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狂歡之後,外賣行業正式迎來“規則時刻”。
9月24日起,市場監管總局組織起草的《外賣平台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正式麵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這份文件像一份賽前說明,為即將開打的外賣大戰下半場作出規範:明確平台不應變相或者直接要求商戶分攤促銷成本;不斷完善與騎手勞動強度相匹配的勞動報酬分配機製……
就在不久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還在喊話“不要把正常的商業競爭變成個人恩怨”“企業家之間不應該變成仇人”,如今文件落地,企業家們似乎真的到了應該“坐下來聊聊”的時候了。
要知道,在這場補貼大戰中,京東、美團、淘寶三家合計投入資金超過300億元。外界迫切想得到答案:究竟誰是輸家,誰是真正的贏家?巨頭們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外賣作為一個已趨成熟的市場,為什麽在今年夏天會突然爆發激烈競爭?他們爭奪的核心究竟是什麽?補貼戰結束後,中國的外賣格局是否會被重新改寫?
更難以回避的是,這場由平台主導的外賣大戰,把上遊供應鏈、商家、騎手乃至消費者都卷入其中。大量中小商家被迫跟隨補貼,卻麵臨“訂單翻倍、利潤腰斬”的困境,最終成為資本博弈的犧牲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場外賣大戰中,巨頭們都沒有贏。
300億換來了什麽?
從各家披露的第二季度財報推算,過去三個月裏,外賣三巨頭在這場補貼大戰中的投入總額已超過300億元。其中,京東約151億元,美團約77億元,阿裏約100億元。
但很遺憾,300億燒掉,依然沒有贏家。
先看一下各家現階段的戰利情況:
美團:防守基本成功,峰值月活用戶同比增長9.5%至5.1億,7月峰值訂單量達到1.5億單,為曆史最高。
京東:秒送的日訂單峰值618期間突破2500萬單,外賣帶動新業務收入增長198.8%,季度活躍用戶同比增速超40%。
阿裏:淘寶閃購日訂單峰值1.2億單,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並拉動手淘8月DAU增長20%。
然而,燒錢的代價同樣沉重:美團整體淨利潤同比暴跌89%,京東淨利潤同比下降50.8%,阿裏淨利潤同比下降18%。
市場格局也發生了微妙變化。階段性的結果是,美團從原先超七成的市占率降至65%,京東的市場份額則從第二季度的13%降至7%,阿裏餓了麽市場份額則從競爭前的約11%-13%升至最新的28%。雖然三足鼎立,但格局並未徹底洗牌。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的訂單數據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根據美團研究院的數據表明,即時零售市場的日均單量從年初的1億單,提升至7月的2.5億單,到8月已接近3億單。這意味著,補貼確實催生了新的需求。

一個直觀的例子出現在下沉市場。原本對外賣並不敏感的寶媽和中青年群體,可能因為平台發放的大額滿減券而首次嚐試——“1分錢喝奶茶”。在私域運營的持續引導下,這部分新用戶逐漸形成對優惠券的依賴,頻繁點餐,並一步步養成“半小時送達”的消費習慣。
隨著習慣的建立,他們開始在非餐飲場景中釋放需求:臨時需要一包寶寶紙尿褲、家人擦傷後想要碘伏棉簽,都能通過外賣平台下單,而且在疊加新人優惠券後,價格甚至低於線下門店。由此,消費者被引入到“萬物皆可外賣”的新場景中,進而把米麵糧油、生活紙品、生鮮等品類納入到日常采購之中。
這場外賣大戰並不是簡單的京東和淘寶爭奪美團用戶的零和博弈,而是借由“高頻低價”的外賣市場去爭奪“低頻高潤”的即時零售市場。
蓄謀已久的戰爭:燒錢的“必要之惡”
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麽打起來的?
按照京東的邏輯,是美團率先出手。
京東長期以來以自建倉儲和物流見長,憑借“上午下單、下午送達”建立口碑。但美團閃購通過即時零售模式,以更高的履約頻次不斷切走原本屬於京東的訂單。
在今年3月一次非公開的美團閃購內部溝通會上,相關負責人曾披露過一組數據:2024年,美團閃購在3C家電類目的訂單量已接近京東全站的40%。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的訂單量甚至超過了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也超過了京東全站的40%。用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的話說,這讓某些公司“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以 iPhone 新機發售為例。過去,用戶在線購買 3C 產品的首選是京東自營店,下單後次日達即可。
但美團試圖用20分鍾的履約效率打破這一切。除了和Apple 授權專營店合作,今年美團閃購還將“國補政策”接入即時零售。據美團閃購事業部負責人透露,iPhone 17 首發當天,美團閃購的訂單量是平日數碼品類的 300 倍。
因此,這場大戰於京東而言更像是一場自衛反擊,即便不賺錢,也要守住陣地,避免核心業務被美團蠶食。
而且,京東在上線外賣業務前後,對外拋出了多項直指行業問題的說法,並配合亮出自身的對策:
美團對餐飲扣點竟然高達25%,損害了商家利益,所以京東外賣要把利潤控製在5%以下;
餐飲要想夾縫中求生存,就會出現“幽靈餐廳”,降低品質,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所以京東隻做品質外賣;
美團通過騎手外包來撇清責任,損害了騎手利益,所以京東要給招募到的28萬騎手兄弟們足額繳納五險一金。
這種姿態,頗有“替天行道”的意味。
隻是沒想到,雙方激戰正酣時,不差錢的淘寶帶著500億也下場參戰了,其APP內外賣的入口設計、頻道頁麵、營銷形式和京東高度相似,讓京東外賣業務的核心負責人郭慶忍不住調侃:“淘寶的外賣團隊確實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組織。”

(左:淘寶閃購;右:京東秒送)
淘寶和京東的目的相同:在零售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希望以“高頻”的外賣帶動“高利潤”的B2C主業,用外賣流量撬動更具想象空間的即時零售市場。
京東的算盤是:用戶點一杯咖啡我貼錢,下次買電飯煲就可能讓我賺錢。
和京東比,淘寶手裏的牌就更多了。現成的餓了麽可以嵌入淘寶,再把原來用於手淘拉新和老用戶召回的預算以12個月內補貼掉500億的形式帶來外賣用戶,這樣既搶回一部分外賣市場,又能給淘寶帶來一波新流量。
這些新增流量的直接效果,是推動淘寶廣告和CMR(客戶管理收入)增長;長遠看,外賣與站內零售交叉營銷將形成綜合收益。現有天貓超市、盒馬已經接入,未來數百萬天貓品牌的線下門店也可能加入閃購,實現即時配送。
目前看第一階段淘寶花了100億就有初步效果,也就是說,隻要虧的不是太離譜,阿裏賬麵上趴著的6000億現金都可以支撐淘寶閃購持續“飽和式”燒錢。
補貼燒錢真的能刺激出新的消費習慣嗎?答案是肯定的。想想當年的打車大戰就知道了,燒錢補貼簡單粗暴卻有奇效。
2014年,滴滴和快滴的補貼大戰,高峰時四個月燒掉了20多億資金;2015年,滴滴和Uber鏖戰,Uber中國半年內燒掉15億美元。幾家平台超過 200億元的補貼燒進去,直接把打車這種小眾服務刺激成為大眾主流的出行方式,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99.9億元漲到了2024年的3883億元。
但區別在於,當年是將出行的小市場催熟成大市場;如今外賣大戰本質是引流,將成熟外賣市場的流量引向更有想象力的即時零售。

據申萬宏源測算,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發展潛力巨大,預計2024-2029年將以年均複合10%的增速增長至3.8萬億元。
“尤其是生鮮日百、服裝電器等品類提升空間較大,因為超六成消費者願意在提升便利性上增加花費”,申萬宏源現代服務業研究部首席分析師趙令伊認為,“成熟的履約網絡和高效的配送使得溢價在用戶可承受的範圍。”
如此龐大的市場擺在眼前,巨頭們才願意不惜代價下注。燒錢,成了這場博弈中“必要之惡”。
除了燒錢,還能怎麽“卷”?
社交平台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美團有難,八方點讚。”
商家抱怨平台抽傭過高,騎手則質疑自身權益缺乏保障。用劉強東的話說就是,“平台把產業的利潤全卷走是不對的。”長期以來,“天下苦美團久矣”的情緒在產業鏈中普遍存在。
表麵上,美團依托密集的閃電倉、數量領先的騎手和商家資源,築起了堅固的護城河。但這種優勢同樣意味著高成本和高壓力,一旦競爭加劇,護城河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沉重負擔。財報已給出警示:在京東、淘寶的衝擊下,美團淨利潤在三個月內下滑89%,護城河顯得“虛”而不穩。
但“虛”不代表“弱”,畢竟美團在當年百團大戰中就已經證明了自己打長期消耗戰的能力。從數據上來看,目前美團超5億的月活底盤依然穩固。
短期內,京東和淘寶難以撼動格局。真正的看點在於,美團如何打好防守戰,如何“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核心業務。畢竟,外賣是美團最大的單一收入來源,一旦失守,將牽一發而動全身。
為此,美團近期頻頻出招:針對商家推出更靈活的“階梯式傭金”,為騎手增加專項補貼,並承諾年底前全麵取消“超時罰款”。這是其見招拆招的直接回應。
然而,300億元投入後,勝負仍未分曉。如此巨大的沉沒成本,已不是單方麵想要休戰就能決定的。直至市場監管總局對三大平台的一紙約談,戰火才暫時偃旗息鼓。
所以留給三大平台掌舵人的思考題是:當燒錢時代過去,平台如何在更長遠的未來贏得戰爭?
劉強東在9月品酒會上說,“企業都要向上卷,別往下卷”。
對美團而言,“向上卷”意味著繼續穩住品類拓展、1400萬中小商家資源以及閃電倉模式所帶來的供給端優勢,以規模效應和履約效率守住存量市場。
京東和淘寶的打法,則是從對外部用戶的“補貼戰”轉向內部協同的“效率戰”。
京東的王牌依舊是物流。在下沉市場,京東的覆蓋優勢尤為明顯。以筆者在成稿時的體驗為例,6公裏外的茶飲訂單,隻有京東秒送能夠完成,美團和淘寶的服務尚未覆蓋。
和美團打法一個更大的不同是,京東上線了自營餐飲項目“七鮮小廚”,在品質餐飲的賽道提升差異化競爭的效率。
淘寶一貫的作風是高舉高打,畢竟現金流充裕,完全可以實現用規模換效率。蔣凡在財報電話會裏就說,下一步是繼續擴大市場份額之後再來提高運力效率,拉平初期的運力投入,同時提升客單價,把外賣的“燒錢”轉換成交叉營銷的“賺錢”。更重要的是,淘係生態的引流也將成為重要護城河,88VIP會員體係鏈接起淘天、淘寶閃購、餓了麽、飛豬、釘釘等眾多應用,流量聚合下協同效應將大幅提升經營效率。
總之,京東和淘寶的入局更像是一場外賣領域的鯰魚效應,上下遊產業鏈都會產生深刻的變革,優勢明顯,弊端也已顯露雛形。
首先是政策層麵對行業的規範。一直以來,困在算法裏的騎手和保障的缺失都是老大難的問題。趙令伊認為,未來三家平台會更重視騎手生態的改善,將在社保繳納、高溫補貼、健全反饋機製等方麵進行大規模投入,加速民生問題的解決。
其次是產業鏈的利益再分配。外賣大戰幫助上遊供應鏈清理庫存,騎手收入逐步提升,用戶獲得更多選擇。但商家麵對的卻是單量激增後的“賠本賺吆喝。”嘉和一品董事長就公開痛斥外賣補貼大戰,“這是對商家的血腥掠奪。”
美團研究院數據也顯示,今年夏天的幾輪價格戰、補貼戰結束,給中小商戶群體造成實際收入減少不止15%。
以某茶飲店6月份營業額21萬為例,除去商家需要承擔的補貼部分和平台扣點7萬元,實收隻有13.8萬,再除去9萬的原材料、2.1萬的房租、3萬的員工工資後虧損3千元,再刨掉水電雜費的成本,一個月差不多要虧損近萬元。但在外賣大戰前,門店淡季就有近萬的淨利潤。
外賣大戰讓線下堂食沒有人,外賣不掙錢,最終商家成為炮灰,尤其是優勢地段的旺鋪。可如果不參與外賣大戰,商家仍需支付房租水電和員工工資等固定支出,虧損隻會更多。如果商家的經營模式不作出調整,未來線下餐飲門店極有可能橫屍遍野。
結語:
這場耗資300億的資本鬧劇絕對不是中國商業史上的最後一場補貼戰爭。巨頭們都沒有贏,雖然真金白銀刺激了市場,卻也暴露了依賴補貼的脆弱性。
當監管叫停無序競爭,戰役必須從粗暴的流量搶奪,轉向更深層的效率與生態較量——美團的履約網絡、京東的物流和下沉市場、淘寶的流量協同,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競爭力。
戰爭從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