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荷蘭政府惹出滔天大禍,強製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引發供應中斷,全球汽車供應鏈遭遇“大地震”。據《日經亞洲》10月29日報道,由於芯片短缺,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廠已經停產,尚不清楚何時能夠恢複生產。
本田在部分汽車零部件中使用了安世半導體生產的芯片,但荷蘭政府搶奪安世半導體的管理控製權,導致芯片供應出現短缺。本田位於墨西哥中部塞拉亞的汽車工廠已於當地時間28日暫停運營,該廠主要生產本田HR-V車型,年產量約為20萬輛。
本田對《日經亞洲》表示,該公司正在“盡一切努力將芯片短缺的影響降至最低”,墨西哥另一家工廠的摩托車生產沒有受到影響。
本田27日還宣布,由於安世半導體生產的芯片短缺,該公司已開始調整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產量。本田並未透露減產規模或預計持續時間等細節,但分析人士指出,北美是本田的主要生產基地,如果生產長期放緩,可能對該公司本財年的盈利造成影響。
北美市場是本田的重要市場,2024年,本田在北美地區售出約161萬汽車,約占其全球銷量的40%。此次停產的塞拉亞工廠在2024年生產了超過19萬輛汽車,遠遠超過墨西哥市場4萬輛的銷量,是一個麵向美國市場的重要出口樞紐。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23日曾發布公告稱,日本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已經收到通知,安世半導體可能無法保證芯片交付,這可能對全球汽車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本田在墨西哥塞拉亞的工廠 本田公司網站
荷蘭政府近期援引一項自1952年以來從未啟用的法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突然下令,強行要求中國半導體領軍企業聞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導體自9月30日起,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涉及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的調整。
荷蘭政府於9月30日已開始采取相關行動,但直至10月12日才對外公開。就在荷蘭政府采取行動的前一天,當地時間9月29日,美國政府發布出口管製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實體清單”、持股超50%的聞泰科技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出口管製。
荷蘭相關法院10月14日公開文件還顯示,荷蘭和美國曾就“穿透規則”進行過溝通協調,美國向荷蘭提出更換安世半導體中方首席執行官及“調整治理結構”等要求,以免受“穿透規則”的製裁。
此後有媒體探訪,荷蘭政府幹預後,安世半導體東莞工廠自國慶中秋長假後限製出貨,計劃實施“上四休三”。聞泰科技稱,中國區“獨立自救”,拉通國內供應鏈。但供應鏈“中國化”不易,涉及技術轉移、客戶認證等難題。安世半導體正申請管製豁免,但何時恢複供貨尚無明確答案。
英國《金融時報》稱,聞泰科技表示,在荷蘭政府奪取其管理控製權後,他們在荷蘭、德國、英國的數百個崗位岌岌可危。荷蘭政府的舉動導致公司重要員工離職,使得許多工業運營暫停。
荷蘭政府的行為已使全球汽車供應鏈遭遇“大地震”,美歐日車企紛紛遭殃。據美國彭博社報道,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29日表示,安世半導體的芯片供應短缺加劇,歐洲車企近期也可能停產。
ACEA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成員包括大眾、斯特蘭蒂斯、雷諾等歐洲主要汽車製造商。ACEA總幹事西格麗德·德弗裏斯表示:“協會成員告訴我們,由於零部件短缺,供應已經開始中斷。這意味著裝配線可能在幾天之內停擺。”
此外,德國《商報》此前引述供應鏈風險分析公司Prewave的報告指出,“歐洲所有航空航天與國防領域企業均使用產自中國的安世半導體芯片”。報告分析了七大行業107家歐洲龍頭企業的供應鏈關係。結果顯示,86%的企業均從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生產基地采購芯片,這意味著“歐洲大部分工業都麵臨潛在風險”。
《金融時報》28日報道稱,聞泰科技發言人指出,荷蘭“似乎意在讓一家新的荷蘭本土企業接手安世半導體”,但任何接受安世半導體的荷企都“注定要失敗”,因為“客戶不會追隨新公司”。
安世半導體目前在德國和英國的工廠生產半導體晶圓,再送往中國進行封裝和測試,約80%的最終產品都在中國完成。聞泰科技發言人指出,如果中國業務與歐洲業務被切斷,安世半導體將失去大部分“後端產能”,“這一產能缺口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由歐洲或其他地區填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