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探討了人們對人工智能近期發展的預測正在經曆變化:一兩年前流行的那種末世論調正被一種日益增強的共識所取代,即人工智能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常規技術”。也有人持更悲觀的態度,認為人工智能泡沫即將破裂;與此同時,還有人繼續為“進步”的基本敘事辯護——他們認為,一次較為令人失望的模型發布不應過度打擊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情,或者說,我們或許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區間,既遠離了機器接管的末日願景,同時仍在不斷取得顯著的進步。
全球格局現在無可爭議地由兩個競爭超級大國——美國和中國主導,而在後疫情時代,其中一方在人工智能上押下了重注,另一個則在豪賭綠色技術。未來懸而未決,我們都在等待賭局揭曉。
或許你已經見過某些版本的世界能源轉型走勢圖:過去幾年間,中國在全球清潔技術的生產和安裝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據某些估算,全球在建風電和太陽能項目中有74%來自中國。這種主導地位源於2015年宣布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但真正騰飛是從新冠疫情暴發開始。最初的封鎖之後,中國憑借“清零”政策高歌猛進,而世界其他地區仍深陷感染威脅及抗疫重負之中。如今這種主導地位已貫穿整個產業鏈:中國占全球風電、太陽能和電池製造的幾乎全部產能的至少60%;許多關鍵組件的份額更是高達80%或90%。
這些圖表常常被拿出來作為美國衰落的例證,營造出一種非常特殊的帝國情緒。但也有類似的人工智能圖表顯示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根據Epoch AI的分析,美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算力。雖然這隻是一個有局限的估計,但其他衡量標準也顯示出類似的情況。去年,美國投資者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至少是其他任何國家的11倍。在對全球15個最大參與者的投資總額進行統計後,會發現美國的投資占比超過75%。
今年夏天,我的新聞編輯部同事發表了一篇令人大開眼界的文章,對兩國的能源出口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碾壓美國,美國則在化石燃料產品方麵遙遙領先。簡而言之,美國正在成為一個石油國家,或至少愈發傾向於此;而中國正穩步成為矽穀的未來學家所稱的“全球首個電動化國家”。(他們有時會援引“Ⅰ型文明”的說法,這個術語源自一個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的浪漫構想,意指一種能夠利用行星全部自然能源的科技文明。)
這種比較引人注目,也富有啟發,盡管其全貌在某些層麵要更為複雜一些——畢竟,美中不是單一產業經濟體,而是極其複雜的經濟霸主。例如,盡管中國的綠色技術蓬勃發展令人驚歎,但總的來說仍難以彌補房地產行業因為政策調控導致的收縮。有跡象表明,由於定價改革,中國勢不可擋的綠色能源建設正在放緩。而且,盡管從世界其他地區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清潔能源部署令人印象深刻,該國化石燃料的消耗仍然數量驚人——去年其煤炭消耗量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國的四倍,盡管整體碳排放似乎已達峰。
同樣,美國近年來也加大了對化石燃料的投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雖然在此過程中沾染了石油國家的某些文化特征,但其石油產量實際占比不足全球五分之一,天然氣僅占四分之一。
總投資並不能說明人工智能的全部情況,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中國的人工智能模型雖投資規模小得多,卻持續交付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當然這也是由於美國的出口管製緣故,它能獲得的高端芯片數量也要少得多。在所謂的具身人工智能方麵,尤其人形機器人方麵,中國可能已領先美國。中國還在瘋狂建設數據中心——盡管近期有報道暗示這種繁榮背後存在浪費現象。由於缺乏透明度,要準確評估智能軍備競賽的實際狀況略有困難,但普遍的看法並非如私人投資數據所暗示的“美國領先11倍”。如果去問那些長期研究這一領域的人,你會得到的基本結論大致是美國“略微領先”。
對美國來說,更深層的諷刺在於,這兩項賭注是相互交織的,因為至少在近期大語言模型和超大規模化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確實極度依賴充足而廉價的電力。盡管今天提供這種電力最快、最便宜的方式是太陽能,但新政府不僅削弱了《通脹削減法案》,還對可再生能源發起了圍剿。
這就是電價最近飆升的原因之一,而且未來幾年電價很可能還會持續上漲——幾乎普遍預計,電力需求將呈現爆炸式增長,而我們遠未做好增加電力供應的準備。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盡管特朗普的忠實追隨者經常談論“能源主導”的必要性,但這個號稱麵向未來的政府卻用無盡的繁文縟節束縛了所有綠色項目,並如兒戲般破壞現有的清潔基礎設施項目。《財富》雜誌一條誇張的標題寫道:“AI專家中國歸來震驚不已:美國電網如此脆弱,競賽或已終結。”
例如就在上周五,特朗普政府下令停建一個海上風電場(該項目已基本建成,原定明年並網,為羅得島州和康涅狄格州提供可觀電力)。而對化石燃料生產的投資也並沒有真正彌補這一缺口。
這一切之所以更顯荒謬,是因為MAGA聯盟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派係——科技右翼——不僅癡迷AI,而且他們之所以選擇加入特朗普陣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前政府在其未來願景上設置的監管與許可障礙的不滿。退出政府的埃隆·馬斯克開始頻繁發帖,談論中國不斷擴大的電力領先優勢,事實上,通過這個問題也許最能看到科技右翼與特朗普票倉之間初現的裂痕。
但派係政治是一回事,地緣政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人工智能的一個發展路徑是最終揭曉它隻是一種常規技術,那麽一個相關的可能性是,它也將為帝國競爭領域帶來更多常態。在這種未來中,或許通用人工智能不再是當代等同於原子彈的存在,每個自重的超級大國都必須為此衝刺,因此各方可以開始放鬆最近為追求贏家通吃式競爭而施加的一些強硬策略。樂觀主義者甚至可能找到理由相信,他們正看到這種轉變的一些跡象,比如在兩國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中,特朗普做出了一項難以解釋的讓步,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口其H20芯片;長期以來的人工智能鷹派人物埃裏克·施密特現在也敦促美國將重心從國家安全導向的超級智能轉移到當前人工智能的具體國內應用上。幾年前,對華鷹派人士可能會對哪怕最輕微的緩和跡象都勃然大怒。但這或許預示著一種回歸常態,無論那曾經多麽奇怪——大國競爭在展開,而兩國經濟體係的深度融合又緩解了摩擦。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