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有人帶著小孩去徒步”,珠峰東坡暴雪親曆者發聲

“有人帶著小孩去徒步”,珠峰東坡暴雪親曆者發聲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10-08 19:50:3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天氣太差了,什麽都看不見,白茫茫的一片。”10月3日,張瑜在爬珠峰東坡時拍攝的一段視頻裏這樣說。視頻中,灰黑色的岩石已經覆蓋了一層白雪。

也正因如此,張瑜和一位朋友決定原路撤返,同路的另外3人繼續前進。

暴雪發生在10月4日夜晚。第二天,有網友發布求助信息稱,西藏海拔4900餘米處的珠峰東坡營地暴雪導致近1000人被困無法下山。張瑜的3個朋友也在其中。

據報道,珠峰本次降雪是近年同期最強暴雪,能見度不足1米,加烏拉山口等關鍵路段被暴雪完全覆蓋。遊客因道路結冰被困,被迫在帳篷中避險。多個徒步隊伍滯留曉烏錯、湯湘、熱嘎等營地。下山的通道全被堵住,有人員出現失溫症狀。

10月7日晚,據央視新聞,累計已有580名徒步遊客及300餘名當地向導、犛牛工等徒步服務人員同步安全抵達曲當鎮及周邊區域。其餘的10多名徒步遊客,在攜帶食品藥品、取暖供氧設備、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縣救援力量引導幫助下,抵達前進接應點。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從定日縣消防救援人員處獲悉,此次參與珠峰東坡救援的消防力量共計110人,其中定日縣消防救援人員60人,日喀則市增援50人。

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現場的曲當邊境派出所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鄉鎮政府、消防等多部門組成的救援力量已兵分四路進入山區,目前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中。

“有人帶著小孩去徒步”,珠峰東坡暴雪親曆者發聲

10月5日 中午,徒步遊客在深雪中撤離。 圖/受訪者供圖

火爆而驚險的徒步

林滿是珠峰東坡徒步團的一名領隊,此次他們徒步的周期是7天8晚,這也是珠峰東坡大環線常規的市場線路設計。

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10月4日早晨出發的時候還是雨夾雪,到了中午開始變為鵝毛大雪。真正的問題出現在20時左右,“大雪還在持續不停地下,營地的雪當時已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了,所以大家心裏有些恐慌”。他告知隊員要準備提前出山,大家都同意了。

林滿和其他3個領隊整晚都沒有睡覺,因為需要給遊客的帳篷抖雪,把周邊的雪鏟開。“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不鏟雪抖雪,大概一個小時,帳篷就會被壓塌。”

到10月5日淩晨2時左右,林滿有些無能為力了。“那時營地的雪已有40厘米左右的厚度,帳篷被淹了很大一部分。”



10月5日早晨,暴雪後帳篷被埋。圖/受訪者供圖

張瑜說,自己應該是第一波“逃出來的”。“10月4日也有人在撤,到5日就幾乎不可能自己跑出來了,隻能靠救援。”

這是張瑜等人第一次徒步珠峰。她說,珠峰東坡並非“小白路線”,其平均海拔5000米。據報道,珠峰東坡被徒步愛好者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是無數登山愛好者此生必走的一條路線。

有戶外資深愛好者表示,與動輒五六十萬元、需要專業攀登技術的雪山登頂項目相比,珠峰東坡徒步的門檻更低。遊客隻需具備基礎體能和適當裝備,就能欣賞到雪山景色。目前市場上已形成成熟的商業服務體係,從拉薩出發的全程安排、犛牛馱運物資、營地餐飲服務到專業向導陪同,使得即使沒有豐富高原經驗的徒步者也能相對安全地完成旅程。因此,近年來徒步珠峰東坡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

多名受訪者表示,今年徒步的人數“讓人震驚”。成都悟野家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楊槐海是此次珠峰東坡徒步的一名領隊,已經有七年在國慶期間徒步珠峰東坡的經驗。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的徒步人數“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

據報道,2023年抵達珠峰東坡徒步的戶外旅遊愛好者約2000人,而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現場的一線消防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據其了解,此次被困的人數有“一千多人”。央視新聞則在10月7日晚報道,累計已有580名徒步遊客及300餘名當地向導、犛牛工等徒步服務人員安全抵達曲當鎮及周邊區域。其餘的10多名徒步遊客,在定日縣救援力量引導幫助下,抵達前進接應點。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就具體被困人員數量詢問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對方表示目前沒有相關數據,不便透露相關信息。

張瑜說,這次事件後,一些戶外圈朋友來向她了解情況時表示,此次徒步者很多都是“小白”,“甚至還有人帶著小孩一塊去”,她認為,這是因為近年來珠峰攀登的商業化把高原徒步門檻降低了。

“那麽多人在一起會讓人放鬆對天氣的警惕性,給人‘這麽多的人沒有什麽可害怕的’的錯覺。徒步者也傾向往好的方向期待天氣變化——大家經曆了三天大雨什麽也沒看到,萬一後麵天氣好轉能看到更好的風景呢?”張瑜說。

救援難題

高原反應是徒步者麵臨的主要風險。

一名正在救援現場的一線消防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次消防隊伍的主要任務為接應並轉移受困遊客,尤其因身體狀況無法自行下撤的人員。他提到,在7日淩晨,救援人員曾將一名因肺水腫而無法行動的遊客背運至安全地帶,並移交現場醫護人員。目前救援仍在上山接應過程中,現場主要困難包括海拔較高及降雪導致的道路濕滑。

得知朋友被困後,張瑜非常擔心,“大雪會把路覆蓋,如果對路不熟悉,很容易跌下崖或者走偏,而且我們9月30日進山後就一直在淋雨,裝備都濕了,大雪低溫加上潮濕容易造成失溫,非常危險”。

王小白也是此次珠峰東坡暴雪的親曆者。他表示,由於自主徒步者裝備準備通常較為充分,整體上並未出現大範圍的失溫險情,但他提到,若羽絨服、睡袋等核心保暖裝備被打濕,失溫風險將急劇增加。

王小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暴雪第二天的撤離過程中,由商業團隊、當地牧民和犛牛隊率先開路,大批被困人員從熱嘎、湯湘等營地向珠峰東坡核心觀景點措學仁瑪集結並下撤。據他觀察,救援力量包括武警、消防人員及當地牧民,其中牧民不僅幫助重裝徒步者背負行李,更在途中免費提供熱甜茶與土豆等食物補給。整個撤離過程持續至當晚。

10月6日11時,定日縣融媒體中心發文稱,此前安全抵達接應點的徒步遊客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目前,人員身體狀況良好。王小白、林滿和張瑜的朋友也都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10月7日,《中國新聞周刊》撥打了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的電話,接通時救援人員仍在山裏。該救援人員表示,上一輪下撤一直持續到10月7日4時,今天的撤離時間還要看具體情況。



10月6日夜間,救援車輛及人員在徒步出口地接應點待命。圖/受訪者供圖

為何10月暴雪?

一位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事實上,每年10月是珠峰降水較少的時期,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是登山活動的好季節。楊槐海也表示,進入10月下旬,因降雪增厚、路況複雜等,山區將進入封山期,“通常情況下10月中旬以後我們就不會進山了”。因此,10月初是珠峰徒步的最佳時間,也是最後期限。

楊槐海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帶隊徒步珠峰這麽多年來,從沒有遇到過國慶期間暴雪的情況。

登山者需要隨時觀察天氣變化。楊槐海說,他在出發前查看過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沒有明確說會有暴雪,隻是說會有雨,但是山裏天氣變化很快”。

“我們看天氣預報會精確到每小時的情況,9月30日進山的時候,我也隻是看到說有雨,但沒有預報會下這麽大的雪。”張瑜說。

上述學者也證實了高原天氣多變這一說法。“降水一般分成兩個類型,一個是大氣環流大區域的降水,通常範圍較大;另一個是小範圍的對流降水,高原天氣多變就屬於這個範疇。”對於此次珠峰東坡的極端暴雪,他認為,連續的降水、降雪不是由單因素導致,可能是對流天氣疊加大的環流造成的。

氣候多變帶來的是監測和預報難。“青藏高原可以說是我國天氣預報最不準確的地區。”上述學者表示,一方麵是因為氣候形成過程的複雜。“青藏高原主要的水汽來源分為兩支,一支是從南部飄來的印度季風,另一支是從青藏高原西北邊來的西風帶。另外,本地的降雨蒸發以後又回到大氣裏,也會形成降雨。”

另一方麵是因為下墊麵,它是整個高原氣候形成的重要部分。“目前的天氣預報模式,對於下墊麵的考慮還遠遠不足,這導致高原地區的天氣預報存在很多問題。”

此外,他還表示,近幾年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水麵擴張。“以距離珠峰較近的拉薩為例,二三十年前的時候,拉薩夜雨非常多,但白天少雨。這幾年白天已經有雨了,這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體現。”

他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異常天氣的發生頻率會增加,對於珠峰這種氣候複雜的地區,僅靠健全天氣預警係統預防此類災難是不現實的。“救援隊伍和資金保障需要很大投入,另外要做好引導工作,包括登山的人數限製和遊客自己的防範能力,否則遇到突發天氣,就會難以抵禦。”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舊金山寧靜社區一家四口被發現死於家中 包括2兒童
她朝ICE人員吐口水 芝加哥大學教授麵臨重罪起訴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斯洛:崇拜李白 讓全家改用筷子
今年漲最多的美股板塊 不是AI不是比特幣概念股而是…
88歲諾獎化學獎得主:我打破戒酒規定 開了瓶紅酒




24小時討論排行

奧巴馬後的美國——被拯救的國家,被改寫的靈魂
曾讓川普挨罰4.5億!紐約州檢察長詹樂霞遭起訴
親曆朝鮮:平壤私家車遍地 年輕人刷支付寶喝紮啤
川普得諾貝爾獎機率極低!BBC點出殘酷真相
川普:中國將恢複買大豆 農民籲“要貿易 不要補貼”
永久停火!哈馬斯宣布戰爭結束 川普周日親訪中東
美外交官戀上中共黨員女兒!違反"禁愛令"被美政府開除
In-N-Out快閃到北京了!雨中排隊 人民的熱情讓人震驚
教川普加密幣還合辦公司 小兒子拜倫身價估$1.5億
禁止悲觀,不許"躺平":中國打擊"惡意挑動負麵情緒"賬號
特朗普亮出三板斧,驚豔全世界
下嫁的公主在紐約過上中產生活 日本網友不淡定了
特朗普:西班牙應被逐出北約
“煙草局退休一萬九”是因為利潤多貢獻大嗎?
H1B員工年薪要多少,雇主才能“賺”回$10萬成本?
她用爽身粉患罕見間皮瘤逝世 強生被判賠償天價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有人帶著小孩去徒步”,珠峰東坡暴雪親曆者發聲

中國新聞周刊 2025-10-08 19:50:32

“天氣太差了,什麽都看不見,白茫茫的一片。”10月3日,張瑜在爬珠峰東坡時拍攝的一段視頻裏這樣說。視頻中,灰黑色的岩石已經覆蓋了一層白雪。

也正因如此,張瑜和一位朋友決定原路撤返,同路的另外3人繼續前進。

暴雪發生在10月4日夜晚。第二天,有網友發布求助信息稱,西藏海拔4900餘米處的珠峰東坡營地暴雪導致近1000人被困無法下山。張瑜的3個朋友也在其中。

據報道,珠峰本次降雪是近年同期最強暴雪,能見度不足1米,加烏拉山口等關鍵路段被暴雪完全覆蓋。遊客因道路結冰被困,被迫在帳篷中避險。多個徒步隊伍滯留曉烏錯、湯湘、熱嘎等營地。下山的通道全被堵住,有人員出現失溫症狀。

10月7日晚,據央視新聞,累計已有580名徒步遊客及300餘名當地向導、犛牛工等徒步服務人員同步安全抵達曲當鎮及周邊區域。其餘的10多名徒步遊客,在攜帶食品藥品、取暖供氧設備、保暖防寒衣物的定日縣救援力量引導幫助下,抵達前進接應點。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從定日縣消防救援人員處獲悉,此次參與珠峰東坡救援的消防力量共計110人,其中定日縣消防救援人員60人,日喀則市增援50人。

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現場的曲當邊境派出所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鄉鎮政府、消防等多部門組成的救援力量已兵分四路進入山區,目前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中。

“有人帶著小孩去徒步”,珠峰東坡暴雪親曆者發聲

10月5日 中午,徒步遊客在深雪中撤離。 圖/受訪者供圖

火爆而驚險的徒步

林滿是珠峰東坡徒步團的一名領隊,此次他們徒步的周期是7天8晚,這也是珠峰東坡大環線常規的市場線路設計。

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10月4日早晨出發的時候還是雨夾雪,到了中午開始變為鵝毛大雪。真正的問題出現在20時左右,“大雪還在持續不停地下,營地的雪當時已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了,所以大家心裏有些恐慌”。他告知隊員要準備提前出山,大家都同意了。

林滿和其他3個領隊整晚都沒有睡覺,因為需要給遊客的帳篷抖雪,把周邊的雪鏟開。“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不鏟雪抖雪,大概一個小時,帳篷就會被壓塌。”

到10月5日淩晨2時左右,林滿有些無能為力了。“那時營地的雪已有40厘米左右的厚度,帳篷被淹了很大一部分。”



10月5日早晨,暴雪後帳篷被埋。圖/受訪者供圖

張瑜說,自己應該是第一波“逃出來的”。“10月4日也有人在撤,到5日就幾乎不可能自己跑出來了,隻能靠救援。”

這是張瑜等人第一次徒步珠峰。她說,珠峰東坡並非“小白路線”,其平均海拔5000米。據報道,珠峰東坡被徒步愛好者譽為“世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是無數登山愛好者此生必走的一條路線。

有戶外資深愛好者表示,與動輒五六十萬元、需要專業攀登技術的雪山登頂項目相比,珠峰東坡徒步的門檻更低。遊客隻需具備基礎體能和適當裝備,就能欣賞到雪山景色。目前市場上已形成成熟的商業服務體係,從拉薩出發的全程安排、犛牛馱運物資、營地餐飲服務到專業向導陪同,使得即使沒有豐富高原經驗的徒步者也能相對安全地完成旅程。因此,近年來徒步珠峰東坡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

多名受訪者表示,今年徒步的人數“讓人震驚”。成都悟野家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楊槐海是此次珠峰東坡徒步的一名領隊,已經有七年在國慶期間徒步珠峰東坡的經驗。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的徒步人數“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

據報道,2023年抵達珠峰東坡徒步的戶外旅遊愛好者約2000人,而10月7日,一名在救援現場的一線消防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據其了解,此次被困的人數有“一千多人”。央視新聞則在10月7日晚報道,累計已有580名徒步遊客及300餘名當地向導、犛牛工等徒步服務人員安全抵達曲當鎮及周邊區域。其餘的10多名徒步遊客,在定日縣救援力量引導幫助下,抵達前進接應點。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就具體被困人員數量詢問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對方表示目前沒有相關數據,不便透露相關信息。

張瑜說,這次事件後,一些戶外圈朋友來向她了解情況時表示,此次徒步者很多都是“小白”,“甚至還有人帶著小孩一塊去”,她認為,這是因為近年來珠峰攀登的商業化把高原徒步門檻降低了。

“那麽多人在一起會讓人放鬆對天氣的警惕性,給人‘這麽多的人沒有什麽可害怕的’的錯覺。徒步者也傾向往好的方向期待天氣變化——大家經曆了三天大雨什麽也沒看到,萬一後麵天氣好轉能看到更好的風景呢?”張瑜說。

救援難題

高原反應是徒步者麵臨的主要風險。

一名正在救援現場的一線消防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次消防隊伍的主要任務為接應並轉移受困遊客,尤其因身體狀況無法自行下撤的人員。他提到,在7日淩晨,救援人員曾將一名因肺水腫而無法行動的遊客背運至安全地帶,並移交現場醫護人員。目前救援仍在上山接應過程中,現場主要困難包括海拔較高及降雪導致的道路濕滑。

得知朋友被困後,張瑜非常擔心,“大雪會把路覆蓋,如果對路不熟悉,很容易跌下崖或者走偏,而且我們9月30日進山後就一直在淋雨,裝備都濕了,大雪低溫加上潮濕容易造成失溫,非常危險”。

王小白也是此次珠峰東坡暴雪的親曆者。他表示,由於自主徒步者裝備準備通常較為充分,整體上並未出現大範圍的失溫險情,但他提到,若羽絨服、睡袋等核心保暖裝備被打濕,失溫風險將急劇增加。

王小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暴雪第二天的撤離過程中,由商業團隊、當地牧民和犛牛隊率先開路,大批被困人員從熱嘎、湯湘等營地向珠峰東坡核心觀景點措學仁瑪集結並下撤。據他觀察,救援力量包括武警、消防人員及當地牧民,其中牧民不僅幫助重裝徒步者背負行李,更在途中免費提供熱甜茶與土豆等食物補給。整個撤離過程持續至當晚。

10月6日11時,定日縣融媒體中心發文稱,此前安全抵達接應點的徒步遊客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目前,人員身體狀況良好。王小白、林滿和張瑜的朋友也都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10月7日,《中國新聞周刊》撥打了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的電話,接通時救援人員仍在山裏。該救援人員表示,上一輪下撤一直持續到10月7日4時,今天的撤離時間還要看具體情況。



10月6日夜間,救援車輛及人員在徒步出口地接應點待命。圖/受訪者供圖

為何10月暴雪?

一位研究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事實上,每年10月是珠峰降水較少的時期,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是登山活動的好季節。楊槐海也表示,進入10月下旬,因降雪增厚、路況複雜等,山區將進入封山期,“通常情況下10月中旬以後我們就不會進山了”。因此,10月初是珠峰徒步的最佳時間,也是最後期限。

楊槐海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帶隊徒步珠峰這麽多年來,從沒有遇到過國慶期間暴雪的情況。

登山者需要隨時觀察天氣變化。楊槐海說,他在出發前查看過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沒有明確說會有暴雪,隻是說會有雨,但是山裏天氣變化很快”。

“我們看天氣預報會精確到每小時的情況,9月30日進山的時候,我也隻是看到說有雨,但沒有預報會下這麽大的雪。”張瑜說。

上述學者也證實了高原天氣多變這一說法。“降水一般分成兩個類型,一個是大氣環流大區域的降水,通常範圍較大;另一個是小範圍的對流降水,高原天氣多變就屬於這個範疇。”對於此次珠峰東坡的極端暴雪,他認為,連續的降水、降雪不是由單因素導致,可能是對流天氣疊加大的環流造成的。

氣候多變帶來的是監測和預報難。“青藏高原可以說是我國天氣預報最不準確的地區。”上述學者表示,一方麵是因為氣候形成過程的複雜。“青藏高原主要的水汽來源分為兩支,一支是從南部飄來的印度季風,另一支是從青藏高原西北邊來的西風帶。另外,本地的降雨蒸發以後又回到大氣裏,也會形成降雨。”

另一方麵是因為下墊麵,它是整個高原氣候形成的重要部分。“目前的天氣預報模式,對於下墊麵的考慮還遠遠不足,這導致高原地區的天氣預報存在很多問題。”

此外,他還表示,近幾年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水麵擴張。“以距離珠峰較近的拉薩為例,二三十年前的時候,拉薩夜雨非常多,但白天少雨。這幾年白天已經有雨了,這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體現。”

他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異常天氣的發生頻率會增加,對於珠峰這種氣候複雜的地區,僅靠健全天氣預警係統預防此類災難是不現實的。“救援隊伍和資金保障需要很大投入,另外要做好引導工作,包括登山的人數限製和遊客自己的防範能力,否則遇到突發天氣,就會難以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