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領先芯片設計商英偉達(Nvidia,輝達)正陷入中美科技戰漩渦,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中國監管機構近日指控英偉達違反《反壟斷法》,並據報勒令多家科技巨頭停止采購其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人工智能(AI) 芯片。 此舉不僅反映商業考量,也凸顯中美爭奪AI領域主導地位的激烈角力。
專家指出,中國的《反壟斷法》具有高度靈活性,如何運用該法,將影響英偉達的未來,也預示著中美兩國關係的走向。
英偉達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在人工智能革命中舉足輕重,而該領域正是中美競爭的主要戰場之一。此前英偉達曾被禁止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芯片,但特朗普在7月推翻了禁令。今年8月,英偉達在一項罕見交易中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其中國收入的15%,以獲得對華出口許可。
“敏感時刻”啟動調查
9月15日,中國發布通知稱,英偉達違反中國的《反壟斷法》,市場監管總局將對其展開進一步調查。 這並非中國首次根據該法指控英偉達——去年年底,中國就已指出英偉達“涉嫌違法”,這次則是在“初步調查”後確認。
中國監管機構此前曾對英偉達2020年收購以色列-美國網路供應商“邁絡思科技”(Mellanox Technologies)的交易表示擔憂。 這起交易當初經過了漫長的審批程式,中途甚至撤回再申報,最終才獲批準。
時隔六個月,中國高調宣布將進一步展開調查,其時間點格外引人關注。
9月15日恰逢中美在西班牙馬德裏舉行經貿會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正帶領代表團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等人磋商。
就在中美會談的前幾天,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23家中國公司新增列入貿易限製清單。 中國隨後表示,將就美方對華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調查。
在此背景下,針對英偉達的反壟斷消息普遍被視作為中國增加談判籌碼。
“在‘敏感時刻’啟動調查,顯示中國並非美國貿易政策的被動接受者。” ,悉尼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澳中關係研究所副教授張越(Marina Yue Zhang)對BBC中文指出。
“北京對英偉達的指控,是利用國內監管工具在國際爭端中爭取籌碼的典型案例”,她說, “透過鎖定一家既具經濟重要性又象征美國科技霸權的企業,北京向華盛頓釋放出強烈訊號。”

反壟斷:反什麽,怎麽反
中國於2007年頒布《反壟斷法》,旨在遏製不公平市場行為,改善競爭。 當時,美國甚至鼓勵中國製定這項法律,認為它有助於改善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並促進中美監管合作。
該《反壟斷法》具有域外效力,也就是説,即便某些並購交易或商業行為發生在海外,隻要涉及的公司在中國市場產生大量銷售額,中國就有權介入調查。
法學博士、美國前律師協會法治計劃中國主任虞平對BBC中文解釋,壟斷可以分為“有意壟斷”和“自然壟斷”兩類。 有意壟斷是指企業透過不正當手段壟斷市場; 而自然壟斷則是指某家企業幾乎是市場上唯一或主要能夠提供關鍵產品或服務的參與者,其並購或占據過大市場份額,可能影響資源分配。
虞平表示:“雖然中國政府指控英偉達有意壟斷,有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包括采用壟斷等方式,但英偉達在市場上的優勢很多是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的,似乎顯然屬於自然壟斷的範疇。”
美國南加州大學法學教授張湖月是中國科技監管領域的權威專家,她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的反壟斷執法具有特殊性,監管機構鮮少麵臨司法挑戰,它們往往同時兼具調查者、檢察官與裁判者的角色,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製衡。
張越博士指出,反壟斷法的靈活運用正是中國國家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個特征:“執行方式高度依賴政治與經濟優先事項。 ”
因此,在中國,反壟斷案件不僅是經濟工具,也可能服務於更廣泛的政策目標。
位於德國柏林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資深分析員韓妮婭(Antonia Hmaidi)對BBC中文指出,北京在出口管製、關稅、網路安全法之外,也越來越熟練地運用反壟斷執法來施加壓力。 比如半導體製作公司美光(Micron)就曾因“供應鏈安全”問題遭中國監管部門調查,但同樣麵臨風險的韓國競爭者SK海力士(SK Hynix)和三星(Samsung)卻未被調查。
目前,中國網信辦也在調查英偉達在網路與供應鏈安全上的問題,顯示監管手段可能與國家戰略目標緊密相關。

從商業考慮到地緣政治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反壟斷政策已逐漸從單純的產業政策工具,演變為包括處理地緣政治衝突的手段。
英偉達一案令人聯想到十年前中國對美國晶元製造商高通(Qualcomm)開出的裏程碑式罰單。 2015年,中國認定高通在專利授權和對設備廠商的收費策略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處以9.75億美元罰款,創下中國反壟斷處罰紀錄。
張越博士指出,當時對高通的處罰主要目的是降低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如小米、Vivo 和Oppo)的授權費用。 相比之下,英偉達案則是對美國製裁的直接回應,旨在提高美國及其企業推行圍堵策略的成本。
“中國正運用其市場準入作為對等工具,以反製美方科技優勢,並透過反壟斷與其他監管手段加以執行。”
高通曾嚐試收購一家大型半導體製造商,雙方都是跨國企業,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多個司法管轄區都有業務。 到2018年初,高通已獲得多個地區的監管批準,但中國卻一直未放行。
美國政治風險谘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政治部門主管魯曉萌對BBC中文指出,當時中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並沒有明確阻止高通的交易,而是多次以需要更多時間審議為由延長審查期限,直到交易自行破裂。
相比之下,英偉達一案則顯示,“中國采取了更主動、或者更嚴厲的手段,其時機幾乎肯定帶有地緣政治動機。 ”
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將如何懲罰英偉達,或要求英偉達進行補救措施,這類調查可能拖延數年之久。
法學專家虞平指出,“最後罰款可能達數億乃至十億美元,但仍會給英偉達一定的市場份額,因為中國需要英偉達的產品,尤其對高科技和AI的發展”。
他解釋,英偉達在中國2024年度收入約爲135億美元,如果以10%總收入來計算,罰款可能會達13億美元以上。
據中國媒體《財新》,早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對美國高通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處罰,也是按照高通在中國境內市場的銷售額計算——處2013年度中國市場銷售額8%的罰款,約60.88億元人民幣。
除了高額罰款外,監管機構還可能施加嚴格的行為矯正措施,對企業的商業模式造成重大影響,虞平補充說。
“無論處罰結果如何都將樹立非常壞的先例,導致外國先進企業和產品對進入中國市場產生畏懼情緒,樹立這樣的先例也不利於國內科技企業的技術革新,使得企業對於創新結果的經濟預期產生了不確定性。 ”
分析指出,案件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關係的發展。
張越博士說,“反壟斷法的運用可以非常精準。 盡管執法通常以法律框架呈現,但其時機與對象往往具有政治性。 這種彈性來自市場監管總局官員的裁量權。 例如,是否啟動或延遲調查可根據政治氣候而定。 ”
她認為,如果談貿易判陷入僵局,或美方采取強硬措施,如實施新的出口管製或拒絕解除現有限製,北京可能升級行動,公開宣布調查或推進案件。 反之,若談判進展順利,北京希望促成協議,中方則可悄然暫停調查、延後裁決,或給予較輕處罰。 此類降溫行動可被視為一種“善意姿態”。
魯曉萌認爲,中國也可能會利用黃仁勛與川普的關係,透過英偉達在貿易談判中間接施壓。
“我預計中國不會直接將此事納入雙邊談判,也不會要求美國取消出口管製。 北京目前正致力於穩定兩國關係。 ”
9月19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話。特朗普總統在元首通話後表示,將在今年10月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見習近平主席。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在接受BBC新聞訪問時曾表示,中美雙贏是“可以同時實現的 ”。不過,中美兩國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展開戰略性競爭,夾在中間的英偉達將如何自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