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25年10月9日13:00(北京時間19:00),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因其“在末世恐懼中仍能通過充滿力量與遠見的作品重申藝術力量”,成為新晉諾獎得主!
“得知消息後我有點意外,在2018年的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之後(諾獎)又給了一個中歐作家,但也很驚喜,因為拉斯洛得諾獎絕對是實至名歸。”翻譯家、《世界文學》原主編高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很多年前拉斯洛就來過中國,在翻譯家餘澤民家裏住了一個月。拉斯洛對中國文化,對東方文化有十分濃厚的興趣,上街采訪過無數普通中國人。他的采訪往往就兩個問題——第一,你讀過杜甫嗎?第二,你認為李白和楊貴妃是什麽關係?”
高興透露,餘澤民一直推動拉斯洛作品在中國的譯介,但在2015年的國際布克獎之前,中國出版方對拉斯洛興趣不大。“匈牙利是一個人口不到一千萬的小國,但文學潛力極大,還有納道什·彼得也非常傑出。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文學的共和國中,確實存在某種公平吧。”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
他自稱他的文字染上了一股“中國味道”
拉斯洛與中國很有緣分,他非常崇拜李白。早在1991年,他就曾以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回去後寫了一部散文體遊記《烏蘭巴托的囚徒》。按其中文譯者、翻譯家餘澤民的說法,拉斯洛在華期間得到了周到、完美的安排,“他的文字和他看到的麵孔一樣帶著笑容。”
那次旅行,讓拉斯洛從中國回來就向家人宣布:“從今天開始咱們改用筷子!”“家人聽了莫名其妙,以為他在發神經,殊不知,拉斯洛真的染上了‘病’,一場持續了多年的‘中國病’。”餘澤民有這樣的回憶,“從那之後,不管他走到哪兒,都不忘搜集與中國有關的各種書籍,關心與中國有關的消息和新聞。在外吃中餐,在家聽京劇,不管跟誰閑聊,開口閉口都離不開中國。他尤其迷戀古代中國,崇拜詩仙李白,他自稱在他的文字也染上了一股‘中國味道’。”
《仁慈的關係》
餘澤民與拉斯洛相識二十五年,1998年陪拉斯洛重訪中國,沿著李白的足跡走了10座城市。從2005年開始,餘澤民在《小說界》雜誌開設“外國新小說家”專欄,第一期介紹的就是拉斯洛,發表了其小說《茹茲的陷阱》。兩年後,餘澤民又發了拉斯洛的一篇《狂奔如斯》。
“拉斯洛迷戀中國文化,除了遊記《烏蘭巴托的囚徒》外,還寫過兩部關於中國和東方文化的書:《北山、南湖、西路、東河》和《天空下的廢墟與憂愁》,後一本書中有一篇《奶奶》,寫的就是我的母親。每次他到北京,都會住在我母親家。”餘澤民說,“他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中文版,那將是他與他推崇的中國文化的對話。”
第二位來自匈牙利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今年71歲的拉斯洛是匈牙利當代重要的作家之一,1954年生於匈牙利貝凱什州,1985年出版處女作——長篇小說《撒旦探戈》,198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仁慈的關係》,1987年移居德國柏林,1989年出版長篇小說《反抗的憂鬱》,該小說於1993年獲得德國年度文學作品獎。2004年,拉斯洛獲得匈牙利重要的文學獎項科蘇特獎,2015年被授予國際布克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匈牙利作家。
《撒旦探戈》
如今,拉斯洛成為凱爾泰斯·伊姆雷(2002年諾獎得主)之後,第二位來自匈牙利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在作家之外,拉斯洛也是一位編劇,他和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彼此十分信賴。拉斯洛的多部作品被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改編為電影,由其代表作《撒旦探戈》改編的同名電影(約8個小時)是電影不朽的經典。而貝拉所有電影劇本也都出自拉斯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