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賈玲還是春晚舞台上那個能讓全國觀眾笑出腹肌的“開心果”,三年後,她的名字卻從綜藝嘉賓名單裏徹底消失。
更讓人驚訝的是,曾經把她捧上神壇的資本,如今正悄悄撤離,有數據顯示,她的商業評級從最高的S級猛跌至B級,廣告商紛紛撤資。
這個曾經創造出54億票房神話的女導演,究竟經曆了什麽?
2024年,《熱辣滾燙》宣傳期,當賈玲摘下口罩露出瘦了100斤的臉龐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喝彩,而是恍惚。“那個圓滾滾、笑嗬嗬的賈玲去哪了?”有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坦言:“現在的她,眼神裏總帶著一股說不出的壓抑感。
”
這種陌生感迅速蔓延。 在《王牌對王牌》第八季的官宣名單中,賈玲的名字沒有出現。
知情人士透露,節目組認為“瘦版賈玲”已經不符合原本接地氣的人設,而她的電影導演身份也讓報價翻了3倍,資本最終選擇了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就連春晚導演組也私下坦言:“賈玲的轉型讓她不再適合合家歡舞台,我們不敢賭觀眾是否接受一個嚴肅的女導演講笑話。”
更讓老粉絲感到紮心的是賈玲自己的一句話。
她在采訪中提到,過去在綜藝裏“裝瘋賣傻”不過是謀生手段,甚至用“忍辱負重”來形容曾經的喜劇表演。
這些話像一根刺,紮進了那些曾因她的幽默而開懷大笑的觀眾心裏。
賈玲為《熱辣滾燙》付出的代價遠超常人想象。 她閉關一年,每天進行高強度訓練,從200斤減到110斤。
電影殺青那天,她光著膀子吃了三十塊巧克力威化,回憶起那段日子,她說:“像過了一輩子那麽長。 ”
這場“身體革命”起初確實贏得了掌聲。電影上映後,累計票房突破34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80億次。但很快,掌聲變成了質疑。
有觀眾發現,電影內核與減肥並無本質關聯,網友調侃這是“賣電影還是賣瘦身課程?
”更有人翻出她代言的減肥產品,嘲諷其“靠身材變化撈金”。
醫學專家指出,一年內減重100斤遠超健康範圍,會導致代謝紊亂、皮膚鬆弛等問題。
2025年曝光的近照顯示,賈玲體重反彈至140斤左右,這讓“勵誌人設”陷入了更深的爭議漩渦。
2016年,賈玲創立大碗娛樂,簽約張小斐、許君聰等喜劇新星,公司一度被視為“開心麻花”的勁敵。
但《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解體,張小斐躋身一線後選擇獨立發展,其他藝人因賈玲專注電影而資源銳減。
2024年,大碗娛樂宣布解散藝人經紀業務,解散前三個月收入暴跌63%。
賈玲曾對友人感慨:“做公司要平衡太多人情世故,而我隻想純粹拍電影。 ”她的新作《轉念花開》聚焦反傳銷題材,完全摒棄了喜劇元素。
這種“斷臂求生”的背後,是她對“導演”身份的極致追求。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現實而殘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大碗娛樂2024年影視投資回報率較2021年下降42%,《熱辣滾燙》的營銷費用占比高達總預算的35%,遠超行業平均的20%。這種“重宣發輕內容”的策略,讓觀眾開始質疑創作的真實性。
賈玲的困境,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喜劇演員轉型的縮影。 她曾在采訪中吐露心聲:“食物讓我開心,最煩戴口罩。
”但觀眾更熟悉的是那個在《王牌對王牌》裏被沈騰調侃、在春晚舞台自嘲的“胖萌喜劇人”。
清華大學一位傳播學者分析指出:“大眾對草根逆襲故事的耐受度正在降低,特別是當幕後資本運作痕跡過於明顯時,情懷敘事反而會觸發信任危機。
”清博輿情數據顯示,針對賈玲的負麵評論中,涉及“外貌”“年齡”“婚戀狀況”的非理性攻擊占比達41%,遠超男性導演的12%。
更深刻的矛盾在於創作本身。
《熱辣滾燙》被指與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存在敘事雷同,而《轉念花開》又陷入與國產片《草木人間》的“題材撞車”爭議。
觀眾開始質疑:當勵誌成為流水線標簽,真誠還剩多少?
一位網友說得微妙:“觀眾可以接受你變,但不能接受你變‘假’。
”當賈玲褪去喜劇外衣,試圖以導演身份重新定義自己時,她與觀眾之間那層曾經透明的情感連接,似乎蒙上了一層霧。
這場轉型中,到底是誰在拒絕誰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