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肺癌,吸煙很可能是第一個聯想詞。然而,這樣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
今年9月,國際腫瘤學期刊《肺癌》刊發了一項基於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癌患者16年臨床數據的研究。該研究通過隨訪、病曆數據,揭示了中國肺癌流行病學特征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非吸煙者和年輕女性正成為肺癌的主要受害者。依據該研究,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從2006年的29.9%持續升至2021年的59.5%,超越男性。
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複旦大學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陳海泉是該研究通訊作者之一。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該研究代表了國內乃至國際肺癌流行病學認知的重大改變,為肺癌的早期篩查與診治指明了新方向。
與此同時,陳海泉強調,吸煙導致的肺癌作為一種肺癌亞型,是快速致命的。
“呼籲禁煙仍然非常重要,因為戒煙可以有效預防這種快速致命的肺癌。但‘不吸煙的肺癌’檢出率已遠超過了‘吸煙的肺癌’,而當前國內肺癌篩查策略偏重於後者,需要更新。”
將“亞臨床患者”較早篩出來“年輕女性和非吸煙者,已成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高檢出率人群。”談起這項研究的最重要結論,陳海泉如是說。
肺癌目前仍是國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有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王群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肺癌大體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前者最為多見,主要包含肺腺癌、肺鱗癌。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就是肺腺癌的一種。相比實性結節,在胸部CT等影像學手段下,磨玻璃結節看上去像玻璃一樣透明。
蘇北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徐興祥發現,許多早期肺癌患者最先檢測出的都是肺部結節。90%—95%的結節都是良性的,惡性結節有明顯的臨床特征,例如結節大小在8毫米以上,周圍血管向病灶聚集等。磨玻璃結節型肺癌一般情況下發展很緩慢,手術窗口期較長,治愈率高。
相比快速致命的肺癌,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占據肺癌“新C位”並非突然。從臨床診斷來看,肺癌類型分布已發生了變化。“過去教科書上寫,肺鱗癌占50%,肺腺癌占20%—30%。現在疾病譜變了,國內主導的病理類型是肺腺癌。具體比例不恒定,有醫療中心報道70%以上,總體上肯定超過了50%。”王群指出,2010年後,尤其疫情後胸部CT廣泛使用,肺腺癌的檢出率大幅升高。
陳海泉團隊早在2011年就關注到了這一變化趨勢。當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開展的肺癌篩查試驗首次證實,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能發現更多早期肺癌,並顯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後,全球範圍內,基於LDCT的早期肺癌篩查工作開始不斷推進。2018年,《中國肺癌雜誌》刊發了《中國肺癌低劑量螺旋CT篩查指南》
(以下簡稱《篩查指南》),最新修訂於2023年。
LDCT開始普及後,陳海泉團隊於2013—2014年在上海市閔行區社區啟動了一項肺癌篩查工作,拿到了11000多位肺癌患者的數據。“當時國際主流流行病學結論是,肺癌患者中80%以上是吸煙者,超過60%是男性。而我們的篩查結果是女性多、不吸煙者多,這挑戰了西方學界的傳統認知,因此論文一度非常難發表。”陳海泉回憶。
另一個重要的錯位是,歐美國家篩查的是重度吸煙者和55歲以上人群,篩查出的肺癌類型主要是實性結節肺癌,早期肺癌比例約60%。而陳海泉發現,上述閔行區篩查中早期肺癌的比例為80%,其中70%都是磨玻璃結節型肺癌。
“上海多家醫院的40歲以上員工都參與了篩查,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平時身體正常的同事都查出肺癌來了。當時,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有2000多人參與,查出18例肺癌,除了一例經典的實性結節肺癌,來源於一位吸煙男性,其餘都是女性不吸煙者的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陳海泉說。
此後數年,陳海泉團隊陸續搜集了上海、山東、江蘇、廣東等多地共
6家醫院的患者數據,得出了相似的結論。2020年,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胸外科協會旗下的《胸心血管外科雜誌》,標誌著國際學界開始正視東亞人群肺癌流行病學特征的改變。王群也提到,他所在醫院近年的肺癌手術患者中,女性明顯多於男性,磨玻璃結節型肺癌患者中女性占比超過80%。
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卻很複雜。在徐興祥看來,以往認為吸煙與肺癌的強關聯,主要針對的是非小細胞癌中的肺鱗癌和小細胞癌。肺腺癌患者中很大部分一直都是不吸煙的女性,可能跟二手煙、廚房油煙等煙霧環境有關。但多位受訪者表示,這類肺癌的成因還有待更深入研究。
“總體來說,肺癌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因包括遺傳因素,例如個體直係親屬中有肺癌患者的,那麽該個體就一定程度上易感。我接診過一個患者,4代人當中有6個患有肺癌。”徐興祥說,更重要的內因是免疫功能,若近期生活壓力很大,免疫功能下降,或本身患有免疫係統疾病,那麽身體對腫瘤的監控和清除能力就會下降。而外因就是吸煙、接觸射線等誘發肺癌的行為。
王群則認為,胸部CT技術的精進與普及,將原來的“亞臨床患者”較早篩出來了。原本這些患者沒有症狀,病灶進展緩慢且伴隨終身。“在偏遠農村進行篩查,男性肺癌患者就會比女性多,經濟條件越好的地方CT做得越多,女性患者就顯現出來了。而且隨著控煙工作推進,男性作為主要煙民群體,戒煙人數更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肺癌檢出率。”
過度與不足
接受采訪時,陳海泉剛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胸部腫瘤外科大會上做過匯報。該大會由美國胸外科協會主辦,是胸部腫瘤的國際盛會。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胸外科主任大衛·瓊斯是大會主席,他在給《中國新聞周刊》的回複中表示,陳海泉團隊的數據非常難得,他相信中國的研究結論在國際上也同樣適用,目前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研究已支持這一觀點。
“全球都在期待更多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來證明篩查非傳統高危人群與不篩查相比,可以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瓊斯稱。
目前,全球肺癌篩查策略近乎統一。美國癌症協會2023年最新修訂的篩查指南劃定了高風險人群:年齡50—80歲,吸煙史超過20包年(每天吸煙包數×吸煙年數)的吸煙者,以及戒煙不足15年者。國內《篩查指南》長期借鑒這一標準。
瓊斯指出,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認識到,肺癌篩查應擴展到吸煙史和高齡等傳統標準之外。部分臨床試驗表明,家族史、種族和性別可能是肺癌篩查工作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職業暴露史、有一級親屬確診肺癌三類高風險人群。
但繼續擴展篩查範圍則遇到了阻礙。多位受訪者指出,歐美國家多年來一直難以擴展篩查範圍,主要受保險製度製約。而在中國,陳海泉則認為篩查過度與不足並存。“目前的篩查水平已能篩出大量早期肺癌患者,但醫院裏中晚期肺癌患者仍很常見。我問這些患者之前是否做過篩查,基本表示沒做。因此很多地方是有篩查條件,但篩查意識不足。”此外,陳海泉指出,在西部醫療欠發達地區,肺癌檢出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醫療水平沒跟上,醫生不認識早期肺癌。
過度篩查的現象也很常見。據陳海泉了解,部分患者手術之前平均做過3次以上的CT檢查。“有些工作單位效益好,讓員工每年無差別做CT,當成是福利。這完全是適得其反。”
在王群看來,國內《篩查指南》涵蓋了高風險人群,這一標準根據全球長周期肺癌人群統計分析得出,是經得起檢驗的。但不能說它覆蓋了所有應篩人群。理論上,肺癌篩查當然越早做越好,但篩查的部分支出由國家醫療承擔,所以存在經濟性考量。有研究表明,非高危人群做肺癌篩查,並不能顯著減少肺癌死亡率。當下,大部分臨床研究都支持50歲或40歲以上群體做篩查,未來也許可以向40歲方向擴展。但放鬆哪怕一歲,篩查人群都將大幅擴大,目前醫療資源還難以負擔。
多位受訪者表示,過早、非選擇性的篩查存在過度篩查的風險,繼而會引發過度診斷和治療,各種手術風險也隨之上升。因此,擴大篩查群體的必要性尚有爭議。
目前,肺癌篩查的最優手段仍是LDCT。陳海泉表示,對於實性結節肺癌,CT篩查總體準確率為70%—80%,而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檢測準確率可達95%以上。他建議傳統高危人群按照《篩查指南》要求,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進行篩查。
但CT檢查仍有局限性。徐興祥指出,LDCT分辨率有限,很難發現已形成的小腫瘤和結節。就算是高分辨能力的CT(如PET-CT),小結節也不容易發現。而且CT本身是形態學檢查,無法獲得結節目前的代謝狀況、癌變傾向等。因此CT隻是初篩。
與其他非病理學檢測一樣,CT檢測也會存在假陰性、假陽性的情況。徐興祥接診過一些患者,其病灶長得很像癌症病灶,代謝也很高,但是開胸手術後發現不是腫瘤,而是良性的肉芽腫。不過,這種情況在大型專科醫院出現不多。陳海泉指出,國際肺癌研究學會設定的良性率上限是15%,而他的團隊經過多年臨床實踐,上限可控製在8%左右。據陳海泉觀察,持續存在、緩慢進展的磨玻璃結節的良性率不到5%。
“‘結節焦慮’很普遍”
多位受訪者都接診過主動想要手術的結節患者。他們的病灶可能進展很慢,即使一兩年後來複查也不會有什麽變化,但一旦知道自己有結節,就會陷入健康焦慮。
早期結節性質的臨床診斷十分重要。徐興祥建議,高風險或已出現劇烈咳嗽、痰血等顯著症狀的人,應盡快前往胸外科專科醫院,由會診團隊綜合判斷結節的危險性。在確認高危結節、病灶代謝程度高、惡性可能性大的情況下,才有立即手術的必要。而《篩查指南》對大部分結節患者的建議都是隨訪治療。
“查出肺結節的患者通常都有手術的訴求,目前國內的‘結節焦慮’很普遍。”王群說。據他了解,在日本,針對1厘米以下的純磨玻璃結節,大醫院已主張隨訪為主。但還是有不少日本外科醫生仍然在為這些患者做手術,“大醫院不做小醫院做”。
王群現在仍能遇到一些4毫米以下結節的患者要求手術。這類結節稱為微小結節,臨床上不建議做鑒別診斷。《篩查指南》隻提出5—6毫米以上結節考慮隨訪。“現在不論普通CT、PET-CT還是穿刺檢查,對4毫米以下結節都沒有鑒別能力。當下共識是,醫生不能‘去幼兒園裏抓壞人’。”王群強調,這是防止過度治療和醫療資源浪費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在AI技術加持下,CT篩查能力快速提升,2—3毫米的結節也能篩查出來。王群說,想象一位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一查出有結節,肯定“嚇得要死”。即使看上去像良性,但患者稱“不開刀睡不著覺”,這種情況下,醫生隻能選擇手術。
磨玻璃結節型肺癌患者尤其容易選擇草率手術。陳海泉指出,這種肺癌被視作肺癌自然病程中的一個階段。過去的認知是,肺癌一旦發現,75%都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超過15%。但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即使不處理,5年內進展通常都很慢,很可能5—15年後才會進展為致命性疾病。
因此,對於這類患者,陳海泉團隊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此類患者經過局部切除,在不清掃淋巴結的情況下,5—10年內不複發的比例是100%,也就是能做到完全治愈。“在窗口期,隻要做手術就都能夠治愈,有些病人可能8—10年都在窗口期裏。雖然醫生沒辦法在當下去預測病人3—5年內的疾病進展,但是今年在治愈窗口期、明年就進展為致命性肺癌的案例還沒出現過。”陳海泉說。
他建議,首先,窗口期患者如果近期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職業生涯變遷等,完全可以將手術的優先級放低一點,第二年再來複查。
其次,為避免過度診斷,醫生需評估患者病程長度和預期壽命的關係。如果預期壽命很長,但疾病短期內會進展到致命的程度,則建議手術。過去,肺癌手術一般要做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如今陳海泉發現,磨玻璃結節型肺癌隻需做局部切除或者肺段切除,不需要清掃淋巴結。“手術不要往大了開。”
不過,肺癌年輕化的趨勢仍不可忽視。徐興祥接診過19歲的男性病例,陳海泉在研究中也發現過9歲的肺癌患者。青少年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檢出率正在上升。因此,在《篩查指南》規定的篩查人群之外,陳海泉建議實施“低齡、低頻”篩查策略,也就是建議非高危人群在30歲前執行一次基線篩查,如果沒有需要特殊注意的病灶,複查時間可以是5—10年,從而將身體損害和醫療資源浪費控製在最低限度。
多位受訪者指出,肺癌篩查策略的更新是一個長期過程。王群舉例稱,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把“肺原位癌”改稱為“肺腺體前驅病變”,也就是說,肺原位癌在國際上已被“廢除癌籍”,也被清出了醫保行列。但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數據仍將肺原位癌納入惡性腫瘤範疇。在王群看來,原位癌不擴散不轉移,手術治愈率100%。不複發又不轉移的癌確實沒必要再稱為癌。“我們需要做更多臨床研究,來推動更符合國情的指南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