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當珠三角地區各個機場紛紛啟動抗台風預案的時候,一架小飛機,從香港國際機場起飛,一頭紮進超強台風“樺加沙”。
這架注冊號為 B-LVB 的龐巴迪挑戰者 605,隸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飛行服務隊。
這次飛行,並不是去玩命,而是為了救命。
圖源:flightaware
根據實時飛行器飛行狀況數據,這架飛機今天已執飛兩次,第二次飛行於下午 14:31
成功返程降落,其間多次衝進樺加沙的核心區域進行台風氣象探測。
台風、颶風,這些熱帶氣旋是地球上能量最大的天氣現象之一,也是現代氣象研究中相對的盲點。由於誕生、成長於大洋,而人類絕大部分氣象站都建立在陸地上,所以熱帶氣旋的數據相當缺乏。氣象衛星要麽數據更新不及時,要麽數據精度不夠高。
所以,把氣象儀器裝上飛機勇闖風眼,就成了氣象學家研究台風的最直接方式。
圖源:香港天文台x政府飛行服務隊科普台風監測
這一切源於一個莽撞的不服氣。
1943 年 7 月 27 日,一個墨西哥灣中生成的颶風即將登陸休斯頓。附近的布萊恩機場上駐紮著一個美國陸軍飛行隊(美國空軍在
1947 年才成為獨立軍種)的訓練大隊。颶風將至,那天,飛行教官們忙著把機場裏的 AT-6 德克薩斯人教練機疏散到安全的機場。
那時候,有一些英國空軍飛行員在那裏接受培訓,有英國佬多嘴了一句:“刮點風就要疏散,你們的飛機行不行啊?是不是不夠結實?”
說者無心,當時基地的飛行負責人,41 歲的約瑟夫·達克沃斯(Joseph B. Duckworth)上校馬上命人從機庫裏拖出一架
AT-6,跟自己的領航員跳進座艙,啟動飛機,衝進了颶風眼中。
約瑟夫·達克沃斯
等他們安然返回落地,基地的氣象主管瓊斯波迪克(William
Jones-Burdick)把領航員拉出座艙,自己鑽了進去。達克沃斯再次駕機升空,再次穿越風眼。
作為氣象學家,瓊斯波迪克太知道能親自穿越風眼的科學意義了。後來達克沃斯自己也成了航空安全專家,被譽為“儀表飛行之父”。
這一莽撞的壯舉,立即得到了氣象研究界的熱烈響應。不到一年後,1944 年,美軍第 53
氣象偵查飛行中隊成立,綽號“颶風獵人”。
當時太平洋戰爭正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與美國本土相比,太平洋戰場更容易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氣象偵查,是保證戰術、戰役勝利的重要情報手段。
“颶風獵人”們在西太平洋追逐了多場台風,也為台風的氣象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礎資料。
今天,這個中隊依然在編。跟他們一起追逐風暴並且出鏡率更高的是美國海洋與大氣研究局(NOAA)的颶風獵手。他們目前使用 WP-3
和灣流 G-IV。2005 年他們的 WP-3D 強超級颶風“卡特裏娜”的風眼牆,留下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和數據。
WP-3 和灣流 G-IV,圖源:網絡
2005 年 WP-3D 穿越強颶風“卡特裏娜”風眼牆的實況,圖源:網絡
飛機怎麽可以穿越台風?不會被吹跑嗎?就說這次的超強台風樺加沙,中心最大風力一度超過 17級,相當於每小時 220
公裏。這個風速的破壞力非常驚人,但是飛機並非不可承受。
畢竟對於挑戰者 605 或其他的民航飛機,巡航速度都可以達到每小時 1000
公裏。因此對巡航狀態的民航機,進入超強台風,無論逆風還是順風,機翼上的空氣流速變化是在 20%
上下。
雖然可能會導致強烈的顛簸,但是對訓練有素的機組和成員來說,可以保證安全。
那為什麽台風天航班卻沒法起飛?
剛才我們說的是巡航狀態,可是在起降階段,飛機的速度也就是每小時 200
多公裏,這時候的風速就足夠致命了。地麵上停放的飛機如果沒有固定好,甚至會原地起飛。
即便對於這些專業的氣象研究飛機,穿越風眼依然是危機四伏,能見度極低、強烈的風切變、雷暴、結冰,這些極端情況都會極大的考驗機組的處置水平。
為了降低這些風險,無人機現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熱帶風暴的中心。NOAA
的颶風獵人配備了可以從空中釋放的氣象無人機。我國台灣地區也開始從幾年前列裝氣象無人機。中航工業的翼龍 10
型噴氣無人偵查機因為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這幾年也頻繁參與台風的追蹤和數據采集。
圖源:央視頻
雖然有了無人機,勇氣依然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決定性力量。
向勇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