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急又惱又無奈。他周二通過社交媒體威脅美國將不買中國食用油,以此來報複中國不買美國大豆。他寫道:“我認為,中國故意不購買我們的大豆,並給我們的大豆種植戶造成困難,這是一種經濟敵對行為。作為報複,我們正在考慮終止與中國在食用油及其他貿易領域的業務往來。例如,我們自己可以輕鬆生產食用油,無需從中國購買。”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與中國的食用油貿易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進口廢棄食用油(UCO),它們應當是中國人所說的“地溝油”,用於製造生物燃料。2024年中國廢棄食用油出口量創曆史新高,其中美國占比43%。但是這個“曆史新高”也隻有26.4億美元,老胡算了一下,攤到美國也就11.4億美元。它對於中美貿易總量來說,相當於“蒼蠅腿肉”。中國2024 年進口了128 億美元的美國大豆,這還不是曆年中最高的。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美國用於食品目的的食用油進口主要來自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和歐盟。
但是周二,特朗普又對記者說了其他話:“我們與中國的關係不錯,我認為會很好。即使不好,也沒關係。”他表示,“我們必須對中國保持謹慎。”
周二,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家具、廚櫃和木材征收新一輪關稅,但這些關稅不是專門針對中國的,與同一天開始生效的專以中國船舶為目標的“港口稅”不一樣。
特朗普的助手們這兩天也就對華貿易戰發出複雜聲音,但總基調是要和中國談,強調100%的關稅會不會實施“取決於中國”。
美國貿易代表格裏爾周二對CNBC表示,特朗普仍有可能在 11 月 1 日或更早對中國征收 100% 的關稅,“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人的行動,是他們選擇讓局勢大幅升級。”格裏爾還說,中美仍計劃舉行會晤,雖然這些計劃可能會根據形勢發展而改變。格裏爾在談到貿易爭端時說:“我們認為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還說,“你已經看到市場本周趨於穩定,因為他們意識到總統和他的團隊希望與中國合作。”
周一,在對福克斯新聞說起美國對中國稀土出口管製的“反製措施”時,美國財長貝森特提到了中國在美國的30萬留學生,但他似乎意識到說過頭了,改為朝著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多,而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太少這個方向扭過去了,稱“這嚴重失衡”。而且他似乎當時有點慌亂,把在中國有800名留學生說成了“八百千”,也就80萬,嘴瓢了,他當即做了更正。
貝森特還在采訪中指控中方加強稀土出口管製是在“對抗全世界”。不過,他說特朗普提到的100%關稅“不一定會真的發生”,美方計劃本周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期間與中方官員會談。他也提到,盡管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但兩國仍計劃本月舉行會晤。
目前美國主流媒體的評論普遍認為,中美都在為談判積累籌碼,但特朗普團隊似乎處在了下風。
《外交政策》雜誌周二以“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強硬舉動令美國措手不及”為題發表文章,認為“特朗普政府麵臨的問題是,貿易威脅對美國的傷害可能大於對中國的傷害。自特朗普今年發動貿易戰以來,中國出口商在開拓新市場方麵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上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了27%,但整體出口仍增長了8.3%。”

▲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集裝箱碼頭(圖源:新華社)
文章還說,相比之下,美國農民尚未找到新的大豆買家——而巴西生產商則可能永久性地介入中國市場,取代美國豆農。今年的情況也暴露出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節日季即將來臨,價格飆升可能會引發消費者的憤怒:在美國銷售的玩具中,73% 至 78% 是中國製造的,而聖誕節商品中,85% 至 90% 都是中國製造的。
文章還說,據報道,北京方麵有信心贏得與華盛頓的新一輪貿易衝突,而最近的這次交鋒不太可能讓中國官員改變這一看法。
“中國對稀土的壟斷將繼續嚴重製約美國的行動。美國忽視了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警告。如今,美國國防部正忙於建立價值10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儲備,如果沒有中國資源,這將難以實現,”《外交政策》說。
文章結尾說道:“(美國)更好的策略或許是聽取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的建議:韜光養晦。打破中國對稀土的控製並非不可能,但明顯的恐慌可能會促使北京趁其仍占上風時采取行動。”
美國媒體Axios周二表示,在美國雜貨店和其他地方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貿易戰的突然升級可能會加劇美國消費者的痛苦。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13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以“在最新的關稅戰中,唐納德·特朗普將先眨眼”為標題,稱“中國這次占了上風,因為他們知道特朗普的關稅威脅隻是虛張聲勢”。
威脅對中國實施報複,反製,呼籲理性解決問題,聲稱結果如何取決於中國怎麽做,並且在威脅時總是說“考慮準備怎麽做”,而不是立即生效那些措施,美方的這種對華表現綜合起來的確可以說前所未有。不知道是不是曆史真的走到了一個轉折點。中美的這場大戲越來越有看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