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的經過很簡單,大概19天前,一車主在成都高新天山加油站加油,油箱容量50升,結果小票打出來顯示加了67.96升。
多出來的17.96升,加到哪裏去了?
當時事情引發的輿論相當大,於是官方回應介入調查,再於是19天後,調查結果出來了:交易係統異常,隻有這一筆錯了,而且退了多收的錢。
注意重點:恰好隻有這一筆算錯了。

上麵這張長篇大論的內容就是回應,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第一部分,前期情況。別看內容很長,其實就是些自吹自擂的話,哪個部門介入、嚴肅調查,嚴格落實責任,維護誰誰誰的權益這些。大可忽略。
第二部分調查情況,看最後一句話就行了:初步判定原因為加油機設備軟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而導致重複計費。
注意最後四個字:重複計費。
這就是所有問題的源頭:把上一個車主加油的錢,意外的算到了後一位車主頭上。
至於後麵一二三四小點總結,分別就是說:
1,加油機在檢定期內,也沒遭到破壞和篡改;
2,工作人員沒有異常操作;
3,涉事車主的油箱確實是50升;
4,自從上次該加油槍檢測以來,2863筆加油記錄中,僅算錯這一筆賬。
怎麽什麽油出了問題,都是經查僅此一例?
總結為加油機沒問題,工作人員沒問題,車輛油箱容量沒問題,就是最後交易結算時突然跳了一下異常。
有人說,雖然事情屬實,多收了200塊。但誰都沒有責任,誰都沒有錯。如果非要有個過錯方,也是機器的錯。
但我覺得也不完全是機器的錯,畢竟你看,除了中間這一筆賬突然在各種巧合之下“結算異常”算錯了,在它之前和之後的,不都沒有算錯嗎。
這機器明明也是好的。
換句話說,這次“50升油箱加出67.96升油”的事情,雖然屬實,但沒有任何一個過錯方。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麽巧。剛好出了一次錯,剛好出在這個車主身上,剛好是多收了200塊錢,剛好這個人特別細心,並且還要堅持追查到底。
錯在“剛好”。
可值得提一句的是,如果這種“剛好”,出在另一個人身上,算錯的數字小一點,他是否能夠敏銳的察覺呢。舉個例子,這次是多加了20幾升,多收了200塊;萬一下個人,隻多加個幾升,隻多收了十幾塊,他能“剛好”意識到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你的標簽就是自己的機器不會出問題,大家也默認你的機器不可能出問題,同時消費者並不具備什麽“防禦”的能力。但現在的事實卻證明,你的機器有時候會悄悄的出錯,神不知鬼不覺。
那麽,要如何防止這種問題的出現呢,不是說出現了,一句“剛好”,一句“巧合”就結束了。畢竟意外和代價出在消費者頭上,而對加油站,幾乎沒有任何損傷。
總而言之一句話,下次再發生這種悄悄摸摸的“巧合”怎麽辦?普通消費者,要如何防禦?事實上,這並不是消費者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