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啟示錄大師:末日恐怖 天使瞪目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啟示錄大師:末日恐怖 天使瞪目

文章來源: 經濟觀察報 於 2025-10-09 13:45:4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啟示錄大師:末日恐怖 天使瞪目

文/李佩珊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然揭曉,花落高掛賠率榜多年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納霍爾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1954年出生於匈牙利東南部邊陲小鎮久洛(Gyula)的克拉斯納霍爾凱成名已久。1989年,他的小說首作《撒旦探戈》一問世即奠定了其在當代匈牙利文壇的地位,並於當年獲得德國年度圖書獎。

“在末日恐怖之中,重新申明藝術的力量。”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判詞。早在上世紀,批評家蘇珊·桑塔格就稱他為“匈牙利末日大師”。他筆下的世界常被啟示錄式的末世氛圍所籠罩:破敗的村莊、失序的城市、毀滅在即的文明景觀。他的成名作《撒旦探戈》描繪的正是一個末世般的荒原村莊——匈牙利大平原上一處偏僻聚落終日陰雨連綿,十二個窮困潦倒的村民陷於絕望與混亂之中。行騙流浪漢伊裏米亞斯突然回村,引得眾人視他為救世主般狂喜地追隨,宛如跳入一曲魔性的探戈舞步。然而,這場“救贖”最終被證明不過是魔鬼的誘騙,村民們在幻滅中走向更深的沉淪。在1989年的《反抗的憂鬱》中,一具巨鯨屍體成為引發鎮上暴動的奇異裝置,人們陷入無所適從的恐慌。

克拉斯納霍爾凱更進一步以超長句和全知視角,營造出令人窒息的末日氛圍。“每天早上六點五十二分準時趕到溪水橋車站搭乘的長途汽車,於早上七點準時將我們卸在郊區”,他的句子往往沒有明確的句讀,句內成分僅以逗號、冒號、破折號相連。英國譯者喬治·西爾蒂斯(George Szirtes)曾形象地比喻,《撒旦探戈》的段落就像“緩慢流動的熔岩,構成一條漆黑的文字長河”。

如本雅明筆下的“新天使”般,克拉斯納霍爾凱高振翅膀懸掛於末日現場,始終睜大雙眼,凝視人類災難之堆。他以俯視視角寫人性,將欲望、恐懼與驕傲織入句端,每個角色似乎都懸於災難與可能的救贖之間——他稱之為“紀律化的瘋狂”。1999年出版的《戰爭與戰爭》集中展示了他這種“敘事中的敘事”技藝,遊移不定的言說主體不斷被擠壓審視,文字本身成為他試圖闡釋的“創造空洞又填充空洞”的“空洞”本身,世界從而無限坍塌為想象的一瞬。

有趣的是,“天使”本身就是克拉斯納霍爾凱癡迷的意象。《戰爭與戰爭》的主角、地方檔案管理員科林,沉迷於一部匿名古代手稿,而這部手稿的內容,也就是小說的敘事主體,是四位“天使般的人”在古城威尼斯、哈德良長城等集人類美與智慧“高貴價值”之地經曆的種種奇遇。他在2025年的最新小說《天使從我們頭頂經過》(An Angel Passed Above Us)中,更是直接將“天使”作為小說標題。

菩薩低眉,以示見不得眾生皆苦的仁慈;但作為他筆下反複召回的意象,克拉斯納霍爾凱的天使總是降臨於末日現場,始終大瞪雙目,作為曆史廢墟中的審視裝置,逼迫個體在逼仄現實與超越性之間承受一道無法閉合的縫隙。2008年出版的《西王母下凡(筆者暫譯)》(Seiobo There Below)裏的“天使”,以“審視者”的力量潛伏在圖像、光線與注視裏,變成了讓凡俗意識瞬間破防的凝視與光芒本身。而在他的最新小說中,在戰爭這一極端現實、正在發生的末日過程中,天使的經過不是赦免,而是一種被迫承受的清醒。正如他本人所說,“啟示錄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種持續的審判”——“藝術的作用”,隻是在邊界線上讓我們承認“那的確有某種在遠處的東西”。

寫到此處,諾獎對克拉斯納霍爾凱判詞中的何謂“藝術的力量”、何謂“如何重新申明”,似乎也分明了。換句話說,克拉斯納霍爾凱的“藝術的力量”,透過他筆下“天使”的顯形,既是藝術中的靈在,也是現代性的檢察官。它不授予救贖,隻把我們放回廢墟中央,要求我們直視。他的寫作倫理中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執念,不避諱殘酷真相,也不輕易媚俗地提供慰藉。他的長句與極度延宕的語流像一束不容轉移的光,令讀者無法通過段落與句號逃逸,在持續的注視中承受意義的遲到與逼近。

但也如作家哈裏·昆茲魯(Hari Kunzru)所評價的,克拉斯納霍爾凱的敘事同樣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洪流”,以無比宏大的好奇心包容世間萬象,而這種好奇心源自他對人類終極處境的關切與對“現實的真實”的執著。克拉斯納霍爾凱無數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人類要直麵當下的現實,不應逃避於未來幻想。他認為自己堅持的是一種“無妥協的人文主義立場”,用漫長而完整的句子容納那些無法簡化的人類經驗。克拉斯納霍爾凱所“重新申明”的那種藝術力量之所以舉足輕重,正在於它所采取的形式——一種對現實深處持續觀察與批判的方式。這種寫作超越個人經驗,直指人類文明結構中的病灶。

“句號屬於上帝。”克拉斯納霍爾凱如是說。凡塵俗世中那些需要巨大勇氣才能表達的愛與痛,不可能被切割成短促的片語句讀,隻有不間斷的長句,才能承載我們這個支離破碎世界中的全部矛盾與豐富性。他選擇以一種近乎史詩的連續筆觸,來對抗現代生活碎片化、淺薄化的傾向。這正是克拉斯納霍爾凱的寫作倫理所在:以克製而徹底的講述,穿透曆史和個體記憶的迷霧,試圖尋找哪怕渺茫的真相。而在那無法閉合的縫隙之中,文學還能留下什麽?這或許正是我們每年將一個晚上的精神關注投射向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舊金山寧靜社區一家四口被發現死於家中 包括2兒童
她朝ICE人員吐口水 芝加哥大學教授麵臨重罪起訴
今年漲最多的美股板塊 不是AI不是比特幣概念股而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斯洛:崇拜李白 讓全家改用筷子
戀上中共高官之女遭解雇!臥底視頻曝 他稱“她可能是間諜”




24小時討論排行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曾讓川普挨罰4.5億!紐約州檢察長詹樂霞遭起訴
親曆朝鮮:平壤私家車遍地 年輕人刷支付寶喝紮啤
川普得諾貝爾獎機率極低!BBC點出殘酷真相
川普:中國將恢複買大豆 農民籲“要貿易 不要補貼”
永久停火!哈馬斯宣布戰爭結束 川普周日親訪中東
川普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頒了!
In-N-Out快閃到北京了!雨中排隊 人民的熱情讓人震驚
教川普加密幣還合辦公司 小兒子拜倫身價估$1.5億
美外交官戀上中共黨員女兒!違反"禁愛令"被美政府開除
特朗普亮出三板斧,驚豔全世界
下嫁的公主在紐約過上中產生活 日本網友不淡定了
禁止悲觀,不許"躺平":中國打擊"惡意挑動負麵情緒"賬號
特朗普:西班牙應被逐出北約
H1B員工年薪要多少,雇主才能“賺”回$10萬成本?
三人微信群裏聊八卦被拘留合法嗎?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啟示錄大師:末日恐怖 天使瞪目

經濟觀察報 2025-10-09 13:45:40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啟示錄大師:末日恐怖 天使瞪目

文/李佩珊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已然揭曉,花落高掛賠率榜多年的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納霍爾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1954年出生於匈牙利東南部邊陲小鎮久洛(Gyula)的克拉斯納霍爾凱成名已久。1989年,他的小說首作《撒旦探戈》一問世即奠定了其在當代匈牙利文壇的地位,並於當年獲得德國年度圖書獎。

“在末日恐怖之中,重新申明藝術的力量。”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判詞。早在上世紀,批評家蘇珊·桑塔格就稱他為“匈牙利末日大師”。他筆下的世界常被啟示錄式的末世氛圍所籠罩:破敗的村莊、失序的城市、毀滅在即的文明景觀。他的成名作《撒旦探戈》描繪的正是一個末世般的荒原村莊——匈牙利大平原上一處偏僻聚落終日陰雨連綿,十二個窮困潦倒的村民陷於絕望與混亂之中。行騙流浪漢伊裏米亞斯突然回村,引得眾人視他為救世主般狂喜地追隨,宛如跳入一曲魔性的探戈舞步。然而,這場“救贖”最終被證明不過是魔鬼的誘騙,村民們在幻滅中走向更深的沉淪。在1989年的《反抗的憂鬱》中,一具巨鯨屍體成為引發鎮上暴動的奇異裝置,人們陷入無所適從的恐慌。

克拉斯納霍爾凱更進一步以超長句和全知視角,營造出令人窒息的末日氛圍。“每天早上六點五十二分準時趕到溪水橋車站搭乘的長途汽車,於早上七點準時將我們卸在郊區”,他的句子往往沒有明確的句讀,句內成分僅以逗號、冒號、破折號相連。英國譯者喬治·西爾蒂斯(George Szirtes)曾形象地比喻,《撒旦探戈》的段落就像“緩慢流動的熔岩,構成一條漆黑的文字長河”。

如本雅明筆下的“新天使”般,克拉斯納霍爾凱高振翅膀懸掛於末日現場,始終睜大雙眼,凝視人類災難之堆。他以俯視視角寫人性,將欲望、恐懼與驕傲織入句端,每個角色似乎都懸於災難與可能的救贖之間——他稱之為“紀律化的瘋狂”。1999年出版的《戰爭與戰爭》集中展示了他這種“敘事中的敘事”技藝,遊移不定的言說主體不斷被擠壓審視,文字本身成為他試圖闡釋的“創造空洞又填充空洞”的“空洞”本身,世界從而無限坍塌為想象的一瞬。

有趣的是,“天使”本身就是克拉斯納霍爾凱癡迷的意象。《戰爭與戰爭》的主角、地方檔案管理員科林,沉迷於一部匿名古代手稿,而這部手稿的內容,也就是小說的敘事主體,是四位“天使般的人”在古城威尼斯、哈德良長城等集人類美與智慧“高貴價值”之地經曆的種種奇遇。他在2025年的最新小說《天使從我們頭頂經過》(An Angel Passed Above Us)中,更是直接將“天使”作為小說標題。

菩薩低眉,以示見不得眾生皆苦的仁慈;但作為他筆下反複召回的意象,克拉斯納霍爾凱的天使總是降臨於末日現場,始終大瞪雙目,作為曆史廢墟中的審視裝置,逼迫個體在逼仄現實與超越性之間承受一道無法閉合的縫隙。2008年出版的《西王母下凡(筆者暫譯)》(Seiobo There Below)裏的“天使”,以“審視者”的力量潛伏在圖像、光線與注視裏,變成了讓凡俗意識瞬間破防的凝視與光芒本身。而在他的最新小說中,在戰爭這一極端現實、正在發生的末日過程中,天使的經過不是赦免,而是一種被迫承受的清醒。正如他本人所說,“啟示錄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種持續的審判”——“藝術的作用”,隻是在邊界線上讓我們承認“那的確有某種在遠處的東西”。

寫到此處,諾獎對克拉斯納霍爾凱判詞中的何謂“藝術的力量”、何謂“如何重新申明”,似乎也分明了。換句話說,克拉斯納霍爾凱的“藝術的力量”,透過他筆下“天使”的顯形,既是藝術中的靈在,也是現代性的檢察官。它不授予救贖,隻把我們放回廢墟中央,要求我們直視。他的寫作倫理中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執念,不避諱殘酷真相,也不輕易媚俗地提供慰藉。他的長句與極度延宕的語流像一束不容轉移的光,令讀者無法通過段落與句號逃逸,在持續的注視中承受意義的遲到與逼近。

但也如作家哈裏·昆茲魯(Hari Kunzru)所評價的,克拉斯納霍爾凱的敘事同樣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洪流”,以無比宏大的好奇心包容世間萬象,而這種好奇心源自他對人類終極處境的關切與對“現實的真實”的執著。克拉斯納霍爾凱無數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人類要直麵當下的現實,不應逃避於未來幻想。他認為自己堅持的是一種“無妥協的人文主義立場”,用漫長而完整的句子容納那些無法簡化的人類經驗。克拉斯納霍爾凱所“重新申明”的那種藝術力量之所以舉足輕重,正在於它所采取的形式——一種對現實深處持續觀察與批判的方式。這種寫作超越個人經驗,直指人類文明結構中的病灶。

“句號屬於上帝。”克拉斯納霍爾凱如是說。凡塵俗世中那些需要巨大勇氣才能表達的愛與痛,不可能被切割成短促的片語句讀,隻有不間斷的長句,才能承載我們這個支離破碎世界中的全部矛盾與豐富性。他選擇以一種近乎史詩的連續筆觸,來對抗現代生活碎片化、淺薄化的傾向。這正是克拉斯納霍爾凱的寫作倫理所在:以克製而徹底的講述,穿透曆史和個體記憶的迷霧,試圖尋找哪怕渺茫的真相。而在那無法閉合的縫隙之中,文學還能留下什麽?這或許正是我們每年將一個晚上的精神關注投射向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