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表示,預計在本月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北京將恢複購買美國大豆。然而,白宮官員警告,在聯邦政府仍未重新開放的情況下,對受困農民的補貼方案將被延後。
中美 網絡照片
根據彭博社報導,川普周四在白宮對記者說,他計劃在10月底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與習近平進行會談,並將大豆議題列為優先關切,向他施加壓力,以結束中國長達數月購買美國大豆的禁令。
他說:“大豆這件事,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進展。他(習近平)有想和我討論的事,我也有要和他談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大豆。”
這場美中貿易戰對美國農業界帶來嚴重衝擊,尤其是大豆農戶首當其衝。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於今年春季停止從美國進口此一關鍵農作物,作為對川普政府祭出高額關稅的報複措施。盡管雙方達成部分貿易停火協議,中國依然將采購重心轉向巴西與阿根廷等其他出口國。
在此之前,川普政府計劃推動農業補助,原先最早將在本周公布,不過,農業部長羅琳斯(Brooke
Rollins)指出,政府暫時無法啟動對農民的援助計劃,原因在於聯邦政府仍處於資金停擺狀態。她在白宮內閣會議上表示:“我們必須先讓政府重新運作,之後才能推出一項有助於農民長期發展的重大方案。”
大豆農民正麵臨銷售市場萎縮的壓力,尤其是曾大力支持川普的農業州,因中國長期停止采購導致農產品滯銷。來自密蘇裏州的第四代農民阿諾德(Brad
Arnold)告訴美國“福克斯新聞”(FOX
News):“中國不買我們的大豆,對我們的營運與收入造成巨大影響。”他說,雖然國內有生質柴油等替代用途,但規模過小,無法彌補失去中國這個主要買家的損失。
“我們更希望的是貿易,而不是政府補助。”阿諾德強調,農民在土地與設備上的投資龐大,並非能輕易退出的產業。他說:“你不能今天不種田了,明天就改行。這是長期且沉重的財務承諾。”
根據美國大豆協會(ASA)數據,在2018年貿易戰爆發前,美國平均每年將28%的大豆出口至中國。然而該數字於2018-19年度驟降至11%,雖於疫情期間回升至31%,至2023-24年又降至22%。
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格爾特(Scott
Gerlt)指出,目前正值收成季節,年輕農民麵臨高風險,急需市場恢複或臨時援助。他警告:“如果我們現在退出市場,隻會促使南美國家繼續擴大生產,長遠來看不利美國農民。”
來自伊利諾州的農民加夫納(Scott
Gaffner)告訴美國媒體CBS,以往大多數來自他600英畝土地的大豆都銷往中國,但今年無單可接,隻能將收成暫存於穀倉等待行情回升。
“我們很焦慮,不明白為何這麽久還未解決。”他批評美中高層在西班牙會麵卻關注TikTok而非農業,“我們的收割時鍾正在滴答作響,時間不等人。”
加夫納認為,一次性補貼並非長遠之計。
“我們不想要援助,我們要的是貿易。如果中國轉向他國建立穩定供應鏈,未來即使美中關係恢複,也難以重拾市場。這對下一代而言,是個巨大的損失。”他兒子科迪(Cody)則坦言:“若我繼續務農,還得找第二份工作養家。”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拉格蘭德(Caleb
Ragland)同樣表達憂慮,他種植4,000英畝的大豆、玉米與小麥。他在雅虎財經的訪問上坦言,與中國的貿易戰正在摧毀產業,“新一季大豆銷往中國的訂單為零,這對我們產業是五級警報。”
中國過去為美國大豆最大買家,占出口總量25%。但自貿易戰起,中國轉向巴西購買,使巴西在產量與出口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