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September 17, 2025《明鏡在線》發表評論指出,美國和歐盟想效仿中國的產業政策,通過貿易壁壘、補貼和入股等政府幹預調控措施,力圖在關鍵領域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但作者認為,這種學法是不得要領。文章寫道:
“顯然,大西洋兩岸的戰略不約而同:想要打敗中國的產業政策,就必須搞自己的產業政策。
然而,有跡象表明,這種‘跟中國學樣’的原則,把中國經濟的成功之道看得太簡單了。普遍的邏輯認為,在一黨體製下,國家具有巨大影響力,因此歐洲和美國也應該加大幹預經濟,所謂以火攻火。
然而,如果仔細推敲一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就會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正是北京政府通過幹預,造成了近期的房地產崩盤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中國的工業活力主要歸功於企業及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國的工業崛起並非由國家主導,相反,它是國家退出的結果。
過去15年來,私營部門在中國經濟產出中的占比穩步增長。2010年,國有企業貢獻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一半,但這一比例最近已降至僅三分之一。華為和騰訊等民營企業已成長為全球運作的跨國公司。
與此同時,軟件、醫療技術、機械工程和機器人等領域湧現出數以萬計高度專業化的中型企業。根據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項研究,這些企業的範本並非新加坡或法國式的幹預主義,而是德國‘隱形冠軍’的私營模式。”
作者指出,推動中國民營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因素是國內同行的激烈競爭。而政府的產業政策往往伴隨巨大的副作用:
“政府幹預製造的新問題往往比要解決的問題還多。例如,北京人為壓低利率的政策不僅加劇了近期的債務和房地產危機,還加劇了工業產能過剩,導致出口畸形增長,全國物價下跌。
甚至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最近都在抱怨‘無序低價競爭’,其實沒有人比他更助長了這種競爭。正是他做出決定,新工廠、道路和機場的建設要優先於拉動民眾的消費。也正是他,確保了出口行業的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近年來中國經濟模式的根本失衡。私營企業帶來了經濟活力,但黨和國家領導層卻指出了錯誤的方向。
現在歐洲人和美國人顯然決心效仿北京誤導性的經濟政策,就更加值得懷疑了,畢竟之前的嚐試就成效有限。”
僅是光鮮外表?
《新蘇黎世報》再次關注了兩周前在北京舉行的閱兵式及其展示的眾多新式武器。這些先進裝備令全球觀眾和專業人士印象深刻。“然而,外國軍事專家對中國新武器係統的真正能力感到疑惑。這些新型無人機和導彈隻是看上去好看,還是真的有效?”
“北京閱兵後,觀察人士猜測這些新型無人機是否能夠以高超音速(五倍於音速)飛行。盡管中國政府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尚未披露有關這些作戰無人機的細節,但大多數軍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在過去幾年中無疑投入了巨資用於無人作戰係統的現代化升級。
‘中國從烏克蘭戰爭中無人機係統的對抗中學習了經驗,並正在相應地調整其軍事部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專家、顧問宋忠平告訴《南華早報》,並補充道:‘中國軍方意識到無人機係統帶來的威脅,並正在采取應對措施。’海軍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目前正在測試其第三艘航空母艦。幾天前,福建號航母穿越了台灣海峽。一旦該艦服役,北京將擁有世界第二大航空母艦艦隊。
在目前正在北京舉行的香山論壇上,來自國外的國防專家正試圖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技術現狀。來自100個國家的約1800名代表將出席這一地區安全論壇。“我們可以肯定,今年香山論壇的外國代表將努力從中國同行那裏獲取有關一些新型武器係統的技術信息,”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的安全專家詹姆斯·查爾告訴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