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社區內,“共享家長”正在解決人們接孩子放學的痛點。據媒體報道,武漢東湖高新區五嶺社區,通過發動社區力量,由“共享家長”輪流接送孩子,大學生誌願者輔導作業,家長下班後順路即可接回。這一模式被不少網友點讚,並呼籲全國推廣。
誌願者在校門口接學生放學(圖源:九派新聞)
其實,悄然之間,這種“共享帶娃”模式已經在全國不少地方推開——有些是鄰居好友之間的互幫互襯,體現出一種由生活現狀激發出來的“互助智慧”:在沒有老人幫襯的家庭中,“遠親不如近鄰”的老話再次展現出其在當下的“含金量”;在另一些社區中,充當“共享家長”的則是各種身份的誌願者,除了大學生,還有全職寶媽、隨遷老人,凡是能上場的帶娃力量都被集中調動起來,用於解決零散但切實的痛點。
可以說,由社區組織起來的“共享家長”,是在現有情況和既存製度之下的一種務實之舉。長期以來,“孩子放學了,可我還沒下班”,成為雙職工家庭最真實的無奈,如果遇到家裏老人身體欠佳,或者碰到突發情況,孩子放學和家長下班之間的空檔,著實難以填補。此前,還有學校出於安全考慮“建議不讓老人接送小孩”,對家長而言更可謂“痛上加痛”。
放學後,家長騎著電動自行車帶孩子回家 (圖源:新華社)
盡管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課後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學校課後服務應安排在上課日及完成國家規定課程和學校教學計劃之後,結束時間應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做好銜接。但在實踐中,有多少學校能夠提供覆蓋整個學期、時長足且質量高的課後服務,恐怕仍要打上一個問號。
育兒,對每個家庭而言,其實都是一項紮紮實實的人力資源投入。它需要調動家長大量的資金、知識、經驗、勞動,以及時間。在家庭成員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共享家長”可以說是將每個小家庭中可以支配的人力資源,放到社會層麵上來,進行集中有效的再分配。
這個過程共享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不同家長所擅長的技能、具備的品質,和多樣的性情。甚至,“共享家長”們也能夠從中獲益,比如有全職寶媽能夠在重返職場前拓展技能,退休老人的生活也不單調了,反而“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共享家長”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圖源:央廣網)
製度化地解決“接娃痛點”,其實不妨先通過這種輕量、敏捷的機製,在這種互助、交換的智慧中去實現。這種合作共擔,不僅能降低社會成員的育兒成本,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回到“集體”之中,搭把手、幫個忙,守望相助的社會氛圍也就越來越濃。
當然,接娃帶娃絕非易事。要讓“共享家長”這一模式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我們不僅要激發個體的參與熱情,更要築牢背後的支持體係——通過明確的安全責任界定、完善的社區服務保障以及有效的矛盾協調機製,為善意之舉掃清障礙,這種互助合作也才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