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黎智英在獲準保釋僅數日後便被還押。
對香港傳媒大亨、著名民主活動人士黎智英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審判於周四結束,但他是否被釋放可能更多地取決於政治決定,而不是法律裁決。
這個案件懸而未決的問題與香港的法院是否會判他有罪關係不大——在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中,法院幾乎總是會做出有罪判決。真正的問題在於,麵對外國政府的壓力,中國會認為如何才對中國更有利——是將這位直言不諱的出版商繼續關押,還是將他釋放。
現年77歲的黎智英本周出現在法庭上,經曆數年牢獄後,他看起來消瘦而疲憊。自五年前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以平息騷亂以來,他已成為言論自由在香港被壓製的一個象征。他的律師周四結束了法律辯論,但由三名國安法官組成的合議庭預計需數月才能作出判決,他可能麵臨終身監禁。
法官們在周四上午表示“那麽我們可以結束了”,並稱將“適時”通知各方判決結果。
這場始於2023年底的審判進入最後階段,外交官、記者和黎智英的支持者擠滿了法庭,凸顯出此案受到的國際關注。法庭工作人員警告旁聽席上的民眾不要向他表達支持,但當黎智英進入法庭時,許多人仍用手比劃出心形手勢。美國和黎智英的國籍所屬國英國將密切關注判決結果。
進入法庭和離開法庭時,黎智英微笑著向家人和其他支持者揮手。
當局利用《國家安全法》打擊了長期以來使香港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公民自由,例如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
曾創辦現已停刊的親民主報紙《蘋果日報》的黎智英被控兩項“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最高可判處終身監禁。檢方稱他是策劃2019年席卷香港的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的“主謀”。
此案引發了觀察人士的擔憂,他們擔心長期以獨立性為傲的香港法院正麵臨來自北京越來越大的壓力。北京一再明確表示認為他有罪。2020年12月,在他獲準保釋幾天後,香港最高法院下令將他送回監獄,此前中國官方支持的媒體譴責了初審法院的決定。
現在,考慮到香港法院對國家安全案件的定罪率接近100%,他的家人和人脈廣泛的支持者把獲釋的希望寄托在外交斡旋上。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總統表示將竭盡全力“營救”黎智英,同時承認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恐怕不會太高興”。
華盛頓無黨派組織“捍衛民主基金會”高級中國問題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指出,若北京采取戰略考量,釋放黎智英將成為“低成本的善意姿態”,有助於維持與華盛頓關係的穩定基調。
然而迄今為止,習近平似乎毫無妥協之意。其政府很可能將黎智英作為典型案例,作為挑戰北京權威後果的警示。辛格爾頓預測,在特朗普公開表示將協助黎智英後,習近平將采取“極端路線”,將“本可解決的案件變成白宮的負擔,可能令特朗普難堪”。
在實踐中,特朗普政府將貿易穩定置於人權之上。本月,它將與中國的貿易休戰延長了三個月,以避免緊張局勢升級。
特朗普似乎也在試圖降低外界預期,稱自己僅承諾向中方提及黎智英案情,且已履行這個承諾。
“令人遺憾的是,人權不再是雙邊議程的重點。出口管製和工業競爭才是,”辛格爾頓說。“黎智英的案子在道德上是很明確的,但在目前圍繞戰略技術和關稅展開的中美關係中,其政治影響力已趨邊緣化。”
2022年黎智英因另一項指控被判五年多監禁後,他的兒子黎崇恩開始遊說國際領導人,希望促成父親的獲釋。一些律師稱,這一判決異常嚴厲,令黎崇恩對香港法院的獨立性產生了懷疑。
“那時我才意識到我父親永遠不會得到公正的審判,”黎崇恩在近期的一次電話采訪中說。“我個人認為,通過倡導行動才是讓他獲釋的途徑。”
曆經三年多羈押——其中大部分時間處於單獨監禁,黎智英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他的審判多次延期,最近一次是因律師稱其出現心悸症狀,需佩戴便攜式心髒監測儀。黎智英還患有糖尿病,他的體重明顯減輕,與他的仰慕者和反對者都會使用的綽號“肥佬黎”相去甚遠。
香港政府譴責其所稱的“外部勢力和反華媒體”就黎智英案所發表的“誹謗言論”是對司法程序的幹涉。政府表示,法律程序正在依法處理,在其懲教設施內羈管的人員均得到了醫療支持,此外是黎智英本人要求單獨監禁。黎智英在香港的代表律師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在法庭上,檢方的重點是黎智英與美國政界人士的會麵、他與官員的通信,以及他在接受新聞媒體或社交媒體采訪時表達的觀點。
黎智英否認了這些指控,並在長達50多天的庭審中表示他沒有向任何海外人士尋求政治上的幫助,隻是要求他們支持香港。他的律師在結案時辯稱,支持言論自由,或向政府施加壓力希望其改變政策,這些都沒有錯。
黎智英另外還麵臨一項串謀在《蘋果日報》上發布煽動性材料的控罪。在證人席上,他為自己經營報紙的初衷進行辯護,稱該出版物反映了香港人民的價值觀。黎智英說:“我所做的,隻是為了舉起現實的火炬。”
一些觀察家指出,有罪判決可能反而為北京打開一個窗口,使其可以考慮以醫療為由釋放黎智英。
“一旦香港政府和北京拿到有罪判決,他們可能會感到有更多餘地,允許黎智英以醫療假釋的形式離開香港,”喬治城大學亞洲法律中心執行主任托馬斯·E·凱洛格說。“歸根結底,任何關於人道主義假釋的決定都必須來自北京,而且很可能來自習近平本人”。
過去,中國政府偶爾也會對人權方麵的外交壓力作出回應。2018年,在德國外交官的遊說和時任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的親自幹預下,中國允許民運活動人士、作家劉曉波的遺孀劉霞以醫療為由前往柏林。劉霞當時已在家中被軟禁多年,盡管從未被指控犯罪。
黎崇恩表示,他最擔心的是父親在獄中去世。他說,特朗普最近的言論“給了我們希望,他有一天會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