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文章來源: 印象與邏輯 於 2025-10-09 14:02:1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2008年,美國迎來了一場曆史性的選舉。那一年,一個溫文爾雅、笑容可掬的年輕書生,以“Hope and Change”(希望與改變)的口號登上世界舞台。那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隻是一句競選詩句,是一個疲憊國家的心靈慰藉。十七年後的今天,當人們回望那句話,才發現奧巴馬並非在許諾改變,而是在預告改造。他沒有欺騙美國——他隻是用八年時間,兌現了“改變美國”的承諾,隻是那種改變,悄然而徹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用兩個字母來區分曆史:B.O.(Before Obama)與 A.O.(After Obama)。這不僅是一種網絡上的戲謔,更是一種文明自省的標識。“奧前”的美國與“奧後”的美國,已是兩個國家、兩種語言、兩種信仰。在“奧前”的美國,兩黨的共識大於分歧;在“奧後”的美國,分歧吞噬了共識。在“奧前”,性別是生理事實;在“奧後”,性別成了政治選擇。在“奧前”,信仰是精神支柱;在“奧後”,信仰被視為偏見。在“奧前”,國父的雕像象征紀念;在“奧後”,它們成為懺悔的對象。在“奧前”,言論自由屬於所有人;在“奧後”,隻屬於“正確的人”。在“奧前”,總統是國家的象征;在“奧後”,總統被左派稱作“法西斯”。

奧巴馬的八年,讓“美國夢”從民族自信的象征,碎裂為身份政治的拚圖。他完成了一場靜悄悄卻深刻的文化改造——讓一個建立在清教徒信仰、家庭倫理、個人奮鬥與自由市場精神之上的國家,在短短數年間,蛻變為一個以種族、性別、福利與道德優越感為核心的新型意識形態共同體。美國依舊存在,但那個“信仰勤奮、尊重秩序、崇尚自由”的美國,已然成了舊時代的記憶。

要理解奧巴馬,必須理解小布什。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讓美國筋疲力竭,反恐時代的恐懼與倦怠使整個國家失去了信任與方向。布什政府的莽撞與傲慢,為奧巴馬鋪就了完美的舞台——一個年輕、溫和、能言善辯的候選人,成了白人良心的撫慰、少數族裔的希望。當時的知識界、媒體與精英階層幾乎全體倒向他,把他視為自由主義的化身、道德政治的新神話。那一刻,人們真切地相信,美國的民主迎來了最光輝的時刻;而事實證明,那隻是一場包裝精致、情感豐沛、邏輯空洞的意識形態營銷。

奧巴馬並非黑人英雄。他的成長、教育、性格與黑人文化的底層現實相距甚遠。他深知“種族”是一張王牌,卻無需承擔種族的痛苦。他在芝加哥的黑人政治中修煉權術,卻從未真正認同那種生活。奧巴馬既不是民權運動的延續者,也不是自由派的繼承人,而是第一個以“政治正確”為職業的總統。他代表的是“後美國”的精神:全球化、去宗教化、去邊界化。他的笑容溫柔、言辭高雅,卻在不動聲色間,重塑了美國的靈魂坐標。

奧巴馬醫保(Affordable Care Act)曾被譽為“人道主義的勝利”,實則是美國“歐洲化”的起點。從那一刻起,美國從“個人奮鬥”的社會滑入“政府供養”的陷阱。勤奮被視為特權,自力更生被看作冷酷無情,依賴反而被讚為“社會正義”。醫療開支如黑洞般吞噬聯邦財政,如今已超過軍費,約占聯邦預算的三分之一。奧巴馬醫保的本質,不是醫療改革,而是社會結構的再定義:讓勤奮者養懶漢,讓創造者為依賴者買單,讓市場競爭被平等話術所取代。他把“福利”包裝成“正義”,讓美國人第一次為依賴而驕傲,為責任而羞愧。這是美國邁向“福利國家”的第一步,也是滑向軟性社會主義的開始。

救助貧弱、追求公平、保障福利,理應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曾塑造了今日美國的同情心與正義感。然而,在追求這些理想的過程中,傳統正在被消解。家庭、信仰、文化、品格——這些支撐美國精神的美德:自律、勤勉、創業、克製與勇氣——被“平等”“關愛”“寬容”的口號逐漸取代。財富成了原罪,成功成了可疑。人們在譴責富人、呼喚救濟、慷慨布施的同時,也在用“愛的名義”窒息創造力,扼殺冒險精神,並滋養著人性深處的狹隘、偏激與傲慢。

正如蘇格蘭曆史學家亞曆山大·泰特勒爵士(Sir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兩百多年前警告的那樣:

“民主製無法成為一種行之久遠的政治製度。總有一天,公眾會發現他們可以通過投票選出讓自己從國庫中得到實惠的候選人,那時民主製就終結了。大多數選民會永遠投票給許諾從公共財政中給予他們最多好處的候選人,這就造成了民主製因鬆弛的財政政策而崩潰。”

他又指出,偉大文明的生命周期往往遵循這樣的路徑:

從奴役到信仰,從信仰到勇氣,從勇氣到自由,從自由到富足,從富足到自私,從自私到冷漠,從冷漠到依賴,從依賴到奴役。

這段話像是為當今美國量身寫就。奧巴馬的出現,正是美國由富足走向自私、由自私滑向冷漠、由冷漠墜入依賴與奴役的曆史轉折點。

與此同時,他在文化與教育領域發動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政治正確成為信條,覺醒文化(Woke Culture)成為宗教。大學課堂不再是思想的競技場,而成了思想的審判庭。教授開始自我審查,學生學會舉報異見。社交媒體變成道德法庭,電視新聞化為黨派喉舌。美國傳統的勇氣——直言不諱、理性辯論、敢於冒險——被新的恐懼所取代:怕冒犯、怕封號、怕被貼標簽。奧巴馬是第一個把“政治正確”提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總統,他開啟了一種新的信仰體係——信奉寬容,卻不容異己。

在外交上,奧巴馬主張“克製”和“多邊主義”,把退卻包裝成智慧,把猶豫描繪成理性。他讓中東陷入真空,讓俄羅斯卷土重來。他簽署伊朗核協議,撤軍伊拉克,宣稱“重返亞太”,但這些口號更像姿態,而非戰略。最諷刺的是,在一位尚無任何外交功績的總統任內,諾貝爾委員會竟將“和平獎”授予他。那一年,全球左派為之歡呼,仿佛迎來了新時代的彌賽亞;奧巴馬本人恐怕也不知道,他究竟為何獲獎。歐洲政客、媒體與學術界紛紛將他奉為信仰圖騰,連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也被多次評為“全球最美麗的女性”——這不僅是一種奉承,更是政治正確的荒誕化。奧巴馬的上台,不僅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歐洲——他讓沉睡的白左重新擁有了信仰的幻覺。

川普的出現,並不是意外,而是必然。沒有布什的戰爭,就不會有奧巴馬的贖罪;沒有奧巴馬的分裂,就不會有川普的反擊。布什讓美國疲憊,奧巴馬讓美國分裂,而川普,隻是那個決定拔掉毒根的外科醫生。奧巴馬把美國推向懸崖——一個以身份為榮、以怨恨為燃料、以福利為枷鎖的國家;川普的使命,是把它拉回來。他不是分裂的製造者,而是分裂的回聲;不是獨裁者,而是解毒劑。奧巴馬讓美國陷入政治正確的迷霧,川普隻是粗暴地掀開了帷幕。

奧巴馬當年的“Hope and Change”,如今成了一句曆史諷刺。他確實帶來了希望——隻是那希望屬於意識形態者,而非普通美國人;他確實帶來了改變——隻是那改變摧毀了美國的共同語言。他讓“山巔之城”變成了“自我懷疑的國度”,讓信仰的火焰變成了政治的煙霧,讓“自由”這個詞失去了方向。十七年過去,奧巴馬的影子仍籠罩在華盛頓、在媒體、在教育、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美國今日的每一場文化戰爭、性別爭議、種族衝突與輿論封鎖,都能追溯到那八年的起點。

曆史從不輕易下定論,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奧巴馬改變了美國。他沒有毀滅她,隻是讓她變成了另一個國家:

一個不再相信上帝,卻深信政治的國家

一個不再敬畏曆史,卻沉迷標簽的國家

一個不再追求真理,卻執著於“正確”的國家。

古羅馬的晚期,格拉古兄弟以“公民平等”“土地正義”為名,點燃了民眾的激情,卻無意間為共和國掘下墳墓。他們自以為在拯救製度,實則在削弱其靈魂——責任、自製與信仰。

奧巴馬的“希望與改變”,正是那場古老悲劇的現代回響。他以理想取代信仰,以政治改寫真理,以“善”的修辭掩蓋“權”的擴張。他曾讓人相信“希望在前”,卻讓人最終明白,希望本身,已被改寫。

而美國的未來,仍將在這被改寫的希望中掙紮,尋找重返“山巔之城”的道路。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7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美外交官戀上中共黨員女兒!違反"禁愛令"被美政府開除
"這幾款廚具"恐致鉛中毒!美FDA示警:化學物質滲入食物
10月份中美線空白航班創疫情以來新高,市場進入波動管理時代
禁止悲觀,不許"躺平":中國打擊"惡意挑動負麵情緒"賬號
從街頭乞丐到醫生:中國奇跡醫師李創業的故事




24小時討論排行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曾讓川普挨罰4.5億!紐約州檢察長詹樂霞遭起訴
親曆朝鮮:平壤私家車遍地 年輕人刷支付寶喝紮啤
川普得諾貝爾獎機率極低!BBC點出殘酷真相
她朝ICE人員吐口水 芝加哥大學教授麵臨重罪起訴
川普:中國將恢複買大豆 農民籲“要貿易 不要補貼”
永久停火!哈馬斯宣布戰爭結束 川普周日親訪中東
In-N-Out快閃到北京了!雨中排隊 人民的熱情讓人震驚
教川普加密幣還合辦公司 小兒子拜倫身價估$1.5億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斯洛:崇拜李白 讓全家改用筷子
“煙草局退休一萬九”是因為利潤多貢獻大嗎?
下嫁的公主在紐約過上中產生活 日本網友不淡定了
H1B員工年薪要多少,雇主才能“賺”回$10萬成本?
特朗普:西班牙應被逐出北約
她用爽身粉患罕見間皮瘤逝世 強生被判賠償天價
戀上中共高官之女遭解雇!臥底視頻曝 他稱“她可能是間諜”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印象與邏輯 2025-10-09 14:02:17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2008年,美國迎來了一場曆史性的選舉。那一年,一個溫文爾雅、笑容可掬的年輕書生,以“Hope and Change”(希望與改變)的口號登上世界舞台。那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隻是一句競選詩句,是一個疲憊國家的心靈慰藉。十七年後的今天,當人們回望那句話,才發現奧巴馬並非在許諾改變,而是在預告改造。他沒有欺騙美國——他隻是用八年時間,兌現了“改變美國”的承諾,隻是那種改變,悄然而徹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用兩個字母來區分曆史:B.O.(Before Obama)與 A.O.(After Obama)。這不僅是一種網絡上的戲謔,更是一種文明自省的標識。“奧前”的美國與“奧後”的美國,已是兩個國家、兩種語言、兩種信仰。在“奧前”的美國,兩黨的共識大於分歧;在“奧後”的美國,分歧吞噬了共識。在“奧前”,性別是生理事實;在“奧後”,性別成了政治選擇。在“奧前”,信仰是精神支柱;在“奧後”,信仰被視為偏見。在“奧前”,國父的雕像象征紀念;在“奧後”,它們成為懺悔的對象。在“奧前”,言論自由屬於所有人;在“奧後”,隻屬於“正確的人”。在“奧前”,總統是國家的象征;在“奧後”,總統被左派稱作“法西斯”。

奧巴馬的八年,讓“美國夢”從民族自信的象征,碎裂為身份政治的拚圖。他完成了一場靜悄悄卻深刻的文化改造——讓一個建立在清教徒信仰、家庭倫理、個人奮鬥與自由市場精神之上的國家,在短短數年間,蛻變為一個以種族、性別、福利與道德優越感為核心的新型意識形態共同體。美國依舊存在,但那個“信仰勤奮、尊重秩序、崇尚自由”的美國,已然成了舊時代的記憶。

要理解奧巴馬,必須理解小布什。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讓美國筋疲力竭,反恐時代的恐懼與倦怠使整個國家失去了信任與方向。布什政府的莽撞與傲慢,為奧巴馬鋪就了完美的舞台——一個年輕、溫和、能言善辯的候選人,成了白人良心的撫慰、少數族裔的希望。當時的知識界、媒體與精英階層幾乎全體倒向他,把他視為自由主義的化身、道德政治的新神話。那一刻,人們真切地相信,美國的民主迎來了最光輝的時刻;而事實證明,那隻是一場包裝精致、情感豐沛、邏輯空洞的意識形態營銷。

奧巴馬並非黑人英雄。他的成長、教育、性格與黑人文化的底層現實相距甚遠。他深知“種族”是一張王牌,卻無需承擔種族的痛苦。他在芝加哥的黑人政治中修煉權術,卻從未真正認同那種生活。奧巴馬既不是民權運動的延續者,也不是自由派的繼承人,而是第一個以“政治正確”為職業的總統。他代表的是“後美國”的精神:全球化、去宗教化、去邊界化。他的笑容溫柔、言辭高雅,卻在不動聲色間,重塑了美國的靈魂坐標。

奧巴馬醫保(Affordable Care Act)曾被譽為“人道主義的勝利”,實則是美國“歐洲化”的起點。從那一刻起,美國從“個人奮鬥”的社會滑入“政府供養”的陷阱。勤奮被視為特權,自力更生被看作冷酷無情,依賴反而被讚為“社會正義”。醫療開支如黑洞般吞噬聯邦財政,如今已超過軍費,約占聯邦預算的三分之一。奧巴馬醫保的本質,不是醫療改革,而是社會結構的再定義:讓勤奮者養懶漢,讓創造者為依賴者買單,讓市場競爭被平等話術所取代。他把“福利”包裝成“正義”,讓美國人第一次為依賴而驕傲,為責任而羞愧。這是美國邁向“福利國家”的第一步,也是滑向軟性社會主義的開始。

救助貧弱、追求公平、保障福利,理應是文明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曾塑造了今日美國的同情心與正義感。然而,在追求這些理想的過程中,傳統正在被消解。家庭、信仰、文化、品格——這些支撐美國精神的美德:自律、勤勉、創業、克製與勇氣——被“平等”“關愛”“寬容”的口號逐漸取代。財富成了原罪,成功成了可疑。人們在譴責富人、呼喚救濟、慷慨布施的同時,也在用“愛的名義”窒息創造力,扼殺冒險精神,並滋養著人性深處的狹隘、偏激與傲慢。

正如蘇格蘭曆史學家亞曆山大·泰特勒爵士(Sir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兩百多年前警告的那樣:

“民主製無法成為一種行之久遠的政治製度。總有一天,公眾會發現他們可以通過投票選出讓自己從國庫中得到實惠的候選人,那時民主製就終結了。大多數選民會永遠投票給許諾從公共財政中給予他們最多好處的候選人,這就造成了民主製因鬆弛的財政政策而崩潰。”

他又指出,偉大文明的生命周期往往遵循這樣的路徑:

從奴役到信仰,從信仰到勇氣,從勇氣到自由,從自由到富足,從富足到自私,從自私到冷漠,從冷漠到依賴,從依賴到奴役。

這段話像是為當今美國量身寫就。奧巴馬的出現,正是美國由富足走向自私、由自私滑向冷漠、由冷漠墜入依賴與奴役的曆史轉折點。

與此同時,他在文化與教育領域發動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政治正確成為信條,覺醒文化(Woke Culture)成為宗教。大學課堂不再是思想的競技場,而成了思想的審判庭。教授開始自我審查,學生學會舉報異見。社交媒體變成道德法庭,電視新聞化為黨派喉舌。美國傳統的勇氣——直言不諱、理性辯論、敢於冒險——被新的恐懼所取代:怕冒犯、怕封號、怕被貼標簽。奧巴馬是第一個把“政治正確”提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總統,他開啟了一種新的信仰體係——信奉寬容,卻不容異己。

在外交上,奧巴馬主張“克製”和“多邊主義”,把退卻包裝成智慧,把猶豫描繪成理性。他讓中東陷入真空,讓俄羅斯卷土重來。他簽署伊朗核協議,撤軍伊拉克,宣稱“重返亞太”,但這些口號更像姿態,而非戰略。最諷刺的是,在一位尚無任何外交功績的總統任內,諾貝爾委員會竟將“和平獎”授予他。那一年,全球左派為之歡呼,仿佛迎來了新時代的彌賽亞;奧巴馬本人恐怕也不知道,他究竟為何獲獎。歐洲政客、媒體與學術界紛紛將他奉為信仰圖騰,連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也被多次評為“全球最美麗的女性”——這不僅是一種奉承,更是政治正確的荒誕化。奧巴馬的上台,不僅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歐洲——他讓沉睡的白左重新擁有了信仰的幻覺。

川普的出現,並不是意外,而是必然。沒有布什的戰爭,就不會有奧巴馬的贖罪;沒有奧巴馬的分裂,就不會有川普的反擊。布什讓美國疲憊,奧巴馬讓美國分裂,而川普,隻是那個決定拔掉毒根的外科醫生。奧巴馬把美國推向懸崖——一個以身份為榮、以怨恨為燃料、以福利為枷鎖的國家;川普的使命,是把它拉回來。他不是分裂的製造者,而是分裂的回聲;不是獨裁者,而是解毒劑。奧巴馬讓美國陷入政治正確的迷霧,川普隻是粗暴地掀開了帷幕。

奧巴馬當年的“Hope and Change”,如今成了一句曆史諷刺。他確實帶來了希望——隻是那希望屬於意識形態者,而非普通美國人;他確實帶來了改變——隻是那改變摧毀了美國的共同語言。他讓“山巔之城”變成了“自我懷疑的國度”,讓信仰的火焰變成了政治的煙霧,讓“自由”這個詞失去了方向。十七年過去,奧巴馬的影子仍籠罩在華盛頓、在媒體、在教育、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美國今日的每一場文化戰爭、性別爭議、種族衝突與輿論封鎖,都能追溯到那八年的起點。

曆史從不輕易下定論,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奧巴馬改變了美國。他沒有毀滅她,隻是讓她變成了另一個國家:

一個不再相信上帝,卻深信政治的國家

一個不再敬畏曆史,卻沉迷標簽的國家

一個不再追求真理,卻執著於“正確”的國家。

古羅馬的晚期,格拉古兄弟以“公民平等”“土地正義”為名,點燃了民眾的激情,卻無意間為共和國掘下墳墓。他們自以為在拯救製度,實則在削弱其靈魂——責任、自製與信仰。

奧巴馬的“希望與改變”,正是那場古老悲劇的現代回響。他以理想取代信仰,以政治改寫真理,以“善”的修辭掩蓋“權”的擴張。他曾讓人相信“希望在前”,卻讓人最終明白,希望本身,已被改寫。

而美國的未來,仍將在這被改寫的希望中掙紮,尋找重返“山巔之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