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於 2025-08-28 06:52:12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參觀白宮“人民之家”博物館時透露,計劃向國會申請2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來“美化與清理”華盛頓特區。

“我們將在12個月內美化這個地方。”特朗普說。他頭戴一頂紅色棒球帽,上麵寫著“特朗普說的一切都是對的”。

特朗普多次公開表示要恢複華盛頓特區的“幹淨與秩序”。據白宮發布的簡報,自2023年以來,他已不下20次作出類似承諾,稱要把美國首都從“謀殺和犯罪的噩夢”改造為“世界上最安全、最美麗的城市”。

此前,特朗普還在社交平台上貼出四張無家可歸者所在營地的照片。這些照片是他在乘車前往高爾夫俱樂部途中所拍。配文中,特朗普表達了強烈不滿:“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搬走!我們會為他們提供住所,但必須遠離首都!”

8月中旬,特朗普宣布華盛頓特區進入公共安全緊急狀態,由聯邦政府接管特區警察局,並部署國民警衛隊員以應對當地暴力犯罪案件頻發和流浪人員過多的問題。截至8月底,特區已部署有近兩千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及來自聯邦調查局、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緝毒局等10多個聯邦機構的特工。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8月1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自稱無家可歸者在街頭搭的帳篷。圖/視覺中國

首當其衝的群體

按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界定,無家可歸者是缺乏固定、規律且足夠夜間住所的人群,既包括在緊急避難所或過渡性住房中過夜的“有遮蔽”人群,也包括在橋下、車內、公園、廢棄建築等不適居場所露宿的“無遮蔽”人群。

據統計,2024年華盛頓特區無家可歸者數量為5616人。其中,個人無家可歸者人數下降了4.5%,家庭無家可歸者人數下降了18.1%。從安置形態看,進入緊急避難所或過渡性住房的人群占84%。無遮蔽人群約有900人,而他們也是本次清理行動中首當其衝的群體。

通常,露宿者會選擇能遮蔽風雨、靠近生活設施的地點,以便獲取水、食物、充電等援助。在華盛頓,無家可歸者主要集中在繁忙的市中心區域,包括市區、聯合車站、喬治城和霧穀等一些遊客和居民交匯的地方,以及美國國家廣場草坪、安納科斯蒂亞河岸等聯邦轄管綠地。

“我在火車站和地鐵附近經常能看到流浪漢,有些人會躺在能排熱氣的下水井蓋旁取暖。”就讀於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的張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偶爾也會遇到乞討和被騷擾的情況。”

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校園緊鄰聯合車站。作為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總部所在地,聯合車站四周人流密集,空調、衛生間、餐館、照明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車站門口的草坪也因此成為不少露宿者的落腳點。

8月20日,美國副總統萬斯也來到聯合車站慰問執勤軍警,稱自己數年前帶孩子來到車站曾遭到流浪漢騷擾,呼籲強化特區的治安管控。

“我想要有一個家”

今年3月,白宮發布行政命令,指示內政部長立即向國家公園管理局發出指令,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迅速清理華盛頓特區聯邦土地上所有無家可歸者的營地和塗鴉。截至8月中旬,美國公園警察與市政部門已在華盛頓特區拆除了至少75處帳篷營地和60至80處塗鴉。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稱,無家可歸者可以選擇進入收容所,接受戒毒或心理健康服務,拒絕的話則麵臨罰款或監禁。

這一強硬態度引發不少救助團體的擔憂。社會服務組織“米裏亞姆的廚房”(Miriam's Kitchen)宣傳總監達娜·懷特認為,這是一種“聞所未聞、令人不安”的做法。“沒有說明無家可歸者為什麽被趕出這座城市,也沒說要把他們安置到哪裏。”

華盛頓特區方麵表示,特區將根據需要擴大收容能力,積極與無家可歸居民合作,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庇護所。美國國家無家可歸者法律中心的傑西·拉比諾維茨卻指出,華盛頓特區的床位非常少,“在城市偏遠地區,隻有少數幾張收容所床位可用。人們通常不願待在這些地方”。

“他們堅持把我送到收容所,但我不適合住在那裏。”在國會山街頭流浪三年的伊西斯·伯內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想要有一個家。”

全國無家可歸者聯盟執行董事唐納德·懷特黑德則擔心,很多無家可歸者最終會被迫流離失所,甚至遭到監禁。“人們擔心,這可能與那些因移民身份而被圍捕者的遭遇類似。”

據多家美媒報道,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日前下令,授權特區國民警衛隊開始攜帶武器。國會“黑人核心小組”主席、眾議員伊薇特·克拉克認為,軍事化的過度警務將不可避免地加劇非洲裔等少數族裔社區的恐懼和不信任。

數據顯示,華盛頓的人口中,非洲裔占比41%,但無家可歸者中非洲裔比例卻高達82.5%。在各類無家可歸人群中,非洲裔均占比最高,其次為西班牙裔。

“動用警察權力驅逐人們之類的懲罰性措施會適得其反,”無家可歸者社會組織Homeless Link高級項目經理亞曆克斯·史密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隻會讓人們進一步遠離那些可以幫助他們結束無家可歸狀態的支持服務。”

2024年,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加利福尼亞州“格蘭茨帕斯案”作出裁定,即便庇護床位不足,地方也可執行公共禁宿法規,不構成第八修正案意義上的“殘酷與非常懲罰”。該判決為特朗普更強力的露宿取締與營地清理提供了“合法性窗口”。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華盛頓特區多家援助團體正在向政府施壓,要求擴大收容能力,並嚐試通過法律途徑阻止聯邦層麵過於強硬的做法。

“用國家力量打擊政治對手”

自今年年初再次執政以來,特朗普一直力圖留下鮮明的政治遺產:改造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開建白宮新宴會廳,放話要將肯尼迪中心更名為“特朗普—肯尼迪中心”,再到如今高調宣稱要給華盛頓特區的公園全部重鋪草皮,配建全新噴灌係統。

“總統對特區外觀的關注,與他做開發商時的關注點一致。”曾任特朗普政治顧問的邁克爾·卡普托認為,特朗普擔心城市麵貌會影響投資、建築和租戶,“他一直關注著這一點。”

卡普托還表示,特朗普在華盛頓特區的係列大動作也意在為2026年美國建國250周年活動提前做準備。此外,華盛頓特區超過85%的公園由聯邦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特區國民警衛隊更是直接隸屬於總統。因此,特朗普清理營地、加強巡邏等舉措,能夠在特區迅速落地並形成可見成效。

此外,《大西洋月刊》評論認為,這一係列舉措凸顯出特朗普“長期渴望動用國家力量打擊政治對手”的傾向。保守派策略師格雷格·凱勒則指出,特朗普對那些民主黨得票占絕對優勢的城市采取強硬姿態“並不意外”。

長期以來,民主黨牢牢掌控華盛頓特區。2024年,約九成注冊選民登記為民主黨人;自2015年首次當選以來,穆麗爾·鮑澤已連任三屆華盛頓市長。

在最新行政命令中,特朗普稱拜登政府任期最後一年,美國單夜露宿街頭的人數超過27萬人,創曆史新高。對此,加州州長加文·紐森辦公室回應稱,這份命令“與特朗普的許多行政命令一樣,更像是在製造轉移視線的新聞與清算舊賬,而非帶來任何積極影響”。

8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表示,聯邦政府還將出手整頓由民主黨執政的其他城市。“當我們準備好了,我們就會進去整頓芝加哥,就像整頓華盛頓特區一樣。”他說。

《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特朗普長期把民主黨領導的城市描繪為“需要占領的混亂反烏托邦”,而如今宣布在這些城市推進類似行動,是他試圖在這些地方留下個人印記的一部分。

先“住”還是先“治”?

圍繞無家可歸者的治理,長期存在兩條思路:“治療優先”(treatment first)與“住房優先”(housing first)。

“治療優先”要求個人在獲得長期穩定住房前先完成戒酒、戒毒與精神健康等康複,達到“住房準備就緒”狀態後,依序從應急庇護過渡到臨時住房,再進入永久住房;一旦複發,相關資格往往被取消。“住房優先”則強調先為露宿街頭的弱勢群體提供穩定住房,再以自願、個性化的服務“隨住隨治”,不把戒治或就業設為前置門檻。

“如果人們長期依賴救助,不必通過工作維持生活,往往會滋生懶散,進而更容易陷入酗酒、吸毒和犯罪。並非所有人如此,但這一現象客觀存在。”美國地緣政治與經濟政策專家托馬斯·W.波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穩定帶來信任,而信任則為康複、工作和融入社區打開大門。”芬蘭“住房優先”國家發展網絡首席協調員尤哈·卡希拉指出。卡希拉在無家可歸治理領域有十餘年一線經驗,長期關注美國等地的相關問題。他所在的芬蘭也長期采用“住房優先”模式,是歐盟中唯一一個無家可歸者人數正在下降的國家。

美國對“住房優先”的製度化則可追溯至小布什時期,依托聯邦跨部門機製,在“慢性無家可歸者”群體中推進永久性支持性住房,並推動地方“十年規劃”。

奧巴馬政府隨後將快速安置等機製寫入《無家可歸者緊急援助與快速轉入住房法》,並發布首部聯邦層麵的《終結無家可歸戰略》,確立了“住房優先”的治理框架。

進入拜登任期,聯邦政府通過《美國救援計劃法》向全國下發近7萬張“緊急住房券”,用於快速安置高風險人群。2022年12月發布的新版《聯邦預防與終結無家可歸戰略》進一步重申“住房優先”為國家指導原則。

與之相比,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便開始弱化“住房優先”的做法。2019年,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報告指出,無家可歸者的根源更多是地方住房供給約束與監管、街麵執法與庇護結構的問題,公開質疑將“住房優先”視為唯一解決方案。

同年,特朗普還任命長期反對“住房優先”的羅伯特·馬布特出任美國無家可歸者跨部門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布特向來支持執法部門加大逮捕涉嫌輕度違法無家可歸者的力度,呼籲各城市停止街頭供餐,引發廣泛爭議。

特朗普再度執政後,這一傾向被進一步製度化。2025年7月24日,白宮發布行政令《結束美國街頭犯罪與失序》,要求在無家可歸援助與過渡項目中“提高問責”,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終止對“住房優先”的支持,並優先資助嚴格執行露營、遊蕩、占屋與公開吸毒禁令的轄區。

聯邦資金的進一步收縮,也使無家可歸者的救助體係麵臨更大壓力。2026財年,白宮對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總體請求較2025年擬削減約44%,並提出將部分租房援助項目改為州級區塊撥款,為非老年或非殘障家庭設置兩年時限等。

“無家可歸者的社會治理是一個廣泛的係統性問題。很多人還麵臨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這些結構性不平等以不同方式交織在無家可歸、藥物濫用、家庭暴力、犯罪以及精神疾病等一係列經曆中。”史密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美國,無家可歸問題的治理體係碎片化,聯邦和州、市等地方層麵各自為政。資金分散,效果參差不齊。公眾與政治關注往往集中在短期可見的動作,而非長期預防與住房供給。”尤哈·卡希拉說,“特朗普的清理計劃是缺乏解決方案的強硬措施。它可能吸引頭條新聞,但無法終結無家可歸問題。”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1)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被驅逐中國留學生自述在休斯頓機場“關押36小時”
疑慮再起 網瘋傳川普與英女王過世前照片驚人相似
南大女教師離世 23年從美歸國 網傳“個人原因輕生”
紐約時報:美國的人工智能未來能否戰勝中國的綠色革命
韓國歌手“鳥叔”被立案調查




24小時討論排行

陸媒:誰尊重曆史?誰背叛曆史?觀禮名單一目了然
中媒曝趙一曼被審訊日文檔案:被捕時受致命傷
“北溪”案7嫌犯均為烏公民:船長 爆破手 女深潛者...
黃仁勳:若能賣中國願讓川普抽成 AI將推“周休三日”
先進芯片99%在台灣 貝森特:空前國安危機 必須"去風險"
黎智英審訊落幕 恐判無期!紐時:或成川習外交牌
美軍F-35戰機"螺旋式"失控下墜!跑道上炸出火球
加州州長抨擊特朗普與英特爾的交易:把我惡心壞了
美防長:中國工程師不再為五角大樓雲端環境服務
普京金正恩確定參加93閱兵,如何觀察背後的細節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校園19死傷!槍手犯案前拍片,炫耀武器寫"殺了川普"
華為董事:國產算力基本能解決美國卡脖子問題
美國CDC主任遭免職 白宮:總統下令開除
“普習金”三巨頭破天荒同台 專家解析金正恩盤算
加州盜竊集團橫掃71間Home Depot 600次 損失過千萬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中國新聞周刊 2025-08-28 06:52:12



當地時間8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參觀白宮“人民之家”博物館時透露,計劃向國會申請2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來“美化與清理”華盛頓特區。

“我們將在12個月內美化這個地方。”特朗普說。他頭戴一頂紅色棒球帽,上麵寫著“特朗普說的一切都是對的”。

特朗普多次公開表示要恢複華盛頓特區的“幹淨與秩序”。據白宮發布的簡報,自2023年以來,他已不下20次作出類似承諾,稱要把美國首都從“謀殺和犯罪的噩夢”改造為“世界上最安全、最美麗的城市”。

此前,特朗普還在社交平台上貼出四張無家可歸者所在營地的照片。這些照片是他在乘車前往高爾夫俱樂部途中所拍。配文中,特朗普表達了強烈不滿:“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搬走!我們會為他們提供住所,但必須遠離首都!”

8月中旬,特朗普宣布華盛頓特區進入公共安全緊急狀態,由聯邦政府接管特區警察局,並部署國民警衛隊員以應對當地暴力犯罪案件頻發和流浪人員過多的問題。截至8月底,特區已部署有近兩千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及來自聯邦調查局、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緝毒局等10多個聯邦機構的特工。

華盛頓風暴來了 “無家可歸者必須立即離開華盛頓”

8月1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自稱無家可歸者在街頭搭的帳篷。圖/視覺中國

首當其衝的群體

按美國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界定,無家可歸者是缺乏固定、規律且足夠夜間住所的人群,既包括在緊急避難所或過渡性住房中過夜的“有遮蔽”人群,也包括在橋下、車內、公園、廢棄建築等不適居場所露宿的“無遮蔽”人群。

據統計,2024年華盛頓特區無家可歸者數量為5616人。其中,個人無家可歸者人數下降了4.5%,家庭無家可歸者人數下降了18.1%。從安置形態看,進入緊急避難所或過渡性住房的人群占84%。無遮蔽人群約有900人,而他們也是本次清理行動中首當其衝的群體。

通常,露宿者會選擇能遮蔽風雨、靠近生活設施的地點,以便獲取水、食物、充電等援助。在華盛頓,無家可歸者主要集中在繁忙的市中心區域,包括市區、聯合車站、喬治城和霧穀等一些遊客和居民交匯的地方,以及美國國家廣場草坪、安納科斯蒂亞河岸等聯邦轄管綠地。

“我在火車站和地鐵附近經常能看到流浪漢,有些人會躺在能排熱氣的下水井蓋旁取暖。”就讀於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的張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偶爾也會遇到乞討和被騷擾的情況。”

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校園緊鄰聯合車站。作為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總部所在地,聯合車站四周人流密集,空調、衛生間、餐館、照明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車站門口的草坪也因此成為不少露宿者的落腳點。

8月20日,美國副總統萬斯也來到聯合車站慰問執勤軍警,稱自己數年前帶孩子來到車站曾遭到流浪漢騷擾,呼籲強化特區的治安管控。

“我想要有一個家”

今年3月,白宮發布行政命令,指示內政部長立即向國家公園管理局發出指令,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迅速清理華盛頓特區聯邦土地上所有無家可歸者的營地和塗鴉。截至8月中旬,美國公園警察與市政部門已在華盛頓特區拆除了至少75處帳篷營地和60至80處塗鴉。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稱,無家可歸者可以選擇進入收容所,接受戒毒或心理健康服務,拒絕的話則麵臨罰款或監禁。

這一強硬態度引發不少救助團體的擔憂。社會服務組織“米裏亞姆的廚房”(Miriam's Kitchen)宣傳總監達娜·懷特認為,這是一種“聞所未聞、令人不安”的做法。“沒有說明無家可歸者為什麽被趕出這座城市,也沒說要把他們安置到哪裏。”

華盛頓特區方麵表示,特區將根據需要擴大收容能力,積極與無家可歸居民合作,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庇護所。美國國家無家可歸者法律中心的傑西·拉比諾維茨卻指出,華盛頓特區的床位非常少,“在城市偏遠地區,隻有少數幾張收容所床位可用。人們通常不願待在這些地方”。

“他們堅持把我送到收容所,但我不適合住在那裏。”在國會山街頭流浪三年的伊西斯·伯內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想要有一個家。”

全國無家可歸者聯盟執行董事唐納德·懷特黑德則擔心,很多無家可歸者最終會被迫流離失所,甚至遭到監禁。“人們擔心,這可能與那些因移民身份而被圍捕者的遭遇類似。”

據多家美媒報道,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日前下令,授權特區國民警衛隊開始攜帶武器。國會“黑人核心小組”主席、眾議員伊薇特·克拉克認為,軍事化的過度警務將不可避免地加劇非洲裔等少數族裔社區的恐懼和不信任。

數據顯示,華盛頓的人口中,非洲裔占比41%,但無家可歸者中非洲裔比例卻高達82.5%。在各類無家可歸人群中,非洲裔均占比最高,其次為西班牙裔。

“動用警察權力驅逐人們之類的懲罰性措施會適得其反,”無家可歸者社會組織Homeless Link高級項目經理亞曆克斯·史密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隻會讓人們進一步遠離那些可以幫助他們結束無家可歸狀態的支持服務。”

2024年,美國最高法院針對加利福尼亞州“格蘭茨帕斯案”作出裁定,即便庇護床位不足,地方也可執行公共禁宿法規,不構成第八修正案意義上的“殘酷與非常懲罰”。該判決為特朗普更強力的露宿取締與營地清理提供了“合法性窗口”。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華盛頓特區多家援助團體正在向政府施壓,要求擴大收容能力,並嚐試通過法律途徑阻止聯邦層麵過於強硬的做法。

“用國家力量打擊政治對手”

自今年年初再次執政以來,特朗普一直力圖留下鮮明的政治遺產:改造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開建白宮新宴會廳,放話要將肯尼迪中心更名為“特朗普—肯尼迪中心”,再到如今高調宣稱要給華盛頓特區的公園全部重鋪草皮,配建全新噴灌係統。

“總統對特區外觀的關注,與他做開發商時的關注點一致。”曾任特朗普政治顧問的邁克爾·卡普托認為,特朗普擔心城市麵貌會影響投資、建築和租戶,“他一直關注著這一點。”

卡普托還表示,特朗普在華盛頓特區的係列大動作也意在為2026年美國建國250周年活動提前做準備。此外,華盛頓特區超過85%的公園由聯邦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特區國民警衛隊更是直接隸屬於總統。因此,特朗普清理營地、加強巡邏等舉措,能夠在特區迅速落地並形成可見成效。

此外,《大西洋月刊》評論認為,這一係列舉措凸顯出特朗普“長期渴望動用國家力量打擊政治對手”的傾向。保守派策略師格雷格·凱勒則指出,特朗普對那些民主黨得票占絕對優勢的城市采取強硬姿態“並不意外”。

長期以來,民主黨牢牢掌控華盛頓特區。2024年,約九成注冊選民登記為民主黨人;自2015年首次當選以來,穆麗爾·鮑澤已連任三屆華盛頓市長。

在最新行政命令中,特朗普稱拜登政府任期最後一年,美國單夜露宿街頭的人數超過27萬人,創曆史新高。對此,加州州長加文·紐森辦公室回應稱,這份命令“與特朗普的許多行政命令一樣,更像是在製造轉移視線的新聞與清算舊賬,而非帶來任何積極影響”。

8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表示,聯邦政府還將出手整頓由民主黨執政的其他城市。“當我們準備好了,我們就會進去整頓芝加哥,就像整頓華盛頓特區一樣。”他說。

《華盛頓郵報》評論稱,特朗普長期把民主黨領導的城市描繪為“需要占領的混亂反烏托邦”,而如今宣布在這些城市推進類似行動,是他試圖在這些地方留下個人印記的一部分。

先“住”還是先“治”?

圍繞無家可歸者的治理,長期存在兩條思路:“治療優先”(treatment first)與“住房優先”(housing first)。

“治療優先”要求個人在獲得長期穩定住房前先完成戒酒、戒毒與精神健康等康複,達到“住房準備就緒”狀態後,依序從應急庇護過渡到臨時住房,再進入永久住房;一旦複發,相關資格往往被取消。“住房優先”則強調先為露宿街頭的弱勢群體提供穩定住房,再以自願、個性化的服務“隨住隨治”,不把戒治或就業設為前置門檻。

“如果人們長期依賴救助,不必通過工作維持生活,往往會滋生懶散,進而更容易陷入酗酒、吸毒和犯罪。並非所有人如此,但這一現象客觀存在。”美國地緣政治與經濟政策專家托馬斯·W.波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穩定帶來信任,而信任則為康複、工作和融入社區打開大門。”芬蘭“住房優先”國家發展網絡首席協調員尤哈·卡希拉指出。卡希拉在無家可歸治理領域有十餘年一線經驗,長期關注美國等地的相關問題。他所在的芬蘭也長期采用“住房優先”模式,是歐盟中唯一一個無家可歸者人數正在下降的國家。

美國對“住房優先”的製度化則可追溯至小布什時期,依托聯邦跨部門機製,在“慢性無家可歸者”群體中推進永久性支持性住房,並推動地方“十年規劃”。

奧巴馬政府隨後將快速安置等機製寫入《無家可歸者緊急援助與快速轉入住房法》,並發布首部聯邦層麵的《終結無家可歸戰略》,確立了“住房優先”的治理框架。

進入拜登任期,聯邦政府通過《美國救援計劃法》向全國下發近7萬張“緊急住房券”,用於快速安置高風險人群。2022年12月發布的新版《聯邦預防與終結無家可歸戰略》進一步重申“住房優先”為國家指導原則。

與之相比,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便開始弱化“住房優先”的做法。2019年,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報告指出,無家可歸者的根源更多是地方住房供給約束與監管、街麵執法與庇護結構的問題,公開質疑將“住房優先”視為唯一解決方案。

同年,特朗普還任命長期反對“住房優先”的羅伯特·馬布特出任美國無家可歸者跨部門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布特向來支持執法部門加大逮捕涉嫌輕度違法無家可歸者的力度,呼籲各城市停止街頭供餐,引發廣泛爭議。

特朗普再度執政後,這一傾向被進一步製度化。2025年7月24日,白宮發布行政令《結束美國街頭犯罪與失序》,要求在無家可歸援助與過渡項目中“提高問責”,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終止對“住房優先”的支持,並優先資助嚴格執行露營、遊蕩、占屋與公開吸毒禁令的轄區。

聯邦資金的進一步收縮,也使無家可歸者的救助體係麵臨更大壓力。2026財年,白宮對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總體請求較2025年擬削減約44%,並提出將部分租房援助項目改為州級區塊撥款,為非老年或非殘障家庭設置兩年時限等。

“無家可歸者的社會治理是一個廣泛的係統性問題。很多人還麵臨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這些結構性不平等以不同方式交織在無家可歸、藥物濫用、家庭暴力、犯罪以及精神疾病等一係列經曆中。”史密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美國,無家可歸問題的治理體係碎片化,聯邦和州、市等地方層麵各自為政。資金分散,效果參差不齊。公眾與政治關注往往集中在短期可見的動作,而非長期預防與住房供給。”尤哈·卡希拉說,“特朗普的清理計劃是缺乏解決方案的強硬措施。它可能吸引頭條新聞,但無法終結無家可歸問題。”