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啊,我真在懷疑,西貝是不是不想做了,真不想做了….
9月23日,西貝公眾號發布文章《7歲的毛毛:我以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貝了》。文章以7歲兒童毛毛的視角,講述了毛毛從2歲起開始吃西貝,媽媽因為最近的新聞不讓毛毛光顧西貝,毛毛哭著、鬧著,哪怕媽媽用玩具“誘惑”,也要遵守與西貝的“約定”,最後媽媽想通了的故事。
災難啊,真是災難…
如果用鳳學九藝去衡量,這是什麽學?這是嚶嚶學….
就是委屈了之後不直說,就在那嚶嚶嚶,還是借一個”七歲小孩“的口,還有諸多的誇張動作,比如抱著服務員阿姨的大腿哭…
我在這裏建議一下賈老板,如果這是配合不想做的”意圖“,那就沒問題,如果這是想繼續做生意而進行的公關,建議你把西貝所有的公關,全部開除….
我來告訴你,為什麽這樣的公關,會引發群嘲。
首先,這場公關從頭到尾都透著一股敷衍的
“無誠意”,像一張沒填任何有效信息的空白支票,根本無法回應公眾的質疑,更別提拿出解決問題的實際措施。
公眾之所以對西貝產生顧慮,大概率是此前的新聞觸及了消費者關心的核心問題 ——
可能是食品安全、服務爭議,或是其他關乎權益的隱患。可這篇以 7
歲孩子為主角的文章,對這些關鍵質疑避而不談,既沒有解釋問題的來龍去脈,也沒有承諾會采取哪些改進措施,比如加強食材管控、優化服務流程,甚至連一句真誠的“抱歉,讓大家擔心了”都沒有。
它隻是沉浸在自己構建的 “委屈敘事”
裏,試圖用孩子的哭鬧轉移焦點,可消費者要的不是情緒表演,而是實實在在的安全感與知情權。這種避重就輕、毫無擔當的公關,就像麵對考題隻會交白卷的學生,除了讓人失望,隻剩反感。
更讓人不適的是,這篇公關文裏滿是 “鄉願”
的虛偽和道德綁架的氣息,硬生生把一家餐飲店的存在感抬到了不該有的高度,搞得好像沒了西貝,小朋友們的味覺就無處安放,生活都要少一塊似的。
“鄉願” 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表麵迎合大眾情感,實則違背常識,西貝這波操作正是如此。它刻意塑造 “毛毛從 2 歲吃到 7
歲,沒西貝就哭鬧” 的形象,暗示自己早已成為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潛台詞仿佛是 “質疑西貝,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快樂”。
可現實是,市場上的兒童友好餐廳、美味餐食數不勝數,一家餐飲店的暫時爭議,絕不會讓孩子陷入 “味覺無依” 的困境。這種強行綁定
“孩子情感” 的做法,本質上就是道德綁架 —— 用孩子的純真當擋箭牌,逼迫公眾放下質疑,甚至產生 “是不是我太苛刻”
的自我懷疑。可大眾又不全是傻x,這種刻意煽情的綁架,隻會讓人覺得虛偽又傲慢,加戲加成這樣我也是醉了。
最後,這場公關裏的虛假成分,簡直像農村職業哭喪的婦女,聲嘶力竭地嚎啕,沒有半分發自內心的悲痛,隻剩刺耳的吵鬧。7
歲孩子的視角本應是天真、直白的,可文中 “抱著服務員阿姨大腿哭”“非西貝不吃”“堅守與西貝的約定”
等情節,誇張得脫離了正常兒童的行為邏輯。
哪個7歲孩子會對一家餐廳有如此強烈的 “執念”,甚至為了吃一頓飯和媽媽激烈對抗,還能說出 “遵守約定”
這種成人化的表述?這些情節更像是公關團隊為了煽情刻意編造的劇本,每一個細節都透著 “人工雕琢” 的痕跡。
就像哭喪者隻在乎哭聲夠不夠大,卻不在乎是否真的悲傷,西貝的公關也隻在乎情緒夠不夠濃烈,卻不在乎故事是否真實可信。這種沒有 “心”
的表演,沒有真情實感的支撐,隻會讓公眾覺得荒誕又可笑 —— 明明是想挽回口碑,卻用虛假的故事把自己推向了更尷尬的境地。
無誠意、搞綁架、滿是虛假,西貝這場公關從頭到尾都踩在了大眾的反感點上。它既沒解決問題,也沒傳遞真誠,隻靠編造的情緒故事試圖蒙混過關。這樣的公關,不引發群嘲才怪。
這就是所謂的鳳學九藝之嚶嚶學,本質是一種撒嬌。可你是個餐飲企業賣吃喝的,你撒什麽驕啊?
大公司經常發生史詩級公關災難,讓人奇怪他們的公關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嗎?
建議西貝開掉所有公關團隊,退一萬步實在不會公關,來問問我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