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退出春晚,被綜藝辭退,賈玲終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退出春晚,被綜藝辭退,賈玲終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文章來源: 藍月說影視 於 2025-09-27 01:56:3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三年前,賈玲還是春晚舞台上那個能讓全國觀眾笑出腹肌的“開心果”,三年後,她的名字卻從綜藝嘉賓名單裏徹底消失。 更讓人驚訝的是,曾經把她捧上神壇的資本,如今正悄悄撤離,有數據顯示,她的商業評級從最高的S級猛跌至B級,廣告商紛紛撤資。 這個曾經創造出54億票房神話的女導演,究竟經曆了什麽?

2024年,《熱辣滾燙》宣傳期,當賈玲摘下口罩露出瘦了100斤的臉龐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喝彩,而是恍惚。“那個圓滾滾、笑嗬嗬的賈玲去哪了?”有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坦言:“現在的她,眼神裏總帶著一股說不出的壓抑感。 ”

這種陌生感迅速蔓延。 在《王牌對王牌》第八季的官宣名單中,賈玲的名字沒有出現。 知情人士透露,節目組認為“瘦版賈玲”已經不符合原本接地氣的人設,而她的電影導演身份也讓報價翻了3倍,資本最終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就連春晚導演組也私下坦言:“賈玲的轉型讓她不再適合合家歡舞台,我們不敢賭觀眾是否接受一個嚴肅的女導演講笑話。”

更讓老粉絲感到紮心的是賈玲自己的一句話。 她在采訪中提到,過去在綜藝裏“裝瘋賣傻”不過是謀生手段,甚至用“忍辱負重”來形容曾經的喜劇表演。 這些話像一根刺,紮進了那些曾因她的幽默而開懷大笑的觀眾心裏。

賈玲為《熱辣滾燙》付出的代價遠超常人想象。 她閉關一年,每天進行高強度訓練,從200斤減到110斤。 電影殺青那天,她光著膀子吃了三十塊巧克力威化,回憶起那段日子,她說:“像過了一輩子那麽長。 ”

這場“身體革命”起初確實贏得了掌聲。電影上映後,累計票房突破34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80億次。但很快,掌聲變成了質疑。 有觀眾發現,電影內核與減肥並無本質關聯,網友調侃這是“賣電影還是賣瘦身課程? ”更有人翻出她代言的減肥產品,嘲諷其“靠身材變化撈金”。

醫學專家指出,一年內減重100斤遠超健康範圍,會導致代謝紊亂、皮膚鬆弛等問題。 2025年曝光的近照顯示,賈玲體重反彈至140斤左右,這讓“勵誌人設”陷入了更深的爭議漩渦。

2016年,賈玲創立大碗娛樂,簽約張小斐、許君聰等喜劇新星,公司一度被視為“開心麻花”的勁敵。 但《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解體,張小斐躋身一線後選擇獨立發展,其他藝人因賈玲專注電影而資源銳減。 2024年,大碗娛樂宣布解散藝人經紀業務,解散前三個月收入暴跌63%。

賈玲曾對友人感慨:“做公司要平衡太多人情世故,而我隻想純粹拍電影。 ”她的新作《轉念花開》聚焦反傳銷題材,完全摒棄了喜劇元素。 這種“斷臂求生”的背後,是她對“導演”身份的極致追求。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現實而殘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大碗娛樂2024年影視投資回報率較2021年下降42%,《熱辣滾燙》的營銷費用占比高達總預算的35%,遠超行業平均的20%。這種“重宣發輕內容”的策略,讓觀眾開始質疑創作的真實性。

賈玲的困境,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喜劇演員轉型的縮影。 她曾在采訪中吐露心聲:“食物讓我開心,最煩戴口罩。 ”但觀眾更熟悉的是那個在《王牌對王牌》裏被沈騰調侃、在春晚舞台自嘲的“胖萌喜劇人”。

清華大學一位傳播學者分析指出:“大眾對草根逆襲故事的耐受度正在降低,特別是當幕後資本運作痕跡過於明顯時,情懷敘事反而會觸發信任危機。 ”清博輿情數據顯示,針對賈玲的負麵評論中,涉及“外貌”“年齡”“婚戀狀況”的非理性攻擊占比達41%,遠超男性導演的12%。

更深刻的矛盾在於創作本身。 《熱辣滾燙》被指與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存在敘事雷同,而《轉念花開》又陷入與國產片《草木人間》的“題材撞車”爭議。 觀眾開始質疑:當勵誌成為流水線標簽,真誠還剩多少?

一位網友說得微妙:“觀眾可以接受你變,但不能接受你變‘假’。 ”當賈玲褪去喜劇外衣,試圖以導演身份重新定義自己時,她與觀眾之間那層曾經透明的情感連接,似乎蒙上了一層霧。 這場轉型中,到底是誰在拒絕誰的改變?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重慶男子6年前花116萬買房,如今55萬賣掉,還借了26萬
恒大清盤追資再獲突破,許家印前妻2.2億美元資產被凍結
和平協議擋不住?學者示警:俄最快"停戰1年內"挑戰北約
先天患亨特綜合症男孩接受首個基因治療,效果讓醫生震驚
特朗普:美方提出的烏克蘭和平方案從28點縮減至22點




24小時討論排行

賴清德稱中國目標2027武統,宣布高額國防特別預算
香港大火疑人禍?工人竹棚架旁吸煙畫麵瘋傳
中日爭端中,台灣人吃日料對高市早苗表達支持
日本研議放棄非核三原則,掀國內外安全疑慮
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嗎?
美財長證實特朗普致電習近平,重申對台立場不變
台灣因應“超高齡化” 擬放寬近親結婚 引爆倫理爭議
被曝在俄烏問題上尖銳對立,魯比奧、萬斯回應
在德國錯過登機 兩男子砸玻璃、闖安檢、攔飛機
派拉蒙將發行電影《尖峰時刻4》 成龍據稱將回歸
"我的偽證導致三人被判終身監禁"美校園槍擊案證人告白
特朗普正在考慮:是否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售先進AI芯片
特朗普稱:習近平基本同意加快采購美國商品
香港大埔火災背後:42年樓齡 曾住4643人 4成超65歲
紐約時報:中日外交爭端讓高市早苗獲得政治優勢
直擊廣州車展:被拋棄的油車重回C位,靠的是什麽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退出春晚,被綜藝辭退,賈玲終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藍月說影視 2025-09-27 01:56:35

三年前,賈玲還是春晚舞台上那個能讓全國觀眾笑出腹肌的“開心果”,三年後,她的名字卻從綜藝嘉賓名單裏徹底消失。 更讓人驚訝的是,曾經把她捧上神壇的資本,如今正悄悄撤離,有數據顯示,她的商業評級從最高的S級猛跌至B級,廣告商紛紛撤資。 這個曾經創造出54億票房神話的女導演,究竟經曆了什麽?

2024年,《熱辣滾燙》宣傳期,當賈玲摘下口罩露出瘦了100斤的臉龐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喝彩,而是恍惚。“那個圓滾滾、笑嗬嗬的賈玲去哪了?”有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坦言:“現在的她,眼神裏總帶著一股說不出的壓抑感。 ”

這種陌生感迅速蔓延。 在《王牌對王牌》第八季的官宣名單中,賈玲的名字沒有出現。 知情人士透露,節目組認為“瘦版賈玲”已經不符合原本接地氣的人設,而她的電影導演身份也讓報價翻了3倍,資本最終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就連春晚導演組也私下坦言:“賈玲的轉型讓她不再適合合家歡舞台,我們不敢賭觀眾是否接受一個嚴肅的女導演講笑話。”

更讓老粉絲感到紮心的是賈玲自己的一句話。 她在采訪中提到,過去在綜藝裏“裝瘋賣傻”不過是謀生手段,甚至用“忍辱負重”來形容曾經的喜劇表演。 這些話像一根刺,紮進了那些曾因她的幽默而開懷大笑的觀眾心裏。

賈玲為《熱辣滾燙》付出的代價遠超常人想象。 她閉關一年,每天進行高強度訓練,從200斤減到110斤。 電影殺青那天,她光著膀子吃了三十塊巧克力威化,回憶起那段日子,她說:“像過了一輩子那麽長。 ”

這場“身體革命”起初確實贏得了掌聲。電影上映後,累計票房突破34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80億次。但很快,掌聲變成了質疑。 有觀眾發現,電影內核與減肥並無本質關聯,網友調侃這是“賣電影還是賣瘦身課程? ”更有人翻出她代言的減肥產品,嘲諷其“靠身材變化撈金”。

醫學專家指出,一年內減重100斤遠超健康範圍,會導致代謝紊亂、皮膚鬆弛等問題。 2025年曝光的近照顯示,賈玲體重反彈至140斤左右,這讓“勵誌人設”陷入了更深的爭議漩渦。

2016年,賈玲創立大碗娛樂,簽約張小斐、許君聰等喜劇新星,公司一度被視為“開心麻花”的勁敵。 但《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解體,張小斐躋身一線後選擇獨立發展,其他藝人因賈玲專注電影而資源銳減。 2024年,大碗娛樂宣布解散藝人經紀業務,解散前三個月收入暴跌63%。

賈玲曾對友人感慨:“做公司要平衡太多人情世故,而我隻想純粹拍電影。 ”她的新作《轉念花開》聚焦反傳銷題材,完全摒棄了喜劇元素。 這種“斷臂求生”的背後,是她對“導演”身份的極致追求。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現實而殘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大碗娛樂2024年影視投資回報率較2021年下降42%,《熱辣滾燙》的營銷費用占比高達總預算的35%,遠超行業平均的20%。這種“重宣發輕內容”的策略,讓觀眾開始質疑創作的真實性。

賈玲的困境,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喜劇演員轉型的縮影。 她曾在采訪中吐露心聲:“食物讓我開心,最煩戴口罩。 ”但觀眾更熟悉的是那個在《王牌對王牌》裏被沈騰調侃、在春晚舞台自嘲的“胖萌喜劇人”。

清華大學一位傳播學者分析指出:“大眾對草根逆襲故事的耐受度正在降低,特別是當幕後資本運作痕跡過於明顯時,情懷敘事反而會觸發信任危機。 ”清博輿情數據顯示,針對賈玲的負麵評論中,涉及“外貌”“年齡”“婚戀狀況”的非理性攻擊占比達41%,遠超男性導演的12%。

更深刻的矛盾在於創作本身。 《熱辣滾燙》被指與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存在敘事雷同,而《轉念花開》又陷入與國產片《草木人間》的“題材撞車”爭議。 觀眾開始質疑:當勵誌成為流水線標簽,真誠還剩多少?

一位網友說得微妙:“觀眾可以接受你變,但不能接受你變‘假’。 ”當賈玲褪去喜劇外衣,試圖以導演身份重新定義自己時,她與觀眾之間那層曾經透明的情感連接,似乎蒙上了一層霧。 這場轉型中,到底是誰在拒絕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