平信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張剛持有茌平信友51%的股權,他的母親宋傳英持有19.6%,這對母子之外的三位股東,均為張姓:張玉洪、張紅芝、張懷青,分別持股9.8%。法律上,這家龐然大物屬於這五位自然人。

實際上,同期發布的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上,78歲的宋傳英也以315億元的身家,位列中國女富豪第20位——與她財富體量相當的,是碧桂園二代楊惠妍。

沒有有限合夥股東,沒有深埋其中等著IPO套現退出的機構投資者,如今信發集團簡單而直白的持股結構背後,是一場“騰籠換鳥”:

在企業官方曆史中,信發集團成立於1972年。這其實是茌平縣熱電廠成立的年份。是年,張剛的父親張學信25歲,從縣拖拉機站站長任上調到了熱電廠,先後擔任運行值長、生產科長、副廠長,1986年成為廠長。

熱電廠廠長張學信,開始加碼機組。但擴大產能後,卻陷入電能過剩困境:發電量超出了電網承載能力與用電峰值,又逢亞洲金融危機前後大量國有企業調整,工業用電需求大幅下滑,多餘電力難以消納,而發電機組啟停成本極高。何況投資機組的資金還需要持續回籠。

他不得不讓自家企業成為耗電大戶,自己發電自己用。1997年,茌平縣熱電廠啟動電解鋁項目,1998年底投產。1999年,熱電廠銷售利稅就達到1.5億元,占當時茌平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2000年,茌平縣熱電廠正式更名為山東省茌平縣信發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茌平縣國資局和企業工會分別持股約51%和49%。一把手,自然還是張學信。

這家改製後的企業曆經多次更名,2007—2014年期間也曾叫作“信發集團有限公司”——但它並非法律意義上、現由五位自然人持股的“信發集團有限公司”的真正前身。

故事還要回到2000年。彼時,隨著張學信的事業不斷壯大,其產業從發電、電解鋁逐步拓展到氧化鋁、化工、石膏板等關聯領域。

在不斷融資、投資、擴張的過程中,相關業務的具體經營主體,也逐漸轉移到茌平信源鋁業有限公司(現名聊城信源集團有限公司)、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茌平信發華興化工有限公司等等一眾“信發係”公司。

其中部分“信發係”公司成立時的股東名單中,有地方國資、公司工會參與,也吸引了一些外部投資者加入。例如新希望集團劉永好之兄,曾經的中國首富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

2007年,“茌平信發華興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開始逐步成為這些“信發係”企業的關鍵股東。2014年3月,從熱電廠一路更名而來“信發集團有限公司”,再次更名為“茌平國能熱電有限公司”;同一時間,“茌平信發華興實業有限公司”則取而代之,更名為“信發集團有限公司”。

一年之後,張學信卸任了“新”信發集團有限公司職務,兒子張剛接班。“新”信發集團有限公司股權後幾經變更,目前屬於五位自然人——現在的簡單直接,不過是複雜過程的最終呈現。

而曆史上國資參股的一些“信發係”企業,開始逐步退出。例如2022年5月,聊城國資委控股的昌潤投資,掛牌轉讓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1.3471%股權,轉讓底價1.022億元。很快,“信發係”公司聊城信源集團有限公司接手。

2024年7月,起家之地,“茌平國能熱電有限公司”在連續營收0元後,聊城市茌平區財政局(原茌平縣國資局)將其持有的50.97%股權掛牌出售。最終6773.22萬元成交,買家是山東中興碳素有限責任公司——又是一家“信發係”公司,自己人買下來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家公司“不上市、不發債”的非同尋常之處,提供了一種解釋——若不想被外界過度審視,遠離公開融資市場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不上市,但不是不融資

雖然投行吃不到信發集團這塊“肥肉”,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家企業不需要錢。“50多年來,集團從沒有一筆壞賬。”張學信在對外談及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時這麽說。

銀行貸款同樣是能量巨大的資本來源。比如今年剛剛到來的北方供暖季,信發集團信源電廠的工業餘熱跨越百公裏為濟南城區供暖的工程,就拿到了工商銀行濟南大觀園支行、茌平支行聯合提供的24億元授信。目前茌平支行已發放5200萬元,期限25年,執行優惠利率。

再比如農業銀行聊城分行。其與信發集團的合作可追溯至1997年——彼時,正是熱電廠廠長的張學信,“上馬”電解鋁項目的關鍵節點。

與農業銀行聊城分行的合作一直持續到現在,截至2025年3月,該分行給予信發集團的授信額度200億元,貸款餘額74億元。

此前2023年,山東本地媒體曾轉述張學信公開的數據:信發集團合並獲得的銀行授信額度為380億元。

380億元不是個小數字。可以參照的是,2024年山東公布的首批房地產“白名單”上,142個項目合計獲得的銀行授信規模是301億元。

但信發集團的融資故事,遠不隻是“從沒有一筆壞賬”這樣的輕描淡寫。在21世紀初的急速擴張期,信發集團更習慣使用的是一種傳統的融資模式——職工集資。

張學信曾說:“茌平地區,一沒煤、二無鋁土礦,不是也建起來了,不是也取得收益了嗎?信發搞鋁電有優勢、有經驗,搞這個項目就沒有賠過錢。”

但即便不賠錢的項目,擴張也需要資金。而且這個行業要繼續擴大規模和利潤,就要靠近資源,控製鋁土礦,拿下電解鋁上遊的氧化鋁產能——如果能在坑口建設自備電廠,那自然更好。

國內鋁土礦資源集中在廣西、河南、貴州、山西四省區。信發集團在山東茌平的鋁電業務能夠做大,與鄰近省份的鋁土、煤炭資源關係密切。

但從全國看,廣西儲量最大,占到全國的30%。2007年底,信發集團廣西靖西氧化鋁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200億元,首期30億元。

張學信當時稱,“企業在包括廣西項目在內的設施建設中幾乎沒有使用銀行貸款,資金的來源大多是企業職工的集資。”當然,這與當時行業宏觀調控背景下,銀行渠道對相關企業授信十分審慎,有直接的關係。

其實在2004年信發集團在茌平建設首個上遊氧化鋁項目時,就開始向職工募集資金。職工最低入股金額為10萬元,承諾半年分紅5萬元,一年就可以拿回本金,回報率極高。職工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公司還提供銀行擔保,讓職工從銀行貸款。

起初職工有顧慮,但隨著2005、2006年兌現了分紅承諾,入股開始要“拚命托關係擠破頭”。所以2007年6月,信發集團為廣西靖西氧化鋁項目向職工募資時,還限定了上限:員工10萬元、幹部30萬元。

21世紀初鋁價伴隨中國經濟起飛持續上漲,再加上各地電解鋁產能的急劇擴張,上遊的原材料——鋁土礦經選礦、焙燒等工藝製成氧化鋁因為供應有限,價格也不斷水漲船高。時代紅利,是支撐如此高“投資回報”的底層邏輯。

2023年,張學信曾談及這個問題:“信發集團一直對投資人心懷感激,並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投資回報,其中6年回報率50%,兩年75%,一年100%,共計分紅三百多億元,而且所有投資人的本金全部返還。”

那些年,坐在了風口上,才能有如此誇張回報率的“投資”。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6)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1.4萬名員工被裁,這家國際巨頭為何突然宣布裁員?
燒光48億的“無人”超市,被同行打回原形
中國最大城市群,正在拚命建機場
遺體檢出精液 連雲港女職員陪酒死亡 5鎮幹部被處理
特斯拉AI高管警告:2026年將是員工最艱難的一年!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外交部:高市早苗不思悔改 癡心妄想 螳臂擋車…
衝突升溫!中國外交部突發“暫勿前往日本”通告
耶倫嚴厲警告:美國政治製度麵臨“致命危險”
她懟上川普!MAGA議員格林宣布法案廢除H-1B
白卡重大改革!恢複資產審查 車 房 存款 現金都要算
神舟21號成功降落內蒙 神舟20號3名太空人順利回家
幫女鄰居擊斃裸體闖入者 老兵雙腿折斷第一時間拿槍
大佐回來了?日本考慮在自衛隊恢複“軍銜”與“兵種”
國際關注 北京為何對這些台灣人發出“紅色通緝令”?
食品價格成罩門?川普擬讓步 大規模豁免關稅
WSJ記者:今年常聽到人說,美國正變得更像中國…
一條狗被摔死後,引發的一起鄰裏血案
她在美國航班上喊“我們生活在法西斯國家” 下場曝
俄430架無人機大規模攻擊 撞進基輔公寓大樓爆炸
川普二任首度對台軍售 中國表達強烈不滿
費加羅報:安世大戰 中國一記反手給歐洲上了堂工業課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80後登頂山東首富:1600億身家,3000億營收

棱鏡 2025-11-13 19:23:14



80後登頂山東首富:1600億身家,3000億營收

信發集團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張剛。圖片來源:中國有色金屬

44歲,1600億身家,山東首富,這是新近發布的2025胡潤百富榜上,張剛家族的財富量級。

但在彭博的全球實時富豪榜上,上榜的卻是張剛78歲的父親張學信——身家289億美元,全球第81位,在中國富豪梯隊中,僅次於身家361億美元的雷軍。

這並不奇怪。生於1947年的張學信,早在2015年就已交出了帥印,將信發集團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總經理一口氣變更為1981年出生的兒子張剛。彼時,張學信68歲,張剛34歲。

相對於這對父子的財富體量,信發集團的公眾關注度並不高。這家發跡於魯西縣城的企業,在核心的鋁業領域,已掌控從鋁土礦、氧化鋁、發電(包括新能源)到電解鋁、鋁加工、化工、建材的產業鏈。

近年來,信發集團或張剛個人控製的實體更是持續用大資金收購上遊礦山資源:2025年7月,以合計約55億元資金,取得國內儲量最大的鉛鋅礦“火燒雲”40%股權。在主業相關的鋁土礦領域,在2025年5月分別以10.12億元、16.12億元收購廣西金龍鋁土礦采礦權、山西正義鋁土礦探礦權,在2024年10月以45.57億元收購山西下棗林鋁土礦采礦權……

但這家山東首富父子的企業,卻一直不上市、不發債,不公開財務報表。這是為何呢?

此信發非彼信發

山東是北方第一、全國第三的經濟大省,2024年GDP9.86萬億元。在山東西部聊城市東北部,坐落著一座魯西小城:茌平。人口50餘萬,直到2019年才撤縣成為聊城的一個區。

距茌平火車站不遠處的順河北街747號,便是信發集團所在地。與氣派的灰色現代風格大門隔街相望的,是一排沒有經過太多建築藝術設計,主打經濟而實用的門麵房——這是華北縣級市隨處可見的日常模樣。

但在202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頗為低調的信發集團卻位列第20位,比順豐控股高出一位。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行業企業營收榜上,信發集團2024年的營業收入3028.94億元,高於央企係的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同期的2955.16億元。

如此一家規模巨大的企業,股權結構卻異常簡單:

信發集團由“茌平信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100%控股。張剛持有茌平信友51%的股權,他的母親宋傳英持有19.6%,這對母子之外的三位股東,均為張姓:張玉洪、張紅芝、張懷青,分別持股9.8%。法律上,這家龐然大物屬於這五位自然人。

實際上,同期發布的2025胡潤女企業家榜上,78歲的宋傳英也以315億元的身家,位列中國女富豪第20位——與她財富體量相當的,是碧桂園二代楊惠妍。

沒有有限合夥股東,沒有深埋其中等著IPO套現退出的機構投資者,如今信發集團簡單而直白的持股結構背後,是一場“騰籠換鳥”:

在企業官方曆史中,信發集團成立於1972年。這其實是茌平縣熱電廠成立的年份。是年,張剛的父親張學信25歲,從縣拖拉機站站長任上調到了熱電廠,先後擔任運行值長、生產科長、副廠長,1986年成為廠長。

熱電廠廠長張學信,開始加碼機組。但擴大產能後,卻陷入電能過剩困境:發電量超出了電網承載能力與用電峰值,又逢亞洲金融危機前後大量國有企業調整,工業用電需求大幅下滑,多餘電力難以消納,而發電機組啟停成本極高。何況投資機組的資金還需要持續回籠。

他不得不讓自家企業成為耗電大戶,自己發電自己用。1997年,茌平縣熱電廠啟動電解鋁項目,1998年底投產。1999年,熱電廠銷售利稅就達到1.5億元,占當時茌平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2000年,茌平縣熱電廠正式更名為山東省茌平縣信發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茌平縣國資局和企業工會分別持股約51%和49%。一把手,自然還是張學信。

這家改製後的企業曆經多次更名,2007—2014年期間也曾叫作“信發集團有限公司”——但它並非法律意義上、現由五位自然人持股的“信發集團有限公司”的真正前身。

故事還要回到2000年。彼時,隨著張學信的事業不斷壯大,其產業從發電、電解鋁逐步拓展到氧化鋁、化工、石膏板等關聯領域。

在不斷融資、投資、擴張的過程中,相關業務的具體經營主體,也逐漸轉移到茌平信源鋁業有限公司(現名聊城信源集團有限公司)、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茌平信發華興化工有限公司等等一眾“信發係”公司。

其中部分“信發係”公司成立時的股東名單中,有地方國資、公司工會參與,也吸引了一些外部投資者加入。例如新希望集團劉永好之兄,曾經的中國首富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

2007年,“茌平信發華興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開始逐步成為這些“信發係”企業的關鍵股東。2014年3月,從熱電廠一路更名而來“信發集團有限公司”,再次更名為“茌平國能熱電有限公司”;同一時間,“茌平信發華興實業有限公司”則取而代之,更名為“信發集團有限公司”。

一年之後,張學信卸任了“新”信發集團有限公司職務,兒子張剛接班。“新”信發集團有限公司股權後幾經變更,目前屬於五位自然人——現在的簡單直接,不過是複雜過程的最終呈現。

而曆史上國資參股的一些“信發係”企業,開始逐步退出。例如2022年5月,聊城國資委控股的昌潤投資,掛牌轉讓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1.3471%股權,轉讓底價1.022億元。很快,“信發係”公司聊城信源集團有限公司接手。

2024年7月,起家之地,“茌平國能熱電有限公司”在連續營收0元後,聊城市茌平區財政局(原茌平縣國資局)將其持有的50.97%股權掛牌出售。最終6773.22萬元成交,買家是山東中興碳素有限責任公司——又是一家“信發係”公司,自己人買下來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這家公司“不上市、不發債”的非同尋常之處,提供了一種解釋——若不想被外界過度審視,遠離公開融資市場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不上市,但不是不融資

雖然投行吃不到信發集團這塊“肥肉”,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家企業不需要錢。“50多年來,集團從沒有一筆壞賬。”張學信在對外談及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時這麽說。

銀行貸款同樣是能量巨大的資本來源。比如今年剛剛到來的北方供暖季,信發集團信源電廠的工業餘熱跨越百公裏為濟南城區供暖的工程,就拿到了工商銀行濟南大觀園支行、茌平支行聯合提供的24億元授信。目前茌平支行已發放5200萬元,期限25年,執行優惠利率。

再比如農業銀行聊城分行。其與信發集團的合作可追溯至1997年——彼時,正是熱電廠廠長的張學信,“上馬”電解鋁項目的關鍵節點。

與農業銀行聊城分行的合作一直持續到現在,截至2025年3月,該分行給予信發集團的授信額度200億元,貸款餘額74億元。

此前2023年,山東本地媒體曾轉述張學信公開的數據:信發集團合並獲得的銀行授信額度為380億元。

380億元不是個小數字。可以參照的是,2024年山東公布的首批房地產“白名單”上,142個項目合計獲得的銀行授信規模是301億元。

但信發集團的融資故事,遠不隻是“從沒有一筆壞賬”這樣的輕描淡寫。在21世紀初的急速擴張期,信發集團更習慣使用的是一種傳統的融資模式——職工集資。

張學信曾說:“茌平地區,一沒煤、二無鋁土礦,不是也建起來了,不是也取得收益了嗎?信發搞鋁電有優勢、有經驗,搞這個項目就沒有賠過錢。”

但即便不賠錢的項目,擴張也需要資金。而且這個行業要繼續擴大規模和利潤,就要靠近資源,控製鋁土礦,拿下電解鋁上遊的氧化鋁產能——如果能在坑口建設自備電廠,那自然更好。

國內鋁土礦資源集中在廣西、河南、貴州、山西四省區。信發集團在山東茌平的鋁電業務能夠做大,與鄰近省份的鋁土、煤炭資源關係密切。

但從全國看,廣西儲量最大,占到全國的30%。2007年底,信發集團廣西靖西氧化鋁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200億元,首期30億元。

張學信當時稱,“企業在包括廣西項目在內的設施建設中幾乎沒有使用銀行貸款,資金的來源大多是企業職工的集資。”當然,這與當時行業宏觀調控背景下,銀行渠道對相關企業授信十分審慎,有直接的關係。

其實在2004年信發集團在茌平建設首個上遊氧化鋁項目時,就開始向職工募集資金。職工最低入股金額為10萬元,承諾半年分紅5萬元,一年就可以拿回本金,回報率極高。職工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公司還提供銀行擔保,讓職工從銀行貸款。

起初職工有顧慮,但隨著2005、2006年兌現了分紅承諾,入股開始要“拚命托關係擠破頭”。所以2007年6月,信發集團為廣西靖西氧化鋁項目向職工募資時,還限定了上限:員工10萬元、幹部30萬元。

21世紀初鋁價伴隨中國經濟起飛持續上漲,再加上各地電解鋁產能的急劇擴張,上遊的原材料——鋁土礦經選礦、焙燒等工藝製成氧化鋁因為供應有限,價格也不斷水漲船高。時代紅利,是支撐如此高“投資回報”的底層邏輯。

2023年,張學信曾談及這個問題:“信發集團一直對投資人心懷感激,並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投資回報,其中6年回報率50%,兩年75%,一年100%,共計分紅三百多億元,而且所有投資人的本金全部返還。”

那些年,坐在了風口上,才能有如此誇張回報率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