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大量於美國境外探親、休假的H-1B工作簽證持有者都被捲入混亂之中。(本報資料照片)
世界日報報道,9月20日下午4時,剛手術出院第二天的小天(化名)在慌亂中搭上北京飛往夏威夷的班機。小天在兩周內經曆兩次手術,小腿上有縫合的傷口。小天獨自出行且隻能依靠輪椅移動,她緊揣著口袋裡的現金,隨時準備塞小費給幫助她的服務人員;她也不斷問自己,這一切值得嗎?
小天在紐約工作兩年,9月初返中國探親,次日即意外受傷,因未及時處理傷口而出現感染,經曆兩次切除手術後才得以縫合。9月20日,小天出院不到兩天,她收到鋪天蓋地的短信和新聞——川普在美國時間19日晚簽發新政令,要求所有21日後入境的H-1B持有者支付10萬元申請費用,否則可能被禁入境。
“一開始其實我沒那麽慌張,因為覺得這個政策太離譜了”;但小天發現身邊回國探親的朋友都在搶機票、準備緊急飛回美國,“我爸爸也勸我回去,害怕我會被迫放棄工作、朋友等等所有在美國好不容易才獲得的東西”。
決定不冒風險後,小天經曆彷彿新冠疫情重演的搶機票情形,最終花高價才買到能飛往夏威夷的機票。然而,落地夏威夷後,小天卻看到最新消息,指明10萬元申請費僅適用於未來申請人,小天並不受影響。“轉機飛到紐約的航班上,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回到在北京準備起飛那一刻,如果我當時順從自己內心留下來,是不是會好一點?”
在剛過去的周末,在美國境外探親、休假的H-1B工作簽證持有者都被捲入巨大混亂之中。有剛坐上出境航班的外籍雇員懇求機長在開始滑行後讓他們緊急下機,有剛參加完母親葬禮的女兒買下一班飛回美國的機票,也有剛落地者不走出機場、轉頭踏上回程航班。

為了避免H-1B新政風險,也有剛飛離美國的持簽者不走出機場、轉頭踏上回程航班。示意圖。(記者曹馨元╱攝影)
首爾時間9月20日上午8時,在紐約工作的TD(化名)正準備轉機飛回中國,與闊別兩年的家人相聚。前往機場的路上,TD看到了H-1B新政策新聞;“律師說,快點趕回來,紐約遠,先飛到夏威夷、阿拉斯加;我爸爸說,不慌,先回家。”回家的飛機上,無助、驚慌、不安讓TD眼淚止不住地流。
北京時間9月20日上午11時,TD落地家鄉,遠在紐約的丈夫已經為她訂好能及時趕回美國的航班;不敢承擔違反新政的後果,TD隻是與家人匆匆吃了頓團圓的午餐,便在下午2時趕回機場,重新起飛。
今年是TD在紐約生活的第13年,她說,自己已把紐約當作“家”,但這些年來為了維持合法的工作身分而長期緊繃的神經,彷彿是疾病;“哪怕政策沒有波及到我,這樣突發的事件也會引發一些傷口”,TD表示,這件事讓她更加認真地考慮到底什麽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跨國教育機構引知(InGenius Prep)在美雇員約有四分之一為H-1B簽證持有者,創始人Joel Butterly認為,他的企業之所以能成功,極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這些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他擔心,川普限製移民政策帶來的“觀感問題”,會讓這些人才因此卻步,不願在美學習和就業;“長期下來,這將極大地損害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2024年,在美中國學生人數較五年前相比,下跌近10萬人次。
畢業於耶魯法學院的Butterly也從宏觀視角出發,他說美國曆來政策多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當前的限製措施更像是短暫政治操作,而非長遠政策轉向。他呼籲外界保持冷靜,“美國並非一人說了算的國家,總統權力有限,過去川普超越憲法授權的行動最終都被推翻,僅留下一些不利於美國形象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