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悼完戶晨風,張雪峰的社交平台賬號也相繼“應聲落馬”。倆人剛好湊一對,哥倆相得益彰。
這種死因不明的症狀,在這幾年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它不像癌症,鈍刀子割肉,有一個擴散和發病的過程,身體有階梯式的感知;它更像敵敵畏,喝下去馬上人事不省,最後口吐白沫,無藥可醫。
有人猜測,張雪峰中招的原因是號稱,願意在台灣收複時槍響立馬捐贈出5000萬,煽動民粹情緒,符合近期治理對立和唱衰的清朗基本思路。
這個觀點可能性很大,但很難自圓其說。
張雪峰身份本就亦師亦商,但恐怕還差點意思,不足以效仿沈萬三,夠不上僭越的門檻。
而這次“清朗行動”發布時間,遠晚於他的表態時間。哪怕以最樸素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如果諸事都考慮倒查三十年,那隻能導致人人自危。
更何況,姑且不論真心幾何,張雪峰在官麵上的態度和立場自出發時,早已進行了明顯糾偏。評估過後,他願意選擇性投機,去放話煽動的,必然是較為正向的愛國情緒。這種政治正確,充其量是嗓門太大,正常情況下不應該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否則張維為、金燦榮之流應該一道遭遇處理。
用上排除法,再逐字對照“清朗行動”清單,大概能推測,他長期煽動高招報名,提點學科就業,可能符合要處理的“編造大師、專家等虛假身份、人設,圍繞就業、婚戀、教育等領域販賣焦慮帶貨賣課”這一措辭。
所以說發布材料要精讀、細讀,不僅要通讀大意,還要感知精神,舉一反三。這次擱互聯網上傳播不婚不育都是被打擊的對象,更何況左腳踩著就業,右腳踩著教育,手裏抓著平衡木,在紅線上下瘋狂試探的張雪峰?
張雪峰的商業模型此前提及過多次,他依托教育報考,蹚出了屬於自己的盈利路線,期間自然存在販賣焦慮的行徑。可表達內容,距離送上刑場斬立決仍有距離。

對於絕大多數升鬥小民而言,張雪峰提及的功利化教育思路具有實用價值。至少在學科報考這件事上,他沒有故意藏私,指東打西。一個推銷寒門實用主義思想,可能看不到未來,會錯誤引導大家報考土木工程,卻能清晰看明白過去,告訴大家絕不要報考新聞學。
他甚至還會告訴你,有一些特定學科已經被築起了門檻,大家都是草根出身,輕易就別涉獵這些領域。
想想,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宣揚者,能冒著膽子,公然挖文化精英階層牆角,無償給你傳遞這些信息差,本身就已經是在風險邊緣試探,甚至蒙上了某種理想主義底色。
結合戶晨風垮台來看,他們之所以能肆意跳動,是他們能審時度勢,明白紅線所在。而他們突然倒台,也正是他們認錯了紅線的位置,新秩序已經到來——大海突然漲水,臨水指望收魚獲的釣魚佬,自然第一個被卷入亂流。
可是,水不會一直漲,終究有退潮的時候。退潮以後,張雪峰還能不能回來?這次是15天,是30天,再或者一去不返,大家都不知道。
不知道水位幾何,人類隻能一次又一次靠嚐試,去摸索未可知的天威。這不僅不科學,甚至有點悲嗆。
想想公元前,鄭國的子產鑄刑鼎,破的就是刑不可知。
把規則放在明麵上,把處置原因和結論,以及申訴通道放在明麵上,對於公眾才有約束的功能,才有教化世間的意義。隻有經得起被監督審視,才能保證施行過程中自我糾偏,這是兩千年前的先輩早已經明白的道理。
最簡單的道理反而應該重複提,不然總有人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