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文章來源: 觀察者 於 2025-08-28 06:23:1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像以華為為龍頭的硬件公司,在算力上應該已經能基本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卡脖子問題,中國還有一批像DeepSeek這樣的優秀大模型公司,我們的大模型競爭力已經不輸於美國。”8月27日,華為董事、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在第四屆828 B2B企業節開幕式上說道。

人工智能如何才能轉化成生產力?他認為,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就像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帶來的機遇並非蒸汽機本身,而是蒸汽機在交通、工業等各個行業的應用帶來的改變,所以人工智能要成為企業的新生產力工具,不能離開場景驅動。

“現在我們看到,業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逐步回到理性思考:人工智能到底給社會、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麽?如果我們搞人工智能是為了裁員,那誰還去搞人工智能?所以我們要想的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讓10多萬人研發人員有更好的產出。”陶景文坦言。

“828 B2B企業節”是由華為雲聯合生態夥伴發起的中國首個數字賦能B2B領域活動,該活動以搭建企業數字化供需對接平台為目標,首屆於2022年啟動,今年已經是第四屆。

陶景文在發言中表示,搞人工智能,投入比較昂貴,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華為希望把華為雲打造成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黑土地”,“我們把數據工程、模型工程和工具鏈都做好,給大家創造一個可以專心把人工智能應用做得快、做得好的平台。”

就在這次活動前,華為雲曾卷入輿論風波。市場曝出消息,近期華為雲內部宣布組織架構大幅度調整,多個部門被裁撤整合,可能會波及上千人。調整後,華為雲將聚焦3+2+1業務:3包括通算、智算、存儲;2包括AI PaaS、數據庫;1則主要為安全業務。

華為集團層麵未公開回應此事,但接近華為雲的知情人士對觀察者網證實了此事,並表示華為雲本次研發組織調整的目的是,通過軟硬協同、架構創新,持續為客戶打造更領先、更有價值的雲服務。同時,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AI產業和算力產業上。

2024年,華為雲收入385.23億元,同比增長8.5%,包含跨分部交易的收入688.01億元,同比增長24.4%,仍處於虧損狀態。而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雲在中國大陸雲服務市場中排名第二,占據18%的份額,與阿裏雲33%的份額仍有明顯差距。

當下,市場的主流需求正從“上雲”轉向“上AI”,客戶對AI的旺盛需求正在重塑雲計算的應用方式。根據前述機構數據,阿裏雲AI相關工作負載已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成為其雲業務的核心引擎。

市場有分析指出,在AI重塑行業、傳統雲業務增長乏力的“冰火兩重天”格局下,華為雲不得不從“廣撒網”的探索模式,轉向“All-in”式的聚焦突破,將以犧牲業務布局的廣度為代價,換取在昇騰計算業務、AI平台等單一核心賽道上壓倒性的資源優勢。

就在今年4月,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計算CEO張平安曾表示,麵向AI時代,華為雲將堅定打造“自主創新、安全可信”的AI算力底座,依托昇騰AI雲服務推動各行各業AI快速開發落地;堅定深耕行業,以盤古大模型為引擎,打造行業toB解決方案,重塑千行萬業;堅定推進生態建設,和夥伴、客戶共拓AI的星辰大海。

當時,華為雲公布了AI基礎設施架構突破性新進展——基於昇騰芯片、新型高速總線架構打造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群,算力規模、性能均超越了英偉達NVL72。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華為雲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群

行業分析人士稱,華為雲最新這次組織結構調整,正是為了讓華為雲的戰略藍圖更好地與華為集團核心的計算業務,尤其是昇騰AI算力,形成“協同效應”。這些收縮動作,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開源節流。麵對日益嚴峻的盈利壓力,華為雲必須盡快為虧損畫上句號。

這次在828 B2B企業節上,華為雲宣布其Tokens服務全麵接入CloudMatrix384超節點,通過xDeepServe架構創新,把MoE大模型拆成可獨立伸縮的Attention、FFN、Expert三個微模塊,並分派到不同的NPU上同步處理任務。通過xDeepServe不斷調優,最終實現從非超節點單卡吞吐600tokens/s至超節點單卡吞吐2400tokens/s的提升,TPOT僅為50ms。

觀察者網了解到,目前華為雲MaaS服務已支持DeepSeek、Kimi、Qwen、Pangu、SDXL、Wan等主流大模型及versatile、Dify、扣子等主流Agent平台。

“華為打造了完全不依賴美國的生態係統,從算力、數據庫到工具鏈,包括上個月完全開源的CANN生態工具鏈,希望能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做一點貢獻。”陶景文在發言中表示,華為雲上既有ModelArts,又有DataArts,還有MindIE等一係列工具,希望讓廣大企業,無論多複雜的模型都能訓練或推理,不論多先進的應用都能快速實現。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時代的超級工具,AI一定能帶來企業的指數級效率和效能的改變,但還需要在技術應用平台上不斷優化,“中國有全球最豐富的實體經濟和業務場景,也有最完整的數據積累,如果發力正確的話,一定能在人工智能應用上超越美國。”

以下是陶景文發言實錄(觀察者網整理,有不改變原意的刪改,未經發言人確認):

今年是第十一屆數博會,也是828 B2B企業節在貴州落地的第三年,這幾年大家經曆了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飛躍帶來的衝擊,創新應用不斷出現,正加速重塑千行萬業。如何把握AI時代的機遇,我想從華為實踐、技術創新和生態打造幾個方麵,借828 B2B企業節,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思考。

在這裏我講三點。

第一點,AI正進入曆史性發展的關鍵階段,智能化已進入企業生產係統,企業智能應用成為人工智能發展落地的關鍵。前年AI大模型出現,人工智能受到普遍關注。但是過去幾年,我們由卷算力到卷模型,前年大家是一卡難求,造成了美國對中國人工智能算力的封鎖,英偉達在中國限售,去年開始卷模型,中國短短6個月出現幾百種大模型。現在我們看到,業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逐步回到理性思考:人工智能到底給社會、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麽?在企業生產係統裏,人工智能應用是不是能實現價值落地?這是關鍵。我經常講,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就像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帶來的機遇並非蒸汽機本身,而是蒸汽機在交通、工業等各個行業的應用帶來的改變,所以人工智能要成為企業的新生產力工具。離開場景驅動,不能解決企業問題的AI沒有意義。

我在華為負責公司數字化和智能化,這兩年非常焦慮,尤其今年一直在思考,現在的人工智能跟過去搞了很多年的信息化是什麽關係?跟數字化是什麽關係?原來搞的那些ERP、MES、CRM是不是都沒用了,是不是要推倒重來?人工智能到底能給我們的業務帶來哪些變化?華為是一個創新的企業,一半的人是研發,人工智能到底給研發場景帶來什麽價值?華為有10多萬研發人員,如果我們搞人工智能是為了裁員,那誰還去搞人工智能?所以我們要想的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讓10多萬人研發人員有更好的產出。我們認為, AI在企業落地的過程中,在AI大變革時代,要抓住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選擇有價值的企業場景,用好AI工具實現企業價值,讓人工智能的價值在企業落地和變現。

我有幾點具體的建議。

我在華為經常講,人工智能大模型隻是一個工具,企業、政府、社會,原來都有組織、有流程,還有過去建的IT、數據,不能說人工智能來了就把所有東西推倒重來。結合華為的實踐,我們提出了一套工程方法論,叫“三層五階八步”。第一層是人工智能要選取場景,第二層是要能把場景快速實現做出來,第三個要在應用中給企業帶來真實價值。“五階”就是人工智能要跟企業已有的組織、流程、IT、數據和人員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推倒重來。“八步”就是8個具體行動方案,但這裏有1個龍頭,就是企業場景的選擇。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人工智能一擁而上,社會有這個問題,企業有這個問題。我是統籌管理公司人工智能的,去年華為公司上報到我這裏的人工智能應用有1680個,都說要搞人工智能,我總共才3400個人,哪能搞得了那麽多人工智能。所以我提出切口要小,但是縱深要大,“一厘米的切口做1萬米深”,一定要抓住企業核心業務場景,比如我們後來選取了銷服合同和訂單處理。到今天,華為大概有18%的代碼是人工智能寫的,大多數測試和文檔的生成是由人工智能寫的,但我們並不是把研發人員裁掉,而是把這些東西跟研發做了很好的處置。

還有一個是合同場景。一個合同要有嚴肅答案,如何去做這個東西,就要找到這個場景具體的、合適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我們在合同的領域找到幾個場景,比如華為在全球做生意,一年有2億次海關清關,報關的準備材料非常複雜。我們一年有幾十萬份合同,合同的風險和條款審核,我們在這些場景下把它做透,真正變成業務人員手邊離不開的工具,能讓產出大大增加,這是我們的目的。所以在人工智能道路上,我們建議以業務場景驅動,充分發揮過去信息化、數字化過程中已經形成的企業數據優勢,再結合大模型的通識和能力,最後要保證企業場景的價值落地。我們原來講的IT都是迭代性開發,現在我們要IT人員跟業務專家係統很好結合,才能解決一個行業的問題。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華為製造產線上,生產工人大概的年離職率在19-26%,就是自動生產線上的操作員。我們的生產線,大概有6000多人一個班次,華為是三班倒的,產線不停的,大概有18000多人,每年大概有25%左右的人員會流失,需要招大量的人來培訓,這些培訓不到位出了問題,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產線就會停線,後來就搞了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張照片或一句話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這個很小的切口,最後大大的降低了製造產線上的人員培訓成本和停機率,產能比之前多出百分之二十幾到三十。

這是第一點,重視企業場景的落地。

我們不光要關注算力,還要做到業務場景、算力、模型和數據的有效結合,才是一個好的人工智能。像以華為為龍頭的硬件公司,在算力上應該已經能夠基本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卡脖子問題。中國還有一批像DeepSeek這樣的優秀大模型公司,我們在大模型競爭力上已經不輸於美國公司,中國還有全球最豐富的實體經濟和業務場景,也有最完整的數據積累,如果發力正確的話,我們一定能在人工智能應用上超越美國。

第二點是,華為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打造華為雲,尤其要把貴州打造成華為算力高地。

我們當下在貴州,通過加強華為雲建設,成為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黑土地”,把貴州打造成中國算力高地。截止到8月,我們在貴州已經建立了75.8 EFLOPS算力,大概在這裏建立的昇騰算力卡超過23.8萬卡。搞人工智能,投入比較昂貴,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我們希望把華為雲建造成一個“黑土地”,我們把數據工程、模型工程和工具鏈都做好,給大家創造一個可以專心把人工智能應用做得快、做得好的平台。

華為雲在中國打造了三個基地,貴州現在是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環境也是最好的。人工智能講的是應用結果,沒必要去追求單卡輸出。2024年初,中國日均Token的消耗量為1000億,現在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增長了300多倍。豆包一天的Token消耗量高達16.7萬億,字節有6個上萬億Token的應用,預計在不久的將來,Token消耗量就是人工智能更加關注應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希望華為雲把國產算力、數據工程、工具鏈,還有中國的模型整合,給人工智能應用開發者提供一個完整好用的平台,讓大家做人工智能應用,從想到到做到,能夠易用好用,而且能快速見到價值。

華為打造了完全不依賴美國的生態係統,從算力、數據庫到工具鏈,包括上個月完全開源的CANN生態工具鏈,希望能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做一點貢獻。在這個上麵,我們有ModelArts,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及服務,華為雲上集成了全世界最全的模型,比如自動駕駛領域用到的幾十種不同模型,都做了技術驗證,可以為中國汽車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快速開發出智能駕駛。我們還在華為平台上提供了DataArts,關於數據的一套完整工具鏈。我們既有ModelArts,又有DataArts,還有MindIE等一係列工具,希望讓廣大企業,無論多複雜的模型都能訓練或推理,不論多先進的應用都能快速實現,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想講的是,828 B2B企業節,華為是希望把華為雲以及政企和全生態鏈合作,讓每個企業能用好先進算力,能用好智能算力服務。三年間,華為攜手夥伴提供優惠商機,促進技術聯創等服務和賦能,匯集企業超過10萬家。今年的企業節聚焦企業AI應用落地,這次我們升級了大模型服務平台,支持了中國最全最新的大模型,對所有企業界的朋友,我們希望華為雲能做到0Day支持,比如說DeepSeek發布一個新模型,我們在Day0就能給大家提供試運行環境,支持多個主流Agent服務平台,提供高性能、靈活敏捷的token服務。同時這次828 B2B企業節期間,我們將有12000多個數字化產品上架828企業應用一站購平台,圍繞企業快速上雲、AI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的推進等4個方麵的需求,最近推出了600多款 AI精品方案應用,都是廣大企業界朋友共享的,覆蓋了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全階段、全場景。

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的超級工具, AI一定能帶來企業的指數級效率和效能的改變,但我們還需要在技術應用平台上不斷優化,在曆史關鍵時期的起跑線上,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成為AI時代的弄潮兒,構建麵向未來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力,同時我呼籲多方合力,共同打造開放協同的數字產業生態環境,為中國企業在AI時代的創新與領先共同努力。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從被美製裁到超越茅台,這對江西兄弟逆襲登頂
成都加油站這事的答案,就兩個字“巧合”
一個美好的,罕見的,東亞家庭樣本
社保“新規”落地前,小工廠老板的選擇
“瓷娃娃”考上985,背後的他走紅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旅行團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醫生驚歎“罕見”
特朗普威脅將向芝加哥紐約派兵 奧巴馬公開發警告
澤連斯基要歐洲盟友明確回答:俄軍下次來襲怎麽做?
巴西政府被曝啟動正式程序,開始報複美國
黎智英等待判決,命運取決於北京和特朗普
吳京出品的電影官宣撤檔 上映6天 票房僅26.7萬
黃仁勳:若能賣中國願讓川普抽成 AI將推“周休三日”
中媒曝趙一曼被審訊日文檔案:被捕時受致命傷
先進芯片99%在台灣 貝森特:空前國安危機 必須"去風險"
美國CDC主任遭免職 白宮:總統下令開除
本科畢業回爐職校,很多人的大學白上了
被驅逐中國留學生自述在休斯頓機場“關押36小時”
她外型亮麗 遭老公磚砸車撞 亂刀砍死 生前轉殺妻新聞
南大女教師離世 23年從美歸國 網傳“個人原因輕生”
黃仁勳吹上了:賣給中國的好處,特朗普懂
37204886498253!美國國債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觀察者 2025-08-28 06:23:13

“像以華為為龍頭的硬件公司,在算力上應該已經能基本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卡脖子問題,中國還有一批像DeepSeek這樣的優秀大模型公司,我們的大模型競爭力已經不輸於美國。”8月27日,華為董事、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在第四屆828 B2B企業節開幕式上說道。

人工智能如何才能轉化成生產力?他認為,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就像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帶來的機遇並非蒸汽機本身,而是蒸汽機在交通、工業等各個行業的應用帶來的改變,所以人工智能要成為企業的新生產力工具,不能離開場景驅動。

“現在我們看到,業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逐步回到理性思考:人工智能到底給社會、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麽?如果我們搞人工智能是為了裁員,那誰還去搞人工智能?所以我們要想的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讓10多萬人研發人員有更好的產出。”陶景文坦言。

“828 B2B企業節”是由華為雲聯合生態夥伴發起的中國首個數字賦能B2B領域活動,該活動以搭建企業數字化供需對接平台為目標,首屆於2022年啟動,今年已經是第四屆。

陶景文在發言中表示,搞人工智能,投入比較昂貴,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華為希望把華為雲打造成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黑土地”,“我們把數據工程、模型工程和工具鏈都做好,給大家創造一個可以專心把人工智能應用做得快、做得好的平台。”

就在這次活動前,華為雲曾卷入輿論風波。市場曝出消息,近期華為雲內部宣布組織架構大幅度調整,多個部門被裁撤整合,可能會波及上千人。調整後,華為雲將聚焦3+2+1業務:3包括通算、智算、存儲;2包括AI PaaS、數據庫;1則主要為安全業務。

華為集團層麵未公開回應此事,但接近華為雲的知情人士對觀察者網證實了此事,並表示華為雲本次研發組織調整的目的是,通過軟硬協同、架構創新,持續為客戶打造更領先、更有價值的雲服務。同時,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AI產業和算力產業上。

2024年,華為雲收入385.23億元,同比增長8.5%,包含跨分部交易的收入688.01億元,同比增長24.4%,仍處於虧損狀態。而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雲在中國大陸雲服務市場中排名第二,占據18%的份額,與阿裏雲33%的份額仍有明顯差距。

當下,市場的主流需求正從“上雲”轉向“上AI”,客戶對AI的旺盛需求正在重塑雲計算的應用方式。根據前述機構數據,阿裏雲AI相關工作負載已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成為其雲業務的核心引擎。

市場有分析指出,在AI重塑行業、傳統雲業務增長乏力的“冰火兩重天”格局下,華為雲不得不從“廣撒網”的探索模式,轉向“All-in”式的聚焦突破,將以犧牲業務布局的廣度為代價,換取在昇騰計算業務、AI平台等單一核心賽道上壓倒性的資源優勢。

就在今年4月,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計算CEO張平安曾表示,麵向AI時代,華為雲將堅定打造“自主創新、安全可信”的AI算力底座,依托昇騰AI雲服務推動各行各業AI快速開發落地;堅定深耕行業,以盤古大模型為引擎,打造行業toB解決方案,重塑千行萬業;堅定推進生態建設,和夥伴、客戶共拓AI的星辰大海。

當時,華為雲公布了AI基礎設施架構突破性新進展——基於昇騰芯片、新型高速總線架構打造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群,算力規模、性能均超越了英偉達NVL72。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華為雲CloudMatrix 384超節點集群

行業分析人士稱,華為雲最新這次組織結構調整,正是為了讓華為雲的戰略藍圖更好地與華為集團核心的計算業務,尤其是昇騰AI算力,形成“協同效應”。這些收縮動作,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開源節流。麵對日益嚴峻的盈利壓力,華為雲必須盡快為虧損畫上句號。

這次在828 B2B企業節上,華為雲宣布其Tokens服務全麵接入CloudMatrix384超節點,通過xDeepServe架構創新,把MoE大模型拆成可獨立伸縮的Attention、FFN、Expert三個微模塊,並分派到不同的NPU上同步處理任務。通過xDeepServe不斷調優,最終實現從非超節點單卡吞吐600tokens/s至超節點單卡吞吐2400tokens/s的提升,TPOT僅為50ms。

觀察者網了解到,目前華為雲MaaS服務已支持DeepSeek、Kimi、Qwen、Pangu、SDXL、Wan等主流大模型及versatile、Dify、扣子等主流Agent平台。

“華為打造了完全不依賴美國的生態係統,從算力、數據庫到工具鏈,包括上個月完全開源的CANN生態工具鏈,希望能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做一點貢獻。”陶景文在發言中表示,華為雲上既有ModelArts,又有DataArts,還有MindIE等一係列工具,希望讓廣大企業,無論多複雜的模型都能訓練或推理,不論多先進的應用都能快速實現。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時代的超級工具,AI一定能帶來企業的指數級效率和效能的改變,但還需要在技術應用平台上不斷優化,“中國有全球最豐富的實體經濟和業務場景,也有最完整的數據積累,如果發力正確的話,一定能在人工智能應用上超越美國。”

以下是陶景文發言實錄(觀察者網整理,有不改變原意的刪改,未經發言人確認):

今年是第十一屆數博會,也是828 B2B企業節在貴州落地的第三年,這幾年大家經曆了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飛躍帶來的衝擊,創新應用不斷出現,正加速重塑千行萬業。如何把握AI時代的機遇,我想從華為實踐、技術創新和生態打造幾個方麵,借828 B2B企業節,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思考。

在這裏我講三點。

第一點,AI正進入曆史性發展的關鍵階段,智能化已進入企業生產係統,企業智能應用成為人工智能發展落地的關鍵。前年AI大模型出現,人工智能受到普遍關注。但是過去幾年,我們由卷算力到卷模型,前年大家是一卡難求,造成了美國對中國人工智能算力的封鎖,英偉達在中國限售,去年開始卷模型,中國短短6個月出現幾百種大模型。現在我們看到,業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逐步回到理性思考:人工智能到底給社會、企業帶來的價值是什麽?在企業生產係統裏,人工智能應用是不是能實現價值落地?這是關鍵。我經常講,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就像工業革命時代的蒸汽機,帶來的機遇並非蒸汽機本身,而是蒸汽機在交通、工業等各個行業的應用帶來的改變,所以人工智能要成為企業的新生產力工具。離開場景驅動,不能解決企業問題的AI沒有意義。

我在華為負責公司數字化和智能化,這兩年非常焦慮,尤其今年一直在思考,現在的人工智能跟過去搞了很多年的信息化是什麽關係?跟數字化是什麽關係?原來搞的那些ERP、MES、CRM是不是都沒用了,是不是要推倒重來?人工智能到底能給我們的業務帶來哪些變化?華為是一個創新的企業,一半的人是研發,人工智能到底給研發場景帶來什麽價值?華為有10多萬研發人員,如果我們搞人工智能是為了裁員,那誰還去搞人工智能?所以我們要想的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讓10多萬人研發人員有更好的產出。我們認為, AI在企業落地的過程中,在AI大變革時代,要抓住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選擇有價值的企業場景,用好AI工具實現企業價值,讓人工智能的價值在企業落地和變現。

我有幾點具體的建議。

我在華為經常講,人工智能大模型隻是一個工具,企業、政府、社會,原來都有組織、有流程,還有過去建的IT、數據,不能說人工智能來了就把所有東西推倒重來。結合華為的實踐,我們提出了一套工程方法論,叫“三層五階八步”。第一層是人工智能要選取場景,第二層是要能把場景快速實現做出來,第三個要在應用中給企業帶來真實價值。“五階”就是人工智能要跟企業已有的組織、流程、IT、數據和人員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推倒重來。“八步”就是8個具體行動方案,但這裏有1個龍頭,就是企業場景的選擇。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人工智能一擁而上,社會有這個問題,企業有這個問題。我是統籌管理公司人工智能的,去年華為公司上報到我這裏的人工智能應用有1680個,都說要搞人工智能,我總共才3400個人,哪能搞得了那麽多人工智能。所以我提出切口要小,但是縱深要大,“一厘米的切口做1萬米深”,一定要抓住企業核心業務場景,比如我們後來選取了銷服合同和訂單處理。到今天,華為大概有18%的代碼是人工智能寫的,大多數測試和文檔的生成是由人工智能寫的,但我們並不是把研發人員裁掉,而是把這些東西跟研發做了很好的處置。

還有一個是合同場景。一個合同要有嚴肅答案,如何去做這個東西,就要找到這個場景具體的、合適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我們在合同的領域找到幾個場景,比如華為在全球做生意,一年有2億次海關清關,報關的準備材料非常複雜。我們一年有幾十萬份合同,合同的風險和條款審核,我們在這些場景下把它做透,真正變成業務人員手邊離不開的工具,能讓產出大大增加,這是我們的目的。所以在人工智能道路上,我們建議以業務場景驅動,充分發揮過去信息化、數字化過程中已經形成的企業數據優勢,再結合大模型的通識和能力,最後要保證企業場景的價值落地。我們原來講的IT都是迭代性開發,現在我們要IT人員跟業務專家係統很好結合,才能解決一個行業的問題。

我再舉一個例子,在華為製造產線上,生產工人大概的年離職率在19-26%,就是自動生產線上的操作員。我們的生產線,大概有6000多人一個班次,華為是三班倒的,產線不停的,大概有18000多人,每年大概有25%左右的人員會流失,需要招大量的人來培訓,這些培訓不到位出了問題,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產線就會停線,後來就搞了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張照片或一句話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這個很小的切口,最後大大的降低了製造產線上的人員培訓成本和停機率,產能比之前多出百分之二十幾到三十。

這是第一點,重視企業場景的落地。

我們不光要關注算力,還要做到業務場景、算力、模型和數據的有效結合,才是一個好的人工智能。像以華為為龍頭的硬件公司,在算力上應該已經能夠基本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卡脖子問題。中國還有一批像DeepSeek這樣的優秀大模型公司,我們在大模型競爭力上已經不輸於美國公司,中國還有全球最豐富的實體經濟和業務場景,也有最完整的數據積累,如果發力正確的話,我們一定能在人工智能應用上超越美國。

第二點是,華為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打造華為雲,尤其要把貴州打造成華為算力高地。

我們當下在貴州,通過加強華為雲建設,成為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黑土地”,把貴州打造成中國算力高地。截止到8月,我們在貴州已經建立了75.8 EFLOPS算力,大概在這裏建立的昇騰算力卡超過23.8萬卡。搞人工智能,投入比較昂貴,尤其是大量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我們希望把華為雲建造成一個“黑土地”,我們把數據工程、模型工程和工具鏈都做好,給大家創造一個可以專心把人工智能應用做得快、做得好的平台。

華為雲在中國打造了三個基地,貴州現在是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環境也是最好的。人工智能講的是應用結果,沒必要去追求單卡輸出。2024年初,中國日均Token的消耗量為1000億,現在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增長了300多倍。豆包一天的Token消耗量高達16.7萬億,字節有6個上萬億Token的應用,預計在不久的將來,Token消耗量就是人工智能更加關注應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希望華為雲把國產算力、數據工程、工具鏈,還有中國的模型整合,給人工智能應用開發者提供一個完整好用的平台,讓大家做人工智能應用,從想到到做到,能夠易用好用,而且能快速見到價值。

華為打造了完全不依賴美國的生態係統,從算力、數據庫到工具鏈,包括上個月完全開源的CANN生態工具鏈,希望能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做一點貢獻。在這個上麵,我們有ModelArts,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及服務,華為雲上集成了全世界最全的模型,比如自動駕駛領域用到的幾十種不同模型,都做了技術驗證,可以為中國汽車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快速開發出智能駕駛。我們還在華為平台上提供了DataArts,關於數據的一套完整工具鏈。我們既有ModelArts,又有DataArts,還有MindIE等一係列工具,希望讓廣大企業,無論多複雜的模型都能訓練或推理,不論多先進的應用都能快速實現,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我想講的是,828 B2B企業節,華為是希望把華為雲以及政企和全生態鏈合作,讓每個企業能用好先進算力,能用好智能算力服務。三年間,華為攜手夥伴提供優惠商機,促進技術聯創等服務和賦能,匯集企業超過10萬家。今年的企業節聚焦企業AI應用落地,這次我們升級了大模型服務平台,支持了中國最全最新的大模型,對所有企業界的朋友,我們希望華為雲能做到0Day支持,比如說DeepSeek發布一個新模型,我們在Day0就能給大家提供試運行環境,支持多個主流Agent服務平台,提供高性能、靈活敏捷的token服務。同時這次828 B2B企業節期間,我們將有12000多個數字化產品上架828企業應用一站購平台,圍繞企業快速上雲、AI應用、企業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的推進等4個方麵的需求,最近推出了600多款 AI精品方案應用,都是廣大企業界朋友共享的,覆蓋了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全階段、全場景。

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的超級工具, AI一定能帶來企業的指數級效率和效能的改變,但我們還需要在技術應用平台上不斷優化,在曆史關鍵時期的起跑線上,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成為AI時代的弄潮兒,構建麵向未來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力,同時我呼籲多方合力,共同打造開放協同的數字產業生態環境,為中國企業在AI時代的創新與領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