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以遠超其他國家的速度製造和安裝工業機器人,美國則遠遠落後,位居第三,這使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已經擁有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據麵向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的非營利行業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周四發布的報告,去年中國工廠運行的機器人數量超過200萬台。報告還稱,中國工廠去年新安裝了近30萬台機器人,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美國工廠安裝的機器人為3.4萬台。
在中國工廠加大機器人運用的同時,其機器人製造能力也在提升。政府運用公共資金和政策指令來鼓勵中國企業成為機器人以及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領軍者。
在全球範圍內,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對製造業產生日益重要且具顛覆性的作用。工業機器人適用範圍廣泛,從焊接汽車零部件的機械臂到將箱子吊到傳送帶上的機械爪。隨著這種技術幫助工廠提高效率,一些工廠需要的工人數量正在減少,其他員工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十年裏,中國開始了大規模行動,在工廠推廣機器人,成為機器人的製造大國,並把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結合到機器人行業中來。
科技研究公司Omdia的首席分析師蘇連傑表示,中國的企業已從國家層麵的大力推動中受益,這與中國的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方式完全一樣。
“這並非偶然,”蘇連傑說。“中國的企業在這方麵投資已有多年。”
中國讓自己成為世界製造業強國努力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大力推動工廠自動化。自2017年以來,中國工廠每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超過15萬台。與此同時,製造業的產出也在大幅增長。截至今年年初,中國工廠生產的製成品已占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超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及英國的總和。
中國之後的四個使用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以及德國。與上年相比,這四個國家安裝的機器人數量去年都有所下降。其中日本安裝了4.4萬台機器人。
2015年,中國政府把提升本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全球競爭力作為《中國製造2025》運動的一項首要任務,以減少先進製成品的進口。
重點行業幾乎可以無限製地從國有銀行獲得低利率貸款,並在收購外國競爭對手上得到幫助,享有政府的直接注資或其他方式的扶持。2021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一項全國性的詳細戰略推廣使用機器人。
“大家能看到這項戰略多麽有效;缺乏戰略的國家始終處於劣勢,”機器人聯合會秘書長蘇珊娜·比勒說。
該聯合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機器人製造業占的份額去年上升到了33%,高於2023年的25%。此前領先的日本在全球市場占比已從2023年的38%下降到了去年的29%。
直到去年之前,中國工廠安裝的進口機器人數量仍多於國產機器人。但中國去年安裝的機器人中有近60%是國產的。
總體而言,中國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數量是美國的五倍。
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不包括人形機器人,這種有兩條腿的機器人目前大部分仍處於實驗階段。但中國政府的扶持已帶動了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的蓬勃發展,形成了一個生產機器人專用部件(例如電動關節)的配套產業生態係統。
總部設在技術熱點城市杭州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曾在本月早些時候表示,有計劃在今年年底前上市。宇樹科技生產的最新型號人形機器人起價3.99萬元,比行業領軍者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機器人的售價低得多。
盡管如此,中國公司在製造人形機器人的一些關鍵部件(包括某些傳感器和半導體)方麵仍落後於外國競爭對手,Omdia的蘇連傑說道。
許多部件的頂級產品仍在德國和日本等長期在機器人製造業領先的國家生產,他說。
“如果你要組裝一個真正頂尖的人形機器人的話,它幾乎完全不是中國製造的,”蘇連傑說。“它也許會用一兩個中國部件,但總的來說,整個係統會是很國際化的。”
但就工業機器人而言,中國擁有眾多優勢。它有大量能安裝機器人的熟練電工和專業計算機程序員。但就連中國也有機器人安裝專家短缺的問題,他們的年薪飆升至近43萬元。
此外,中國的人工智能行業高度聚焦於運用這項新技術來追蹤和優化工廠設備性能的各個環節。
中國企業“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迅速介入,判斷哪些機器運行良好,哪些機器略有不足”,在上海從事自動化行業供應鏈研究的顧問卡梅倫·約翰遜說。他還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人們還沒有把人工智能視為一個製造業工具,至少目前還沒有,不像中國人正在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