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9月25日,美國司法部正式對聯邦調查局(FBI)前局長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提起訴訟。根據華盛頓一家聯邦大陪審團公布的起訴書,科米麵臨兩項刑事指控:
向國會作出虛假陳述和妨礙國會程序。
此次起訴的法律核心,源於科米在2020年9月向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提供證詞時,被指控他在是否曾授權FBI內部人員向媒體泄露有關希拉裏·克林頓“郵件門”或特朗普“通俄門”調查信息的問題上撒了謊。
然而,這起訴訟的背景遠比指控本身更為複雜。
就在幾天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開發出呼籲,敦促司法部對其長期以來包括科米在內的政治對手,采取起訴行動。隨後,此案的前任檢察官因拒絕起訴而被迫離職,特朗普迅速任命了自己的一位前私人律師接任,並在短時間內推動了大陪審團的投票。
消息公布後,科米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堅稱自己無罪,並表示“多年來,我和家人都知道,敢於對抗特朗普會有代價……我們不會屈膝而活。”“我的心為司法部感到破碎,但我對聯邦司法係統充滿信心……讓我們法庭上見。”
這究竟是一場遲來的正義,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清算?《今日特讀》為您深入解讀。

外媒觀察:暗示特朗普利用總統權力,對“宿敵”進行最終清算
科米的起訴書一經公布,便在全球媒體界引發地震。各家媒體的分析均超越了案件本身,而是普遍將其置於特朗普與美國“深層政府”長期鬥爭的語境之下,指出其對美國司法獨立性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深遠影響。

一場“雖遲但到”的政治複仇,還是艱難的司法正義?
多家媒體不約而同地將焦點對準了起訴背後強烈的政治幹預色彩。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詳細披露了此案幕後的“換帥”風波。報道指出,負責此案的前任聯邦檢察官埃裏克·西伯特(Erik S. Siebert)因認為證據不足以定罪科米,而拒絕提起訴訟。然而,在來自特朗普政府的巨大壓力下,西伯特於上周被迫辭職。接替他的,則是特朗普的前私人律師、缺乏檢察經驗的白宮助理林賽·哈利根(Lindsey Halligan)。這一戲劇性的人事變動,讓外界普遍質疑起訴的動機是否純粹。(相關報道:華盛頓郵報 | 特朗普施壓起訴政敵之際,前FBI局長詹姆斯·科米遭正式起訴)

該報還指出,即便是在哈利根上任後,其辦公室內的多名資深檢察官也對證據的可靠性提出了嚴重關切,但最終她還是選擇將案件提交給大陪審團。
《衛報》的分析則更加直白,其認為特朗普長期以來毫不掩飾地公開表達對科米的憎惡,並反複要求將其送進監獄,這使得檢察官未來將極難說服陪審團,相信此案的提起完全是出於法律而非政治報複。(相關報道:衛報 | 深度分析:詹姆斯·科米如何一步步成為特朗普的頭號公敵)

避開“通俄門”,國會證詞到底說了什麽?
與外界預期不同,此次起訴巧妙地避開了案情複雜且極具爭議的“通俄門”調查本身。
美聯社分析稱,這份僅有兩項罪名的起訴書,內容相當“稀疏”。它指控科米在2020年向國會作證時,就“是否曾授權FBI內部人員向媒體匿名泄露有關特朗普或希拉裏·克林頓調查的信息”這一問題上撒了謊。值得注意的是,《華盛頓郵報》提到,檢方原本試圖提出第三項指控,但被大陪審團駁回。(相關報道:美聯社 | 在特朗普施壓起訴宿敵之後,前FBI局長詹姆斯·科米遭正式起訴美聯社 | 深度解析:特朗普與科米的漫長恩怨,如何最終走向一紙訴狀?)
這些細節或許暗示,即使在檢方極力推動下,相關證據也未能完全說服大陪審團。這種“精準打擊”式的訴訟策略,一方麵降低了檢方的舉證難度,另一方麵也使其看起來更像是在尋找一個能夠將科米定罪的“技術性”突破口。而這一起訴過程的混亂與倉促,也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檢方迫於政治壓力而“強行”推進案件的印象。

從“忠誠”考驗到“叛國”指控,一部個人恩怨的編年史
美聯社(AP)則將這起訴訟定位為特朗普與科米之間長達數年緊張關係的“最新篇章”。其在報道中,使用長篇回顧了兩人從盟友到死敵的演變過程,為讀者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恩怨時間線。
二人關係破裂的起點始於2017年初,特朗普在與科米的私人會麵中,要求時任FBI局長的他宣誓“效忠”,並要求他放棄對前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的調查,但均遭到科米拒絕。數月後,科米在公開證實FBI正在調查特朗普競選團隊的“通俄門”事件後,被特朗普閃電解職。
被解雇後的科米並未沉默。他通過朋友向媒體泄露了自己與特朗普的談話備忘錄,並於2018年出版了回憶錄《更高的忠誠》,將特朗普描繪成一個“與事實脫節”、“如同黑手黨老大”的非道德領袖。
作為回應,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對科米展開了長達數年的猛烈攻擊,稱其為“不誠實的黏液球”,甚至指控他犯有“叛國罪”。美聯社指出,雖然科米在此前的多項內部調查中受到過批評,但直到此次起訴前,沒有任何檢察官認為有足夠理由對他提起刑事訴訟。
這篇報道暗示,此次起訴更像是特朗普利用總統權力,對自己“宿敵”的最終清算。

曆史的回旋鏢?科米的角色反轉與2016年大選的幽靈
此外,這起事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反諷意味,一記曆史的回旋鏢從2016年而來,正中當下法庭上這起混亂訴訟的眉心。
《衛報》評論稱,此案最大的諷刺之一在於,科米本人在2016年大選中的爭議性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為特朗普的勝選鋪平了道路。
當年,作為FBI局長,科米先是公開批評希拉裏·克林頓使用私人郵件服務器的行為“極其粗心”,隨後又在選舉日的前幾天,突然宣布重啟對“郵件門”的調查。這兩次幹預重創了希拉裏的選情,被認為是幫助特朗普意外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報道還重提了2016年總統辯論中的經典一幕:當希拉裏說“一個像唐納德·特朗普這樣性情的人沒有執掌我們國家的法律,真是太好了”時,特朗普脫口而出:“因為那樣你就會進監獄了。”《衛報》認為,九年後,特朗普似乎正在將當年的這句競選口號,實踐在曾經間接幫助過自己的科米身上。
Axios也回顧了這段曆史,強調特朗普在2016年曾對科米重啟調查的決定表示“尊重”,但當FBI的調查對象轉向自己時,他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這種前後矛盾的態度,一覽無遺地揭示了特朗普將司法工具完全服務於個人政治利益的行事邏輯。

法律與政治的角力:一場艱難的定罪之戰
綜合各方信息,媒體普遍認為,即使成功起訴,檢方想將科米定罪也麵臨重重挑戰。
可以預料的是,辯方律師幾乎肯定會將“政治迫害”作為核心辯護策略。從檢察官的離奇更換,到特朗普總統本人的公開言論,都為這一策略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同時,《華盛頓郵報》詳述了起訴過程中的混亂場麵,包括法官對檢方同時提交兩份內容不一致的起訴書感到“困惑”,以及科米的女婿——同在弗吉尼亞東區擔任聯邦助理檢察官的特洛伊·愛德華茲(Troy A. Edwards Jr.)——在嶽父被起訴後憤而辭職。這些程序上的不規範,都可能成為辯方攻擊的重點。
這場即將到來的法庭對決,無疑將是法律程序與政治敘事的一場激烈碰撞。

結語展望:動用司法清算政治對手,可能成為潛在常態?
對詹姆斯·科米的起訴,遠非一個孤立的法律事件。
它不僅象征著特朗普與美國“深層政府”長期博弈的延續,也映射出個人恩怨與政治權力的複雜交織,更嚴重的是——
其折射出了司法體係中立性麵臨的潛在侵蝕。
外媒的觀察普遍指向一個核心擔憂:
當司法部被懷疑成為服務於總統個人意願的工具時,其公信力將蕩然無存。
案件的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科米的辯護團隊極可能利用程序細節和證據問題,將審理拖入漫長的拉鋸戰,力圖向公眾和陪審團證明這是一場源自白宮的政治報複,而非公正的法律追訴。

而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整個審判過程都會成為政治極化的新燃料,被兩黨反複利用進行攻訐,進一步削弱社會共識,加深民眾對政府機構的不信任感。
與此同時,更深遠的影響或許在於,這一案件可能打開一扇危險的潘多拉之門,為未來政治操作提供先例,使得動用國家司法機器清算前任官員或政治對手成為潛在常態。
一旦這種趨勢固化,美國的政治生態和權力交接的穩定性都將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無論結局如何,科米案都已在美國的法政史上刻下了深刻的一筆。
它提出的核心問題振聾發聵,且至今無解。
那麽在你看來,美國社會是否還有能力遏製這種“政治報複”的蔓延,還是說一個“贏者通吃、敗者入獄”的時代已經無可避免地到來了?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並點擊關注,與《今日特讀》欄目共同追蹤特朗普引發的權利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