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魯迅真的會帶壞青少年嗎?
最近看到又有一些人跳出來說,魯迅的作品“太過陰鬱、太過諷刺,不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從魯迅一些文章被“踢出”教材,這種爭議就始終沒有停止。
於是,一個略顯荒誕的問題就再次被擺上了桌麵:魯迅會帶壞青少年嗎?
對於問這個問題的人,我建議他們也同時發問:
李白會不會讓學生染上酗酒習慣?
屈原會不會帶壞孩子跳江?
不過話說回來,魯迅這個問題放在當下,看似倒真有幾分合理性——畢竟,現在人們都覺得青少年更需要積極向上、充滿陽光的“正能量”,而不是冷冰冰的現實主義批判。
既然發明了“正能量”這個詞,似乎魯迅必然會被歸到“負能量”那邊去。順理成章地,魯迅似乎就是會帶壞青少年。
不過我在此想唱唱反調:如果哪個青少年被魯迅會帶壞了,反倒說明那個青少年有救。

魯迅寫的是什麽?《狂人日記》批判的是傳統文化糟粕如何泯滅了人性,《阿Q正傳》剖開了國民劣根性,《藥》裏用人血饅頭諷刺那些“麻木看客”……
在有的人看來,這些文字的確陰森恐怖,會讓孩子們失去生活的信心。
不過我也想問一句:難道青少年的生活本來是陽光普照的?每天麵對著從早上6點排到晚上11點的嚴格作息表,麵對著無窮無盡的課業壓力,畢業以後還要麵對高房價、低工資、職場打壓、996的夾擊,難道看幾篇魯迅,才算“被帶壞”?
拜托了,他們所麵對的壓抑環境,可不是看點“正能量雞湯”就能被改變的。
恰恰相反,如果青少年真的能看懂魯迅,並且憤怒地說一句:“原來我們的困境早就被人寫過”,那說明他們的心還沒徹底鈍化——這才是真正的“陽光”。
更何況,魯迅還寫了那麽多真正的“正能量”文章:從“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熱風·隨感錄四十一》),到“我隻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北京通信》)。
以上哪句,不是熾烈的、充滿生命力的、毫不虛偽做作的“正能量”?
其實,魯迅帶壞的不是青少年,而是社會希望他們“聽話”的那部分靈魂。
真正會帶壞青少年的,不是魯迅,反而是那些假的“正能量”。
一些人整天有精力去質疑魯迅,還不如多質疑質疑現在打著“正能量”旗號的劣質文化產品和價值取向。
相比之下,魯迅的作品雖然刺耳,但至少真實。
真實從來不會帶壞人,謊言才會。
當然,青少年成長需要溫柔的夢,但也總得有人告訴他們,夢醒之後,現實還有刀光劍影。魯迅就是這把刀,他不會讓你沉溺於幻想,他會讓你睜開眼睛,看見周圍的荒謬。
隻有看穿了荒謬,才能達到“絕望之謂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而不是一直做溫室裏的花朵,聽各種各樣美妙的言辭,進入社會以後卻被連續毒打,這時候如夢方醒但已經晚了。
讀魯迅,當然疼,但疼才是清醒的證明。怕疼的人說魯迅會帶壞孩子,其實是怕孩子太早看穿世界的真相。
說白了,大人們並不是真的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而是怕他們讀過魯迅之後擁有自由意誌,從而不再聽話。
大人怕他們像《狂人日記》裏的狂人一樣,突然發現“僵化的傳統文化桎梏會吃人”這回事。
怕他們像《阿Q》一樣,照出整個社會的醜態,發現自己的父母其實就是阿Q。
所以,他們才寧願孩子被虛假的溫柔麻醉,也不願接納魯迅的鋒利冷刀。

既然質疑魯迅會帶壞孩子,那麽就要問一句:假如沒有魯迅,青少年的心靈會更健康嗎?
如果沒有魯迅,大概他們會多讀一點無害的童話,多背幾首不痛不癢的詩歌,作文裏學會用滿篇漂亮但虛偽的假話把世界寫得一片美好。
我見了太多的青少年,他們寫作文毫無靈魂,隻會堆砌漂亮的語言句子,但內心一片空洞甚至灰暗。現在這麽多青少年抑鬱,我認為讀魯迅反而有益於他們——至少他們會獲得生命力。
順從一切的青少年,表麵上看會更加“正能量”,但其實就等於更加懂得順從主流,成為毫無自我意誌的“空心人”。
直到有一天,他們自己成了新一代的阿Q,卻沒有意識到“精神勝利法”是個笑話;或者他們成了“體製內孔乙己”,靈魂慢慢死去,卻還在嘴裏念叨“四書五經”。
這是健康嗎?這是一種集體性的麻木!
但這種麻木,恰恰就是反對青少年讀魯迅的人,最想要的!
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隻知道隨聲附和、隨大流的人,不要像魯迅描述的那樣成為火光、講真話、追求自由。
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不是那種每天高喊空洞口號,卻對社會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機器。健康意味著能夠直麵問題、勇敢發問、質疑權威。
人要健康,得有生命力,生命力首先得有勇氣;倘若一個人沒有勇氣,還談什麽健康?
所以,與其說魯迅會帶壞青少年,不如說魯迅會讓青少年過早清醒。而在某些人眼裏,清醒本身就是壞的。

其實我們最怕的不是魯迅,而是沒有魯迅。
我常常想,如果今天的孩子們從來沒接觸過魯迅,那麽幾十年後,當他們長大成人,看到社會的矛盾、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會用什麽來形容?
他們可能連“麻木”、“吃人”、“精神勝利法”這些詞都不會用。他們隻會覺得,這就是生活,本來如此。
那種集體性的麻木不仁、集體性的“沉默大多數”,才是真的可怕。
魯迅的存在,至少讓我們知道荒謬亦有名字,痛苦存在根源,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被指認!哪怕解決不了,起碼你不會被困在“這就是命運”的騙局裏。
所以,不怕魯迅帶壞孩子,就怕沒有魯迅讓孩子們失去質疑的能力。
“魯迅會帶壞青少年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就寫在魯迅自己筆下。他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說到底,魯迅帶壞的不是青少年,而是帶壞了那條“麻木的路”。因為他讓孩子們知道:路可以質疑,可以拒絕,可以重新開辟!
於是最後我想說:如果一個民族害怕自己的孩子讀魯迅,那才是真的被帶壞了。
從魯迅一些文章被“踢出”教材,這種爭議就始終沒有停止。
於是,一個略顯荒誕的問題就再次被擺上了桌麵:魯迅會帶壞青少年嗎?
對於問這個問題的人,我建議他們也同時發問:
李白會不會讓學生染上酗酒習慣?
屈原會不會帶壞孩子跳江?
不過話說回來,魯迅這個問題放在當下,看似倒真有幾分合理性——畢竟,現在人們都覺得青少年更需要積極向上、充滿陽光的“正能量”,而不是冷冰冰的現實主義批判。
既然發明了“正能量”這個詞,似乎魯迅必然會被歸到“負能量”那邊去。順理成章地,魯迅似乎就是會帶壞青少年。
不過我在此想唱唱反調:如果哪個青少年被魯迅會帶壞了,反倒說明那個青少年有救。

魯迅寫的是什麽?《狂人日記》批判的是傳統文化糟粕如何泯滅了人性,《阿Q正傳》剖開了國民劣根性,《藥》裏用人血饅頭諷刺那些“麻木看客”……
在有的人看來,這些文字的確陰森恐怖,會讓孩子們失去生活的信心。
不過我也想問一句:難道青少年的生活本來是陽光普照的?每天麵對著從早上6點排到晚上11點的嚴格作息表,麵對著無窮無盡的課業壓力,畢業以後還要麵對高房價、低工資、職場打壓、996的夾擊,難道看幾篇魯迅,才算“被帶壞”?
拜托了,他們所麵對的壓抑環境,可不是看點“正能量雞湯”就能被改變的。
恰恰相反,如果青少年真的能看懂魯迅,並且憤怒地說一句:“原來我們的困境早就被人寫過”,那說明他們的心還沒徹底鈍化——這才是真正的“陽光”。
更何況,魯迅還寫了那麽多真正的“正能量”文章:從“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熱風·隨感錄四十一》),到“我隻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北京通信》)。
以上哪句,不是熾烈的、充滿生命力的、毫不虛偽做作的“正能量”?
其實,魯迅帶壞的不是青少年,而是社會希望他們“聽話”的那部分靈魂。
真正會帶壞青少年的,不是魯迅,反而是那些假的“正能量”。
一些人整天有精力去質疑魯迅,還不如多質疑質疑現在打著“正能量”旗號的劣質文化產品和價值取向。
相比之下,魯迅的作品雖然刺耳,但至少真實。
真實從來不會帶壞人,謊言才會。
當然,青少年成長需要溫柔的夢,但也總得有人告訴他們,夢醒之後,現實還有刀光劍影。魯迅就是這把刀,他不會讓你沉溺於幻想,他會讓你睜開眼睛,看見周圍的荒謬。
隻有看穿了荒謬,才能達到“絕望之謂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而不是一直做溫室裏的花朵,聽各種各樣美妙的言辭,進入社會以後卻被連續毒打,這時候如夢方醒但已經晚了。
讀魯迅,當然疼,但疼才是清醒的證明。怕疼的人說魯迅會帶壞孩子,其實是怕孩子太早看穿世界的真相。
說白了,大人們並不是真的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而是怕他們讀過魯迅之後擁有自由意誌,從而不再聽話。
大人怕他們像《狂人日記》裏的狂人一樣,突然發現“僵化的傳統文化桎梏會吃人”這回事。
怕他們像《阿Q》一樣,照出整個社會的醜態,發現自己的父母其實就是阿Q。
所以,他們才寧願孩子被虛假的溫柔麻醉,也不願接納魯迅的鋒利冷刀。

既然質疑魯迅會帶壞孩子,那麽就要問一句:假如沒有魯迅,青少年的心靈會更健康嗎?
如果沒有魯迅,大概他們會多讀一點無害的童話,多背幾首不痛不癢的詩歌,作文裏學會用滿篇漂亮但虛偽的假話把世界寫得一片美好。
我見了太多的青少年,他們寫作文毫無靈魂,隻會堆砌漂亮的語言句子,但內心一片空洞甚至灰暗。現在這麽多青少年抑鬱,我認為讀魯迅反而有益於他們——至少他們會獲得生命力。
順從一切的青少年,表麵上看會更加“正能量”,但其實就等於更加懂得順從主流,成為毫無自我意誌的“空心人”。
直到有一天,他們自己成了新一代的阿Q,卻沒有意識到“精神勝利法”是個笑話;或者他們成了“體製內孔乙己”,靈魂慢慢死去,卻還在嘴裏念叨“四書五經”。
這是健康嗎?這是一種集體性的麻木!
但這種麻木,恰恰就是反對青少年讀魯迅的人,最想要的!
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隻知道隨聲附和、隨大流的人,不要像魯迅描述的那樣成為火光、講真話、追求自由。
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不是那種每天高喊空洞口號,卻對社會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機器。健康意味著能夠直麵問題、勇敢發問、質疑權威。
人要健康,得有生命力,生命力首先得有勇氣;倘若一個人沒有勇氣,還談什麽健康?
所以,與其說魯迅會帶壞青少年,不如說魯迅會讓青少年過早清醒。而在某些人眼裏,清醒本身就是壞的。

其實我們最怕的不是魯迅,而是沒有魯迅。
我常常想,如果今天的孩子們從來沒接觸過魯迅,那麽幾十年後,當他們長大成人,看到社會的矛盾、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會用什麽來形容?
他們可能連“麻木”、“吃人”、“精神勝利法”這些詞都不會用。他們隻會覺得,這就是生活,本來如此。
那種集體性的麻木不仁、集體性的“沉默大多數”,才是真的可怕。
魯迅的存在,至少讓我們知道荒謬亦有名字,痛苦存在根源,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被指認!哪怕解決不了,起碼你不會被困在“這就是命運”的騙局裏。
所以,不怕魯迅帶壞孩子,就怕沒有魯迅讓孩子們失去質疑的能力。
“魯迅會帶壞青少年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就寫在魯迅自己筆下。他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說到底,魯迅帶壞的不是青少年,而是帶壞了那條“麻木的路”。因為他讓孩子們知道:路可以質疑,可以拒絕,可以重新開辟!
於是最後我想說:如果一個民族害怕自己的孩子讀魯迅,那才是真的被帶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