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期刊:因為這個原因,習近平目前還不會進攻台灣
本文刊發在國家安全期刊網站,作者布倫特·M·伊斯特伍德博士著有《不要背棄世界:保守的外交政策》和《人類、機器和數據:戰爭的未來趨勢》,另有兩部著作。布倫特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預測世界事件的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曾擔任美國參議員蒂姆·斯科特的立法研究員,並就國防和外交政策問題為其提供谘詢。他曾在美國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喬治·梅森大學任教。布倫特曾任美國陸軍步兵軍官。加美財經編譯,不代表支持文中觀點或確認其中事實。
Voice of Americ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要點與總結——盡管不斷進行軍事演練並發出好戰言論,中國對台灣的入侵並不迫在眉睫。北京的戰略是耐心威懾,而不是立即征服。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機記憶仍然揮之不去,當時美國航母戰鬥群迫使中國退讓。從那以後,中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防止再次遭受那樣的羞辱。不過,真正的入侵更可能由台北的重大轉變引發,比如由新的、更具對抗性的政黨正式宣布獨立,而現任領導層並沒有跨過這條紅線。
台灣問題是中國軍隊麵臨的最大問題,推動著中國的大戰略,並讓曆代領導人執念至深。習近平也不例外,他的每一次軍事動作,都對未來的兩岸關係有影響。
統一台灣的攻擊始終被視為迫在眉睫。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表現將會被中國曆史學家評判,他不能“丟掉”台灣。
(中華民國實質控製下的)台灣一直被視為不聽話的叛亂省份,就像一隻蜜蜂鑽進帽子裏一樣讓中國惱火。台灣被認為理應歸屬於北京。完全獨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噩夢。
不過,我曾寫過,中國短期內不會攻打台灣。中國人做事不會貿然行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規劃。他們總是慢慢推進,心中積蓄不滿,同時口頭上喊得很響。
確實,他們會演練兩棲登陸以推翻台灣政府,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兩年內就會真正發動攻擊。
真正可能逼迫中國動武的情況,是台灣出現了新的、更具對抗性的領導人或政黨,並宣稱完全獨立。自2024年以來,賴清德擔任台灣領導人。他領導的民進黨傾向於“輕度”支持獨立,並主張大陸更多人權和公民權利。
在中國看來,賴清德是個麻煩人物,認為他虛偽,歪曲曆史來為獨立服務。他支持從美國購買更多軍事裝備,並希望繼續與美軍開展聯合作戰演習。這讓北京十分惱火,但並不足以促使中國立即攻打台灣。
不過,有一件事習近平記憶猶新,它成為兩岸關係惡化的曆史催化劑。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機仍然是今天中國執政者心中的痛點。
這場“第三次”危機開始於1995年5月,美國向台灣總統李登輝發放旅遊簽證。李登輝是第一位本土出生的台灣政治領導人。他挑戰了“一中”概念,甚至希望台灣加入聯合國。
李登輝渴望台灣能與美國和歐洲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這讓中國極為憤怒,產生嚴重惡感。李登輝還希望從美國購買F-16戰機。
中國的回應是召回駐美國大使。隨後,中國在福建東部沿海舉行了針對台灣的兩棲登陸演練,並部署了10萬名軍人。中國還在台灣附近發射了六枚不同的彈道導彈。
美國總統克林頓隨即派遣兩支航母戰鬥群進入該地區——“尼米茲”號和“獨立”號。最終,中國的實彈演習在1996年結束。
中國從那次危機中吸取了教訓。江澤民認為,美國在與中國陸海軍發生軍事衝突時會進行幹預。中國認識到,需要更多軍事演練來排演兩棲攻擊。他們還希望擁有機動導彈發射裝置,可以打擊美國航母。中國也渴望擁有自己的航母和更龐大的水麵艦隊。
江澤民表示要阻止美國幹預。他希望看到一個虛弱的台灣,以及美台關係的斷絕。中國希望在未來危機中能保持高層溝通。
江澤民認為,政治領導層絕不能偏離最重要的目標——台灣與大陸的統一。中國還希望擁有更多軍事選項——更先進的彈道導彈、新型兩棲作戰裝備,以及隱形戰機和轟炸機。
習近平如今認定,台灣問題將決定他的曆史遺產。1995年至1996年的危機推動了他的思考,他視那次危機為國家曆史上的關鍵事件。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三艘航母,第四艘正在建造中。數百枚陸基彈道導彈瞄準台灣。
中國經常通過“灰色地帶”戰術,出動軍機和兩棲艦艇侵犯台灣主權。他不斷警告美國不要幹涉兩岸關係。
中國始終為攻打台灣做好準備。但這樣的事件並不迫在眉睫,除非台灣政治領導層在獨立問題上采取更具對抗性的行動。這需要一個更強硬、更具叛逆性的政黨上台,才能逼迫習近平采取軍事行動。
現任台灣領導人並不是那個會把中國逼到極限的人。
不過,許多美國軍方將領和中國問題觀察人士認為,2027年可能是中國發動攻擊的時間點,因為那時中國在台海的軍事能力將完全成熟。這種情況並非沒有可能,但也不太可能發生。
中國更傾向於通過軍備擴張來警告台灣維持“一中”現狀,以此威懾任何叛離的念頭。
美國可能會幹預,但中國尚未做好應對這種情況的準備。現狀是,中國會繼續排演攻台行動,但不會真正通過軍事手段完成統一。習近平不想讓台灣獨立,但台灣目前也沒有采取足以與中國徹底決裂的戰略舉動。
因此,中國的全麵攻擊並不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