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票房不濟卻成奧斯卡第一熱門 小李子新作值不值得超高評價?

票房不濟卻成奧斯卡第一熱門 小李子新作值不值得超高評價?

文章來源: 影吹斯汀 於 2025-10-23 10:23:1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簡稱PTA)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西恩·潘、本尼西奧·德爾·托羅、蔡斯·英菲尼迪主演的《一戰再戰》,在北美上映已近一個月,引進國內也已近一周。

票房不濟卻成奧斯卡第一熱門 小李子新作值不值得超高評價?

無需諱言,《一戰再戰》目前的票房不夠理想:引進六天,累計票房未突破2400萬人民幣,預計最終票房難破5000萬;此外,目前影片全球票房僅約為1.6億美元,預計最終落點將在2億美元左右,考慮到其製作成本極高(1.3億至1.75億美元),無疑同樣將麵臨大額虧損。



不過,盡管《一戰再戰》製作昂貴且由巨星主演,它畢竟本質上仍是一部改編自嚴肅文學、議題複雜沉重、需要一定觀影門檻的學院電影,未能取得票房成功,並不值得奇怪。

影片真正的目標,是奧斯卡;而在這條賽道上,它已經占據先機。



目前,《一戰再戰》同時在專業預測和博彩平台的預測中被認定為2026年奧斯卡第一熱門。原因也很簡單:Metacritic均分95,位列影史百大;Letterboxd超百萬觀眾打出4.4/5的超高均分,為近十年來美國電影中的最高——主流英語媒體和影迷群體對本片的追捧,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他們的眼中,《一戰再戰》是一部類型技巧登峰造極、影射內容包羅萬象、又特別符合當代美國文化界“反右”主旋律的鴻篇巨製,技巧、娛樂性、政治立場,都是接近滿分。



對於PTA這位從未染指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獎的大師來說,這部媒體造勢拉滿且政治信息明確的《一戰再戰》,顯然最適合在來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為他加冕。同時,中期選舉將至,把大獎頒給本片,也將是文化界給即將麵臨中期選舉的特朗普一記重拳。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麽順理成章。



但是,問題來了:排除觀眾身處其中的政治潮流的正麵加持,作為一部美國寓言電影、革命電影、PTA電影,《一戰再戰》是否配得上目前完全一邊倒的讚譽?



《一戰再戰》改編自美國後現代文學巨匠托馬斯·品欽的長篇小說《葡萄園》(1990),但和同樣改編自品欽小說的PTA電影《性本惡》(2014)不同,《一戰再戰》對原著的改寫幅度極大,幾乎隻是抽取了小說中人物關係框架,將時空搬到當下,描繪了當代美國革命者的反抗鬥爭和愛恨糾葛。



片中以“法式75”組織為中心、勾連起不同族裔和信仰者的革命群像,顯然既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左翼團體、思潮(如黑豹黨、民權運動、拉美解放神學)的影子,也是當下美國激進左翼群體(比如“安提法”)的銀幕化身。

甚至《一戰再戰》的片名,都可以被看作是繼承了托派“不斷革命”和中國“繼續革命”的口號,強調左翼力量的薪火相傳——在正片中,則對應革命者鮑勃(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飾)的女兒薇拉(蔡斯·英菲尼迪 飾)在曆經磨難、認清身世之後,毅然決然接過父母昔日的理想,踏上屬於新一輩的革命之路。



所以,這不是一部憶崢嶸歲月、歎革命往昔的“後革命電影”,而是一部明牌指涉當代美國政治鬥爭,將革命複活為“現代進行時”的當代戰鬥電影,更直接點說,矛頭尤其對準過去九年裏特朗普集團的移民和種族政策。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美國意識形態撕裂的突出表征。

這就是《一戰再戰》強烈的政治意義:切合美國時勢、飽含革命激情、在右翼起勢的當下鼓舞士氣。僅此一點,也足以解釋影片為何能受到文化界的一致追捧。



但光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顯然還不足以成就一部優秀的政治寓言電影或革命電影。PTA所做的,是賦予影片一種狂歡的、過飽和的生命力:故事前後跨越16年,混搭遊擊隊左翼電影、黑色諷刺喜劇、家庭親情倫理片等多種類型,出場勢力和角色眾多,涉及海量議題……

可以說,《一戰再戰》是近年來最接近“美國萬花筒”的院線電影,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一些合意的觀影快感、笑點、感悟。影片雜糅一切的豐富性,應當不用質疑。



但是,《一戰再戰》畢竟“僅”有162分鍾。它既然有無所不包的野心,恐怕就不得不接受遍嚐輒止、處處浮於表麵的惡果。

循證問因,影片最突出的症狀,首先是反麵角色的刻板、懸浮,以及正麵角色的模糊、空心。



《一戰再戰》中代表白人至上、精英專製的邪惡團體“聖誕冒險者俱樂部”,是一個在幕後操控一切、對下位者擁有生殺大權、嚴密控製整個軍警憲特國家的“深層政府”。

很顯然,縱使有著美國曆史和當下社會中的某些秘密社群作為原型,但影片在對該團體的刻畫上,仍然是極為刻板、單薄的“陰謀家集團”老調,讓非美國觀眾難以嚴肅對待影片所批判的右翼意識形態的嚴肅性、真實性。



至於片中渴望加入俱樂部而不得、為此對鮑勃展開追殺的頭號反派洛克喬上校(西恩·潘 飾),似乎看上去倒不那麽刻板。他雖是身體強壯、性格殘忍的有毒右派白男形象,但對黑人女性抱有強烈欲望,也展現過對於“女強男弱”性倒錯的趣味,因此被牽扯進薇拉的身世糾纏。



不過,雖然有這層所謂的複雜性,西恩·潘的詭異造型和表演設計也賦予了上校令人過目難忘的角色形象,但這個反派角色仍然沒能脫離“性變態惡棍”的漫畫式形象,更遠未企及PTA過往作品反麵角色(《血色將至》中的石油大亨,《大師》中的“大師”)的複雜深度。



當然,由於《一戰再戰》本身有黑色喜劇的類型定位,對反麵角色進行誇張、刻板、平麵化的描繪,也有提鮮增趣、解構諷刺的合理性。但壞就壞在,影片對於美國基層社會的描繪,以及對左翼革命者那一邊的描繪,又顯然是往“反平麵”那個方向去的。

既然影片本質上仍然是一部強調意義建構的革命電影,無法坐定荒誕喜劇/虛無黑色喜劇的底色,這樣的不統一,就是有問題的。



顯然,PTA自己也意識到,好的政治電影不應該是偉光正左派對抗小醜右派的喜劇爽文,因此,他又找到了發掘影片深度和複雜性的另一條路徑:對片中的左翼革命者,《一戰再戰》進行了經典左翼/後左翼電影中常見的反思剖析,為正派賦予灰度,平衡視點。



通過對薇拉母親帕菲迪婭(緹雅娜·泰勒 飾)的刻畫,電影展示了革命者的激情並非完全來源於正義和悲憫之心,還有可能來自性欲、暴力欲和權力欲的釋放;通過講述薇拉父親鮑勃由衝動革命者轉向居家酒鬼的變化,又反思了西方左翼順應激情“為反而反”、不夠堅定的弱點……

以上這些左翼“刀口向內”的自我反思當然不是無效的,但它們還是有兩大問題——一方麵太多,一方麵又太少。



所謂的“太多”,指的是在《一戰再戰》中,這類反思的深度和力度已經蓋過了對主角(鮑勃夫婦)革命精神和道德力量的刻畫,造成了一種極左極右同時被黑掉底褲、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的觀感(得虧女兒薇拉和絕對正麵的拉丁裔角色“先生”為左翼扳回兩城),觀眾自然也難以充分調動起對革命的同情。

革命的正義性都難以令觀眾信服,“不斷革命”的精神號召力,又從哪裏來呢?



至於“太少”,指的是電影中的這些反思,相比於同為第一世界發達國家出品的《再見,長夜》《聯合赤軍實錄:通向淺間山莊之路》《巴德爾和邁因霍夫集團》等老左翼自省電影相比,缺少對組織曆史的詳盡描繪和角色心理的細膩追蹤,又顯得蜻蜓點水。

在以上電影麵前,《一戰再戰》的左翼反思/批判,明顯差著級別呢。



作為公認的“中生代最偉大美國導演”,PTA個人的精神積澱深厚,文學、影像和音樂方麵的品位俱佳,既有宜靜宜動的場麵調度能力,也有最機警深刻的編劇水準,還特別擅長挖掘演員的潛力。

以上多點,其實在《一戰再戰》中都有呈現,但丟掉的東西才最重要,那就是主角心理分析的深度。



由巨星小李子飾演、本應是《一戰再戰》絕對主角的鮑勃,在故事初期,他參加革命的動機和信念感來源就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在女兒出生之後,除了偶有在家觀看《阿爾及爾之戰》的場景向觀眾說明他的“左”,更是徹底淪為除了“愛女”之外毫無閃光點的功能性角色……

通篇都像亂入革命現場的廢柴大叔,這樣單薄至極、也不怎麽入戲的空心主角,你何曾在PTA過往的其他作品中看到?



《血色將至》中作為蠻荒資本主義嗜血化身的大亨,《大師》中詮釋黑格爾“主奴辯證法”和尼采“永恒輪回”概念的大師-學生雙生,《性本惡》中作為反文化一代精神象征的嬉皮偵探,《魅影縫匠》中將“男人”和“男孩”二相性演繹到極致細膩的裁縫……回顧這些複雜、曖昧、情感湧動的角色,讓人很難不感歎:《一戰再戰》可以說是一部角色刻畫不及格的電影。



主角塑造單薄且戲份過少,還帶來了影片主線失焦、觀感隨之冗長虛空的連鎖反應。開頭二十分鍾一對情侶激情鬧革命,結尾半小時愛女老父親西部大營救,中間漫長的一個半小時,焦點散亂,主旨不明,就很煎熬。

這就是進退失據——在一部電影中追求如此多的東西,就連PTA也很難成功。



為什麽會這樣?PTA的轉變,其實多少能令人理解:美國政治撕裂的魔幻現實已經造成了藝術家們普遍性的精神危機。從中生代到新生代的美國導演們,創作幾乎全部在向更政治化的方向發展。

他們中特別有野心的,比如阿裏·艾斯特,就在今年端出了一部和《一戰再戰》同樣混搭同樣戲謔、同樣包羅眾多的政治電影《愛丁頓》。



總之,PTA和艾斯特們想說的東西,還是太多了。但同時,美國社會的現實雖然令人不滿,美國藝術家和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卻還不足以孕育出一部最言之有物(而非部分外國觀眾眼中的“無病呻吟")、情感也最深沉的偉大革命電影。比如《我是古巴》,比如《一戰再戰》自己也致敬了的《阿爾及爾之戰》。

這些電影講述的,可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和帝國主義進行殊死鬥爭的革命。



當然,美國民權運動的鬥爭史也不是沒流過血,但當下,《一戰再戰》中這場美國左翼電影人構思出來反對種族主義、邊境政策的”革命“,還是沒有積蓄足夠強大的力量、爆發出足夠的情感烈度。

《一戰再戰》的結尾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女兒出去繼續鬧革命了,老爹還能安然在家裏躺平喝酒看電視,這樣的革命,還是太美國、太輕鬆了。



所以,盡管《一戰再戰》有包羅萬象的野心,它也確實擁有一些最熱鬧紛陳的類型混雜、最有意思的黑色喜劇橋段、最波瀾起伏的優秀場麵調度,但它仍然是一部蹩腳的美國寓言電影、半吊子的革命電影、空心的PTA電影。

這樣的批評苛刻嗎?或許有一點。但畢竟收獲了“大師傑作”的美譽,就必須用這條“金線”去衡量——答案也很簡單,《一戰再戰》沒有達線。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中國富家女楊蘭蘭疑逃亡!豪宅搬空人間蒸發
中共第二十屆四中全會 這些人在《新聞聯播》出鏡
“進口藥”活不下去了,這次卻沒人叫好了?
中國國家安全部披露:吳石將軍在台灣就義後......
廚師大賽沒結束 作品已被大媽們撲上搶光 參賽者傻眼




24小時討論排行

對普丁好失望!川普止戰下一步,轉向習近平"聯中製俄"
僅兩個月新增一萬億 美國國債總額首次突破38萬億
習近平頂住55%高關稅最狂籌碼:對美出口1天10億
WSJ:特朗普赦免了被定罪的幣安創始人趙長鵬
“川習會”確定了!白宮公布正式時間、地點
加州州長硬剛白宮:敢派兵,一納秒內起訴!
經濟學人:為何說中國正在贏得這場貿易戰
美硬起來!2大手段反製俄 普京玩弄川普老招恐失效
ICE掃蕩紐約唐人街:拘4美國公民 民主黨議員怒斥
川普狠招?美擬禁軟件售中國 筆電、噴射引擎入列
北京再次大抓捕地下教會,家屬求救,海外華人到中領館抗議
白宮東翼已被整體拆除 美媒曝最新圖片
特朗普:料下周能同中國達成多項協議,包括恢複采購大豆等
馬斯克出手 一夜切斷2500星鏈終端 詐騙帝國崩塌
NBA驚天賭球案!FBI逮35人 多名NBA球星涉案
兩中國留學生利用退票漏洞詐騙判囚 4年狂騙14萬…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票房不濟卻成奧斯卡第一熱門 小李子新作值不值得超高評價?

影吹斯汀 2025-10-23 10:23:18

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簡稱PTA)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西恩·潘、本尼西奧·德爾·托羅、蔡斯·英菲尼迪主演的《一戰再戰》,在北美上映已近一個月,引進國內也已近一周。

票房不濟卻成奧斯卡第一熱門 小李子新作值不值得超高評價?

無需諱言,《一戰再戰》目前的票房不夠理想:引進六天,累計票房未突破2400萬人民幣,預計最終票房難破5000萬;此外,目前影片全球票房僅約為1.6億美元,預計最終落點將在2億美元左右,考慮到其製作成本極高(1.3億至1.75億美元),無疑同樣將麵臨大額虧損。



不過,盡管《一戰再戰》製作昂貴且由巨星主演,它畢竟本質上仍是一部改編自嚴肅文學、議題複雜沉重、需要一定觀影門檻的學院電影,未能取得票房成功,並不值得奇怪。

影片真正的目標,是奧斯卡;而在這條賽道上,它已經占據先機。



目前,《一戰再戰》同時在專業預測和博彩平台的預測中被認定為2026年奧斯卡第一熱門。原因也很簡單:Metacritic均分95,位列影史百大;Letterboxd超百萬觀眾打出4.4/5的超高均分,為近十年來美國電影中的最高——主流英語媒體和影迷群體對本片的追捧,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在他們的眼中,《一戰再戰》是一部類型技巧登峰造極、影射內容包羅萬象、又特別符合當代美國文化界“反右”主旋律的鴻篇巨製,技巧、娛樂性、政治立場,都是接近滿分。



對於PTA這位從未染指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獎的大師來說,這部媒體造勢拉滿且政治信息明確的《一戰再戰》,顯然最適合在來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為他加冕。同時,中期選舉將至,把大獎頒給本片,也將是文化界給即將麵臨中期選舉的特朗普一記重拳。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麽順理成章。



但是,問題來了:排除觀眾身處其中的政治潮流的正麵加持,作為一部美國寓言電影、革命電影、PTA電影,《一戰再戰》是否配得上目前完全一邊倒的讚譽?



《一戰再戰》改編自美國後現代文學巨匠托馬斯·品欽的長篇小說《葡萄園》(1990),但和同樣改編自品欽小說的PTA電影《性本惡》(2014)不同,《一戰再戰》對原著的改寫幅度極大,幾乎隻是抽取了小說中人物關係框架,將時空搬到當下,描繪了當代美國革命者的反抗鬥爭和愛恨糾葛。



片中以“法式75”組織為中心、勾連起不同族裔和信仰者的革命群像,顯然既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左翼團體、思潮(如黑豹黨、民權運動、拉美解放神學)的影子,也是當下美國激進左翼群體(比如“安提法”)的銀幕化身。

甚至《一戰再戰》的片名,都可以被看作是繼承了托派“不斷革命”和中國“繼續革命”的口號,強調左翼力量的薪火相傳——在正片中,則對應革命者鮑勃(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飾)的女兒薇拉(蔡斯·英菲尼迪 飾)在曆經磨難、認清身世之後,毅然決然接過父母昔日的理想,踏上屬於新一輩的革命之路。



所以,這不是一部憶崢嶸歲月、歎革命往昔的“後革命電影”,而是一部明牌指涉當代美國政治鬥爭,將革命複活為“現代進行時”的當代戰鬥電影,更直接點說,矛頭尤其對準過去九年裏特朗普集團的移民和種族政策。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美國意識形態撕裂的突出表征。

這就是《一戰再戰》強烈的政治意義:切合美國時勢、飽含革命激情、在右翼起勢的當下鼓舞士氣。僅此一點,也足以解釋影片為何能受到文化界的一致追捧。



但光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顯然還不足以成就一部優秀的政治寓言電影或革命電影。PTA所做的,是賦予影片一種狂歡的、過飽和的生命力:故事前後跨越16年,混搭遊擊隊左翼電影、黑色諷刺喜劇、家庭親情倫理片等多種類型,出場勢力和角色眾多,涉及海量議題……

可以說,《一戰再戰》是近年來最接近“美國萬花筒”的院線電影,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一些合意的觀影快感、笑點、感悟。影片雜糅一切的豐富性,應當不用質疑。



但是,《一戰再戰》畢竟“僅”有162分鍾。它既然有無所不包的野心,恐怕就不得不接受遍嚐輒止、處處浮於表麵的惡果。

循證問因,影片最突出的症狀,首先是反麵角色的刻板、懸浮,以及正麵角色的模糊、空心。



《一戰再戰》中代表白人至上、精英專製的邪惡團體“聖誕冒險者俱樂部”,是一個在幕後操控一切、對下位者擁有生殺大權、嚴密控製整個軍警憲特國家的“深層政府”。

很顯然,縱使有著美國曆史和當下社會中的某些秘密社群作為原型,但影片在對該團體的刻畫上,仍然是極為刻板、單薄的“陰謀家集團”老調,讓非美國觀眾難以嚴肅對待影片所批判的右翼意識形態的嚴肅性、真實性。



至於片中渴望加入俱樂部而不得、為此對鮑勃展開追殺的頭號反派洛克喬上校(西恩·潘 飾),似乎看上去倒不那麽刻板。他雖是身體強壯、性格殘忍的有毒右派白男形象,但對黑人女性抱有強烈欲望,也展現過對於“女強男弱”性倒錯的趣味,因此被牽扯進薇拉的身世糾纏。



不過,雖然有這層所謂的複雜性,西恩·潘的詭異造型和表演設計也賦予了上校令人過目難忘的角色形象,但這個反派角色仍然沒能脫離“性變態惡棍”的漫畫式形象,更遠未企及PTA過往作品反麵角色(《血色將至》中的石油大亨,《大師》中的“大師”)的複雜深度。



當然,由於《一戰再戰》本身有黑色喜劇的類型定位,對反麵角色進行誇張、刻板、平麵化的描繪,也有提鮮增趣、解構諷刺的合理性。但壞就壞在,影片對於美國基層社會的描繪,以及對左翼革命者那一邊的描繪,又顯然是往“反平麵”那個方向去的。

既然影片本質上仍然是一部強調意義建構的革命電影,無法坐定荒誕喜劇/虛無黑色喜劇的底色,這樣的不統一,就是有問題的。



顯然,PTA自己也意識到,好的政治電影不應該是偉光正左派對抗小醜右派的喜劇爽文,因此,他又找到了發掘影片深度和複雜性的另一條路徑:對片中的左翼革命者,《一戰再戰》進行了經典左翼/後左翼電影中常見的反思剖析,為正派賦予灰度,平衡視點。



通過對薇拉母親帕菲迪婭(緹雅娜·泰勒 飾)的刻畫,電影展示了革命者的激情並非完全來源於正義和悲憫之心,還有可能來自性欲、暴力欲和權力欲的釋放;通過講述薇拉父親鮑勃由衝動革命者轉向居家酒鬼的變化,又反思了西方左翼順應激情“為反而反”、不夠堅定的弱點……

以上這些左翼“刀口向內”的自我反思當然不是無效的,但它們還是有兩大問題——一方麵太多,一方麵又太少。



所謂的“太多”,指的是在《一戰再戰》中,這類反思的深度和力度已經蓋過了對主角(鮑勃夫婦)革命精神和道德力量的刻畫,造成了一種極左極右同時被黑掉底褲、兩邊都不是好東西的觀感(得虧女兒薇拉和絕對正麵的拉丁裔角色“先生”為左翼扳回兩城),觀眾自然也難以充分調動起對革命的同情。

革命的正義性都難以令觀眾信服,“不斷革命”的精神號召力,又從哪裏來呢?



至於“太少”,指的是電影中的這些反思,相比於同為第一世界發達國家出品的《再見,長夜》《聯合赤軍實錄:通向淺間山莊之路》《巴德爾和邁因霍夫集團》等老左翼自省電影相比,缺少對組織曆史的詳盡描繪和角色心理的細膩追蹤,又顯得蜻蜓點水。

在以上電影麵前,《一戰再戰》的左翼反思/批判,明顯差著級別呢。



作為公認的“中生代最偉大美國導演”,PTA個人的精神積澱深厚,文學、影像和音樂方麵的品位俱佳,既有宜靜宜動的場麵調度能力,也有最機警深刻的編劇水準,還特別擅長挖掘演員的潛力。

以上多點,其實在《一戰再戰》中都有呈現,但丟掉的東西才最重要,那就是主角心理分析的深度。



由巨星小李子飾演、本應是《一戰再戰》絕對主角的鮑勃,在故事初期,他參加革命的動機和信念感來源就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在女兒出生之後,除了偶有在家觀看《阿爾及爾之戰》的場景向觀眾說明他的“左”,更是徹底淪為除了“愛女”之外毫無閃光點的功能性角色……

通篇都像亂入革命現場的廢柴大叔,這樣單薄至極、也不怎麽入戲的空心主角,你何曾在PTA過往的其他作品中看到?



《血色將至》中作為蠻荒資本主義嗜血化身的大亨,《大師》中詮釋黑格爾“主奴辯證法”和尼采“永恒輪回”概念的大師-學生雙生,《性本惡》中作為反文化一代精神象征的嬉皮偵探,《魅影縫匠》中將“男人”和“男孩”二相性演繹到極致細膩的裁縫……回顧這些複雜、曖昧、情感湧動的角色,讓人很難不感歎:《一戰再戰》可以說是一部角色刻畫不及格的電影。



主角塑造單薄且戲份過少,還帶來了影片主線失焦、觀感隨之冗長虛空的連鎖反應。開頭二十分鍾一對情侶激情鬧革命,結尾半小時愛女老父親西部大營救,中間漫長的一個半小時,焦點散亂,主旨不明,就很煎熬。

這就是進退失據——在一部電影中追求如此多的東西,就連PTA也很難成功。



為什麽會這樣?PTA的轉變,其實多少能令人理解:美國政治撕裂的魔幻現實已經造成了藝術家們普遍性的精神危機。從中生代到新生代的美國導演們,創作幾乎全部在向更政治化的方向發展。

他們中特別有野心的,比如阿裏·艾斯特,就在今年端出了一部和《一戰再戰》同樣混搭同樣戲謔、同樣包羅眾多的政治電影《愛丁頓》。



總之,PTA和艾斯特們想說的東西,還是太多了。但同時,美國社會的現實雖然令人不滿,美國藝術家和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卻還不足以孕育出一部最言之有物(而非部分外國觀眾眼中的“無病呻吟")、情感也最深沉的偉大革命電影。比如《我是古巴》,比如《一戰再戰》自己也致敬了的《阿爾及爾之戰》。

這些電影講述的,可都是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和帝國主義進行殊死鬥爭的革命。



當然,美國民權運動的鬥爭史也不是沒流過血,但當下,《一戰再戰》中這場美國左翼電影人構思出來反對種族主義、邊境政策的”革命“,還是沒有積蓄足夠強大的力量、爆發出足夠的情感烈度。

《一戰再戰》的結尾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女兒出去繼續鬧革命了,老爹還能安然在家裏躺平喝酒看電視,這樣的革命,還是太美國、太輕鬆了。



所以,盡管《一戰再戰》有包羅萬象的野心,它也確實擁有一些最熱鬧紛陳的類型混雜、最有意思的黑色喜劇橋段、最波瀾起伏的優秀場麵調度,但它仍然是一部蹩腳的美國寓言電影、半吊子的革命電影、空心的PTA電影。

這樣的批評苛刻嗎?或許有一點。但畢竟收獲了“大師傑作”的美譽,就必須用這條“金線”去衡量——答案也很簡單,《一戰再戰》沒有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