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1.6億的騙局背後:名校天才如何騙過華爾街

1.6億的騙局背後:名校天才如何騙過華爾街

文章來源: 深網 於 2025-09-24 04:13:0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6億的騙局背後:名校天才如何騙過華爾街

​​​​​​​

曾經的清華高材生,如今卻淪為美國在逃嫌犯。2025年9月1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美國司法部同時對Two Sigma前量化研究員吳艦提起民事與刑事雙重訴訟。SEC在民事訴訟中要求追繳其非法獲利、處以罰金,並尋求對其施加終身行業禁入處罰。

司法部方麵則指控吳艦涉嫌電信欺詐、證券欺詐及洗錢等多項罪名,若罪名成立,每項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

整起事件源於吳艦在小紅書平台上發布的一則“炫富帖”。2023年1月,他發文稱“發一個不敢發朋友圈的炫耀帖,工作五年已經賺到了剛畢業時候想不到的數字……”,並附上一張薪資截圖,顯示其2022年收入高達2350萬美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為往年收入的近十倍。

這條起初被公眾質疑真實性的帖子,最終以另一種方式被證實。數月後,Two Sigma發布聲明稱,有員工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私自修改公司交易模型,導致客戶損失至少1.65億美元,而該員工卻借此騙取了巨額績效獎金。經後續核實,該員工正是吳艦。

吳艦曾以競賽第一名保送清華大學,後於康奈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一度被視為學術精英、母校榮耀。然而十餘年後,這位昔日的“模範生”卻徹底走向反麵,以涉嫌重大金融犯罪、被通緝在逃的身份重回公眾視野。

據紐約檢察官透露,吳艦目前尚未歸案,已被列為在逃人員。而早在2023年11月,亞洲金融(AsiaFinance)曾援引消息稱,吳艦已潛逃回中國,並計劃在上海繼續從事量化金融相關工作。

精密騙局,十四次篡改

Two Sigma是美國華爾街知名的量化對衝基金,由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戴維·西格爾(David Siegel)於2001年聯合創立,兩人均曾受業於量化投資先驅大衛·肖(D.E. Shaw)。公司名稱中的“Sigma”取自希臘字母σ(代表標準差/波動性)和Σ(代表求和),寓意通過疊加多個低相關性預測信號以提升收益穩定性。

Two Sigma將投資視為一門精密科學,其核心理念是:借助複雜數學模型生成證券價格預測與交易信號,並依據模型輸出為其谘詢客戶執行買賣決策。因此,模型構成Two Sigma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公司內部對模型開發有明確規定:每個新模型必須與現有模型保持足夠低的關聯性(即“去相關性”),以確保其產生獨到的預測,從而形成互補效應,而非簡單重複。

起訴書顯示,吳艦正是在“去相關性參數”上實施了舞弊。其操作主要分為三步:

首先,在模型報批階段,他提交的模型參數符合公司規定的去相關性要求,從而順利通過審核並納入公司預測庫;審批通過後,模型及參數會被存入中央參數管理係統(celFS),吳艦被指控在係統中私自調低相關性參數,導致模型預測與現有模型高度重疊;關鍵在於,這一篡改行為對公司及審批委員會是隱蔽的,因其僅能審查提交版本,而非實際運行版本。

華爾街量化分析師吳青向筆者舉例說明:這好比員工向公司提交一份“新策略”並獲得認可,領導認為“該策略與現有策略差異明顯,能創造新收益點”;但審批通過後,該員工卻暗中將關鍵參數調整為與現有策略幾乎一致。此舉的“好處”在於,當原有策略盈利時,“新”策略也同步盈利,使其業績表現突出;弊端則在於,公司與客戶本意是分散風險,結果卻導致風險頭寸高度集中,造成風險疊加放大。

2021至2023年間,吳艦通過上述手法累計篡改多達14個模型。其欺騙手段極為隱蔽:例如將參數從0.00661221改為0.0000661221,僅通過前置兩個零,便將數值降至原值的1/100,細微改動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



公司因而誤判其模型持續盈利能力,進而放大交易規模,最終導致客戶資產損失達1.65億美元。頗具諷刺的是,公司自有資金反而因此獲利4.5億美元。

2022年底,吳艦以模型表現優異為由,要求大幅漲薪。公司基於其“業績”最終授予其約2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的年度獎金。據吳青介紹,量化機構薪酬通常由基本工資、獎金和分紅構成,後兩者是拉開收入差距的關鍵。“數千萬美元的獎金極為罕見,貝萊德CEO的年收入也僅在2300萬美元左右,而一名工作十年的前台量化研究員年薪普遍在6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

獎金到手後,吳艦在紐約曼哈頓東95街200號的9A公寓購置了一處價值逾600萬美元的豪宅。該筆消費也成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其“洗錢”的關鍵證據。

目前,Two Sigma已取消吳艦2021年和2022年共計800萬美元的績效獎金,但尚未追回其在此期間獲得的1780萬美元現金獎勵。公司已於2024年將吳艦解雇,並向客戶賠償了1.65億美元損失。

炫富截圖,東窗事發

在模型修改問題曝光之前,吳艦的人生可謂“一路開掛”。

2006年,他同時斬獲全國物理競賽和數學聯賽省級一等獎,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隨後赴美留學,2013年進入知名藤校康奈爾大學,於2017年獲得運籌學與信息工程博士學位。學業順利之外,他的職業道路也展現出眾潛力。

2018年博士畢業後,吳艦加入全球頂尖量化對衝基金Two Sigma,擔任量化研究員。在職期間屢獲晉升:2021年升任量化研究副總裁,2023年進一步晉升為量化研究高級副總裁。從普通研究員升至高級副總裁,他僅用了不到五年時間。

然而,這條順遂的道路很快出現裂痕,起因與一張截圖密切相關。

2023年1月,吳艦在小紅書平台發布個人薪資截圖,顯示其年收入從2018年的38.5萬美元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2350萬美元。僅2022年一年的薪酬,就超過此前數年收入總和的三倍。



他在發文中坦言,“心態還太年輕,想找個沒人認識的地方偷偷炫耀”,並表示即便被同事認出,“也覺得不必過於在意”。

當時的他未曾料到,這張截圖會輾轉傳至萬裏之外的Two Sigma高層,並最終成為對其調查的關鍵證據。起訴書顯示,公司因發現該匿名高薪帖文,啟動了對吳艦所負責模型的內部審查。

Two Sigma在起訴書中稱,麵對質詢時,吳艦並未坦白,反而將模型異常歸咎於市場環境等因素,並試圖通過再次秘密修改參數來掩蓋先前操作。直至2023年8月,他才向主管承認曾擅自調整參數。

Two Sigma隨後向投資者致信說明情況,稱一名研究人員私自調整交易模型,旨在提高個人薪酬。公司高管直到2023年夏天發現多個交易模型之間相關性異常升高,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盡管郵件未公開研究人員姓名,但匿名人士向《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確認涉事者為吳艦,事件迅速引發廣泛報道。為此,吳艦於2023年底向法院提交“請願書”,指控Two Sigma構成誹謗。

吳艦在請願書中指出,Two Sigma的指控缺乏依據,意在轉移視線。他承認曾修改模型參數,但強調這並非“未經授權”,並稱研究人員監控和調整模型是常態工作,且公司並未設立正式的審批流程。

他還表示,自己開發的模型本為“核心多空策略投資組合”設計且表現優異,但公司在未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將其應用於其他投資組合,從而引發問題。

吳艦在請願書中直言:“所謂損失實為Two Sigma內部管控薄弱與投資決策魯莽所致。”

他進一步披露,公司聯合創始人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大衛·西格爾(David Siegel)之間長期存在管理分歧,導致“管理委員會難以達成共識”,並引發高管離職潮。吳艦暗示,公司對其高調指控,或許是為了掩蓋更深層的治理危機。

一紙請願書,再次揭開了這家量化巨頭內部的管理裂痕。

內控失守,前科隱憂

因擔心失去客戶與人才,多數公司對內部負麵消息往往諱莫如深,但Two Sigma卻屬例外。

2023年3月,Two Sigma在向投資者提交的文件中罕見公開披露了公司高層之間存在人事分歧。文件指出,兩位聯合創始人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大衛·西格爾(David Siegel)的關係早在數年前就已出現裂痕,因公司治理理念不同而產生嚴重分歧。隨著矛盾加劇,二人後來甚至不再直接溝通。《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稱,爭執根源可歸因於他們“爭強好勝的性格”。

創始人失和最直接的影響是公司運營受阻。多名員工表示,由於兩位創始人不願同時出席同一場合,原本簡單的工作流程與決策變得異常複雜,員工不得不在二人之間反複溝通協調。

為此,Two Sigma主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披露文件,明確指出兩位創始人在公司治理方麵存在分歧,並將其列為“重大風險”。文件警告稱,合夥人之間“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這可能影響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妨礙研究與業務推進,進而拖累業績。該文件被業內普遍視為“史無前例”。

這場治理危機直到2024年夏天才得以緩解。2024年8月,約翰·奧弗德克和大衛·西格爾宣布辭去公司的日常管理職務,並將控製權移交給兩位新的聯席首席執行官。Two Sigma由此完成了新一輪的權力交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奧弗德克與西格爾共同執掌期間,甚至在吳艦事件發生之前,Two Sigma已多次卷入與華人員工相關的爭議。

2006年,Two Sigma起訴華裔研究員、前員工邱建軍,指控其竊取公司知識產權,將大量數據下載至個人電腦並拒絕公司檢查。該案最終以雙方和解告終。

更廣為人知的是2014年Two Sigma對華人副總裁高亢提起的訴訟。公司指控其非法竊取機密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私人郵箱,涉及交易程序信息、財務模型方法白皮書以及內部市場展望簡報等內容。

據《財經》報道,高亢最終被判定包含非法入侵電腦、非法複製電腦資料在內的11項罪名成立,獲刑10個月,於2015年4月獲釋並被遣返回國。

高亢曾憑借奧賽金牌保送北京大學,後赴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畢業後入職Two Sigma。隨著其創業公司聲名鵲起,以往與老東家的糾紛也逐漸被外界淡忘。

至於吳艦,這位曾頭頂名校光環、年僅34歲便躋身行業頂端的量化精英,如今攜數千萬美元獎金下落不明。有小道消息稱其已返回中國,若所有罪名成立,他最高麵臨60年監禁。

“他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給毀了,挺不值得的”,吳青感慨道,“華爾街不會記住這個人,開盤之後又是新的一天,隻是他被淘汰了。”

吳艦的故事,是一則關於天賦、野心與失控的現代寓言。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映照出量化金融行業在巨額利益驅動下所麵臨的治理與倫理挑戰——當模型的複雜度遠超人性監管的邊界,當績效的閃光遮蔽了風險的陰霾,下一個裂縫又將在何處出現?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紐約時報: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
美6成核潛艇埋伏中國周邊!水下難偵測 隨時應對…
特朗普聯合國演講:六年前聽眾大笑,但今年陷入沉默
“性侵工傷認定”案:妻子穿被侵害時的衣服出庭
這飛機瘋了嗎?竟然往超強台風“樺加沙”裏鑽!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中學生均分創新低 華人父母震怒:就這教育水平?
放棄WTO特殊待遇,中國:充分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川普發驚人之言 終於發揮正麵影響 澤連斯基:重大轉變
川普稱止痛藥增胎兒自閉症風險,世衛歐盟紛駁斥:無證據
馬克龍與特朗普談加沙衝突:解散哈馬斯行不通
“中國為何偏愛戰爭?”韓劇台詞激怒中國網友
前Meta工程師爆料:17人團隊15個H-1B 80%對手沒了?
仇中越演越烈?首爾又反中遊行 與中國女激烈口角
保守革命:開除教授後,美國大學的新政治生態
川普與愛潑斯坦牽手跳舞雕塑現身美國家廣場 白宮回應
ICE又遇襲!德州辦公室3死1傷 子彈刻字曝光
“司馬南們”,還在美國瘋狂買房
有人故意?川普夫婦搭聯合國扶梯突卡住 白宮控"暗算"
BBC:官方通報於朦朧墜樓案後 民眾為何繼續質疑?
川普45分鍾演說火力全開!脫稿狂酸聯合國,5大重點一次看
川普施政亂糟糟還獲廣大支持 正視他背後的力量吧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1.6億的騙局背後:名校天才如何騙過華爾街

深網 2025-09-24 04:13:03
1.6億的騙局背後:名校天才如何騙過華爾街

​​​​​​​

曾經的清華高材生,如今卻淪為美國在逃嫌犯。2025年9月1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美國司法部同時對Two Sigma前量化研究員吳艦提起民事與刑事雙重訴訟。SEC在民事訴訟中要求追繳其非法獲利、處以罰金,並尋求對其施加終身行業禁入處罰。

司法部方麵則指控吳艦涉嫌電信欺詐、證券欺詐及洗錢等多項罪名,若罪名成立,每項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

整起事件源於吳艦在小紅書平台上發布的一則“炫富帖”。2023年1月,他發文稱“發一個不敢發朋友圈的炫耀帖,工作五年已經賺到了剛畢業時候想不到的數字……”,並附上一張薪資截圖,顯示其2022年收入高達2350萬美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為往年收入的近十倍。

這條起初被公眾質疑真實性的帖子,最終以另一種方式被證實。數月後,Two Sigma發布聲明稱,有員工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私自修改公司交易模型,導致客戶損失至少1.65億美元,而該員工卻借此騙取了巨額績效獎金。經後續核實,該員工正是吳艦。

吳艦曾以競賽第一名保送清華大學,後於康奈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一度被視為學術精英、母校榮耀。然而十餘年後,這位昔日的“模範生”卻徹底走向反麵,以涉嫌重大金融犯罪、被通緝在逃的身份重回公眾視野。

據紐約檢察官透露,吳艦目前尚未歸案,已被列為在逃人員。而早在2023年11月,亞洲金融(AsiaFinance)曾援引消息稱,吳艦已潛逃回中國,並計劃在上海繼續從事量化金融相關工作。

精密騙局,十四次篡改

Two Sigma是美國華爾街知名的量化對衝基金,由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戴維·西格爾(David Siegel)於2001年聯合創立,兩人均曾受業於量化投資先驅大衛·肖(D.E. Shaw)。公司名稱中的“Sigma”取自希臘字母σ(代表標準差/波動性)和Σ(代表求和),寓意通過疊加多個低相關性預測信號以提升收益穩定性。

Two Sigma將投資視為一門精密科學,其核心理念是:借助複雜數學模型生成證券價格預測與交易信號,並依據模型輸出為其谘詢客戶執行買賣決策。因此,模型構成Two Sigma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公司內部對模型開發有明確規定:每個新模型必須與現有模型保持足夠低的關聯性(即“去相關性”),以確保其產生獨到的預測,從而形成互補效應,而非簡單重複。

起訴書顯示,吳艦正是在“去相關性參數”上實施了舞弊。其操作主要分為三步:

首先,在模型報批階段,他提交的模型參數符合公司規定的去相關性要求,從而順利通過審核並納入公司預測庫;審批通過後,模型及參數會被存入中央參數管理係統(celFS),吳艦被指控在係統中私自調低相關性參數,導致模型預測與現有模型高度重疊;關鍵在於,這一篡改行為對公司及審批委員會是隱蔽的,因其僅能審查提交版本,而非實際運行版本。

華爾街量化分析師吳青向筆者舉例說明:這好比員工向公司提交一份“新策略”並獲得認可,領導認為“該策略與現有策略差異明顯,能創造新收益點”;但審批通過後,該員工卻暗中將關鍵參數調整為與現有策略幾乎一致。此舉的“好處”在於,當原有策略盈利時,“新”策略也同步盈利,使其業績表現突出;弊端則在於,公司與客戶本意是分散風險,結果卻導致風險頭寸高度集中,造成風險疊加放大。

2021至2023年間,吳艦通過上述手法累計篡改多達14個模型。其欺騙手段極為隱蔽:例如將參數從0.00661221改為0.0000661221,僅通過前置兩個零,便將數值降至原值的1/100,細微改動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



公司因而誤判其模型持續盈利能力,進而放大交易規模,最終導致客戶資產損失達1.65億美元。頗具諷刺的是,公司自有資金反而因此獲利4.5億美元。

2022年底,吳艦以模型表現優異為由,要求大幅漲薪。公司基於其“業績”最終授予其約2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的年度獎金。據吳青介紹,量化機構薪酬通常由基本工資、獎金和分紅構成,後兩者是拉開收入差距的關鍵。“數千萬美元的獎金極為罕見,貝萊德CEO的年收入也僅在2300萬美元左右,而一名工作十年的前台量化研究員年薪普遍在6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

獎金到手後,吳艦在紐約曼哈頓東95街200號的9A公寓購置了一處價值逾600萬美元的豪宅。該筆消費也成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其“洗錢”的關鍵證據。

目前,Two Sigma已取消吳艦2021年和2022年共計800萬美元的績效獎金,但尚未追回其在此期間獲得的1780萬美元現金獎勵。公司已於2024年將吳艦解雇,並向客戶賠償了1.65億美元損失。

炫富截圖,東窗事發

在模型修改問題曝光之前,吳艦的人生可謂“一路開掛”。

2006年,他同時斬獲全國物理競賽和數學聯賽省級一等獎,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隨後赴美留學,2013年進入知名藤校康奈爾大學,於2017年獲得運籌學與信息工程博士學位。學業順利之外,他的職業道路也展現出眾潛力。

2018年博士畢業後,吳艦加入全球頂尖量化對衝基金Two Sigma,擔任量化研究員。在職期間屢獲晉升:2021年升任量化研究副總裁,2023年進一步晉升為量化研究高級副總裁。從普通研究員升至高級副總裁,他僅用了不到五年時間。

然而,這條順遂的道路很快出現裂痕,起因與一張截圖密切相關。

2023年1月,吳艦在小紅書平台發布個人薪資截圖,顯示其年收入從2018年的38.5萬美元大幅增長至2022年的2350萬美元。僅2022年一年的薪酬,就超過此前數年收入總和的三倍。



他在發文中坦言,“心態還太年輕,想找個沒人認識的地方偷偷炫耀”,並表示即便被同事認出,“也覺得不必過於在意”。

當時的他未曾料到,這張截圖會輾轉傳至萬裏之外的Two Sigma高層,並最終成為對其調查的關鍵證據。起訴書顯示,公司因發現該匿名高薪帖文,啟動了對吳艦所負責模型的內部審查。

Two Sigma在起訴書中稱,麵對質詢時,吳艦並未坦白,反而將模型異常歸咎於市場環境等因素,並試圖通過再次秘密修改參數來掩蓋先前操作。直至2023年8月,他才向主管承認曾擅自調整參數。

Two Sigma隨後向投資者致信說明情況,稱一名研究人員私自調整交易模型,旨在提高個人薪酬。公司高管直到2023年夏天發現多個交易模型之間相關性異常升高,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盡管郵件未公開研究人員姓名,但匿名人士向《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確認涉事者為吳艦,事件迅速引發廣泛報道。為此,吳艦於2023年底向法院提交“請願書”,指控Two Sigma構成誹謗。

吳艦在請願書中指出,Two Sigma的指控缺乏依據,意在轉移視線。他承認曾修改模型參數,但強調這並非“未經授權”,並稱研究人員監控和調整模型是常態工作,且公司並未設立正式的審批流程。

他還表示,自己開發的模型本為“核心多空策略投資組合”設計且表現優異,但公司在未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將其應用於其他投資組合,從而引發問題。

吳艦在請願書中直言:“所謂損失實為Two Sigma內部管控薄弱與投資決策魯莽所致。”

他進一步披露,公司聯合創始人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大衛·西格爾(David Siegel)之間長期存在管理分歧,導致“管理委員會難以達成共識”,並引發高管離職潮。吳艦暗示,公司對其高調指控,或許是為了掩蓋更深層的治理危機。

一紙請願書,再次揭開了這家量化巨頭內部的管理裂痕。

內控失守,前科隱憂

因擔心失去客戶與人才,多數公司對內部負麵消息往往諱莫如深,但Two Sigma卻屬例外。

2023年3月,Two Sigma在向投資者提交的文件中罕見公開披露了公司高層之間存在人事分歧。文件指出,兩位聯合創始人約翰·奧弗德克(John Overdeck)與大衛·西格爾(David Siegel)的關係早在數年前就已出現裂痕,因公司治理理念不同而產生嚴重分歧。隨著矛盾加劇,二人後來甚至不再直接溝通。《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稱,爭執根源可歸因於他們“爭強好勝的性格”。

創始人失和最直接的影響是公司運營受阻。多名員工表示,由於兩位創始人不願同時出席同一場合,原本簡單的工作流程與決策變得異常複雜,員工不得不在二人之間反複溝通協調。

為此,Two Sigma主動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披露文件,明確指出兩位創始人在公司治理方麵存在分歧,並將其列為“重大風險”。文件警告稱,合夥人之間“在許多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這可能影響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妨礙研究與業務推進,進而拖累業績。該文件被業內普遍視為“史無前例”。

這場治理危機直到2024年夏天才得以緩解。2024年8月,約翰·奧弗德克和大衛·西格爾宣布辭去公司的日常管理職務,並將控製權移交給兩位新的聯席首席執行官。Two Sigma由此完成了新一輪的權力交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奧弗德克與西格爾共同執掌期間,甚至在吳艦事件發生之前,Two Sigma已多次卷入與華人員工相關的爭議。

2006年,Two Sigma起訴華裔研究員、前員工邱建軍,指控其竊取公司知識產權,將大量數據下載至個人電腦並拒絕公司檢查。該案最終以雙方和解告終。

更廣為人知的是2014年Two Sigma對華人副總裁高亢提起的訴訟。公司指控其非法竊取機密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私人郵箱,涉及交易程序信息、財務模型方法白皮書以及內部市場展望簡報等內容。

據《財經》報道,高亢最終被判定包含非法入侵電腦、非法複製電腦資料在內的11項罪名成立,獲刑10個月,於2015年4月獲釋並被遣返回國。

高亢曾憑借奧賽金牌保送北京大學,後赴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畢業後入職Two Sigma。隨著其創業公司聲名鵲起,以往與老東家的糾紛也逐漸被外界淡忘。

至於吳艦,這位曾頭頂名校光環、年僅34歲便躋身行業頂端的量化精英,如今攜數千萬美元獎金下落不明。有小道消息稱其已返回中國,若所有罪名成立,他最高麵臨60年監禁。

“他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給毀了,挺不值得的”,吳青感慨道,“華爾街不會記住這個人,開盤之後又是新的一天,隻是他被淘汰了。”

吳艦的故事,是一則關於天賦、野心與失控的現代寓言。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映照出量化金融行業在巨額利益驅動下所麵臨的治理與倫理挑戰——當模型的複雜度遠超人性監管的邊界,當績效的閃光遮蔽了風險的陰霾,下一個裂縫又將在何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