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圖/路透,下同)
根據《紐約時報》,在審訊過程中,控方指黎智英利用《蘋果日報》發表161篇文章,並持續與外國勢力接觸,倡議對中港製裁,把報紙當作“政治武器”,即使無法直接證明黎本人有煽動意圖,隻要涉案文章具備相關元素,即足以構成犯罪。辯方則反駁,相關文章僅占報紙總量不到0.4%,多為新聞報道或評論,無法證明黎智英意圖勾結外國勢力。律師團隊重申,新聞監督本是傳媒責任,批評政府並不等於危害國安。
然而,多名法官在庭上對辯方的主張多所質疑,甚至以歐美示威者遭捕為例,回應“言論自由並非絕對”。此舉引發觀察人士憂慮,香港法院正麵臨來自北京的巨大政治壓力。由於國安案件過往定罪率近乎百分之百,外界普遍認為判決方向早有定數。路透社、BBC及多家國際媒體均指出,此案已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黎智英於2020年被捕,自此長期單獨羈押,健康每況愈下,曾出現心悸並需佩戴心髒監測儀,亦患有糖尿病,體重顯著下降。聯合國曾明確指出,單獨監禁超過15日已屬酷刑。黎的律師團與家屬不斷呼籲當局考慮其醫療需要,並允許他返家治療,但港府強調羈押安排合理,並指黎要求單獨監禁。
▲黎智英案156天審訊結束,最快10月宣判。(圖/路透)
在國際層麵,黎智英案已引發美英等國領袖表態關切。美國、英國及人權團體多次呼籲立即釋放黎智英,強調他僅因行使言論自由而遭受打壓。英國首相施紀賢亦稱爭取黎智英獲釋為“優先事項”。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外國政府至今缺乏具體行動,更可能在判決出爐後才有所回應。
最終,黎智英案無論結果如何,已對香港社會帶來深遠影響。《蘋果日報》停刊、新聞自由指數大幅下滑,象征香港昔日的言論空間正迅速消逝。評論指出,當批評政府的文字可被定義為煽動、當媒體報道能被視作勾結外國,香港的司法天平已明顯傾斜,未來的裁決將成為檢驗香港“一國兩製”真實狀態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